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青山不老》敍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閲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2、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3、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4、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住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待在家裏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裏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繫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三、不足之處

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窄。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首先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然後細讀課文,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於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儘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鬥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歎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最後進行拓展訓練:“青山不老,感動中國!”伴隨着視頻《青山不老》,為20xx感動中國這位老人寫一段頒獎詞。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今天教完了閲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閲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閲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閲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閲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閲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閲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裏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裏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繫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文章脈絡清晰,語言簡練、生動,藉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裏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選編課文的意圖:一是從這位普通的老農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據本課的重點、難點,讓學生進一步學懂課文,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導入課文時,引導學生談一談我國晉西北的自然環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懂閲讀提示,把握閲讀要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案”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教學課文<<青山不老>>,引導學生從閲讀提示中,提煉問題、學習方法,是自主研讀、合作探究落到實處的關鍵。因此,小組合作探究這一塊,請同學們帶着問題,再次走進課文,一邊讀、一邊找出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思考、批註,六人一組,相互交流自己的觀點,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運用多種方法相機點撥、啟發、喚醒,引導學生讀文,進一步走進文本,透過語言文字,理解內涵、體會情感。例如,學生交流彙報對句子的理解“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面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時,有的同學説,這是個比喻句,把坐的土炕比作船,把風聲比作濤聲,把樹葉上的光澤比作波光;有的説,這樣寫讓我們感受到窗外的楊柳濃密葱鬱,漫山遍野,綠意盎然;還有的説,讀了這段話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就在林中漫遊……討論到此學生對老農創造的奇蹟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蹟背後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又展開討論,紛紛講述自己的看法……課文最後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我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

通過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對老農艱苦創業取得成就的感歎轉移到對老農的敬佩,以此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加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存在的不足: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充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的朗讀,小組的合作學習。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精彩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用真心點燃真情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早晨,和南樓小學六年級四班的同學一起學習了《青山不老》一課。到現在心情還是難以平復,不知為什麼那麼容易感動,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的過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盤桓,他的堅毅不屈、無私奉獻、拳拳愛心……當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動的是眼前這羣孩子,你聽他們的學習心得多麼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了這片奇蹟,他把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無限的價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麼無私的老人,他已經與這片青山融為一體,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

課文學到最後,孩子們對老人的那份情懷已然透徹地理解,於是就勢讓孩子們有感情地讀,在悠揚的樂聲中,那片綠意盪漾的山林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個女孩子説:“我彷彿聽到了鳥兒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這美麗的綠洲,歌唱它們美好的家園”“我彷彿看到了每一片樹葉都閃動着生命的光”一個女同學補充;“我還聽到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好美!”小胖墩兒真摯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們對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的這片山林充滿了喜愛,對老人充滿了敬重與欽佩。讀到作者樑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這句時,同學們的情感已經達到高潮,有人説:“老人給子孫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時也留下了一種永遠不滅的精神——無私奉獻、堅定執着”;有人説“是啊,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話‘有了這黃土,綠樹才得以生長,有了綠樹才守住了這片土。他們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這片熱土!”

最後,用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作為這節課的結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全班齊頌八個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內容上做到3點:

1、粗知大意,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2、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啟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訓練學生略讀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穫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閲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閲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閲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閲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説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閲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説説“老”的意思,然後自己有叫了在《説文解字》種這個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這個引入比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後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費了些時間,沒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説:“老人拄着枴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這裏,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子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後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裏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裏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麼情況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乾旱、霜凍、沙塵暴”後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蹟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後我讓孩子們拿起手裏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無動於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竊竊私語。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訴説老人的一天,然後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只有山間籠罩着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牀了,在他的小院裏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後裝上幾個冷飯糰,揹着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着背,在山路蹣跚着向前,這裏的樹苗需要補種,那裏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着遠山,老人才揹着鋤頭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裏,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裏就上牀睡覺了。睡在牀上,他依然掛念着山裏的樹苗。”

説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麼説“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今天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裏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裏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繫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9

在本課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預習,閲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作用。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後5分鐘,讓學生完成本課趣味答題。這些練習題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説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自主學習是了有效的。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力求教學理念新穎,切實定好教學重點

語文中的閲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於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更應該放手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師只能適時而恰當地引導、啟發、點撥、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課堂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逐層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利用文本層層深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這一點我很沒有把握。因為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麼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節課我拋下顧慮,嘗試着要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證明,只要引領得當,教師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課堂中我以“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入手,學生通過讀文得出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創造了奇蹟的老人”、“這是一個執着的.老人”、“這是一個有着堅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問:“那麼,你看到這些不同的評價語有什麼疑問”,學生提出問題,我相機板書:“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然後讓學生默讀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讀懂了老人創造奇蹟的了不起。接着進一步體會“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説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刻領會了老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暢談個人感受,層層深入地、積極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教授方法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學習楊老師,回顧了品讀文章的方法,提醒學生髮現作者怎麼寫的祕密,再抓住關鍵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來反覆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讀,瞭解了老人創造的奇蹟,深切體會到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為老人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而感動。最後在滿懷崇敬、感動之中齊呼課題《青山不老》,藉助文本的學習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四、恰當運用評價語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與鼓舞。”激勵是激發能量的導火索,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喚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奮鬥的航標。課堂上如何激勵學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學習了很多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適時地用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不吝嗇自己的讚美,真誠的表揚他們,熱情地感染他們,喚醒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實現了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

五、教學中的遺憾

1、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2、教師的預設過多,引導方面稍顯僵化。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閲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閲讀。可以説: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説得更少、更精到。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力求教學理念新穎,切實定好教學重點 語文中的閲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於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更應該放手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師只能適時而恰當地引導、啟發、點撥、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課堂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逐層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利用文本層層深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這一點我很沒有把握。因為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麼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節課我拋下顧慮,嘗試着要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證明,只要引領得當,教師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課堂中我以“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入手,學生通過讀文得出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創造了奇蹟的老人”、“這是一個執着的老人”、“這是一個有着堅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問:“那麼,你看到這些不同的評價語有什麼疑問”,學生提出問題,我相機板書:“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然後讓學生默讀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讀懂了老人創造奇蹟的了不起。接着進一步體會“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説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刻領會了老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暢談個人感受,層層深入地、積極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教授方法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學習楊老師,回顧了品讀文章的方法,提醒學生髮現作者怎麼寫的祕密,再抓住關鍵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來反覆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讀,瞭解了老人創造的奇蹟,深切體會到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為老人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而感動。最後在滿懷崇敬、感動之中齊呼課題《青山不老》,藉助文本的學習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四、恰當運用評價語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與鼓舞。”激勵是激發能量的導火索,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喚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奮鬥的航標。課堂上如何激勵學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學習了很多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適時地用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不吝嗇自己的讚美,真誠的表揚他們,熱情地感染他們,喚醒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實現了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

五、教學中的遺憾

1、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2、教師的預設過多,引導方面稍顯僵化。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教師小結時應該回扣板書,更顯課堂完整性。

5、教師的表情還要更豐富些。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閲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閲讀。可以説: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説得更少、更精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pge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