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1

“容積和容積單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從生活實際入手,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實物進行直觀操作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容積的意義,建立1升、1毫升液體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使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內容具有理性的認識。

本節課首先完成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容積的概念,理解容積單位要聯繫生活的實際,不僅只限於教材提出的的油桶、箱子、倉庫更重要的,有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出自己身邊的容器,要通過小組展示,只有這樣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比較出容器和實物的區別。這個環節學生是非常喜愛的,所以非常氣氛非常活躍,教學而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認識和掌握體積單位,學習中首先要聯繫實際在哪裏見過L、ML,這些容積單位,這些單位是在哪些商品上見到的,要通過小組展示,班級展示,通過展示使學生認識到容積單位的用途之廣,認識到容積單位是計量液體的體積的。教學中我們使通過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學習容積單位的。學生認知容積單位還要聯繫體積單位,通過知識的遷移理解一升、一毫升的大小,掌握知識之間的進率。學生理解升和毫升還要通過實驗的方法,小組結合用量筒或量杯度量液體的體積,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進一步認識容積單位。

第三個學習目標是如何計算容器的容積,學習中,學生要通過實驗操作的方法,去達成學習目標,去量一量一個方體容器的長寬高,通過操作測量,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容積是求容器裏面的的體積。這個環節的教學注重了學生的形成過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聯繫實際,通過比較、測量、計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積與容積、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區別,讓學生明確體積與容積,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是本節課達成目標的主要的教學方法。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後學習的,那麼學生就有了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的學習模型。先認識什麼是容積?為了測量容積我們學習容積的單位,然後認識容積單位。這是有關容積的知識,但這節課多一個點,就是容積和體積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於是這節課,我採取自學的方式,理解容積和體積概念有什麼區別和聯繫;用微課的方式,感受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有什麼區別和聯繫。自學容積和體積概念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時,我設計了幾個這樣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

1、什麼是容積?箱子、油桶、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通常叫做它們的容積。

2、容積與體積的區別和聯繫?聯繫:都是求體積的。區別:體積是從物體的外部算,物體本身所佔空間的大小。容積是從物體的內部算,所能容納的空間的大小。

3、對同一個能容納物體的物體來説,體積大?還是容積大?對同一個物體來説,體積大於容積。

4、常用的容積單位有哪些?計算容納固體的體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計算容納液體的體積:升(L)和毫升(mL)。

5、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區別?體積單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容積單位:計算容納固體的體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計算容納液體的體積:升(L)和毫升(mL)。

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有什麼關係呢?我用一個微課,用生活中的容積單位,刺激學生的大腦,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的思路清晰,教學素材生活化,自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效果很不錯。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3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概念的重要載體。教材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本着“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展,在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充分感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藴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我讓學生比較兩個容易分清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在教室裏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體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佔的空間小?”進一步把“佔空間”、“大小”這些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喚起學生對日常所見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後比較兩個難以分清的物體所佔空間大小。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藉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佔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通過驗證得出,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面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佔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觀察比較,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還是採用觀察的方法,在觀察中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容器”,明確了什麼是容器後,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説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麼區別是本節課的難點,我為了能讓學生區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裏裝滿水,一個瓶子裏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説説哪個瓶子裏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還讓學生結合課件説説冰箱的體積與容積分別指什麼;我又找了兩個外形一樣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盒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讓學生在辨別中區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四、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團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兩個物體哪個體積大?為什麼?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對橡皮泥任意變形,深化對“形狀改變,體積未變”這個比較抽象內容的認識。

為了加深學生對體積與容積的深層次理解,設計了“判斷題和選擇題”這一教學環節,2個習題非常有針對性,進一步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選擇題將“物體的表面積、體積、容積”三者融為一體,讓學生在似乎探險的歷程中,進一步感受表面積、體積、容積三個概念各自不同的內涵,再次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但這節課也有一點遺憾:

1.教學體積、容積的概念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主學習,由教師把概念直接拿出,沒有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教師的提問欠缺有效性,導致學生難以回答。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4

《容積和容積單位》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體積的概念及常用的體積單位,明確了體積單位間的進率,並且能夠較熟練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段特點,我在課上多次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等數學活動,注重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課伊始,我利用“猜猜那個盒子裝的多?”的小遊戲來導入,在學生不同的猜測下,教師進行驗證。學生看到結果與自己的想像不同,從而感受到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裝的東西多。教師順勢指着盒子的內部空間,揭示容積的概念,導入本節學習內容。通過這個小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讓學生感受容積的概念,理解容積表示的具體含義,並能初步辨別容積與體積概念上的不同。通過老師質疑和實物演示,讓學生感知“體積”與“容積”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繫。使學生知道計量液體的體積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單位。通過遷移類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最後通過引導學生審題、分析、嘗試解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5

人教板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容積與容積單位一課。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而且體積和容積又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因此,本課的設計理念是:

1、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

2、猜測、直觀、體驗是創造的基礎。充分的操作、實驗,利用直觀進行思考,這也是培養空間觀念的主要方法。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容積和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容積的概念和容積單位。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

(1)、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滿幾杯。

(2)、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大約是1升。

(3)、説一説,哪些物品上標有毫升、升。用做實驗的方法來得到結論。通過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一個容器的體積與容積的比較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容積與體積的區別。掌握了容積的概念和容積的計算方法。

回顧起來有如下幾點體會:

1、在學生比較身邊物體的體積、容積大小的過程中,產生怎樣比較體積相近、容積相近物體體積、容積大小的問題,使數學問題的產生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踐,在啟發學生設計實驗的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初步建立容積的概念,發展學生對空間的理解。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行練習,加深體驗,拓展知識。

3、如果在課堂上老師的提問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4、如果學生能參加小組的直觀實驗活動,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只有不斷的學習、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6

《容積和容積單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

我首先複習了體積的概念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檢查了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記憶為新課教學容積和容積單位做好知識鋪墊。由於《容積和容積單位》是一個概念性的課,我採取讓學生根據自學要求自學並小組內交流後教師針對教材知識挖掘文本後的隱藏的疑難點進行點撥釋疑。學生只用了五分鐘就把自學目標完成,剩下足夠的時間通過有趣的實驗和闖關活動對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可能出現的難點進行強化訓練。通過釋疑學生弄清楚了以下有趣的問題:

1、容器是有一定空間的空心物體,像魔方等實心物體就不是容器,就沒有容積。

2、容積是容器所能最大限度容納物體的體積,如果杯子中水沒裝滿是200毫升,200毫升就不能稱為杯子的容積。

3、容積和體積有聯繫又有區別。

4、容器中液體體積常用升和毫升做單位,固體則用體積單位。在理解L(升)、ml(毫升)時我先讓學生拿出蒐集的一些飲料瓶、藥瓶、牛奶盒等容器,找出L(升)、ml(毫升)等字樣,引入容積單位,感受容積單位(L和ml)的和體積單位之間的轉換。準備了一個小注射器,讓學生直觀感受1ml是多少。然後倒進一個1立方厘米的容器了,你發現什麼?原來1毫升=1立方厘米。同樣,實驗演示學生感受1升=1立方分米,用量杯測出一升水讓學生感知一升。結課前拓展延伸:愛迪生考驗他的助手:測算電燈泡的容積,他的助手測量計算了幾天都沒得到滿意的結果,可愛迪生一分

鍾就測算出來了。你們知道怎麼測的嗎?學生興致很高,想到了給燈泡裝滿水,測水的體積就算出燈泡的容積了。這時我順勢拋出下一個問題:怎麼測算這個燈泡的體積呢?為學習下一課《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打下伏筆。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測量、自學、合作交流、遷移類推等學習活動,整個過程學生興趣盎然,較好地掌握了“容積”這一新概念,感受到1升和1ml的多少,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但也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1.課堂上教師語言不夠幽默生動。

2.實驗沒有讓全體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只在同學們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案後讓小組代表實驗操作了一下。

3.教師基本功不紮實,板書不精美簡潔。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7

如果問某一個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讓其估計一下某一個物體的容積,我想大部分人不會有很大的把握來回答。也許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進率是多少。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成人在小的時候完全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採用的是灌輸的方法,沒有讓學生進行真實的體驗。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標的標識,而沒有工具進行稱量。《容積和容積單位》是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及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能夠避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在設計教學時融匯了北師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處理,選取了兩套教材中較好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及呈現方式,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知道容積的含義,認識容積單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並且能比較準確地估計出物體的容積是多少。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在課堂中我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尊重學生,相信他們能行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不能把學生的頭腦當作一張白紙,任其自由描畫。而應充分的相信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完成所學的內容。五年級學生已經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學生能做的教師決不代替做,學生能説的教師決不提前説,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因此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體會容積和體積之間的關係,推倒容積單位之間的關係等,都是通過學生自己去概括總結,發現獲得。教師真正起到的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

二、人人動手參與操作,做中發現。

美國華盛頓一所學校,一進門有這樣三幅橫簾:“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些都是強調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人人動手參與操作,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發現。與其指示學生如何做,不如讓學生自己試着做,邊做邊想。

在教學容積和體積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時,我讓學生做一個實驗: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學們有什麼發現?通過親自動手,親自觀察,我相信會給學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這會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質也會得到和諧發展。

三、培養良好的估算習慣

現實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數學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確的結果,有時受條件的限制我們也無法得出精確的結果,這就需要人們進行比較準確地判斷。

因此估算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更是難以像質量那樣很容易的得出精確的數據。因此在學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估算。讓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計出物體的容積是多少。同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所學內容的應用價值,我選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如:牛奶,飲料,洗髮液等。又讓他們對自己經常用的水具進行估計,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讓學生知道人一天大約要喝1000—2000毫升的水。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有這樣密切的關係。從而激發學生學好估算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w8j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