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平均數問題》的教學反思

《平均數問題》的教學反思

1.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平均數問題》的教學反思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對於“平均分”的含義已經理解,也基本掌握“等分”用“除法”的計算的技能。所以本課沒有從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入手,而是採用了已知3根小棒的平均長度,讓學生逆向地想像出原來3根小棒各應多長。這似乎是在應用平均數問題,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並沒有感到有多大的困難。這樣引入新課,更加體現了思維的力度,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能在充分的想像中,藉助於已有的知識經驗,對3根小棒的長度展開猜想,此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數問題的理解。

2.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主要目標之一。我覺得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態過程中逐步形成,而這種有效活動的關鍵,在於活動素材的設計。在本課的第二環節,我提供給各小組的小棒除了根數不同之外,每組小棒長度也各有特點,比如5根小棒中有一根的長度接近了平均長度;又如5根中有3根是一樣長,這樣有意識引導學生如何去測量計算平均長度。在組織這一環節活動時,我先要求學生觀察小棒,估計平均長度,然後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自己的估計是否精確,學生自覺地採用了測量計算地出平均數。這一活動過程是把培養學生地數感和解決問題地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在第三環節,我引導學生分組尋找身邊的材料求平均數,以及對商場10月份售額。這不僅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應用性,並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設自主、互動的學習氛圍。

我覺得要達到有效的教學活動,課堂上必須創設民主、和諧、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在以上的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中,我多次用到了:“真的嗎?你説得有點道理,你能舉一些例子嗎?”儘可能地做到以和平、商量的口氣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在組織集體反饋評價中,同樣在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的前提下,進行隨機調控,力求達到最佳的動態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wjl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