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初二有關歷史的教學反思

初二有關歷史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二有關歷史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有關歷史的教學反思

初二有關歷史的教學反思1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1998年至今一向從事初三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説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透過啟發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後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後陷於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閲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着自我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着“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脱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隻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初二有關歷史的教學反思2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歷史本身內容的“枯燥”,尤其針對歷史學科在會考中遇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的“尷尬”情況,就決定了在歷史會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性。

根據本人在歷史課教學上的摸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逐漸摸索出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就能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每節課的先導。成功的新課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的聯繫,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就必須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從與學生聯繫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能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由於鄉土材料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説,有事可做,尤其在蒐集事先佈置的材料的時候,他(她)們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覺。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入預備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讓學生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而產生共鳴,從而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為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在這方面,我主要採用適時應用鄉土課程資源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內容,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經過學生的探究和內心的體驗,才會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識。因此,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材料,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繫,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可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

第三、理論聯繫實際,優化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也明確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思想歷史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可以借鑑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通過對歷史課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於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歷史課教學的內容來選擇探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n97r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