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

《學會看病》講的是女作家畢淑敏寫她和兒子之間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為讓兒子學會看病,在兒子發燒生病時,讓他獨自去醫院看病。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助到您。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1)

《學會看病》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課文先講母親發現兒子病了,準備照例自己用藥給他治病,後又改變了主意,讓他自己獨自到醫院看病。“當我又準備在家裏的儲藥櫃裏找藥時,卻突然怔住了。”説明母親意識到應該鍛鍊兒子獨立面對疾病。接下來的對話,可以看出兒子對父母的極度依賴,更堅定了母親“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的決心。“既然我是母親,就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生怕自己改變了主意”、母親對兒子的囑咐、“心立刻軟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愛子真情飽含其間。再講兒子到醫院後母親在擔心、後悔與自責中等待,直到兒子看完病回家。“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後悔。我想……”、“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縮成一團”等心理活動的細緻描寫,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通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磨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通過查閲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初步感知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閲讀提示,邊讀書邊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進行交流。在體會母親感情時,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最後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或者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正如我的意料,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事小事都有父母包辦,哪怕一點傷風感冒父母們都緊張得不得了,第一時間帶孩子們上醫院看病,從沒有像書中的母親一樣放膽讓孩子們自己上醫院看病,所以,對於書中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去醫院看病,他們中大多數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有一小部分同學卻很渴望像小男孩一樣去嘗試,但他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他們,害怕他們會出意外。教學中,即使我們千方百計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在現今社會,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寶貝,根本很難實現像書中的母親那樣放心讓孩子獨自一人看病的,如何真正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這真值得每一個父母思考。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2)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是女作家畢淑敏寫她和兒子之間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為讓兒子學會看病,在兒子發燒生病時,讓他獨自去醫院看病。

作為略讀課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讓學生抓住一個問題——“母親的感情有何變化”,讓他們自己去獨立閲讀、探討交流。應該説,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位母親的濃濃母愛,我把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雜誌上看到的畢淑敏就《學會看病》一文的創作體會,原原本本的讀給學生聽。當聽到畢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學的兒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電話給遠在北京的母親,説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學生都笑了,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到聽到後來,那位母親只得求助當地的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只得放下手頭的工作,打車跨過長江,費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帶到醫院,學生不笑了,他們在思考在歎息。這份材料的補充,讓學生豁然明朗,《學會看病》一文中的媽媽,已這種獨特的方式,去鍛鍊自己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實是一番苦心。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再次去讀這篇文章,學生對文中母親內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體會。

老師,畢淑敏還為她的兒子寫過一篇文章呢。一個學生揚起了手上的書。《孩子,我為什麼打你》,對了,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聲的一篇好文章。於是,我也全文照讀了。課室很安靜,學生都在靜靜的聽,時而笑笑,時而若有所思。

接下來,我還讓學生進行了拓展閲讀,讓他們去看選讀課文《剝豆》,這也是一篇類似的文章,一位母親和兒子剝豆比賽,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希望讓兒子贏,讓他對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讓兒子勝,又覺得會給孩子“虛假的勝利”,於是又加快速度,最後真的自己勝了,又擔心孩子沮喪,可兒子並不在意,母親終於釋然。小小的一場剝豆比賽,卻讓母親的心起起伏伏,這種複雜,學生也懂了,那是一種深藏的母愛,跟《學會看病》的母親一樣。

學了這篇課文,我想,對於“母愛”,學生的認識一定會更深刻更全面。當然,我希望我的學生從今天起,對自己的母親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3)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述了一個母親為磨練兒子獨立生活的潛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的描述,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説”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並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母愛,學會感恩,讀寫結合,鍛鍊學生的習作潛力。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並出示兩種觀點進行交流:一是就應讓孩子獨自去看病,並按文中的資料和自己的理解説出理由;二則不就應讓孩子獨自去看病,並按文中的資料和自己的理解,説出理由。孩子們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説這位母親很殘忍,竟然這樣去對待病中的兒子;有的説這位母親做對了,孩子的獨立性很重要,這出乎我的意料,這些孩子在這個蜻蜓點水的爭辯中已些許明白母親的用意,之後通引導學生明白母親就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讓孩子去看病的。

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述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反覆讀,並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的描述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職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透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潛力。

出示《媽媽的愛》進行讀背,引出問題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呢學生交流討論,老師點撥,孩子們再次感受到父母的艱難,以及母親偉大而又無私的愛,深化了理解,昇華自己的情感。。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讚美自己的母親。能夠寫寫小詩,寫幾句讚美的話……從中實現了讀寫結合。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4)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地描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我這堂課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還原感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通過自由辯駁的形式,發現文中母親“願意”與“不願意”兩種矛盾心情的表達方式,初步瞭解交叉描寫的作用;通過互文閲讀的方法,自主建構,感悟“讓兒子學會獨立”才是文中母愛的真諦。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難點是他們能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我把課堂教學主要設計為三大板塊:一是圍繞“殘忍嗎?”展開討論,質疑母愛,引發認知衝突;二是通過辨析“願意嗎?”抓住句子,品悟母親內心;三是再論“殘忍嗎?”,體會情感變化,感悟母愛真諦。

課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在此選取幾個片段與大家交流:

在預習反饋時,根據我校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會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為“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讓他獨自上醫院,他學會了看病。”我設計了“給‘讓’換個更恰當的詞,並説説理由。”這一問題,從學生提出可換成“要”、“叫”、“教”,再逐個反對,到最後一致確定換成“逼”字最恰當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由自主地走進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語言表達與內心感受的關係。我隨即抓住文中“母親‘逼’兒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對話描寫進行朗讀訓練,採用“老師範讀、學生點評”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賞析水平,激發了他們的朗讀興趣。經過質疑、討論與補充,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了共鳴,進行朗讀訓練時,自然真情流露,語氣、語調把握得恰到好處。

本文中母親的矛盾心理貫穿故事的始終,透過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來反映她矛盾的內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點。為了突破“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圍繞“母親願意還是不願意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這個問題發表觀點,然後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這種打破教學常規的學習方式馬上引起了孩子們濃烈的探究慾望,他們很快找到文中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詮釋,據理力爭,思維碰撞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文本透露的情感,他們不僅走進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那獨特的愛子方式,更感悟到母愛的真諦,對母愛的讚美與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這堂課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辯論的時候,可能在準備時間上還不夠充分,造成部分學生在發表觀點時缺少有力的證據,加上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整個辯論過程學生雖然熱情高漲,語言表達卻略顯蒼白。其次,我自己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沒能把握好課堂生成點,對一些精彩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這樣一閃而過,留下了遺憾。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在拓展思維的同時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爭取多向名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5)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當過多年醫生的母親不但不給兒子找藥治病,還讓兒子獨自上醫院看病。母親用獨特的方式,鍛鍊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本文,我讓學生仔細讀課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學,然後在課堂上小組學習,再全班交流,接着我設計了一組辯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理解課文,理解母親看似“狠心”實則“盡責”的愛。

本課的教學,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角色轉換,入情入境。

在讓學生解第一段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可是你的媽媽讓你一個去醫院看病,你心裏會怎麼想?”有的説:“媽媽,你真狠心,我生病了還讓我一個人去醫院!”有的説:“媽媽一定是不愛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並能與文本進行對話。

二、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小組活動,體現自主性。

小組活動時,我出示學習目標:以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學生學習時,教師巡視、傾聽,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

任務佈置後,小組學習情緒高漲,學生們以本組學生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的小組學生快速默讀,有的小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學習,有的小組根據文中對話多的特點分角色朗讀……,有的小組邊讀邊想,邊讀邊議,有的邊讀邊作記號,方法各異。

2、提供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文中母親説:“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我問:“你認為文中的母親狠心嗎?”對此,學生持兩種不同的觀點:狠心和不狠心。我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在教室分塊坐好,然後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兩種不同的觀點發生激烈的碰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這無疑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信息傳遞,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雙方統一了觀點,母親看似狠心的表現實則是一種愛,一種盡責的愛。

三、拓展延伸,將文本與生活接軌,讓學生所學落到實處。

學生理解了文中的內容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愛自己的。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讚美自己的母親,最後讓學生説説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的愛。這樣的設計,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更深地理解了母親的愛,明確了今後應如何回報母親的愛。可以説,這個設計既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教會學生感恩,即要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標籤: 反思 看病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9g99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