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畫平行線的教學案例與反思範文

畫平行線的教學案例與反思範文

[教學片斷]

畫平行線的教學案例與反思範文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線,你能運用手裏的工具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學生畫。

師:你是怎樣畫的?

生:我是運用作業本上的格子線來畫的。(演示)

生:我是運用文具盒的一組對邊來畫的。(演示)

生:我是運用直尺的一組對邊來畫的。(演示)

……

師:同學們都能利用手中現有的工具來畫出平行線,但是這樣畫出的平行線有侷限,你們知道侷限在哪裏嗎?

生:用直尺畫出來的平行線,兩條線之間只有直尺那麼寬。

師:運用格子線畫出來的平行線呢?

生:只能跟格子線一樣寬。

師:對!這樣畫出來的平行線受到已有工具的限制,不能隨意地拉開兩條直線的距離。那你們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限制呢?

生:先畫一條直線,用直尺的一條邊貼住這條直線再往下移,想畫多少距離就可以畫多少距離。(演示)

生:這樣畫,要是直尺移歪掉就不平行了。

師:(用三角板演示)這樣畫,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是不受限制了,可是尺移起來容易移歪掉,畫出來的兩條直線就不能保證一定平行。那怎麼辦呢?

學生面面相覷,一下子想不出好的方法。

師:(在黑板邊上畫一條直線,用三角板的一條邊貼住直線,另一條邊靠住黑板的邊往下移)這樣往下移會移歪掉嗎?為什麼?

生:不會。

生:不會,因為旁邊有黑板邊靠着,這樣移就不會移歪掉。

師:那要畫這條線(黑板中間)的平行線,你能不能也給它找一個依靠呢?

生:(思考一會)用一把尺在旁邊靠住。

師:你能來演示一下嗎?(先用三角板的一邊貼住已知直線,把米尺遞給學生)

學生演示把米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條邊。

師:這樣行嗎?(移動三角板)

生:行的。

師:誰再來試試?(把三角板和米尺都遞給學生)

學生獨立演示,教師通過提問適時糾正,強調把直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條邊,而不是靠在三角板的一個角上)

師:你能在自備本上隨意畫一條直線,再畫出這條直線的平行線嗎?

學生獨立完成。

師:誰來説説我們是怎樣畫平行線的?

引導學生共同概括並板書:一貼、二靠、三移、四畫。

[反思]

畫平行線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對這一內容的教學,大部分教師要麼讓學生自學課本後交流畫法,要麼直接示範正確的畫法,讓學生跟着畫。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們看到教師不僅立足於讓學生學會怎樣畫平行線,更着重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這樣畫,注重對知識本源的探究。

一、吃透教材的意圖

教材編寫時,一般遵循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學習內容。學生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是思維的結果,而難以看清思維活動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體現數學的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比如畫平行線這一內容,教材是通過示意圖來介紹平行線的畫法,沒有説明為什麼要這樣畫,也沒有總結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教師能深入研究教材,主動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學習過程,分析學生在畫平行線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惑,並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一方面,教師注意溝通用已有的工具畫平行線和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之間的聯繫,讓學生體會利用已有工具畫平行線的侷限性,自然產生怎樣畫出符合一般要求的平行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引導學生學習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的過程中,教師並沒有和盤托出,而是注意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自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安排,既深刻領會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現實和學習需要。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注意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有些教師對“主體與主導”的關係認識不足,過於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其實,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鍵還在於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畫平行線的內容,如果教師讓學生自學,固然可以,學生看圖並通過交流也能學會畫平行線的方法,但至於為什麼要這樣畫,恐怕自學或交流都無濟於事。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應該體現在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上。所以,我們看到,教師在學生探索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的過程中,充分估計了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讓學生主動提出“移”的方法。之後,提示學生重點解決怎樣移才不容易移歪的問題,並演示靠黑板邊“移”不會移歪,給學生以啟發,學生最終經歷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過程,發現可以用一把直尺作為“依靠”。教師適度、及時的引導,使得學生有效地經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理解了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畫平行線的技能,教師還與學生共同總結了畫平行線的一般步驟,這對學生更熟練地掌握畫法還是必要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qr33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