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參考!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1

這次有幸參加了月北片的教研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執教了一節五年級語文課,是一首充滿激情的現代詩歌《最後一分鐘》,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後顧整個課堂教學,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要關注學情。

成功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在課堂上一定要根據學情,順學而導,以學定教,而不是心中只有教案,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在課開始,由於天氣原因,上課時間推遲了,聽課老師不清楚這點,早早地就進入了教室的聽課區,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鐘才上課,學生們也就在緊張的狀態下進入這節課的學習,所以當我提出第一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聲音的確很小,而我對於這點根本沒引起關注,只是抓住學生的答案馬上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所以在課堂的前段時間學生們並沒有在老師的引導下消除緊張的心理,這是我課堂中的缺失。這節課的教學,我很少關注學生們的感受和體驗,沒能很好地在學生的情感上進行關懷。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體驗語文中藴涵的美,從而感悟語文的無窮魅力。

2、要注意學法

我們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不如授之以魚塘”。這是用比喻的説法來表達“學法指導”的.道理,也就是葉聖陶説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閲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不可能是機械地、獨立地灌輸,只能是自然地滲透。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齊讀的方式,很少指導學生個體讀。然而只有讓學生從自我情感出發,去理解、去發現,這些都需要從學生的發言和個體朗讀中去發現,只有這樣,你才知道學生懂得了什麼、需要什麼,從而根據這些去引導、去發現。我在這節課上總是想讓齊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過多的鋪墊掩蓋了學生的方法收穫感受,要知道齊讀是渲染,個體讀才有個性化的體驗。在以後的教學上我一定要注意。讓學生掌握學法,教師必須做有心人,注意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拔和引導,這對學生學法的形成至關重要。

3、要把握好各環節的“度”

教師作為對話教學中的引導者、激發者,應該把握好“度”的問題。隨着語文教改的深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住課堂教學的輕重緩急,控制好課堂教學節奏,在教學各環節上做到操之有度是一個語文教師教學功底和教學智慧的重要體現。在課堂上的寫詩環節,我是安排在學習第二節詩歌后,根據理解的意象來模仿詩歌的語言寫一寫,此時詩歌的學習才進行一半,這時讓學生寫詩有些倉促和操之過急,如果安排在後面環節可能會好些。另外在第四節詩歌的學習中,我用課件出示了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最後一分鐘具體指哪一分鐘?”這個問題放在此處似乎不太妥,因為前面我在寫詩環節上就是讓學生寫寫自己眼中的最後一分鐘,現在又來問這最後一分鐘具體指哪一分鐘,讓學生感到很迷糊。所以課堂上各個環節的度的確要把控好,有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適時把控效果會更好。語文課堂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一樣“教無定法”,我們一定要尊重教學規律,合理安排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到“行之有度”,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是教學效果好、教學效率高。

一次經歷,一次成長,每次的公開課都會讓我看到自己身上許多的不足,我也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不斷總結、不斷反思,讓我的課堂越來越完善。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2

詩歌教學一直是我想認真揣摩的一個教學切入點。從《山城的霧》《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再到這次的《最後一分鐘》,我進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嘗試。教學中,我力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讓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訓練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激發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烏申斯基説:“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電化教育創設情趣。一張香港迴歸的震撼人心的畫面,一段教師聲情並茂的旁白,把學生引到了1997那個刻骨銘心的一分鐘,孩子們也明白了這一分鐘的珍貴,深入探究的慾望就更加強烈。這樣一來,學生的閲讀興趣大大提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讀貫穿始末。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橋的一頭是課文,另一頭是學生。讀着讀着,沿坡討源,據文入情,神遊其中,增進理解。可以説,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在教學中,利用初讀,逐節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採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澱語感。

3、選擇課外閲讀。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當豐富。在課前預習設計上我並沒有讓學生的情感有所側重,而是就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進行收集。課堂上,學生收集的豐富的課外資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課外資料閲讀在教學中的作用相當大,精神營養豐富,道德質地醇厚,感情成分飽滿,適合時代需求,使孩子們真正感受假、醜、真、善、惡、美,陶冶學生情操,增強進步意識,提高學生素質。

但是教學只有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才能發現理論與實際的磨合口。課上完,細節的思索卻不斷。

1、孩子對香港的過去和一分鐘的體驗瞭解甚少,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資料的渠道,所以在設計導語的時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課外資料,加深孩子對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課時是否會感覺課堂上教師的導語過長,教師的語言過多?

2、對於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難,作為教師,我都讀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會破壞文本的整體意味。對於五年級的孩子,我認為對香港過去的痛苦和這最後一分鐘的激動能有迷糊的印象就達到了我想要的目標。因此,我重點抓第2、3小節,用板塊對比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的目標設計,是否會淺化了文本的意味?

3、這一個單元的課文對於課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並讓學生在資料上寫上自己讀後的感受。略讀課文,注重能過的是方法的積累,用資料來衝擊情感。我想,我們還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不同的嘗試。這種沒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嘗試會不會讓學生的情感寄託有所偏差?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gry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