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通用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通用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本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衝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具體在本節課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動手操作學習表面積

課中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展開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通過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説一説,調動多個感官來很好的認識、理解表面積這一概念。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積之和就是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於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意識。

二、聯繫生活巧用表面積

在教學中採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手提袋啟發學生如何計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積,先讓學生想手提袋包裝有幾個面,那麼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繫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再讓學生討論在解決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有關的實際問題時,應當注意些什麼?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三、小組合作培養數學思維習慣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先練後講,讓學生在積極嘗試中培養創造精神,讓每一個學生在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以及小組同學的互助合作中學會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辨析、對比,培養數學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在多種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養自我發展的信心、創造能力和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節課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優生在課堂上仍是主角,學困生由於動手能力差,思維跟不上,大部分時間只能充當觀眾與聽眾,從課堂練習可以看出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課堂如果讓他們充分動手操作與表達,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不知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

上完《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這節課後,我的心情並不輕鬆,有遺憾也有欣慰,遺憾的是在引導新課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用受去摸長方體的六個面,由於教師敍述不周,把“表面”説成“面”,再加上學生操作不熟練,造成學生在彙報時,有説摸到稜的、頂點的、長、寬、高的,就是不重點受六個面的,等教師再引導學生按順序摸上、下、左、右、前、後6個面並標出來,再展開觀察長方體展開平面圖,進一步瞭解長方體的6個面及相對的兩個的面積相等,從而引出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本節課上完後,我不斷思考,問題出在哪兒,最終還是覺得有以下幾點不妥:首先教師在設計上有問題,在此環節中不設計讓學生去摸長方體的每個面,因為在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中,學生已經通過摸知道了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在此處再去摸一方面與整個環節銜接不當;另一方面降低學生的認知水平,浪費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時間,造成這一環節每一步比較生硬,學生純粹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走得很不協調。另一方面是展開教師或學生無法用實物展示的東西。而本節課長方體、正方體,學生手中都有,根本沒必要用多媒體展示。

本節課出現上述問題使我發現,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設計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認知前提,瞭解他們的認知需要,瞭解他們的認知困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各個環節時間,加大課堂密度,增加課堂練習量,提高課堂效率。另外,還要注意鑽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別人的設計,最終使學生和教師陷入不和諧,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奠定基礎。

成功之處:

1.重視表面積概念的教學。在教學中利用在上節課中學生粘貼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沿着稜剪開得到它們的展開圖,並標出“上、下、前、後、左、右”六個面。這樣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與表面積的概念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便於把展開後的每個面與展開前的每個面的位置對應起來,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長、寬、高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表面積的概念,即長方體和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重視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結合生活中的情境將知識學習、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三者統一起來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習內容基於問題學習,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起到“一石三鳥”的功效。另外在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得出兩種計算方法,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識乘法分配律來溝通兩種方法。特別要突出計算上(或下)面是長與寬的積,前(或後)面是長與高的積,左(或右)面是高與寬的積的教學,讓學生牢固進行記憶,避免出現死記硬背計算公式的現象。

不足之處:

1.計算出現錯誤的現象很嚴重,主要是學生不細心,對於小數的計算不重視。

2.個別同學對於上下面、前後面、左右面的計算混淆,導致出現有的面不需要計算還是計算在內。

3.對於特殊的長方體進行側面積計算時應補充為側面積=底面周長×高,這樣對於計算特殊長方體比較簡便。

改進之處:

突出計算上(或下)面是長與寬的積,前(或後)面是長與高的積,左(或右)面是高與寬的積的教學,讓學生牢記。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4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着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

儘管這樣安排,但我認為,對於長方體的表面積,最關鍵的不是“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也不是“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更不是“為什麼求長方體表面積”,而是“每一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中的哪一個”。因為,如果學生弄不清楚這一點,那麼他就沒有辦法理解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弄懂了這一點,後面的求表面積的方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了這裏。在學生知道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六個面的總面積之後,讓學生自主標出長方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六個面,然後小組合作探究“每個面都是什麼形,求每個面的面積怎麼求?每個面的長和寬分是原來長方體的什麼?”並記錄在紙上。經過小組的合作,對於這一點學生理解得很充分。在學生彙報之後,再讓學生小組共同研究長方體表面積的求法,並要求,看誰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學生興趣高漲,不一會就研究出了各種解法:一個面一個面的加;用前(後)面面積乘二加上左(右)面面積乘二再加上上(下)面面積乘二;上(下)面面積加前(後)面面積加左(右)面面積的和乘二。還有的學生考慮到了特殊情況,兩個面是正方形的,用上面面積乘四加上左面面積乘二。雖然還有的方法沒想到,但是這些方法我覺得已經足矣。

實踐表明,我這樣是正確的,我班學生對錶面積這一塊理解掌握比較好,即使是後三分之一學生也大部分掌握了它的求法。所以,深深的覺得,每一節數學課,抓住難點,抓住重點,是十分關鍵且必要的,通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知道它們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相同,大小相等;12條稜分為3組;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的基礎上而學習的。對於表面積的概念與平面圖形的面積,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同時是後繼學習的基礎。

我認為表面積的概念的學習,要是通過學生對長方體特點的感知並懂得表面積的意義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雖然會正確求長方形的面積,但要求表面積,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為什麼呢,因為是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成人看似簡單,而對小學生卻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小學生往往習慣於遷移,長方形面積明明是長×寬,而現在怎麼變成長×高、寬×高了呢?這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説,肯定存有困惑。所以要把長方體展開,變6個面為一個面,這種轉化不是老師來完成,而是在學生思維中展開,因此,在前一課時就應打下一定基礎:上下面:前後面、左右面等概念!對立面相等等知識點。再通過觀察長方體的每一個面的面積任何計算!有沒有簡便方法等。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思維的活躍,積極的學習是本堂課成功的的關鍵。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思維的發散顯得不夠!以至於在後來的無蓋,甚至四個面計算中部分同學不理解!

非常遺憾、值得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k9o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