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600字(精選7篇)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600字(精選7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600字(精選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600字(精選7篇)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1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總結出以下兩點:

1、理解表面積的定義上,出示一個長方體紙盒,要包裝禮盒,需要多大面積的紙片,求什麼,把一個生活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也就是要去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讓孩子們指一指表面積在哪裏。這個時候不急着去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而是讓孩子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場景中哪些地方需要計算表面積的,孩子們舉例了給教室貼瓷磚、做紙箱、做魚缸、給教室的們刷漆,等等,這個時候我會追問你的場景中的表面積在哪裏,像魚缸是會少一個面的。這樣為學生建立了空間想象的表象認識,學生在後面完成解決問題時就會在腦海裏有立體圖形的浮現。

2、在探索具體計算表面積我關注了幾下幾點,第一,先想計算策略,讓孩子們説一説打算怎麼計算,那孩子們都會説,把六個面加起來,有的孩子説了不必每一個面都求,對面相等,只要求出三組面。第二,讓孩子們説清楚計算的過程,有條不紊的闡述自己的計算過程,我就追問為什麼要乘以2這樣的細節問題。第三,引導孩子去概括總結計算的公式,最後大家一起總結得到一個公式,用長寬高來表示這個公式。同時出示長和寬都相等的長方體,讓學生體會,按公式計算不會重複或遺漏,這樣的計算表面積更加是準確。第四、在出示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公式之後,着手讓孩子們去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有什麼相同與不同之處,我覺得這裏的相同之處十分重要,讓孩子們明白求一個完整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實際上是在求外面六個面的面積總和,無論孩子們的計算過程如何,公式又是如何,本質就是求那六個面的面積之和。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2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生來説並不困難,只要把六個面的面積相加就行。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特別是遇到特殊情況,比如魚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風管道等,有很多學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計算,或是應該怎樣計算?教材中計算表面積時是讓學生先想象出展開圖,再根據展開圖各個圖形的面積來選擇計算出所求面積。

面對以往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較高的錯誤率,我在教學時便採用了讓學生“鑽”進長方體裏求表面積的方法。

我首先讓學生環顧四周,把我們的教室看做一個長方體,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長方體的世界裏,而後我讓學生分別指出這個長方體———教室的的頂點、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各叫什麼?屋頂的面怎麼求?前後的面怎麼求?一般的教學是讓學生想象展開圖再進行計算,由於這個圖是虛擬的,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而“鑽”進長方體,長方體的各個面就圍繞在學生的四周,使學生感覺實在,從而利用直觀的看就知道了哪個面不求,還可以用手比劃一下,想清楚這個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積。這樣的做法,對於空間觀念比較弱的學困生來説,多了一根思維的“枴棍”。因此,在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實際問題時,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學不時的抬起頭或轉過頭看牆壁,有的還用手指偷偷比劃着。我知道,他們此時,正“鑽”進長方體裏。

當然教學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沒有強調計算必須在單位統一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造成一道練習題的錯誤率很高。這也是從一個側面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認真審題的好習慣,在今後的練習中,我會進一步訓練學生注意這一點。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3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着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

儘管這樣安排,但我認為,對於長方體的表面積,最關鍵的不是“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也不是“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更不是“為什麼求長方體表面積”,而是“每一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中的哪一個”。因為,如果學生弄不清楚這一點,那麼他就沒有辦法理解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弄懂了這一點,後面的求表面積的方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了這裏。在學生知道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六個面的總面積之後,讓學生自主標出長方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六個面,然後小組合作探究“每個面都是什麼形,求每個面的面積怎麼求?每個面的長和寬分是原來長方體的什麼?”並記錄在紙上。經過小組的合作,對於這一點學生理解得很充分。在學生彙報之後,再讓學生小組共同研究長方體表面積的求法,並要求,看誰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學生興趣高漲,不一會就研究出了各種解法:一個面一個面的加;用前(後)面面積乘二加上左(右)面面積乘二再加上上(下)面面積乘二;上(下)面面積加前(後)面面積加左(右)面面積的和乘二。還有的學生考慮到了特殊情況,兩個面是正方形的,用上面面積乘四加上左面面積乘二。雖然還有的方法沒想到,但是這些方法我覺得已經足矣。

實踐表明,我這樣是正確的,我班學生對錶面積這一塊理解掌握比較好,即使是後三分之一學生也大部分掌握了它的求法。所以,深深的覺得,每一節數學課,抓住難點,抓住重點,是十分關鍵且必要的,通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4

上完《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這節課後,我的心情並不輕鬆,有遺憾也有欣慰,遺憾的是在引導新課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用受去摸長方體的'六個面,由於教師敍述不周,把“表面”説成“面”,再加上學生操作不熟練,造成學生在彙報時,有説摸到稜的、頂點的、長、寬、高的,就是不重點受六個面的,等教師再引導學生按順序摸上、下、左、右、前、後6個面並標出來,再展開觀察長方體展開平面圖,進一步瞭解長方體的6個面及相對的兩個的面積相等,從而引出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本節課上完後,我不斷思考,問題出在哪兒,最終還是覺得有以下幾點不妥:首先教師在設計上有問題,在此環節中不設計讓學生去摸長方體的每個面,因為在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中,學生已經通過摸知道了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在此處再去摸一方面與整個環節銜接不當;另一方面降低學生的認知水平,浪費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時間,造成這一環節每一步比較生硬,學生純粹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走得很不協調。另一方面是展開教師或學生無法用實物展示的東西。而本節課長方體、正方體,學生手中都有,根本沒必要用多媒體展示。

本節課出現上述問題使我發現,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設計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認知前提,瞭解他們的認知需要,瞭解他們的認知困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各個環節時間,加大課堂密度,增加課堂練習量,提高課堂效率。另外,還要注意鑽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別人的設計,最終使學生和教師陷入不和諧,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5

本節課教學時我主要運用操作實驗法、引探發現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實驗、觀察、猜想、發現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統一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從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嚐到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實物,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二、運用找到的規律,進行實際操作。

體積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比較模糊,我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學時,我結合實際的教具,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強化記憶,如粉筆盒的體積是多少?怎樣求它的體積?要求它的體積必須有哪些條件?(可以請幾個學生到講台上實際量出粉筆盒的長寬高,並把這些條件板書在黑板上,讓全體學生進行計算粉筆盒的體積),當學生準確算出粉筆盒的體積後,教師話峯一轉,你們知道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體積有多少嗎?你能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嗎?要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必須有哪些條件?你能找出這些條件嗎?下面請同學們求出自己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通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6

推薦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於,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感受頗深。

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着稜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繫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裏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説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在學生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得出三種計算方法: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通過對正方體表面積比較歸納,學生和我一起總結出了文字公式,並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在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並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繫溝通,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7

“長方體和正方體”一單元結束後,我上了兩節複習課。教材中安排第一課內容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體積單位;第二課時為表面積與體積。考慮到這樣安排第一課內容顯的比較少,而第二課練習時間較少,我就作了一下調整,把第二課中的表面積移到了第一課,以使第一課內容充實些,使第二課有更多時間進行拓展延伸,從而提高複習的效率。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表面積”這課中,對於第一板塊的複習,主要以引導學生自己回憶與整理為主。課的一開始,即明確了本課複習的目標,然後讓學生對照複習,歸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小組內先行交流,互相補充。彙報時,教師板書成表格形式,並要求學生口述時配合手的動作。這樣一方面避免整理時的零敲碎打,提高時間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複習知識更為系統化,直觀化,有利於掌握、鞏固。對後面的多練留出足夠的時間。

在第二板塊練習中,我注重了練習的層次性。對錶面積計算,較之基本計算方法,我更重視了對方法本身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列出求表面積的算式,不計算,但要寫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麼,這樣就為後面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做好了準備。在應用練習中,我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的相關實例,幫助他們補條件後再組織練習,這樣也比教師直接出示題目對學生更有吸引力。

縱觀這一課,我儘量避免了對學生髮言無價值的重複與不必要的講授,而在關鍵處適度點撥,突出要點,在學生掌握較好之處省下時間用以拓展練習,基本做到了精講多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z3p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