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伊索寓言教學的反思

伊索寓言教學的反思

伊索寓言教學的反思1

寓言,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説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給人以啟示。寓言像一座獨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紛繁複雜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內在意義。我們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語言,感受寓言的簡潔美、內涵美和語言美。

伊索寓言教學的反思

本課的三則寓言,表面上看淺顯易懂,我採用了短課文長教,淺課文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咬文嚼字”品出內涵,品出味道。

1、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比如,經過“垂”和“掛”的比較,反覆推敲,細細品味,精心篩選,覺得只有“垂”字最為恰當地表現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綴滿了葡萄藤的景象。小學生通過品詞品句,領悟了語言文字的優美。

其次通過語言文字的品味,歸納出伊索寓言的特點。更進一步要求,根據其特點,開動腦筋自如地運用語言文字來改寫、續寫、編寫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實實、紮實實地做到“讀書為本”。所以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道理的領悟

通過品讀語言,提高學生語言的表現力。這樣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語文味。在課堂評價語言上,我更注重了傾聽和及時評價,更注重抓住細節,不同角度地評價。評價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減少了平日裏比較隨意的評價

2、充分發揮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

如《狐狸和葡萄》一課,狐狸會想盡辦法吃葡萄,於是我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

有的學生説: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後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

有的學生説:它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着。

有的學生説: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準水平實在太差,一個也沒有砸下來。

還有學生説: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又不行,幾經努力還是失敗了。

學生的想象力讓我欣喜,然後我再讓學生體會狐狸此時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鋪墊之後,故事的寓意學生自然而然就説出來了

3.注意故事對比。

《蟬和狐狸》與我們曾經學過的故事《狐狸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狸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麼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

4、改編故事,深層消化。

在學完《牧童和狼》這一則寓言以後,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謊”的小故事,寫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學習寓言的.語言之簡潔美、內涵美和語句美。“讀”“寫”是緊密聯繫的,在讀中學寫,把讀中學到的寫作技巧及時運用到寫作之中,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師的又一重要責任。

伊索寓言教學的反思2

一、大膽調整課堂結構,將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

《伊索寓言》是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狸》三篇寓言組成的,由於這三篇寓言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因此,我將前兩則寓言放在第一課時教學。第二教時主要是完成《蟬和狐狸》的教學。教學時,我將課外寓言引入課堂,先用學過的《狐狸和烏鴉》和《蟬和狐狸》進行比較閲讀,弄清烏鴉為什麼會受騙,而蟬卻沒有受騙?從而理解寓意“聰明的人善於從別人的教訓中吸取經驗。”然後,相機拓展,又補充了幾則伊索寓言,真正做到了“把文讀短,把書讀厚”。

二、重視挖掘文本內涵,將補白説話與複述課文結合起來,培養創造性思維。

“想象是思維的一朵奇葩”。有經驗的教師要善於挖掘文本的內涵,尋找能夠進行想象訓練的訓練點,在課文情境中進行補白説話訓練。如果教師準確地把握住了補白訓練的訓練點,既能很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領悟文本的核心價值,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第一教時,《狐狸和葡萄》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想象狐狸想了哪些辦法去夠葡萄”這個想象訓練上,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領悟寓意。《牧童和狼》的教學重點放在“狼真的來了,牧童喊救命,村民們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想象訓練上,從而理解“説慣謊話的人,即使説真話,也沒人會相信”這個寓意,最後要求學生能將想象內容放進文本中,進行創造性複述。

伊索寓言教學的反思3

《伊索寓言》三個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學生,讓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節讀下去。故事結尾,一句精煉的話語道出寓言的深刻內涵,引發學生去思考,去回味。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發揮,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1.充分發揮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課,狐狸會想盡辦法吃葡萄,於是我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有的學生説: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後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有的學生説:它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着。有的學生説: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準水平實在太差,一個也沒有砸下來。還有學生説: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又不行,幾經努力還是失敗了。學生的想象力讓我欣喜,然後我再讓學生體會狐狸此時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鋪墊之後,故事的寓意學生自然而然就説出來了。

2.恰當運用表演。在語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後寫到了牧童的兩次大叫。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體會,自己琢磨這兩次的大叫有什麼不同。有所體會之後,讓學生開始表演了。最後在出色的表演中學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體語言傳遞出的是他們對牧童否定,對寓意的深刻領會。

3.注意故事對比。《蟬和狐狸》與我們曾經學過的故事《狐狸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狸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麼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8d2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