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羚羊木雕的教學反思

羚羊木雕的教學反思

上完《羚羊木雕》一課後,感覺很不滿意,主要的原因是感覺師生的交流過少,灌輸的意味過濃。的確,在教學本文時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因為這一篇文章儘管寫於8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有着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當初做班主任時,最常聽見家長説的一句話就是“小孩子不願和我們説話,老師説的話比我們管用”。實際上,我很不願意聽這句話,因為這句話的背後往往是家長把自己的責任完全推卸掉。但是,我又無奈地看到,學生確實很少與家長交流,因而雙方造成的誤解越來越深,使家長無法在教育中發揮應用的作用。而這篇文章的核心恰恰就是一家人之間缺乏交流所導致的悲劇。也許這就是我在準備這節課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所在,我就將之作為我教學的核心,但是我發現效果並不如人意。

羚羊木雕的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中,第一課時我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掌握了插敍的作用,而後讓學生明確了矛盾的焦點所在。我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歸納文中每個人物談話的要點,從而弄清雙方為什麼發生矛盾。學生馬上通過對比父母在第一段與第三段中的話,明確了父母強調的是木雕的“貴重”,而“我”則覺得與萬芳的“友誼”最重要,而雙方矛盾的焦點就在這裏。同時我也提到了奶奶與父母的矛盾,指出了奶奶認為友誼重要,但無可奈何。不過我後來覺得這裏還是應當強調奶奶尊重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夠尊重孩子,但卻沒有把話講明,而且也沒有説服父母的信心。第二課時,我首先讓學生細讀第一段,通過分析其中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描寫,體會不同人物對待這一事件時的不同態度。在這裏,學生看到了媽媽的着急與暴躁的性格,也能夠看到爸爸雖然平靜,但不容置疑的態度。我在這裏補充了一點,羚羊木雕在八十年代的珍貴性,同樣也附着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但是在文中爸爸媽媽卻沒有指出來,僅僅強調其“貴重”。因而使孩子覺得在父母心中木雕比友誼更重要,才使孩子覺得非常難過。由此我向學生提問,是什麼造成了這出家庭悲劇?學生顯得有些茫然,最後還是我指出了“缺乏溝通”這一核心命題。而這也造成了整節課顯得沉悶,後面我再繼續分析“我”要回羚羊木雕的場景,就覺得學生的情緒不高,課堂的氣氛沉悶。

課後我反思學生為什麼會回答不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再審視一下我的教學過程,發現首先我把第一、二課時之間的聯繫給割裂了。第一課時已經提出了矛盾的焦點,而第二課時卻開始分析描寫手法,這讓學生有些糊塗,儘管兩者之間的聯繫是緊密的,但是不如從矛盾發生的原因與激化這兩個角度來寫,由此引出對描寫的分析,過程更順暢。其次我忽略了學生的心態,這篇文章所寫的內容雖然比較淺顯,但話題卻很沉重,學生往往會在內心不願深入思考這一話題,而我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在分析描寫時並沒有走下講壇,看看學生究竟勾畫了哪些語句,從而使不少學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過程,因而提出最後的問題時學生就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想好如何回答。而且我也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僅僅補充了材料,沒有講清“我”的想法,最好把後文“我”去要回木雕時萬芳的表現先講解出來,才能把父母與萬芳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會如此的傷心——好朋友能夠理解、體諒“我”,()但父母卻一點兒也不體諒“我”,這時再讓學生思考家庭矛盾產生的原因就順暢多了。

綜上所述,我感覺這一篇文章我上得不好的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因而使整個過程顯得沉悶。對於這樣一篇話題很沉重的課文,我的描述也顯得有些沉重了。我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問:“你與父母交流過嗎?”這使得許多學生沉默了,我在想我們是否還應當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態,從而來引導他們自覺地學習。我又想起不久前進行的單元測驗,我們選擇的課內閲讀為《綠色蟈蟈》,而我出了這樣一個題目:“在漢譯全本《昆蟲記》的序言《昆蟲的史詩》一文中如此評價法布爾:‘他要用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這個世界,法布爾的生命意義和樂趣就在發現昆蟲世界的真相的過程之中。’從這裏的選段中,我們從哪些地方可以發現法布爾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昆蟲世界?而他的“樂趣”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通過批改我發現學生對於“樂趣”如何體現還沒有能夠真正理解,更不能理解什麼是他的“生命意義和樂趣”。由此可見,我們在出試卷時往往會一廂情願地認為學生應該記得,能夠回答,卻忽略了學生的思維習慣與思考模式,因而難以與學生取得思維上的交流。如果想要真正啟發學生,可能還是要尋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真正地走下講台,走進學生中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wdr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