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錢學森》教學反思(精選5篇)

《錢學森》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錢學森》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錢學森》教學反思(精選5篇)

《錢學森》教學反思1

一、品讀感悟,激發情感

注重閲讀品味,是本課教學的精髓所在。課上,我讓學生找找錢學森的話語,自由談談感受,體會他的愛國情懷。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個人感悟,着力通過語言的激勵引導學生經歷獨特的、多元的體驗,使得課堂呈現出“同閲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課中,摒棄繁瑣的分析,緊緊圍繞文中的關鍵句,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畫面,在反覆品讀中豐富着語言的內涵,豐富着人物的精神,豐富着學生的人生體驗,使課堂充滿“故事”,充滿藝術的情趣。通過細細地品味,學生受到了思想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鑄煉。整堂課,我的話語一步步地牽引着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裏行間,讓學生的心靈浸染着墨韻書香。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讀,獲得的是對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揚其率真而靈動的生命激情。

二、強化體驗,走進內心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次人性積澱的過程,而這樣一種過程需要閲讀主體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本課教學中,我還能引領學生研讀文本,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朗讀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對立面上,更不是一個冷靜的閲讀者,而是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感受,成為了文本意義的創造者。其中,朗讀也好,想象也好,表達也好,都成了激發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內化情感、內化語言的形式,課堂賦予了學生的是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融合信息,生生互動

大量的信息交流,促進生生互動,是本課又一個顯著的特點。教師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主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傾聽、互相評價、互相激勵,縱向和橫向的多元反饋信息網。再者,本課的信息量很大,如:馮卡門的資料補充、錢學森回國的背景資料、頒獎詞的閲讀……學生們無所不談,無所不至。在這樣大的信息交流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靈活性、語言表達乃至個性特點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四、文以載道,潤物無聲

語文教學中講究文道統一,“道”是語文教學的魂。在教學中,我依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時時不忘錘鍊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尋“文”線悟“道”線,即悟做人之道。當學生藉助課文的重點詞、句、段的品析,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質後,我將話題巧妙地引向學生自己,讓學生對錢學森説説心裏話,使學生在他的一片拳拳愛國心的沐浴中,逐漸成熟、成長, 從而達到了精神的恬淡與從容、思維的明晰與開闊。這樣,學生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於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於感悟品味中弘揚精神,這一定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錢學森》教學反思2

《錢學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十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生動地記敍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以及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及發射作出了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小學語文教師》20xx年第6期朱華賢老師在他的文章中説到:課堂教學應該有亮點,應該有看頭,但也可以而且應該有平常而實在的教學環節,有枯燥而真實的過程。課堂教學畢竟不是藝術表演,畢竟不只是為了展示教師的風采,畢竟是為了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的着重點是:學生學到了什麼?他們是怎麼學的。我很認同他説的話。

我把課堂定位在實實在在。由於文章並不是很長,所以我打算用一課時把課文結束掉,只叫學生利用晨讀的時間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導入、檢查朗讀以及課件的製作都儘量做到簡潔有效。

一、由興趣點導入

因為是在自己班上課,所以課堂從初始的“認知”開始,出示了“炸藥之父”“雜交水稻之父”的相關知識,給今天的偉大人物做了一個鋪墊——“導彈之父”錢學森。接着,用一段飽含深情的語言開始了課文的學習:“一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了偉大人物而不去景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值得大家景仰的偉大人物——錢學森”。一番擲地有聲的導語將大家的目光聚焦在課題上,也為整堂課的情感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簡潔樸素的環節

《錢學森》這篇課文,原打算從出示第一小節:1955年10月1日清晨,廣闊無垠的太平洋上……而是火箭的艙壁啊!開始教學。因為這一段話寫得很美,運用了很多的成語,而且這樣的開頭又十分地吸引人,覺得應該讓學生好好地體會體會。然後再引入第二小節對錢學森的介紹,學習錢學森説的話“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能為人民多做點事。”接着用一句過渡語帶到3、4小節。最後,品味美國海軍將領的話,理解歸國不易……

後來,仔細琢磨,第一小節並不是文章的重點,不應該花那麼多的時間去講授,一些知識點可以巧妙地穿插在課後的填空練習中。文章中很多內容學生讀了也就都懂了,不用一一去點一點。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1、結合課前預習情況,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結合課後練習填空。

2,默讀體會。因為在後面的教學中重點是抓住錢學森説的兩次話來教學的,其他地方照顧得就比較少,所以我想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有再一次熟悉課文的機會,同時把課文中一些非重點也一帶而過。

學習錢學森的兩句話。

《錢學森》一文是一首淨化學生靈魂的讚美詩,是一曲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的交響樂!在上這篇課文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對錢學森所説的兩段話的反覆朗讀,感受他的愛國之心,因此,我抓住:“美國享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跟在馮卡門身邊的前途無量和“錢學森堅決要求回國。”作對比,使學生體會錢學森堅決要求回國意志的堅定。

學生自讀自悟,畫出最能表現錢學森的語言描寫的句字,朗讀品味,暢談感悟。根據學生的交流彙報,相機引導,主要抓住以下幾點進行點撥:

交流語句之一:“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 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多做點事。”

首先通過交流,讓學生從錢學森在美國富裕的生活、優越的條件與他話語的聯繫中產生困惑。我巧妙地設計了一組關聯詞的説話訓練:選取一組關聯詞,請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錢學森是怎樣想的?這一環節是想通過交際情境促進角色轉換,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促使學生的情感與錢學森的情感產生共鳴共振。這時,學生再來讀這一段話,使學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錢學森的殷殷赤子情。

交流語句之二:“我們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於來到了。祖國現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

要求學生用心讀,反覆讀,好好感悟。抓住“應當”一詞知道錢學森把回國看成是一種責任一種職責。這裏有設計了第二個説話訓練:如果你也是那些留學生中的一員,你會支持錢學森的決定嗎?你認為他回國值不值得?這個問題的創設,不僅是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更能體現出錢學森這一顆拳拳報國之心的強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薰陶。

在教學時,我努力使錢學森的愛國情結與孩子們生活中的愛國情結融為一體;在討論中使學生了解到錢學森能夠放棄優厚的待遇堅決回國的崇高的愛國情結,學生的愛國情結覺醒,愛國熱情迸發!

課上完了,聽着孩子們一句句因感動而激情的語言,看着孩子們一張張因敬佩而嚴肅的小臉,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靜。錢學森離我們的生活很遠遠,但是現在,孩子們一個個被錢學森強烈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錢學森》教學反思3

《錢學森》是一篇記敍人物事蹟的文章,課文生動地記敍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以及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及發射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課文語言簡潔、樸素。通過人物語言,體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重要寫作特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烘托了人物的特點。文章寫作思路較為清晰,作者採取倒敍的寫作順序,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如何用好課文這個例子,根據課文特點相機安排語言文字的基礎訓練,避免得意而忘言,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課堂上和諧統一?根據課文特點,我從領悟人文內涵入手,直接以人物語言為切入點,以朗讀訓練為抓手,披文入情,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靈犀相通,產生情感共鳴,同時穿插寫作方法感悟這一主線,“語言描繪表達人物特點”、“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倒敍”等,研究文本的語文形式,學習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相機進行言語訓練,設計了“精讀語言,讀出拳拳報國之心”、“ 感受對比,讀出濃濃愛國之情”、“ 表達閲讀感受,深化文本理解”等幾個板塊。

執教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錢學森那拳拳愛國之心。我緊緊扣住課後的習題“默讀課文,畫出課文中錢學森説的話,體會這些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進行教學,主要安排了以下幾個方面:

1、聯繫上下文,説一説錢學森是在什麼情況下説的,並體會他説話時的心理活動。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教師只是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

2、適度拓展,感悟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如課文第五節美國海軍將領的一段話對理解錢學森的拳拳報國心很重要,但考慮事件從時間、空間距離學生的實際都很遠,這樣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就會產生一定的障礙。這時我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我寧死也要回國》,補充説明美國運用了一切手段,恐嚇、阻攔、軟禁、坐牢……不讓錢學森回國的這段歷史。適當的擴展,延伸,突破了教學難點,學生再朗讀錢學森對留學生的話,感受更真切,隨着一次次地讀,心靈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擊提升了對錢學森的情感認識。

3、國內外生活,工作條件的對比,留學生的勸和他堅決的回,美國的威逼利誘和他想盡一切辦法的回,理解錢學森回國的執着。

4、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當錢學森雙腳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他會説些什麼,做寫什麼呢?在寫後交流時,學生們各抒己見,在朗讀時,是那麼地有感情,真可謂是聲情並茂。看到學生那麼的動情,我知道學生們真正地走進了文本,與主人公的愛國之情產生了共鳴,達到了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

然而,課堂上總是留有遺憾。本節課對於“優等生”與“學困生”之間的學習機會還不是很均等。個別“學困生”在思考、發言等方面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師多點耐心,多點指導。

《錢學森》教學反思4

《錢學森》一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19課。本文主要寫了錢學森身在美國,心繫祖國,最後通過努力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的研製和發射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學習本文,既要讓學生感受愛國報國的赤子深情,又要讓學生們受到愛國主義、人文主義的薰陶。

課文的語言簡潔、樸素。通過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本篇的重要寫作特色;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找出錢學森説的兩段話,一起品讀感悟。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和抓關鍵字詞來體會錢學森赤誠的愛國精神。

“以人為本”堅持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結合課外資料,利用多媒體適時補充,適當進行課外拓展,架起學生的“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之間的橋樑。讓學生真正感悟到錢學森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在整個教學設計上,我力求做到聽説讀寫訓練。注重讓學生從學習課文中習得寫作的方法。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出現了很多的不足之處。

1、教學內容設計過多,特別是第一部分的複習導入用了將近15分鐘,導致沒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2、引導學生讀文不夠。在教學中雖然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即人物的語言來進行教學,但對全篇課文的朗讀不夠。

3、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得到充分體現。講的過多,學生讀與練的很少。

4、缺乏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與培養。語文教學應該是語言的教學,而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沒能很好地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

5、對學生寫的訓練不夠。由於教學內容過多,原計劃在課堂上展開片段練寫沒能進行。

6、沒能進行很好的情景創設。其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以創設情景,如能做到這一點則可讓學生披文入情,與文本同呼吸、共命運。讓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得到洗禮。學生就能真切地理解身在海外的遊子思念祖國、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課後我深刻地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發現了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再今後的 教學中我會虛心地、努力地向其他優秀的教師學習,使自己的教學水平 更上一層樓!

《錢學森》教學反思5

蘇教版第19課《錢學森》生動記敍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赴美留學時,時刻懷念自己的祖國,衝破重重阻擾回到祖國,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發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錢學森》一文感情真摯,主線清晰,簡單易懂。《錢學森》一課的重點是文中關於錢學森説的兩句話,也正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深切的體會出他那強烈的愛國之情。

可是問題來了,由於錢學森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怎樣使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僅深深感受到錢學森一顆拳拳愛國之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收到愛國主義的感染,真正從孩子們的內心深處,激發他們立志報國的感情。

文本內容簡單易懂,學生能通過自己的閲讀體會到錢學森一顆愛國之心。可是,它也是一把雙刃劍,過於簡單學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愛國”上,不能真正體會到錢學森他那可貴的愛國精神。

對於重點部分的教學,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談感受和體會,但是經過幾個來回以後,孩子們的發言便只停留在固定的幾點上面,沒有任何新的收穫。

究竟如何做,才能夠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通過今天的試講,我也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充實文本。

發動學生,蒐集資料。要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蒐集19世紀三四十代時,中國和美國的現狀,通過對比,增加學生對錢學森説這些的難能可貴。瞭解美國是怎樣阻擾錢學森回國的,錢學森遭受了怎樣的待遇。教師補充錢學森回國後所做的巨大貢獻,以及錢學森為中國航天培養了幾代人。通過介紹《感動中國》、《錢學森傳》等內容,使文章的信息豐富,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第二、讀悟結合,表達情感。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談感受。進而讀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通過讀書,就能夠讓然體會到他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的情感。要多讀,對於學生讀的沒有感情的地方,教師要通過自己師範讀,給予學生指導。

第三、寫。

當孩子們認識到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時,他們的心中一定會心潮澎湃,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感寫下來。在交流時,互相聆聽,相互學習。

語文課難就難在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難就難在你對教才得取捨,難就難在教師對學生的感染。希望在第二次的是試講中,能夠有所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gzd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