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範文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範文

我在20xx年xx月xx日的學校教研活動中執教了教科版的五下科學《擺的研究》,執教之後,有了一點不成熟的思考。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範文

一、課前思考:

本課的科學元素是什麼?學生的經驗是什麼?我如何教才可以讓學生更易學,更易懂。

二、課前分析:

本課的核心知識是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無關,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本課的二處思維衝突在於,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無關,以及擺繩的長短不同於擺長。

本課的學生能力發展:經歷產生問題——預測——設計——實驗研究——數據與現象分析——得出結論——發現新的問題完整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三、學生的經驗:

1、80%的學生清楚知道:在對比實驗中要控制其他因素不變,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60%的學生能識別變量和不變量。20%的學生能初步獨立設計實驗。

2、學生了解擺的各個部件,初步能完成小組中的`分工(計時,計數,擺的操作),初步能夠完成數據的分析,對下結論有依賴。

四、在設計中的理念:貼近兒童心靈的科學探究。

1、生活化。

來源生活。教學問題的產生是學生通過從二個擺鐘擺動有快慢的生活情境的觀察後,主動提出。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引出本堂課的核心問題——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繼而展開課堂探究。

迴歸生活。科學研究是為了解釋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指導學生科學生活。所以最後設計了二個生活中的問題。一是對本課開始時的情境中的一個明顯走慢的擺如何讓它走快一點;二是小朋友盪鞦韆時,在相同推力下的快慢的調節。

通過生活化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生活中。

2、生本化。

(1)實驗改進。

實驗改進方便操作,減少偏差。改裝鐵架台。將票夾固定在鐵架台上(去掉鐵夾,在票夾其中一個柄部的孔的二端各墊上若干墊圈後,利用原來鐵架台上的螺絲將它固定),這樣一是有利於學生的實驗操作,方便控制學生對擺長短的控制;二是有效減少“擺長”上方支點對擺長的負面影響。將“擺錘”由原來設想的鈎碼改為墊圈。如果是用鈎碼作為擺錘,在改為擺錘重量時,我們往往將它們上下鈎掛起來,這樣就會對最後解釋擺長引起負面影響,也會在實驗中,因為擺長的改變引起實驗數據的偏差。

(2)面向全體。

教師的課堂應該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尊重生命,享受課堂帶來的快樂。小組合作,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在設計實驗時,依據學生能力提升中的相關經驗,我在每一個實驗(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關係)步驟討論中,先安排一名中等學生來説步驟,然後再由優等學生補充,其他二位同學注意傾聽,並準備要在下一個實驗步驟中交流。在第二個實驗(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的關係)步驟討論中,就安排了中等學生先交流,再困難學生交流。從而確保每位同學都參與到實驗步驟的設計。在實驗操作時,在小組中安排計時,計數,作擺,統計等,讓每一位同學參與到實驗探究中。

(3)課堂教學。

由於課前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實驗器材的充分準備,學生實驗操作較順利,實驗數據也較科學。學生能夠緊緊圍繞“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是什麼”的核心問題,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達到預期學生有興趣地經歷完整的實驗過程,分享和小結中點拔方法,享受課堂的快樂。

(4)課後改進。

時間上緊了。教師意識到時間緊,在後半堂課明顯加快節奏。從而造成了學生理答面不廣。

(5)教學設計改變一。

將實驗一改為師生共同設計,共同實驗,在設計中融入對學生實驗設計的指導,在實驗中結合對學生操作的指導。然後在實驗二中面向全體,小組獨立完成。

(6)教學設計改變一。

在實驗一的操作中,融入實驗二的變量。教師直接將學生實驗的擺長設計成一倍長,二倍長和三倍長。在完成“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無關”的實驗後,讓學生觀察數據,在發現數據不等(分成三類)後,去比較實驗中的不同。在比較中發現,原來是擺長不等的原因。這樣是減少了一次操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o4m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