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

《恐龍的滅絕》是新課標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這是科普説明文,課文介紹了恐龍在地球上生活的悠久歷史,科學家猜測恐龍滅絕的五種説法,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滅絕之謎的疑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了文中介紹的恐龍滅絕的五種説法,還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讓他們主動積極地通過各種渠道瞭解更多的知識,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學生對恐龍都非常感興趣,不管是小組合作學習,還是全班交流彙報,説者都很盡興,聽者也是津津有味,並不時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

在拓展環節,我向學生推薦《藍貓淘氣三千問》——恐龍專題、《恐龍101問》、美國動畫片《恐龍》,它更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課結束了,恐龍的話題還沒有結束,相信孩子們還會繼續探究下去。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2

從發下新書開始,我就發現孩子對《恐龍的滅絕》這篇文章特別感興趣,尤其是班上為數眾多的男孩子。平時也經常看見他們拿着恐龍的玩具在認真地玩。所以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孩子們去查找有關恐龍的資料,可以是故事、圖片、玩具等等。孩子們興趣盎然,看上去勁頭十足,不停地討論着。我則在一旁靜靜地觀察着,心中充滿了期待,又夾雜着不信任。看明天吧!雷聲大,雨點小的事太多了!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來到學校,檢查孩子們的作業。開始的那幾個,都沒有完成,我不禁失望起來,想起了前幾次類似作業佈置後的慘狀,心裏哀歎:難道農村孩子的資料就那麼難找,教師這樣的教學準備工作就那麼難以進行?可接下去的情形,卻讓我大吃一驚,心情也為之好起來。孩子們蒐集的資料五花八門:有從幼兒園的書上找來的(原來幼兒園時就專門有一本介紹恐龍的書,非常生動和完整);有形象的玩具;有有趣的恐龍童話;還有一本《恐龍大世界》科學書,省去我好多內容的介紹,學生看了書就能明白很多科學知識;甚至還有一副恐龍骨架圖。哦,我的孩子們,你們給孫老師帶來了意外,帶來了驚喜!

我馬上大大地誇獎了孩子們一番,瞧他們臉上那高興的神情,我不禁為自己剛才的想法而臉紅。我適時地請學生講講找資料的過程。沒想到,一個小朋友為找到資料,翻了五、六本書,又徵得姐姐的同意才完成作業,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真讓我感動。想想自己對學生的不信任,一些該查的資料因為開始幾次的失敗而沒有進行下去,太不應該了。誰説我們的孩子不能去收集資料,那是教師對孩子不信任才説的話!讓我們給孩子一片信任的天空,給孩子一片放手的天空!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3

《恐龍的滅絕》是人教版第四冊的課文,這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文中列舉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説法,詳略兼有。紛紜的説法,大膽的推測引發了學生對恐龍滅絕這個謎的探索。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説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二年級的孩子形象記憶遠比抽象記憶及得牢固,理解更透徹。為了更好的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在創設情境,激趣定標這一環節中,我準備了一些恐龍的視頻資料。每張幻燈片上都有一隻恐龍的圖片。形象直觀的讓孩子們感受恐龍的龐大、有趣,加深孩子對恐龍的認識。不過由於上課緊張,把沒有剪接的視頻播放出來。這樣一羣在沙漠中尋找水源的恐龍突然戛然而止,沒有給人足夠思考的空間。

二年級的孩子在生字識記上已經有了一些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以在自學互動的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中,我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自學識字。

教學時,結合低年級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語文“以讀導學”為課堂的主要模式。讀中,要把課文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意思;讀中,要積累、感悟,內化課文的知識,讀中,要思考、質疑,提高認識水平。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恐龍滅絕這個謎有探索的強烈慾望,懂得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合作學習、體味過程。雖然在教學過程中,能始終以讀為本,以讀導學。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通過學生的個別讀,集體讀等形式,把課文讀懂,理解其中的意思,重點知道課文列舉了幾種有關恐龍滅絕的説法,特別是詳寫的“寒冷説”和“撞擊説”。

由於學生合作意識不強,很多時候都是以個人的的理解來替代小組的意見。而且很多學生沒有與別人討論的習慣,不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有小組長的表現慾望很強,能積極的與老師進行互動。因此,兩次的小組合作效果不是很理想。

達標測試中,我共安排了abe三組練習,讓學生任選一題完成,結果在製作幻燈片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生會直接的從第二題開始解答,導致教學有些被動。

整堂課,教學目標2沒有得到落實,指導書寫生字“亡”“肉”處理得相對簡單,沒有範寫,也沒有展示,只是點到為止。

在這次的“高效課堂教學範式”比賽中,我的課堂組織能力仍需繼續提高,個人的教學水平還有待改進。從中也看到了我和其他老師的一些差距,今後,我將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4

教學要求 :

1、知識與技能

(1)、認讀、會寫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自行解決讀音問題。

(2)、通過討論、收集資料,探索恐龍滅絕的原因。

(3)、通過朗讀,感受科學探索的樂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

 重、難點與關鍵

1、認讀、會寫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教學掛圖。

2、講畫面內容,瞭解恐龍。

恐龍:遠古時代的一種體型龐大的食肉、食草動物,已滅絕。

3、出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1)組成小組議恐龍

A形狀 }

B飲食 } 以瞭解、收集的資料為主。

(2)派一兩人上台介紹對恐龍的認識

4、、教師:大家對恐龍很感興趣,現在請大家看一段動畫片。(有關恐龍的)

5、 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恐龍的滅絕。

二、自由讀課文

1、自由泛讀。

2、畫出生字

3、講講課文的大概內容

課文講了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寒冷;二是撞擊。但又不一定是。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詞

2、限時自由拼讀。

3、組成兩人小組對讀。

4、抽取四人上台領讀。

5、出示卡片測讀。

五、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詞

2、講識記要點:

3、教師範寫,寫生書寫。

六、佈置作業

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聽寫詞語。

2、出示一段話測讀是否能讀得正確、流利。

二、學習課文

1、自由讀課文,想想:

(1)課文提了一個什麼問題?

(2)、課文又解決了什麼問題?

(3)、課文還有什麼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另一種教法: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弄清每一段寫了什麼,提出問題)

2、自由組成討論小組解決問題。

3、彙報。

(1)、問題: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呢?

(2)、解決:課文提出了幾種説法?

A、有一段時間,地球嚴寒,恐龍耐不住嚴寒,慢慢地消失了。

B、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塵埃遮住太陽,食物減少,恐龍滅亡了。

C、哺乳動物偷吃恐龍蛋,使恐龍滅絕。

D、流行傳染病,恐龍全部死亡。

E、全球氣温下降,使恐龍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龍。

(3)、未解決問題:恐龍滅絕是個謎,至今還未解開這個謎。

4、深入學習課文。(可由學生提出疑問)

(1)、第4自然段的省略號説明什麼?大家猜一猜。

説明恐龍滅絕的原因還有很多,説不完。

(2)、這些説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此處可進行辯論教學)

示例1:

甲方:我認為寒冷説有道理,讓人信服。

乙方:我認為寒冷説沒有道理,不能讓人信服。因為也有很多動物沒有皮毛,如蛇都能躲過嚴寒,而恐龍為什麼不能?

教師:予以鼓勵並引導朗讀第2自然段。注意要讀出寒意。

示例2:

甲方:我認為行星撞擊星球説有道理。

乙方:我認為行星撞擊星球説沒有道理。因為那麼多的食草食肉動物都能活下來,為什麼唯獨恐龍滅絕了?

教師:説得對,大象的體重也很重,如今還活得好好的,可恐龍為什麼就滅絕了呢?請大家一起讀第3自然段,注意要讀出恐怖。

(3)、第3自然段的説法可以有其他得

學生可補充恐龍滅絕的其他原因。教師相機引導朗讀。

(以上教學可援引資料與圖片)

5、結束課文,朗讀第1、5自然段。

三、佈置作業

收集與恐龍有關的資料開個展覽會。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5

《恐龍的滅絕》這一課的科學性比較強,所以我在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着疑問閲讀課文,在想象中漫遊恐龍王國,在漫遊中輕鬆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先出示一個小恐龍破殼而出的電影片段,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不光是簡單的看,接下來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來談恐龍,激活了原有體驗,激發求知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課文。並在看圖片的過程中理解“龐大”。

二、抓住重點詞學習課文

我們人類只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恐龍卻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億年。人類的歷史與恐龍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了呢?在這一自然段學習時,我抓住了這幾個關鍵的字、詞。強調在朗讀時要着重讀“兩億年“”短多了”“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 ”等詞句。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初步學會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拓展信息, 能自主選擇適自己探究的問題進行研究。

三、不足之處:

1.在認讀完生字後,我雖然有這個意識,讓學生把課文的句子讀通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不是做得很好。可以在指名的學生朗讀後,讓其他學生當小老師評點他是否讀好,讀不好的應該怎麼改正,之後再讀。這樣一來就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時困難的地方,再大家一起練讀一下,可能效果更好;或者教師就必須範讀,讓學生學習。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依然是我教學中比較薄弱的地方,必須向有經驗的老師認真學習。

2.第一課時的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後,課堂上沒有留點時間給學生寫字,本課要寫的字有9個,全都留到第二課時去寫了。

3.在揭題“恐龍的滅絕”時,可以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是滅絕嗎?這樣一問,學生就會去思考為什麼用滅絕而不用死亡。“滅絕”就是永遠消失了,再也不會出現了。對“嚴寒”一詞也沒有講到位,可以聯上繫上文中的“十發寒冷”來學習,讓學生理解“嚴寒”不是一般的寒冷,而是十分寒冷,冷極了。

4.整堂課中,教師的過渡語都不夠通順。可能是緊張吧,設計好的過渡語臨場有些遺忘,導致教學偶有卡殼,這是很應該改進的地方。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6

《恐龍的滅絕》這篇文章可説圖文並茂,形象生動逼真,展現了在中生代時期,遍佈恐龍的神祕世界。最後更引起人們反思:為什麼今天的人類只能從電影、書籍或者博物館裏,來回憶恐龍往日的輝煌呢?

恐龍是已經不存在的生物了,然而“恐龍”卻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吸引着學生的好奇心。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更加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説,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範例。

抓住孩子們愛恐龍的特點,我在課前佈置大家一個課外“收集有關恐龍的知識”這一作業,當引入課文題目時,我先寫了“恐龍”兩字,我問:“誰能來給大家講講恐龍?”“嘩啦”許多隻小手都舉起來,爭着想把知識説給大家聽,有的説:“我知道脖子最大的恐龍是長頸龍”;有的説:“最兇猛的恐龍是霸王龍!”“我知道有三角龍……”接着,我又寫上“滅絕”,問:“那恐龍又為什麼會滅絕的呢?”馬上,孩子們又興奮起來“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恐龍才滅絕的。”“是強烈的地殼運動,使恐龍滅絕的。”“那課文裏又是怎麼説的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吧!”

在《恐龍的滅絕》的教學中,我貫徹“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積累”的教學思想,在孩子已有一定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懂詞句的含義,讀通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積累詞句。本課我着力以探究性學習為主。通過探究的方式來學習,以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着疑問閲讀課文,在想象中漫遊恐龍王國,在漫遊中輕鬆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7

《恐龍的滅絕》是人教版第四冊的課文,這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文中列舉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説法,詳略兼有。紛紜的説法,大膽的推測引發了學生對恐龍滅絕這個謎的探索。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説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教學時,結合低年級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語文“以讀導學”為課堂的主要模式。讀中,要把課文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意思;讀中,要積累、感悟,內化課文的知識,讀中,要思考、質疑,提高認識水平。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恐龍滅絕這個謎有探索的強烈慾望,懂得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合作學習、體味過程。

課時安排為兩課時,本課時的教學任務是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並在此基礎上感悟思考課文所引出的問題。

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積累詞語。

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界現象進行科學探究地興趣和願望。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讀為本,以讀導學。讓學生:

1、讀中理解文意。通過學生的個別讀,集體讀等形式,把課文讀懂,理解其中的意思,重點知道課文列舉了幾種有關恐龍滅絕的説法,特別是詳寫的“寒冷説”和“撞擊説”。

2、讀中積累語言。學會積累和運用詞彙是語文閲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學習課文時,對“説法、漸漸、慢慢”等詞語通過換詞來理解詞意,從而理解文意。如:“説法”可以換成“看法”、“猜想”等,讓學生明白文章所説的有一定的道理,也有猜測的成分,為激發學生探索恐龍滅絕祕密願望埋下伏筆。

3、讀中思考質疑。對課文提出的幾種説法,不但要讓學生讀懂,更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其中的合理性。《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到:要正確處理傳授知識通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係。知識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過程,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要引導思維的途徑、方法,鼓勵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認識水平。既然課文列舉的是還不能完全證實的原因,那麼,它的合理性有多少呢?通過學生自己的資料收集、整理,理解、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贊同的可以再把理由説充分點,你不贊同的請你説出你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重點是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能力,學會提出問題,能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全班公開辯論和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要能自圓其説。並引導學生體味其中的過程,學會思考的方法。分頁標題#e#

4、讀中遷移內化。識字、閲讀、寫作三位一體是我們跨越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前面的識字,閲讀教學和學生的拓展閲讀,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對課文引申出的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特別是有關恐龍滅絕的原因,學生還有很多的説法,他們要寫下自己認為合理的理由;而從恐龍的滅亡想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情況則是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學會舉一反三,反思人類自己對生存環境的重視程度,從中悟出保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這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目標。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8

恐龍的滅絕,我本以為書上的種種説法已經很有代表性,很難再想出其他的原因了。不過試試看,也許能説出點什麼呢。於是,我對學生説:“你覺得曾經是那麼輝煌的恐龍家族滅絕的原因還有什麼?”黃帥説:“可能是其他星球撞上地球,發生海嘯,把恐龍都捲到水裏了。”儘管他不明白海嘯是海底地震所引起一種災難性的海浪。但猜想獨一無二,又能聯繫當今社會時事,所以我對他大加讚賞。緊接着,呂好運説:“可能當時發生了很大的地震,使山崩地裂,恐龍掉到了地底下。”樊靈鑫補充到:“而當時沒有測量地震的地動儀(前面剛學過《數星星的孩子》)”我聽了,為學生的想象力感到驕傲,但地動儀是人類發明的,作為動物的恐龍不僅不會製造這種科學性極強又很精密的工具,又如何能使用呢?所以我又覺得很好笑。不過當然剋制住了。只是説:“他們不知道哪裏什麼時候發生地震,所以逃脱不了地震的災害,對嗎?”有的學生説:“也許當時火山爆發,恐龍滅絕了。”林小虎説:“他們可能吃了一種有毒的食物,中毒死了。”發生集體食物中毒,很有可能,不得不佩服他能想到這一點。胡勇偉説:“也許是有一次天氣太熱了,龐大的恐龍找不到水喝,渴死了。植物都枯萎了,恐龍又找不到吃的,餓死了。”有這種想法的學生真有逆思維,因為課文中的一種説法是:有一次,地球上的天氣突然變得很寒冷,恐龍耐不住嚴寒……林小虎又説:“可能是因為恐龍之間相互殘殺,最終恐龍滅絕了。”

恐龍滅絕的原因至今是個謎,因為很多的科學來往往是源於大膽的猜想。儘管今天學生的猜想沒有考慮那麼周全,但在課堂上我分明感到一些學生跳動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有時候覺得學生儘管可氣,可無法掩蓋他們的靈氣。當老師的也許就是靠了這麼一點點的對學生的欣賞而支撐他鑽研繁難的教學吧。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9

上好的那一刻,“下課”兩字多麼動聽,終於解脱了!自從接到要上課的任務之後,儘管行動上遲緩了那麼點,但心裏總是掛着一件事,而且還不輕鬆。現在結束了,由其聽到沈老師説比前面兩次度教都要好的時候,好開心。本來在選課的時候,還有一篇《雷雨》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但想想自己肯定沒那種暴發力,更沒什麼好文采,還是乖乖地上《恐龍的滅絕》吧,害得沈老師也陪我一起上説明文。其實在準備的過程中,沈老師做的比我多多了,關鍵是有效。她給我資料,給我音樂,給我截錄像。。。虧得有沈老師,要不然這次我死得肯定很慘!千言萬語難表我感激之情!

《恐龍的滅絕》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們而言,他們不知道文章寫得有多精彩,更不知道文章的邏輯有多嚴密,吸引他們的,僅僅是“恐龍”二字,隱藏在背後的是無窮的祕密,而作為老師,想要上好這一課,就必須是一個成功的説書者,或魔術師,簡而言之就是要會設疑,利用一個個的疑惑引導他們去探索,去找尋其中的祕密。而這一點,在我備課的當時似乎並沒有領悟到。

課文詳細講解了恐龍滅絕的兩種原因,這也是我這節課的重點。在説第一種説法的時候,我前後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順序。第一次的時候,我讓他們帶着“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去讀課文,但是由於我沒有很細地想好中間因果關係的過度,所以連接不是很好。第二次我便從“恐龍為什麼耐不住嚴寒?”這個問題出發,這樣學生就完全跳進老師設計的套套裏,很好掌控了。但師父聽後説這樣的問法不是很好,想想也是,都讓學生進套套裏了,學生的思維就不夠開闊,看到的也就只是局部了。最後還是師父幫我理出了一條線索: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寒冷,而龐大的恐龍為什麼也耐不住嚴寒呢?這樣,我設計中要學生練習的句型“因為……恐龍沒有……沒有……所以……”就可以完整地呈現了。

在教學撞擊説的時候,視頻的效果是直觀的,強烈的,但好像凡事都有物極必反的時候。視頻的開始確實是很好地展示了宇宙行星撞擊地球的壯觀景象,不過後半段就有點誤導學生了,看上去好像火山噴發似的。不過好在孩子們夠聰明,當一個説看到火山噴發的時候,就有人提出質疑,並且正確在將別的引導到正確的方向,最終推導出了“撞擊説”。要感謝這班孩子的大膽質疑。

教案中有很多亮點,這自不必説,我這榆木腦袋是想不出來的,比如詞語教學中把“龐大”等兩個字意思想近的詞語放在一起呈現,讓學生從中找找規律,發現這一規律。當然,三個班中沒有一個孩子是自己發現的,只是我稍作引導,問他們“龐大”的“龐”是什麼意思後,他們就慢慢反應過來了,然後再讓他們説一説就可以説出很多類似的詞語了。但在河山上課的時候,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本來寫字設計的是“謎”和“類”,但他們都説這兩字沒什麼意義,於是我就想到了還有個 “嚴寒”,“嚴寒”就是“寒冷”嘛,想當然地就想這個詞語也是這樣的組合了。真有夠吐血的。。。

遺憾的是我課堂應變不夠機智。在課的開始,我問孩子們“你們瞭解恐龍嗎?知道恐龍的哪些知識呢?”孩子説了很多,還有一個孩子説他從電視裏看來恐龍滅絕的説法一共有12種,當時我就説:“到底他説得對不對呢,等一下我們學下去再驗證!”而事實上,到了課結束的時候,我都沒有去驗證,因為我根本就把這個事情給忘掉了,是後來聽課的老師提醒我這點的。

今天在看李鎮西老師的《心靈寫詩》,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每節課都有老師在後面聽課,就算他是名師,每節家常課都像公開課一樣,非常不可思議!不過壓力之下必然會花工夫,也就是説,他每節課都在提升自己,而不像我們,一學期也就那麼一兩節公開課,平時的課,含含糊糊地就過去了。

上公開課總是磨礪人的,而我需要再多一點細心,多一點熱情,多一點愛與關注。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0

今天,我講了《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一課時,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恐龍沒有食物可以吃同類,那麼要是有一天我們沒有東西吃,會不會人吃人呢?

天啊!一個10歲的孩子提出這樣赤裸裸的問題,我不得不驚歎孩子豐富的想象力,不得不佩服小小的孩子提出了這樣一個連大人都沒有思考的問題。怎麼辦,回答還是不迴避?短短的幾秒鐘時間,我來不及過多思考:“你説的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電視中、武打小説中,也常常寫這樣的故事。但是真正的人又不同於動物,動物的所作所為是它的本能,人是有理智的,有感情的,也就是説有時候他不但不會去害人,反而,可以做出犧牲。為了避免吃人的現象,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一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二是保護地球資源,也就是保護自己。”

學生提出的問題雖沒有令我尷尬,但也着實讓我吃驚。我沒有再説什麼,只是深有感觸。難道不是嗎?在孩子眼裏,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我的回答還算令他們滿意。然而在成人世界裏,許多看的見的、看不見的、或若隱若現的“人吃人”的現象不是很多嗎?原來真理性問題常常會在兒童思維中出現,真是“童言無忌”、“童言可畏”呀!

我的回答我自己都覺得太理想化,不是很現實。我是否該讓學生面對現實呢?還是該……如果真的人人都可以犧牲,也就不會發生人吃人的現象了,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世界呀!我向往着這樣的世界。但是如果“犧牲”會被別人利用,會被別人“吃掉”那我的回答不是害了學生嗎?如何讓學生面對現實,如何讓學生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如何讓學生學會生存,這些都是老師應該考慮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雖沒有令我尷尬,但也着實令我深思。深思學生的令人驚歎的想象力;深思自己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去面對現實、面對人生,學會生存;還讓我深思我這一環節的處理是否得當。

課後我想,如果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組織一個辯論會,能不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呢?雖然針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組織辯論會會佔用我的.教學時間,會影響我的教學內容,也就是説有些跑題兒了。但是很有可能會讓學生其他方面得到發展,比如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的邏輯性,更可以讓學生在辯論中得到一些面對世界、面對人生、學會做人,面對現實的一些看法,比我的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要好得多。教學生知識還是教學生做人,我覺得教學生做人比教學生知識更為重要。我的教學不應該侷限於教材的知識,更何況我所教的這一學科本身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培養的就是學生的綜合能力。我應該去嘗試組織學生開辯論會,讓學生各抒己見,比我自己的一人的觀點、理想化的觀點對學生更能有所收穫,更能使學生學會面對現實、面對人生、面對生存、學會做人,這種能力是多少知識取代不了的。

學生提出的一個問題,雖沒有令我尷尬,但着實令我吃驚,令我深思,留給我的思考實在太多……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1

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從科學小品文的特點和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出發,我以“課內得法,課外受益”為指導思想,抓住文本解讀和延伸拓展兩大版塊,通過環環相扣的流程,進行探究性學習,以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課內寶貴的時間應該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掌握開啟知識殿堂的鑰匙和開啟門鎖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文中介紹的五種説法,還要激發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讓他們主動積極地通過各種渠道瞭解更多的知識,開闊視野,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不僅要讓學生能夠用書本中的語言來介紹恐龍滅絕的種種説法,還要能夠以課本為例子,自覺地運用文中的段式來介紹自己瞭解的其他説法。從以上的教學環節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於各種説法都非常感興趣,不管是小組合作學習,還是全班交流彙報,説者都很盡興,聽者也是津津有味,並不時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非常理想。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課堂上必要的拓展是切實可行的,它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但如果大部分時間用來拓展而忽視對文本的解讀,脱離語文學科的本位,一味地強調純技術性的東西,一味強調課外拓展延伸。匆匆讀完文本,就開始上網搜尋與課文相類似的材料,然後圍繞材料進行交流。這樣的語文就變質了。如何引導學生運用課外拓展的資料,將它們糅合成一個整體呢?以上案例做了很好的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彙報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感受課外探究的樂趣,領略科學的濃濃魅力;指名彙報的過程中,從易到難,提出不同的要求,巧妙地引導學生運用文本解讀過程中學到的方法將各種説法整合在一起,創作出一篇新的《恐龍的滅絕》,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有機融合。

總之,學生看作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閲讀教學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必須真正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個性的發展。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2

《課程標準》中指出,我們在努力創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中,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1、興趣是求知的源泉。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如在導入新課時,我先出示了大量的有關恐龍的圖片,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不光是簡單的看,還要求他們看完以後還請他們用一句或者幾句話來説説你最喜歡的那隻恐龍,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來談恐龍,激活了原有體驗,激發求知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課文。

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學習生字詞時,讓學生先交流識字的方法後,再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識字辦法去認識課文中的這些生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生字教學學生是首當其衝的參與者,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是主動學習的實質性環節。

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説過:“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於兩個的思想。”學生是個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對同一文本的感受也會各不相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此在學生整體感知後讓他們説説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在交流中,學生的理解更深刻了,體會更豐富了。

3、教學着力體現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積累”的教學理念,適當讓學生練習有條理地説話。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兩個句式訓練,通過這個練習,培養學生有條例地説話。

不足之處:

1、第二環節安排識字教學,教師逐字進行分析交流,學得紮實,但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也佔了不少時間,個人認為在形式上是否可多樣化,如先讓他們小組進行交流後再反饋。

2、第一課時的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後,針對學生興趣取向,學其中的一部分即可,課堂上沒有留點時間給學生寫字,本課要寫的字有9個,全都留到第二課時來寫,效果會弱很多。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3

《恐龍的滅絕》這一課的科學性比較強,所以我們在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着疑問閲讀課文,在想象中漫遊恐龍王國,在漫遊中輕鬆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先出示了一些的有關恐龍的圖片,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不光是簡單的看,還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來談恐龍,激活了原有體驗,激發求知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課文。並在看圖片的過程中理解“龐大”。

二、抓住重點詞學習課文

我們人類只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恐龍卻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億年。人類的歷史與恐龍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了呢?

在這一自然段學習時,我抓住了這幾個關鍵的字、詞。比如:消失也就是滅絕的意思。在感悟“短多了”的時候,我把這裏的“三百萬年”、“兩億年”轉化為阿拉伯數學。目的是為什麼讓學生在兩個較大的數字上進行比較,從而十分直觀地感受“人類的歷史與恐龍的相比可就短多了”。

在此基礎上我們觀看恐龍滅絕的專題紀錄片,擴寬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讓學生對於宇宙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不足之處:

1、識字教學

在識字教學時,我大多采取了齊讀的形式。這就造成了有些識字能力比較欠缺的孩子在裏面濫竽充數。我想,應該更多地採取讓學生個別認讀的方式。對於有些基礎不好的學生,可以抽幾個來讀,如果不會,再採取小老師幫忙的辦法,可能效果更好,價值更大些。

2、在認讀完生字後,我雖然有這個意識,讓學生把課文的句子讀通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不是做得很好。應該當幾個學生開火車讀生字,讓其他學生當小聽眾,這樣一來就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時困難的地方,再大家一起練讀一下。可能效果更好。

3、第一課時的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後,針對學生興趣取向,學其中的一部分即可,課堂上沒有留點時間給學生寫字,本課要寫的字有9個,全都留到第二課時來寫,效果會弱很多。

另外,在揭題“恐龍的滅絕”時,可以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是滅絕嗎?這樣一問,學生就會去思考為什麼用滅絕而不用死亡。“滅絕”就是永遠消失了,再也不會出現了。對“嚴寒”一詞也沒有講到位,可以聯上繫上文中的“十分寒冷”來學習,讓學生理解“嚴寒”不是一般的寒冷,而是十分寒冷,冷極了。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4

《恐龍的滅絕》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文中列舉了幾種有關恐龍滅絕的説法,詳略兼有。紛紜的説法,大膽的推測引發了學生對恐龍滅絕這個謎的探索。作為二年級的小學生,特別是男生比較喜歡恐龍的,對恐龍也有很大的興趣,在學生的興趣之上,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集中精力去做,學與樂不可分。在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恐龍的知識”這一作業,因此導入新課時,先出示一些恐龍的圖片,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接下來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來談恐龍,“嘩啦”許多隻小手都舉起來,爭着想把知識説給大家聽,激活了原有體驗,激發求知的興趣,並在看圖片的過程中理解“龐大、滅絕”。

二、小組合作,品味語言

語文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過一個個例子學生自己品味語言,這是學生的一項基本的語文學習能力。在第一自然段學習時,引導學生抓住了“兩億年“”短多了”“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等詞句來學習。在教師示範歸納第一種説法“寒冷説”的引導下,學生小組合作歸納各種説法“撞地説、偷吃説、傳染説、雄性説。”然後找出關鍵詞,如躲避、耐不住、枯萎、哺乳動物、傳染,體會恐龍滅絕的的原因。

在指導學生讀好“嚴寒説”這一段文字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大雪紛飛、寒風呼嘯、冰雹肆虐,恐龍們身無遮擋,哆嗦着,吼叫着,蜷縮在一起……在想象中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讀出冷天的寒意、為恐龍的滅絕感到惋惜的情感。讀“撞地説”一段時,邊想象畫面:行星撞上了地球,地球上一片黑暗,動植物漸漸地消失了……恐龍們餓得嗷嗷直叫,相互殘殺……這種場景多可怕呀!指導學生用低沉的語氣讀出恐怖的情感。這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同情,讓學生帶着個體獨特的感受來讀好文章,這樣的朗讀指導還是比較有實效的。當然在朗讀教學中我也力求體現形式多樣、注重評價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學習整合資料,發散思維

書上的種種説法已經告訴我們恐龍滅絕的種種可能,你還知道恐龍滅絕的原因還有什麼説法?”我以為學生可能想不出多少答案來,沒想到學生給我想到了很多答案,如:“可能是其他星球撞上地球,發生海嘯,把恐龍都捲到水裏了。”“可能當時發生了很大的地震,使山崩地裂,恐龍掉到了地底下。”這些資料的得來,有的是查找資料得來的,有的是學生大膽想象出來的。雖然今天學生的猜想沒有考慮那麼周全,但在課堂上我分明感到一些學生跳動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

上完課,感覺學生表現良好,師生配合默契,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學生在篩選資料時需要指導,評價的語言還要豐富一些。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好好地反思自己,改變自己,使自己的課堂出現更多的亮點。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5

《恐龍的滅絕》是新課標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這是科普説明文,課文介紹了恐龍在地球上生活的悠久歷史,科學家猜測恐龍滅絕的五種説法,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滅絕之謎的疑問。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重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和7個帶有生字的詞語,會寫詞語“嚴寒”;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借助關鍵語句體會科普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的邏輯性;

3、對恐龍滅絕之謎產生興趣,並有繼續探究的渴望。

教學重點、難點:能借助關鍵語句體會科普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的邏輯性。

由於科普説明文課文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往往會被我們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槓槓;由於敍述簡潔沒有多少感染力,又會被我們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準確”。那到底該教些什麼,怎樣教,才能使本文的教學更具有語文味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始終堅信着這麼三句話:只要我多關注一些語言,學生就能多夯實一點基礎;只要我多關注一些細節,學生就能多收穫一點成功;只要我多關注一些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多提高一點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體現科普文教學的語文味。

一、注重教學趣味,激發學習熱情

1、收集資料,激發探究心理。“恐龍”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吸引着學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龍卻是生活中已經不存在的生物了。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更加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説,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範例。課前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豐富學生對恐龍的瞭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播放影片,創設情景。上課伊始,就帶領學生穿越時空隧道,觀看大約兩億年前,恐龍在我們的地球上自由自在,盛極一時,“稱霸”地球的情景。強烈的視覺效果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恐龍的龐大與不可一世。錄象裏恐龍活潑的形象跟現實中的不復存在,又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學生產生巨大的情感落差,激起濃厚的學習和探究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去。

3、動手操作,感受語言嚴謹。在第二種説法的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動手排一排四個詞語的順序,讓學生充分感受科普文章嚴密的邏輯性。

二、關注字詞學習,落實初讀目標

識字教學是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分散識字的同時,關注組詞現象,揭示近義詞的規律積累,讓學生找找課文中的詞語類似的詞“躲避”“枯萎”“滅絕”“死亡”等從而使學生牢牢地記住生字。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切實起到鞏固識字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愉快。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使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有大概的瞭解,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巧釋説明方法,品味語言精妙

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把人類的歷史和恐龍的歷史進行比較,使恐龍滅絕之謎更是引起人們的好奇。所以我在教學時讓學生關注這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三四百萬年”和 “兩億年”。儘管學生知道兩億年要比三四百萬年表示的時間長,但是到底相差多少呢?學生沒有概念的。把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一比較,學生就明白,怪不得説人類歷史跟恐龍的歷史相比可就短多了,再讓學生齊讀這兩句話。這樣就淡化了説明方法的傳授,可在學生心中已經留下了痕跡。

同樣,我們在教學科普文章時,更應該引導學生品味其豐富的具有表現力的語言,即怎麼個準確,怎麼個簡明,怎麼個科學等等。這篇課文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語言,我在教學第2自然段抓住“突然“慢慢”等詞的教學以及第三自然段排排詞語的順序感知作者一步一步推理等,都較好地引導學生感受科普文用詞的準確性、科學性,長期以往,將會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並滋養學生精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與此同時,我還力求體現語文工具性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個性化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如在指導學生讀好“嚴寒説”這一段文字時,出示冰天雪地的畫面並且配以光風呼嘯的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球突然變冷,恐龍無處藏身,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同情,讓學生帶着個體獨特的感受來讀好文章,這樣的朗讀指導還是比較有實效的。當然在朗讀教學中我也力求體現形式多樣、注重評價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雖然我力求課堂的完美,一遍遍研讀教材、修改教案,但是一節課下來還是留下了許多遺憾,有不少地方需要優化。

1、識字教學過於單調。由於是分散識字,二三兩個自然段的生字教學形式上有一些雷同,都是指生領讀之後再記一記,雖然記得方法不一,有的用組詞、有的找形聲字等,但是趣味性還不夠。我認為還可以在識字的趣味性、重點強化等方面進行優化。如猜字謎呀,(“萎”就可以用謎語法)演一演啊(“避”因為有走之兒就可以用演一演的方法)。

2、整體感知時,可以適時歸納板書恐龍滅絕的説法,適時朗讀某幾個片段,以體現實效性。是否要在整體感知時歸納恐龍滅絕的説法,課前備課時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當時因為擔心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所以就安排學生學完這段説法後再來歸納,這樣可以水到渠成一些。其實有時候也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試一試。

3、學生整體來説還算投入,但是仍有部分遊離在課堂之外,學習氣氛也不夠積極。如何關注學生的學情,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中都能認真學習,享受學習的快樂,還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摸索。

一堂好的課,不僅要精心的備課,設計出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課,更重要的還需教師的智慧,高超的分析、理解、處理教材的能力、合理的調控駕馭課堂的能力。雖然有遺憾,但是也要感謝遺憾,因為它讓我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2kn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