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片段及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片段及反思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牛頓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片段及反思

“猜想”,是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假設活動的心理特徵,是一種極富跳躍性的創造性思維。她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透徹。更為重要的是,在“猜想—求證(驗證)—討論(爭論)—肯定(否定)—新的猜想”這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中,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嚴密性能得到培養,遇到問題努力求證的品質能得以初步形成,而且,在與學習夥伴的交流與碰撞中,學會傾聽與合作。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4課《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學中,我幾次運用了“猜想教學法”,現擷取幾個片斷

猜想一:“一家四口的關係?”

文章開頭第一句話是這樣的:“假日裏,天氣悶熱,一家人到森林裏去:父親、母親、五年級的學生託利亞和四年級的學生薩沙。”

教學中,我故意將託利亞説成是薩沙的妹妹。有學生指出我説錯了,託利亞應是薩沙的姐姐。我不解地問:“憑什麼這樣説?文中可沒有説明白。”有些學生竟然贊同我的意見(出乎我的預料,可見有些學生還是沒有認真地思考,也沒有觀察文中的圖)。於是,我就讓學生猜一猜,託利亞到底是薩沙的妹妹還是姐姐。結果很明瞭:1、文中的畫面能清楚地反映,雨衣是披在那個小男孩(薩沙)身上的;2、文中“爸爸趕忙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接過雨衣沒有穿,卻把她給了薩沙”一句也能説明。

我及時地表揚了找出根據的同學,並請他們説説“祕訣”,從面得出:“碰到問題時,應聯繫上下文進行思考,有時,文中的畫面也會告訴我們答案。”這是一種學習方法的引導,我所做的是讓他們經歷這一過程,嘗試一次成功的快樂。

猜想二:“他們知道天會下雨嗎?”

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對兩次大雨的描寫進行朗讀後,我問:“他們出門時知道天會下雨嗎?”這下炸開了鍋。學生意見不一,爭論不休。在説理由時,持“知道”意見的學生理由為:1、天氣悶熱,應該判斷會下雨;2、爸爸帶了雨衣,説明早有準備。持“不知道”意見的學生理由為:1、天氣悶熱,不代表就一定會下雨;2、如果知道下雨,不會只帶一件雨衣;3、如果知道下雨,就不會到森林裏玩了(有學生反對:就算知道下雨,也要出來玩,因為假期是難得的)。

這個問題似乎有些不着邊際,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作了疏導,肯定了學生的獨到見解,並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意見。接着,我問道:“這如注的大雨,在他們一家四口看來是‘強大’的還是‘弱小’的?”又一次引發了學生的爭論……從而得出“強大”與“弱小”不能一概而論,是相比較而言的,正如他們一空四口相比較,爸爸最“強大”,薩沙最“弱小”。

課堂,有時需要爭論。這“爭論”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情緒會達到最高點。在互相説理的過程中,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傾聽、思維、表達、合作的能力,更是展現學生個人風采,呵護學生個性的過程。“爭論不休”的課堂,與“靜默無聲”的課堂相映成趣,才使課堂如此多姿!

猜想三:“他們會怎麼做?”

課之末,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猜想:“薩沙的'父母和姐姐看到他把雨衣蓋在薔薇花上,會怎麼做?”這是一個發散性問題,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1、花需要保護,不然花瓣會被大雨全部沖掉;2、花畢竟不是人,人比花重要;3、他們會支持薩沙,因為薔薇花確實弱小,需要保護;4、花如果不經歷風雨,就一直這麼嬌弱;5、在那種情況下,應該保護最弱小的;6、花不比人,人病了要進醫院,花天生就在野外,或許已經適應了環境……學生的純真的童心在課堂盡情綻放!對“弱小”的理解,已經遠遠超了字面,學生,已經衝破了“課堂”的狹窄空間,走得更遠了……

我相機給每位發言的學生作出點評,肯定了他的意見,並幫他們作了補充。有學生説我一會幫這邊,一會幫那邊。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還需要有明確的結論嗎?

[感想]

學生在知識基礎、個性、思維習慣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異,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上存在差異,這是客觀事實。這更是一種豐富的、不斷生成的教育資源。教師應敏鋭地捕捉這些資源,巧妙地利用這些資源(如採用“猜想教學法”),就能使課堂思維激盪,個性飛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dey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