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細跳月》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

《阿細跳月》彝族人慶祝節日的活動,他們晚上在篝火旁邊,歡喜跳舞的情況。為了讓孩子熟悉這一背景。活動前我讓孩子觀看彝族人的生活場景圖片。孩子對彝族人的服裝和舞步產生濃厚的興趣。本節課我制訂了三個學習目標:

1、欣賞音樂,感受彝族跳月獨有的歡快、熱烈情緒,想象音樂所表現跳月時的歡樂情景。

2、感受並理解《阿細跳月》五拍子韻味。

3、學習跳月的基本舞步,能和着音樂進行即興表演。

本節課我以歌曲彝家娃娃引入民樂合奏《阿細跳月》。導入新課後,初聽音樂的情緒和感受,引出阿細跳月的由來。整節課我設計了聽主題旋律特點、學跳《跳月舞》基本舞步、、篝火晚會三個教學環節。

在第一環節聽主旋律中,我細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聽A段、B段旋律特點,哼唱並加動作。在創編A段動作時孩子的想象空間比較狹窄,想像不是很豐富。在動作表演活動中我進行了改進:讓孩子想像自己是彝族女孩,到晚上,在月光下會歡快的舞蹈,這樣點撥後,孩子的創編空間大了。也有了讓他們施展的機會。B段音樂欣賞後聽出樂曲中的樂器有三絃和笛子,並讓孩子伴隨音樂加以模仿吹和彈,孩子們的模仿力和積極性被調動了。

第二個環節是學習跳月舞的基本舞步,主要通過五步讓孩子熟悉五拍子,感受後兩拍的重音。從腳的動作慢慢加手的動作。在本次活動過程中,我把踏點步作為重點,我先原地示範。讓孩子對音樂稍熟悉後,我就用轉圈,引導孩子跳的動作副度大些。然而,在讓孩子圍圈時,孩子動作的一致性做的不到位。因為,活動時,孩子的眼睛看着教師的動作,好多孩子的方向錯了。我想如果下次活動,在圍圈舞蹈時,教師明確要求:先往左走,再往右走來幫助孩子理解。跟着音樂《阿細跳月》舞蹈動作會一致的。讓每個孩子有種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的成功感。應該是我們所期望的啊。

第三部分是篝火晚會和欣賞民樂合奏版的視頻,通過聽全曲,感受阿細人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在觀察視頻時,通過説一説的活動,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增加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本次《阿細跳月》教學中,我充分發揮音樂的音響特點,讓《阿細跳月》的音樂貫穿於整堂課中這節課教學流程清晰,各個環節也按部就班,但孩子的積極性沒有很大地調動起來,有部分孩子拘謹,不敢表現自己,可能與老師的親身示範不到位有關。我覺得我應該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設計問題,設計環節,,引導孩子發自內心地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音樂,而不是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真正讓孩子喜歡上音樂,樂在其中。

拓展閲讀:《阿細跳月》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説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瞭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瞭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閲和蒐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閒的月夜裏,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絃、中三絃、大三絃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着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蕩,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準備:“哈利.波特”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祕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準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裏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準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準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絃樂及全奏多次反覆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覆,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蕩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準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準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着《阿細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飾,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裏。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gr0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