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5篇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5篇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

10月22日,我們土黃鎮小學語文教研組開展了新教師彙報課展示,我也在學校領導的鼓勵下,選擇了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最後一分鐘》作為自己彙報課的篇目。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講這節課,是對自己的挑戰。講授本課的難度,我事先有所預見,所以在試講之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在試講之後,我才知道,自己的預設和課堂上的生成相差甚遠。就這樣,我在學校同事的幫助下,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學反思,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然後,在課堂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在這個摸爬滾打、反覆循環提升的過程中,雖然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但還是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

試講前的教學設計,我花了很多功夫,大量閲讀別人的優秀教案以及課堂實錄,經過精心設計,寫出了滿心歡喜的教案,堪稱完美。因為汲取了各家之精華,再加之自己的嘔心瀝血的編排,重難點突出,三位目標凸顯,課件製作精美。10月19日,星期二,我準備利用第三節課在自己班上試講,並邀請了我們碧溪小學的另外四名老師來為我指導。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可是我的教學設計才完成80%,自己精心的準備就這樣流產了。

課後,我仔細思考,與幾位老師交流,發現自己首先定位錯誤,把這篇略讀課文當做精讀課文去教授了:仔細分析重點句的含義所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又帶着這種感情去反覆讀詩句……這樣一來,時間肯定不夠用。於是,修改教案是必須的。

在重寫教案時,我修改了導入方式。我知道,公開課那種場面學生和我都難免有點緊張,於是我就找了一首歌曲《東方之珠》導入,讓自己和學生在音樂的神奇魅力下得到平靜,進入狀態,而且這首歌又與課題銜接。我還刪掉了之前的“品讀課文”環節,就不必去精講每一小節,改用體驗閲讀的形式,讓學生在閲讀中結合自己收集得到的資料説出自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就可以了,因為這畢竟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想這樣時間應該夠用了,而且整個設計我講得少,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以及閲讀體會的時間多,更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21日,我在班上又試講了,時間是夠用了,可是新的問題是:學生對香港的歷史瞭解太少,農村的孩子收集資料又困難。所以,當談及香港的歷史、文化發展時,學生的語言非常貧乏。即使有的學生能説出一些內容,也只是一些泛泛之談,並沒有加入自己的理解。這樣,讓學生在閲讀中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就相當困難了。又一次失敗地走下講台,第二天就要上課了,我突然覺得講彙報課的路荊棘密佈,自己都不敢再走下去了。於是又將音樂導入後的銜接修改了。

原計劃是想問學生歌詞中的“東方之珠”是指的哪兒?學生答:“香港”,接着就問他們對香港有多少了解,讓他們把自己收集到得香港的資料用自己的話説説。我怕到了中心校,孩子們還是在這個環節冷場,所以就改為我來介紹導入,讓學生看圖後説感受。

22日的彙報課,在體驗閲讀教學上,我倒是演繹得很好,時間上也把握好了,但是還是出現了一些瑕疵。一是啟發沒到位,學生在閲讀後談理解和感受時放不開,只有幾個同學舉手回答。後來發現,我只讓他們課前去朗讀課文和收集資料,而沒有讓他們去整理資料以及聯繫課文等等。二是概括全文內容這點沒落到實處,將其與後面談理解柔和在一起了,沒有點題“最後一分鐘”。三是,把一個重要的主題思想昇華簡化了,學生就沒有了強烈的感受和體會。四是如黃校長點評那樣,我應該在感情昇華、**部分泛讀一遍,把學生的激情帶起來。

回想講彙報課的日子: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實踐,有失敗後的沮喪,也有成功後的喜悦。這節課雖然過了,但我的反思卻沒有停止。我覺得我講的課還有好多不盡人意之處,今後我會把“反思理念”帶到自己以後的教學工作中,帶到每一節常態課上,讓自己在反思中不斷進步,不斷提升。作為一個教師,我認識到:經驗+反思=成長。自我反思有助於豐富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感謝學生讓我每天如面對朵朵鮮花,感謝學校給完美新老師這次彙報課的機會,給了我一次美麗的蜕變,讓我擁有了翩翩起舞的翅膀。我要用這對美麗的翅膀在這鮮花盛開的地方舞動出屬於自己的美麗天地。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2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語言凝練,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不易理解,初讀反饋,幾乎一無所知。課前預案推翻,以“讀”為核心,重新作了嘗試。

1、初讀降低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順口。

2、輕聲細讀,用更精練的詞語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傾聽、等待──升旗、自豪──聯想、屈辱──迎接、展望。這樣一來,詩歌的線索就非常明瞭,為理解詩句降低了難度。

3、精讀感悟:

“讓我拉住你的手”──擬人化,親切動情。“旗杆──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激動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歡樂”──聯想到屈辱的歷史,如今的揚眉吐氣尤顯珍貴。“去奔跑,去擁抱,去迎接”──表達對香港迴歸的歡迎祝福。

4、聯繫實際,補充資料,進一步深化主題,激發愛國情懷。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3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歌。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國人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鑑於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朗讀為主的教學方式。

在授課前我讓學生蒐集資料瞭解香港被割讓的屈辱歷史以及割讓後香港人民的苦難生活。課程伊始,先介紹現本詩的格局,首節為引子,將香港擬人化。接着,讓學生快速讀文概括後三節的內容,並結合自己對歷史的瞭解講講詩句“我看見,虎門上空最後一縷硝煙,在百年後的最後一分鐘終於散盡”應該怎麼理解。然後,分小組自由讀詩,要求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之後,朗讀彙報,教師評價並指導。這個環節我根據學生的朗讀適時指導感情的處理——第一節應讀出激動的心情,第二節要的讀要配合內容的“慢鏡頭”描述,但不是單純的緩、慢,而是有層次有節奏的讀。第三節要讀出百年的滄桑,聲音要沉緩,但在結尾“百年的痛苦和歡樂都穿過這一滴淚珠使大海沸騰”要讀出屈辱散盡後的激動。第四節要讀出盼望香港迴歸的急切以及香港迴歸後對她的無限期望。這一環節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彙報一段,教師指導一段,然後練讀。最後,讓學生分小組練讀全詩,然後比賽。

我覺得,用朗讀去調動學生的情緒比單純的説教要好的多。況且這篇詩歌敍述的歷史事件對學生來説很遙遠,很難在短時間內瞭解透歷史。因此,在大致瞭解歷史的基礎上用朗讀引出感情我認為是比較適合這篇課文的。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4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不僅是信息社會的要求,還能更好地體現學科間的相互整合。

在課堂上,讓孩子朗讀大段的資料,十分費時,而且資料中有有些科學知識學生一時半會兒還弄不明白,並沒有對我們的教學產生互補的作用。聯繫自己平時的教學,我想資料的運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以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總有孩子説:“老師,我家沒電腦。”似乎,上網成了蒐集資料的唯一途徑。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課文,如《鯨》,《最後一分鐘》等,讓學生蒐集有關資料,作為課前預習一部分,有許多孩子帶來了色彩鮮豔的圖片,科普雜誌等,在一起交流,從而使他們明白,上網查資料比較快捷,但身邊的書籍,報紙等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好幫手。此後,孩子們也就不再為家裏不能上網而苦惱了,相反,他們查閲工具書的時間反而多起來了。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5

今天上午10點30分,上課了,我開始講課,我講得是《最後一分鐘》。這篇閲讀課文是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出現。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我讓學生領悟“三分詩,七分讀”的讀書之法:

一、聽讀

我在揭題之後就放了《最後一分鐘》的誦讀視頻,聲情並茂地誦讀感染了每一位同學,學生

不由得沉浸在這種氣氛之中。誦讀者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都放在了讀書之中。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另外,對朗讀的技巧也學習了一些,為後邊自己的朗讀打下了基礎。

二、自由讀

這個環節是要解決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歌,我要求學生自己朗讀。學生在觀看了視頻之後或許受到了感染,自己讀得時候不由得也能把感情帶進課文中,讀得很有滋味。在學生自己讀過之後,我進行了檢查,檢查的時候,學生能夠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看來學生剛才是認真讀了。

三、指導讀

課文是否讀懂,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特別是對於這樣一篇詩歌,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的講解應經變得乏味,他遠遠不及把學生帶進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了香港迴歸交接儀式,還給學生補充了香港百年屈辱史等材料。給學生在感官上以刺激,激發學生深入詩歌,把感情投入到詩歌中,從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有感情的齊聲朗讀

這個放在這節課的結束,既是對課文的一個總結,也是讓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我還放了開頭的誦讀視頻,不同的是,我這次把音頻調得很小很小,只讓圖片在運轉。學生看着圖片進行朗讀。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讀得有模有樣,讀出了自豪感和人民心中湧出的愛國之情。 “三分詩,七分讀”,説的真好,只要讓學生充分讀了,把感情投入進詩歌,學生就會不自覺的理解了課文內容,從而取代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無味的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6

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我結合本組訓練重點,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香港迴歸的資料,自讀自悟,通過課前的檢測反饋,我發現學生預習較充分,於是對課的流程做了適當修改。

1、初讀降低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順口。

2、輕聲細讀,用更精練的詞語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傾聽、等待——升旗、自豪——聯想、屈辱——迎接、展望。這樣一來,詩歌的線索就非常明瞭,為理解詩句降低了難度。

3、精讀感悟:

“讓我拉住你的手”——擬人化,親切動情。“旗杆——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激動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歡樂”——聯想到屈辱的歷史,如今的揚眉吐氣尤顯珍貴。“去奔跑,去擁抱,去迎接”——表達對香港迴歸的歡迎祝福。

同時,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讓學生領悟“三分詩,七分讀”的讀書之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具體的做法如下:

我採用播放相關的課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情感。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

(2)聯繫所蒐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進一步體會情感。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説什麼?)

(4)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朗讀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7

這篇閲讀課文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出現。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結合本組訓練重點,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香港迴歸的資料。從與學生的交談中引導學生從“香港被割讓的歷史”、“香港迴歸歷程”、“香港迴歸之後的繁榮”三個方面去搜集與整理相關資料從而加深對香港的認識與瞭解。

由於剛學完《圓明園的毀滅》不久,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在中國的種種罪行還深深地印在每一個同學的腦海裏,同學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憎恨還未消退,所以對香港能迴歸我們祖國媽媽的懷抱,是非常歡迎的,都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在這節課上,我正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愛國因素,愛努力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鼓勵他們樹立學習的目標,發憤學習,為中華的騰飛而努力向前邁進。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8

這篇閲讀課文是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出現。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讓學生領悟“三分詩,七分讀”的讀書之法:

一、自讀閲讀鏈接,理解課文題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自讀閲讀鏈接,自己理解“最後一分鐘”是指哪一分鐘?然後指名回答,最後一分鐘是指1997年6月30日23點59分—1997年7月1日0時0分,這一分鐘。這一分鐘有着什麼特殊的意義?指名生答:這是香港迴歸的最後一分鐘。此時此刻,中國人的有着什麼樣的特殊的情感?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

二、瞭解目標,明確學習目的。

學生自讀學習目標,弄清本課的意圖。

三、自學課文,儘量完成目標。

學生自讀,標畫,儘量完成目標,把不懂的地方標出來。

我採用播放相關的課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情感。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

(2)聯繫所蒐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進一步體會情感。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説什麼?)

(4)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朗讀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

最後,兩課時雖然把課文學完了,但課堂作業還沒能在課堂上完成,這樣就勢必要壓縮每節課的時間。減少一些無病呻吟似的朗讀交流,把時間用到練習上,也許教學更高效更好些。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9

詩歌教學一直是我想認真揣摩的一個教學切入點。《最後一分鐘》,我進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嘗試。教學中,我力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讓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訓練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激發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創設情趣。一張香港迴歸的震撼人心的畫面,一段教師聲情並茂的旁白,把學生引到了1997那個刻骨銘心的一分鐘,孩子們也明白了這一分鐘的珍貴,深入探究的慾望就更加強烈。這樣一來,學生的閲讀興趣大大提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讀貫穿始末。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橋的一頭是課文另一頭是學生。讀着讀着,,據文入情,神遊其中,增進理解。可以説,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在教學中,利用初讀,逐節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採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澱語感。

3、選擇課外閲讀。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當豐富。在課前預習設計上我並沒有讓學生的情感有所側重,而是就當時當地的小學條件進行收集。課堂上,學生收集的豐富的課外資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課外資料閲讀在教學中的作用相當大,精神營養豐富,感情成分飽滿,適合時代需求,使孩子們真正感受假、醜、真、善、惡、美,陶冶學生情操,增強進步意識,提高學生素質。但是教學只有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才能發現理論與實際的磨合口。課上完,細節的思索卻不斷。

1、孩子對香港的過去和一分鐘的體驗瞭解甚少,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資料的渠道,所以在設計導語的時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課外資料,加深孩子對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課時是否會感覺課堂上教師的導語過長,教師的語言過多?

2、對於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難,作為教師,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會破壞文本的整體意味。對於五年級的孩子,我認為對香港過去的痛苦和這最後一分鐘的激動能有迷糊的印象就達到了我想要的

目標。因此,我重點抓第2、3小節,用板塊對比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的目標設計,是否會淺化了文本的意味?

3、這一個單元的課文對於課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並讓學生在資料上寫上自己讀後的感受。略讀課文,注重能過的是方法的積累,用資料來衝擊情感。我想,我們還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不同的嘗試。這種沒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嘗試會不會讓學生的情感寄託有所偏差?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0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曾經讓千萬中國人激情澎湃。作者用這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誦讀詩歌中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分詩,七分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促進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我把握住這幾個要點進行教學設計。

説實話,選擇這樣一首詩歌進行公開課,是對自己的挑戰。學生缺乏體驗,其教學的難度,我也考慮到了。可自己教學完本課後,覺得非常不盡人意,暴露出了自己準備不充分。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好,前鬆後緊,對於第四小節的處理有些簡單。拓展閲讀《香港迴歸詩歌》已經沒有時間來處理。課後仔細想想,可能是因為導入新課時,學生的情緒沒有被調動起來,看來採取的方式不好,應該用歌曲或是其他的,這是自己的失誤。學生也因此受到了影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於朗讀的指導,我幾乎沒有做,我覺着學生可以體會到,我不想統一一個模式,讀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學生自己讀的較多,但是展示的機會較少,主要是自己感覺時間緊張。總之,自己的教學仍有不少弱點,以後要注意。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我採用播放相關的課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情感。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

(2)聯繫所蒐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進一步體會情感。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説什麼?)

(4)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朗讀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1

選擇上這課,確實費了不少心思。首先感謝同年級的靳、彭兩位老師,從備課開始就給我出主意,不厭其煩地聽我一遍一遍的改思路。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詩,描寫了香港迴歸時人們激動、興奮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這裏面涉及到大量的資料,香港迴歸時的交接儀式,香港的歷史,以及香港的發展。學習這課,需要學生藉助資料理解詩句表達的情感。這是個難點,一是資料太多,學生沒有閲讀興趣,而是怎樣把資料與內容結合起來,學生還很模糊。

我翻看了很多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都是兩課時,我只有一節課的時間展示,就不能把所有地東西都放在課堂上講,課前預習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我播放香港迴歸的整個過程給他們看,以及講通商戰爭的歷史事件、給學生看《南京條約》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課的慾望,並讓這些事件觸動學生的情感神經,讓他們有感而發。從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對詩句的感悟還是比較深刻的。

這節課以讀為主,讀書的時間花得比較多,但是我沒有很好地指導朗讀,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帶着這種情感朗讀詩句,但是我沒有抓住生成的資料,指導學生有效地朗讀,是個遺憾,將在今後的教學中鍛鍊自己敏鋭的眼光,及時捕捉生成的資源。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2

現在的小學語文非常重視古詩文的積累古詩還在積累,對於現代詩歌的重視程度就明顯不如前者了.就連我們的閲讀等級考核,也只是在6級測試中見到了一首《再別康橋》.雖然我本人一向認為中國詩歌的最精華所在是古詩,尤其是唐詩.但是,不可否認,現代詩歌中也有許多難能可貴的珍品.而且,現代詩歌的語言習慣與我們現今的語言習慣相同,描繪的內容情感也更貼近當今生活,所以學生在詩句的理解上應該更容易一些,所以誦讀現代詩歌對於學生對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特別有幫助.同時,由於詩歌是語言最凝練的表達形式,現代詩歌中包含着許多古代沒有的,現代獨具的優美詞藻,所以誦讀現代詩歌對於孩子們積累語言也很有幫助.

《最後一分鐘》就是這樣一首現代詩,語言凝鍊,包含激情,用簡短的篇幅表現了香港迴歸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將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的無比激動表現地淋漓盡致.

不過《最後一分種》具有較深厚的歷史背景,語句含義比較深刻,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難度.

因此我在反覆思考以後,還是決定以"讀"為核心,採用傳統的逐段講解逐段誦讀的方式.在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為了學生對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有更加直觀的體會,我尋找了香港迴歸交接儀式的視頻.有了聲像印象以後再讀詩歌第二節,學生自然能把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讀出來了.再指導朗讀課文第三節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找到了簽訂《南京條約》的紀錄片,與學生共同回顧了那段慘痛的歷史,接着要求學生邊聯想那屈辱的場景,邊朗讀詩句,從而讀出了對往昔的沉痛,讀出對如今揚眉吐氣的珍惜之情.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3

這次有幸參加了月北片的教研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執教了一節五年級語文課,是一首充滿激情的現代詩歌《最後一分鐘》,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成員-周嬋娟:公開課教學反思。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後顧整個課堂教學,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要關注學情。

成功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在課堂上一定要根據學情,順學而導,以學定教,而不是心中只有教案,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在課開始,由於天氣原因,上課時間推遲了,聽課老師不清楚這點,早早地就進入了教室的聽課區,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鐘才上課,學生們也就在緊張的狀態下進入這節課的學習,所以當我提出第一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聲音的確很小,而我對於這點根本沒引起關注,只是抓住學生的答案馬上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所以在課堂的前段時間學生們並沒有在老師的引導下消除緊張的心理,這是我課堂中的缺失。這節課的教學,我很少關注學生們的感受和體驗,沒能很好地在學生的情感上進行關懷。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體驗語文中藴涵的美,從而感悟語文的無窮魅力。

2、要注意學法

我們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不如授之以魚塘”,教學反思《成員-周嬋娟:公開課教學反思》。這是用比喻的説法來表達“學法指導”的道理,也就是葉聖陶説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閲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不可能是機械地、獨立地灌輸,只能是自然地滲透。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齊讀的方式,很少指導學生個體讀。然而只有讓學生從自我情感出發,去理解、去發現,這些都需要從學生的發言和個體朗讀中去發現,只有這樣,你才知道學生懂得了什麼、需要什麼,從而根據這些去引導、去發現。我在這節課上總是想讓齊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過多的鋪墊掩蓋了學生的方法收穫感受,要知道齊讀是渲染,個體讀才有個性化的體驗。在以後的教學上我一定要注意。讓學生掌握學法,教師必須做有心人,注意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拔和引導,這對學生學法的形成至關重要。

3、要把握好各環節的“度”

教師作為對話教學中的引導者、激發者,應該把握好“度”的問題。隨着語文教改的深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住課堂教學的輕重緩急,控制好課堂教學節奏,在教學各環節上做到操之有度是一個語文教師教學功底和教學智慧的重要體現。在課堂上的寫詩環節,我是安排在學習第二節詩歌后,根據理解的意象來模仿詩歌的語言寫一寫,此時詩歌的學習才進行一半,這時讓學生寫詩有些倉促和操之過急,如果安排在後面環節可能會好些。另外在第四節詩歌的學習中,我用課件出示了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最後一分鐘具體指哪一分鐘?”這個問題放在此處似乎不太妥,因為前面我在寫詩環節上就是讓學生寫寫自己眼中的最後一分鐘,現在又來問這最後一分鐘具體指哪一分鐘,讓學生感到很迷糊。所以課堂上各個環節的度的確要把控好,有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適時把控效果會更好。語文課堂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一樣“教無定法”,我們一定要尊重教學規律,合理安排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到“行之有度”,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是教學效果好、教學效率高。

一次經歷,一次成長,每次的公開課都會讓我看到自己身上許多的不足,我也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不斷總結、不斷反思,讓我的課堂越來越完善。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4

《最後一分鐘》是新課程中人教版五年級的教材,是一篇閲讀課文。這首詩韻律優美,情感豐富,適宜朗讀品味。但是是的詩歌象徵意義強,並且含有歷史典故,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因此在課前引導蒐集資料,瞭解香港的歷史,迴歸的背景。

本以為有了背景資料的補充,學生對人本應該能夠理解了,朗讀起來困難應該是不大的。但是詩中比喻、象徵、用典的描寫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挑戰。學生學起來有些含糊不清,第一課時下來,感覺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於是我與同組的老師交流了感受,在第二課時我將背景與課文結合起來講,發現學生感受好多了。就是這樣,圍繞情感目標的思路很清晰,感覺達成度也比較高,那麼技能目標怎麼樣呢?課堂上只能從學生的朗讀中,感悟到他們掌握得比較好,但是對於疑難詞句理解了嗎,難以檢測。為此,我挑了詩歌中的一句話“最後一分鐘,是旗幟的形狀。”叫了學習程度分別為優秀、良好、及格的六個學生來説説他們的理解,我感覺還是很欣慰的,除了一個學生需要教師的啟發外,其他幾個學生都能説出這句詩的含義,而且有比較多元的理解。但這個句子不是最難的,其他的句子呢?所以,我想我們必須一起研討的問題就是:

1、假如必須一課時完成這首詩歌的教學,你覺得如何安排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2、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必須讓學生讀懂讀透了?一篇課文下來,學生還有沒讀懂的段落、句子(不是一個兩個,是一部分,甚至幾乎是全部學生),你覺得可以嗎?這些問題就是這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希望能其他老師一起探討!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5

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的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繼續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這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接受上節上節課的教訓,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蒐集了香港迴歸交接儀式視頻,並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預習要求:認真讀課文,查找關於“虎門硝煙”以及《南京條約》的簽定等歷史知識,去過香港的同學找當時的圖片。

回顧整個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

1、課前準備充分,課堂輕鬆駕馭。有了歷史資料和寫作背景的鋪墊,學生課上學習興趣濃厚,對詩歌中理解感悟輕鬆又有激情。特別去過香港的同學,對香港的感情似乎更深厚,從他們充滿感情的朗讀中能感受到。

2、以讀為主,讓生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讀完一個小節想想你體會到了什麼,讓學生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從而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

3、採用多種手段,令學生情感昇華。通過交接儀式視頻、中英談判圖片及歷史資料,讓學生感受祖國飛速發展以及民族強大的自豪,提升學生感情。

在情感昇華的基礎上,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劃,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最後讓學生熟讀成誦,鼓勵他們背下來。

標籤: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49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