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5篇)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會看病》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5篇)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

《學會看病》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透過查閲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初步感知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閲讀提示,邊讀書邊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進行交流.在體會母親感情時,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或者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孩子們在談學文後的感受時,有幾個孩子談得比較好.如:吳迪談到他很敬佩文中那個孩子的勇氣和膽量.小小年紀,就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這是我們中國許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連我一個人到學校,媽媽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這,注意那……連新宇同學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報道:中外孩子共同參加野營拉練活動.中國孩子在活動中,不僅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潛力遠不如外國孩子.盧巖補充道,西方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性,他們以自己掙錢為榮耀,父母施捨為可恥,所以他們利用各種機會鍛鍊自己,同時瞭解社會,增長見識.他們真了

不起.田繪雲同學與他們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我們做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加以限制,這不準,那不準,這哪裏是愛我們,分明是害我們.過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我們正是在父母的溺愛中失去了自我鍛鍊的機會,所以我們從此刻開始,要尋找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向文中那個小男孩學習.從他們的發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們多麼渴望有鍛鍊的機會啊!可現實中他們的願望卻很難實現,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這,擔心那,害怕他們會出意外.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深感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脱節.教學中,我們期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的潛力,但在當今社會,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寶貝,根本不會像書中的母親那樣放心讓孩子獨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自理潛力,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去深思的.我多麼期望我們中國的家長也能像文中的母親一樣為孩子多創造一些獨立生活的機會,讓我們的孩子也早早的學會自立自強.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2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課《學會看病》,《學會看病》教學反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兒子獨自上醫院學會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這篇課文表達上的特點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抓住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來敍述描寫。結合本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閲讀提示,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

1. 認識11個生字,學習新詞。

2. 讀好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親的感情變化。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因為本課是以母親的口吻寫的,學生在理解上有一些差距,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難點定為:讀好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親的感情變化,體會濃濃的愛子之情。在這裏我為什麼沒有用“理解”而用了“讀好”這個詞呢?(教參上是“理解”)怎麼樣才算是“讀好”了呢?我認為讀好不僅是指讀正確、讀通順,還要讀出課文的味道,讀出情感。所以我覺得“理解”是“讀好”的目的,“讀好”是“理解”的前提,“讀好”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這樣安排教學就利於學生在讀中理解。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中我希望能站在“生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運用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學習方法,使自己“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教學反思《《學會看病》教學反思》。所以這節課我主要通過“讀”與“説”,“讀”與“悟” ,“讀”與“寫”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交流,以對母親和兒子的印象為線索貫穿其中,學生每讀一次課文,就會對母親和兒子印象有所改變,直至體會到母親的感情變化是因為母親有一顆愛子之心,層層深入,讓學生在閲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課後,我覺得課堂上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讀”的訓練仍不到位。

作為閲讀教學,大家都知道“讀書是第一要務”,這節課中,我安排了很多時間,也採用了不少形式讓學生充分的去讀,從學生在課堂的表現來看,讀的效果有了,學生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但沒有讀好,學生的感情朗讀沒有到位,課堂上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好好去引導。

2.課堂的深度不夠。

在這節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小練筆,就是讓學生把學完這課後的感悟寫下來。説實在的,我很期待孩子們寫出多角度的、個性化的感悟。因為這是情感的昇華,是由課內到課外,由文本到生活的一個很好的連接,是課堂的點睛之筆。由於時間調控不好,孩子們剛要寫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我只好把這個練筆留作了課後練習,失去了一次傾聽孩子心聲,領略他們智慧火花的機會,也使得整節課只停留在讀懂文本之中,練習書面表達沒有到位。這也反映出了我對課堂的調控能力還不夠。

3.對學生的評價、激勵不夠。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一定不能夠吝惜自己表揚孩子的語言、動作,哪怕是一個微笑。這節課上,很多孩子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但我對他們的評價、激勵不及時,或者是語言不夠多樣化,這一點我要向組裏的各位優秀教師學習。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3

《學會看病》這篇略讀課文在這裏,主要是對父母之愛不同形式的補充‐‐鼓勵獨立,看似殘忍的愛,背後卻是艱熬和深沉,同時作者是通過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描寫,來表達自己情感的。那麼這又正是對這個單元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三個方面的另一個點的補充。

文中也有具體體現:&ldqu;打蔫、一瞬間的觸摸、他幾乎沒有去過醫院、逼問、滾燙的手、搖搖晃晃地走了、打了退燒針&rdqu;這些地方,都表明兒子真的生病了,發燒得必須打針才能退燒,真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去過醫院,還有兒子聽媽 媽説&ldqu;你長大了得學會看病&rdqu;的時候大吃一驚和後面的對話,都可以看出兒子真的很依賴媽 媽,從來沒有自己去過醫院。無疑,母親此時讓兒子獨自去看病,冷漠、殘忍。

作為略讀課文,我採取只設置一到兩個關鍵問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課文研讀,從而更好地學習課文。應該説,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

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通過幾個學期的摸索,我也得出了一點經驗。小組合作學習應具有可操作,所謂可操作就是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既不能讓學生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也不能是學生討論半天仍一無所獲。我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是圍繞文本提出了一個問題&ldqu;這位母親愛她的兒子嗎?請找出相關句子細細研讀。&rdqu;

小組討論學習,既激發了大家的學習熱情,而且合理安排小組長,更是相當於班上多了12位小老師幫助自己講解課文,督促學生學習。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0課《學會看病》。課文詳細描述了一位醫生母親,在一次發現兒子感冒了之後,沒有像以往一樣,在家裏給孩子開藥,而是鼓勵他自己去醫院看病的一系列複雜而矛盾的心理過程,表現了母親柔腸百轉的舐犢之情,成功刻畫深明事理的母親和獨立自強兒子的形象,揭示了為人父母,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得到磨鍊,同時使自己更加成熟的人生哲理。文質兼美,情感細膩。編者意圖有二:一是圍繞單元語言訓練點,進一步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一定的描寫方法,表現父母之愛的;二是圍繞單元主題,使“父母之愛”能多角度、多側面地呈現,主題更為豐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①認識11個生字。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打蔫、艱澀、殘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圖索驥、忐忑不安”等詞語。

②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表現人物,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注意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命體驗,通過以“説”與“讀”、“讀”與“悟”的結合,讓學生在閲讀中受到的情感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課文中特殊的母愛方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學習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表現人物,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

感受課文中特殊的母愛方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在備課時,我就想到了于丹教授在做客中央四套《文明之旅》欄目,在談到什麼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時,她説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只有一種愛是以成功的分離作為它的目標,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越早成功地分離,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越好。成功的分離是一種更節制,更內斂,更深沉的愛。

由此,我還想到,父母的愛以分離為目的與老師傳授的讀書方法使學生最終能獨立閲讀、自主表達,這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是讓學生能最終走向獨立的紐帶。作為略讀課文,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嘗試放手,讓學生根據學習的要求,自己去獨立閲讀、

寫批註、探討交流。應該説,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最後補白兒子的內心活動,以寫促讀。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總結全文,並推薦課文閲讀。

整節課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學生走進文字,教學的過程與所取得的效果還算過得去。

 一、把握略讀課文類型

葉聖陶先生提出了“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與精讀課文比較,略讀課文主張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然而略讀課文一般篇幅宂長,教學時數少又是不可變更的事實。這對矛盾就考驗着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教師只有對教材進行一番整合、取捨,達到突出重點、長文短教、一課一得,才能在有效的時空裏消化大篇幅的閲讀量,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整堂課粗線條地安排了五個環節: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 抓關鍵詞,瞭解大意。3. 再讀課文,體會情感;4. 拓展延伸,對比閲讀;5. 讀寫結合,理解母愛。在 “學習語言和心理,感悟別樣母愛”上,從研讀母親心理的句子入手,以一個大問題統領整堂課,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以重點句為突破口進行研究,從字裏行間去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從而瞭解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感悟母親對兒子的深情。

二、以心理線索為切入口

“研究心理”分兩步走:一是抓文中母親的心理線,研究母親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心軟到後悔到忐忑不安”,感悟母親對兒子的愛;第二步是進行寫法遷移,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補白兒子的心理變化過程,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感恩之情。通過寫話練習再次體現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達情感的特點。這樣安排,不僅使整個學習過程有一定的“温度”,也體現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學生理解文中母親對兒子這種特別的愛也就水到渠成,主題得到了昇華。

三、以紮實的語言訓練為目標

語文學習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重語言實踐。雖然説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效率就下降了。所以在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閲讀,在內容理解、情緒感染與語言感悟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依託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學,進行紮實的語言訓練。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文教學要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激發其情感和想象能力。 在這堂課中,我非常注重語言點的訓練, “忐忑不安”、“按圖索驥”、“聊勝於無”等詞語的教學到位有效。並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加以理解,這樣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情味及意藴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立體形象感。就這樣引領學生一個個地品味詞語,一次次地體會文本所承載的情感,一層層地體現母親的愛子情深這個主題。

 四、關注羣文閲讀,提高語文素養。

利用《學會看病》與《剝豆》兩篇文章的相似性:通過對話描寫(語言描寫)與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反映母親矛盾的內心世界是寫作上的最大亮點。讓學生髮現這兩篇文章寫法上的相同點,強化本文敍述表達的特色,在閲讀實踐中學會閲讀。同時將精彩

的結尾品讀到底,實現表象化的體驗到植根語言扣人心絃的情感昇華!

想法很完美,現實很殘酷。上課的過程中存在着一些問題急待改進:

1、時間安排得不夠完美,有點先鬆後緊。前半堂課自己未能進入教學狀態,緊張得放不開,以致頭腦出現空白點。課堂在我影響下,變得有點沉。

2、為了達到預設的教學設計,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操之過急,學生未有好的發現時就匆匆告訴答案。總是喜歡搶過學生的話語權,當學生不能説到我預設的點子上時,容易自己生拉硬拽,牽的痕跡過重。對策——學會放手,學會靜默,學會等待!

3、評價學生的語言不夠豐富。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5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在你生病的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還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醫院呢?(學生回答)可是有這樣一位母親在兒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卻忍心讓他獨自一人去醫院看病。這位母親為什麼這樣做呢?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一定會找到答案。

2.板書課題。

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各自用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讀幾遍。

2.開火車檢查注音的生詞。

3.再讀課文,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親的感情變化過程。

研讀探究,體會母愛

1.全班討論。從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體會到母親怎樣的感情,讀一讀這些句子,讀出這種情感。其主要為:(1)鼓起勇氣,勸説兒子獨自看病,有意讓兒子鍛鍊;(2)仁慈的母愛是她心軟;(3)後悔;(4)看着兒子學會看病,勇氣再起。

2.小組合作,互相讀讀自己最感動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賽讀。小組代表將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給大家聽,互相比一比,評一評。

角色朗讀,感受母愛

1.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2.同桌分角色朗讀課文。

傾訴體會,昇華情感

1.説説讀後的體會。讀了課文,請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把你想要説的話説出來:(1)文中的母親;(2)文中的兒子;(3)自己的父母;(4)自己的同學或小夥伴等。

2.寫一寫。將自己學了課文後的體會,用最簡潔的話寫下來,張貼在班級的黑板報或中隊園地上。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6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是女作家畢淑敏寫她和兒子之間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為讓兒子學會看病,在兒子發燒生病時,讓他獨自去醫院看病。

作為略讀課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讓學生抓住一個問題——“母親的感情有何變化”,讓他們自己去獨立閲讀、探討交流。就應説,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

為了幫忙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位母親的濃濃母愛,我把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雜誌上看到的畢淑敏就《學會看病》一文的創作體會,原原本本的讀給學生聽。當聽到畢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學的兒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電話給遠在北京的母親,説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學生都笑了,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到聽到之後,那位母親只得求助當地的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只得放下手頭的工作,打車跨過長江,費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帶到醫院,學生不笑了,他們在思考在歎息。這份材料的補充,讓學生豁然明朗,《學會看病》一文中的媽媽,已這種獨特的方式,去鍛鍊自己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潛力,看似狠心,其實是一番苦心。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再次去讀這篇文章,學生對文中母親內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體會。

老師,畢淑敏還為她的兒子寫過一篇文章呢。一個學生揚起了手上的書。《孩子,我為什麼打你》,對了,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聲的一篇好文章。於是,我也全文照讀了。課室很安靜,學生都在靜靜的聽,時而笑笑,時而若有所思。

接下來,我還讓學生進行了拓展閲讀,讓他們去看選讀課文《剝豆》,這也是一篇類似的文章,一位母親和兒子剝豆比賽,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期望讓兒子贏,讓他對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讓兒子勝,又覺得會給孩子“虛假的勝利”,於是又加快速度,最後真的自己勝了,又擔心孩子沮喪,可兒子並不在意,母親最後釋然。小小的一場剝豆比賽,卻讓母親的心起起伏伏,這種複雜,學生也懂了,那是一種深藏的母愛,跟《學會看病》的母親一樣。

學了這篇課文,我想,對於“母愛”,學生的認識必須會更深刻更全面。當然,我期望我的學生從這天起,對自己的母親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7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偉大。教學本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我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中。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反覆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後的釋然,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句子的描寫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

學完課文後,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我引導學生寫下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孩子們暢所欲言,真實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説自己的父母大事小事都包辦,總不放心自己。有些孩子很渴望像小男孩一樣去嘗試,但他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他們,害怕他們會出意外。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感受到其實孩子們也為此而苦惱,他們也希望有自己的空間。不難看出,課文內容已在孩子的心理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在呼喚理解、尊重,他們在長大。真希望我們的家長看到孩子們的心聲時多為他們創造一些獨立生活的機會。也希望孩子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全面地認識父母的愛,懂得父母的愛。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8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磨練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的描寫,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説”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並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母愛,學會感恩,讀寫結合,鍛鍊學生的習作能力。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並出示兩種觀點進行交流:一是應該讓孩子獨自去看病,並按文中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説出理由;二則不應該讓孩子獨自去看病,並按文中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説出理由。孩子們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説這位母親很殘忍,竟然這樣去對待病中的兒子;有的説這位母親做對了,孩子的獨立性很重要,這出乎我的意料,這些孩子在這個蜻蜓點水的爭辯中已些許明白母親的用意,接着通引導學生明白母親就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讓孩子去看病的。

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反覆讀,並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通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出示《媽媽的愛》進行讀背,引出問題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呢?學生交流討論,老師點撥,孩子們再次感受到父母的艱難,以及母親偉大而又無私的愛,深化了理解,昇華自己的情感。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讚美自己的母親。可以寫寫小詩,寫幾句讚美的話……從中實現了讀寫結合。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9

《學會看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閲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鍊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潛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課文先講母親發現兒子病了,準備照例自己用藥給他治病,後又改變了主意,讓他自己獨自到醫院看病。“當我又準備在家裏的儲藥櫃裏找藥時,卻突然怔住了。”説明母親意識到就應鍛鍊兒子獨立應對疾病。接下來的對話,能夠看出兒子對父母的極度依靠,更堅定了母親“就應及早教會他看病”的決心。“既然我是母親,就就應及早教會他看病”、“生怕自己改變了主意”、母親對兒子的囑咐、“心立刻軟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述,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愛子真情飽含其間。再講兒子到醫院後母親在擔心、後悔與自責中等待,直到兒子看完病回家。“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後悔。我想……”、“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縮成一團”等心理活動的細緻描述,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職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透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磨鍊孩子獨立生活的潛力。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透過查閲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初步感知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閲讀提示,邊讀書邊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進行交流。在體會母親感情時,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最後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或者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正如我的意料,此刻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事小事都有父母包辦,哪怕一點傷風感冒父母們都緊張得不得了,第一時間帶孩子們上醫院看病,從沒有像書中的母親一樣放膽讓孩子們自己上醫院看病,所以,對於書中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去醫院看病,他們中大多數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有一小部分同學卻很渴望像小男孩一樣去嘗試,但他們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他們,害怕他們會出意外。教學中,即使我們千方百計期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的潛力,但在現今社會,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寶貝,根本很難實現像書中的母親那樣放心讓孩子獨自一人看病的,如何真正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自理潛力,這真值得每一個父母思考。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0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當過多年醫生的母親不但不給兒子找藥治病,還讓兒子獨自上醫院看病。母親用獨特的方式,鍛鍊了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潛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本文,我讓學生仔細讀課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學,然後在課堂上小組學習,再全班交流,之後我設計了一組辯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理解課文,理解母親看似“狠心”實則“盡責”的愛。

本課的教學,具體體此刻以下三個方面:

一、主角轉換,入情入境。

在讓學生解第一段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但是你的媽媽讓你一個去醫院看病,你心裏會怎樣想?”有的説:“媽媽,你真狠心,我生病了還讓我一個人去醫院!”有的説:“媽媽必須是不愛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學生很快進入主角,並能與文本進行對話。

二、為學生帶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要為學生帶給用心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小組活動,體現自主性。

小組活動時,我出示學習目標:以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描述母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學生學習時,教師巡視、傾聽,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

任務佈置後,小組學習情緒高漲,學生們以本組學生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的小組學生快速默讀,有的小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學習,有的小組根據文中對話多的特點分主角朗讀……,有的小組邊讀邊想,邊讀邊議,有的邊讀邊作記號,方法各異。

2、帶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文中母親説:“我想我必須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我問:“你認為文中的母親狠心嗎?”對此,學生持兩種不同的觀點:狠心和不狠心。我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在教室分塊坐好,然後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兩種不同的觀點發生激烈的碰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這無疑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潛力和口頭表達潛力,增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信息傳遞,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雙方統一了觀點,母親看似狠心的表現實則是一種愛,一種盡責的愛。

三、拓展延伸,將文本與生活接軌,讓學生所學落到實處。

學生理解了文中的資料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愛自己的。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讚美自己的母親,最後讓學生説説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的愛。這樣的設計,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同時,更深地理解了母親的愛,明確了今後應如何回報母親的愛。能夠説,這個設計既深化了課堂教學資料,又教會學生感恩,即要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1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潛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説”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後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之後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閲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從孩子們的相互交流中,能體會到他們已經理解了這位母親的作法。但是母親對兒子那份濃濃的母愛之情學生體會膚淺。如何讓孩子們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緊緊地抓住文中多處描述這位母親內心活動的句子,反覆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即:做出決定——猶豫不決——心軟後悔——自責擔心——勇氣回升),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句子的描述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點詞或句子,並結合自身的實際談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點水或浮光掠影的談一點,而有極個別學生的表述缺乏條理性、邏輯性。

可喜的是孩子們在談學文後的感受時,有幾個孩子談得比較好。如:劉智俐談到她很羨慕、敬佩烏塔(四年級學的一篇課文中的人物)的勇氣和膽量。小小年紀,隻身一人就周遊了世界,這是我們中國許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連我一個人到沙坪壩,媽媽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這、注意那……謝敬懿同學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次中外孩子共同參加野營拉練活動。中國孩子在活動中,不僅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潛力遠不如外國孩子。黃詩穎補充道,西方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性,他們以自己掙錢為榮耀,父母施捨為可恥,所以他們利用各種機會鍛鍊自己,同時瞭解社會,增長見識。他們真了不起。喻晨璽與他們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我們的家長是在禁錮自己的孩子,做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加以限制,這不準、那不準,這哪裏是愛我們,分明是害我們。更沒想到的是庹萬同學説,過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我們正是在父母的溺愛中失去了自我鍛鍊的機會,所以我們從此刻開始,要尋找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向文中哪個小男孩學習。

聽了孩子們的一番發自肺腑的感受後,我的情緒難以平靜,個性是聽了喻晨璽的那句話“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西方家長的教育方式”。令我為之一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不能不讓我們刮目相看。同時也引起我對自己教學深層次的反思,孩子們固然説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可聯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不也有這種現象出現嗎?如對某一個問題總想把孩子們的思維引向老師早已既定的教學模式中,認為這是最好的。而對學生另外生成出有價值的東西,要麼讓它悄然無聲的熄滅,要麼沒有很好地利用。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還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誰好誰壞他們心裏最明白。如果我們再不抓緊時間學習,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們就要成為時代的棄兒。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2

五年級上冊《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當過多年醫生的母親不但不給兒子找藥治病,還讓兒子獨自上醫院看病。母親用獨特的方式,鍛鍊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本文,我讓學生仔細讀課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學,然後在課堂上小組學習,再全班交流,接着我設計了一組辯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理解課文,理解母親看似“狠心”實則“盡責”的愛。

本課的教學,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角色轉換,入情入境。

在讓學生解第一段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可是你的媽媽讓你一個去醫院看病,你心裏會怎麼想?”有的説:“媽媽,你真狠心,我生病了還讓我一個人去醫院!”有的説:“媽媽一定是不愛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並能與文本進行對話。

二、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小組活動,體現自主性。

小組活動時,我出示學習目標:以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學生學習時,教師巡視、傾聽,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

任務佈置後,小組學習情緒高漲,學生們以本組學生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的小組學生快速默讀,有的小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學習,有的小組根據文中對話多的特點分角色朗讀……,有的小組邊讀邊想,邊讀邊議,有的邊讀邊作記號,方法各異。

2、提供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文中母親説:“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我問:“你認為文中的母親狠心嗎?”對此,學生持兩種不同的觀點:狠心和不狠心。我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在教室分塊坐好,然後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兩種不同的觀點發生激烈的碰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這無疑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信息傳遞,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雙方統一了觀點,母親看似狠心的表現實則是一種愛,一種盡責的愛。

三、拓展延伸,將文本與生活接軌,讓學生所學落到實處。

學生理解了文中的內容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愛自己的。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讚美自己的母親,最後讓學生説説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的愛。這樣的設計,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更深地理解了母親的愛,明確了今後應如何回報母親的愛。可以説,這個設計既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教會學生感恩,即要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五年級上冊《學會看病》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3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述了一個母親為磨練兒子獨立生活的潛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的描述,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説”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並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母愛,學會感恩,讀寫結合,鍛鍊學生的習作潛力。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並出示兩種觀點進行交流:一是就應讓孩子獨自去看病,並按文中的資料和自己的理解説出理由;二則不就應讓孩子獨自去看病,並按文中的資料和自己的理解,説出理由。孩子們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説這位母親很殘忍,竟然這樣去對待病中的兒子;有的説這位母親做對了,孩子的獨立性很重要,這出乎我的意料,這些孩子在這個蜻蜓點水的爭辯中已些許明白母親的用意,之後通引導學生明白母親就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讓孩子去看病的。

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述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反覆讀,並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的描述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職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透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潛力。

出示《媽媽的愛》進行讀背,引出問題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呢學生交流討論,老師點撥,孩子們再次感受到父母的艱難,以及母親偉大而又無私的愛,深化了理解,昇華自己的情感。。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讚美自己的母親。能夠寫寫小詩,寫幾句讚美的話……從中實現了讀寫結合。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4

《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後説説這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孩子們暢所欲言,真實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説這位母親很殘忍,竟然這樣去對待病中的兒子;有的説這位母親太過分,好像這兒子不是他親生的;有的説這位母親都是醫生了,兒子都病了,直接找藥吃不是可以了嗎?幹嘛這麼折磨自己的兒子? …… 這確實出乎我的意料,這些孩子都沒一個體會到母親的用意,看來他們認為父母照顧他們是天經地義的事了。我沒有先去評他們的對錯,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我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中。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反覆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後的釋然,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句子的描寫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這是大人放手的愛呀。

最後我再讓學生説説你曾經是否有不理解父母的用意,現在學文後,是否理解其實那是對你的愛。班上的學困生李波這樣説道: “ 我每次考試都不好,每次都被父母説,甚至罵或打,現在我明白了,他們都是為我好,如果我考得好,父母也不會打我的,所以我要努力,不讓他們失望。 ” 李芷如説: “ 我原來也不理解父母,平時他們總忙工作,我媽媽又經常不回來,有時週末也難得回來,即使回來也是開會的多,所以他們讓我自己學習,煮飯,炒菜,吃飯,我好像都沒人疼,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我比班裏的同學強,我已可以自己獨立生活了。其實再想想,父母也不是不愛我呀,他們忙工作時其實有多麼擔心我呀。看着這一張張臉,我清楚他們真的長大了。 ”

最後我也希望孩子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全面地認識父母的愛,懂得父母的愛。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5

《學會看病》是一篇閲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課文先講母親發現兒子病了,準備照例自己用藥給他治病,後又改變了主意,讓他自己獨自到醫院看病。“當我又準備在家裏的儲藥櫃裏找藥時,卻突然怔住了。”説明母親意識到應該鍛鍊兒子獨立面對疾病。接下來的對話,可以看出兒子對父母的極度依賴,更堅定了母親“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的決心。“既然我是母親,就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生怕自己改變了主意”、母親對兒子的囑咐、“心立刻軟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愛子真情飽含其間。再講兒子到醫院後母親在擔心、後悔與自責中等待,直到兒子看完病回家。“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後悔。我想……”、“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縮成一團”等心理活動的細緻描寫,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通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磨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通過查閲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初步感知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閲讀提示,邊讀書邊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進行交流。在體會母親感情時,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或者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孩子們在談學後的感受時,有幾個孩子談得比較好。如:李琦談到他很敬佩文中那個孩子的勇氣和膽量。小小年紀,就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這是我們中國許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連我一個人到學校,媽媽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這、注意那……楊振寧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報道:中外孩子共同參加野營拉練活動。中國孩子在活動中,不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能力遠不如外國孩子。劉洋補充道,西方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性,他們以自己掙錢為榮耀,父母施捨為可恥,所以他們利用各種機會鍛鍊自己,同時瞭解社會,增長見識,他們真了不起。秦曉雯與他們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我們做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加以限制,這不準、那不準,這哪裏是愛我們,分明是害我們。過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我們正是在父母的溺愛中失去了自我鍛鍊的機會,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尋找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向文中那個小男孩學習。從他們的發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們多麼渴望有鍛鍊的機會啊!可現實中他們的願望卻很難實現,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這,擔心那,害怕他們會出意外。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深感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脱節。

教學中,我們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在當今社會,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寶貝,根本不會像書中的母親那樣放心讓孩子獨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去深思的。我多麼希望我們中國的家長也能像文中的母親一樣為孩子多創造一些獨立生活的機會,讓我們的孩子也早早的學會自立自強。

標籤: 教學 看病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olmx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