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1

《用計算器計算》教學反思本課教學是讓學生感受在什麼樣的問題情境下可以使用計算器,體會計算器的作用。教學旨在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點,我在設計上遵循新課標的幾個基本理念,並體現以下特點:

1、通過嘗試操作、自主探索,認識計算器及計算方法。

計算器已融入現代生活,大部分學生都已接觸和使用過計算器,對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所以我在教學時,充分運用學生對計算器已有的認識和操作經驗,在嘗試操作、自主探索中認識計算器及計算方法。直接出示練習題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學生興致濃厚,在自主操作中,發現問題,學會本領。

2、通過探索規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結合使用計算器的教學,我還補充出示了這樣一個算式,1111111111=

學生在運用計算器計算的過程中形成矛盾衝突,引起他們解決問題的需要,激發探索慾望。然後組織學生討論辦法,運用找規律的方法來探索結果。然後再出示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類比發現並表達這些算式的規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在這節課上,我追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在上課過程中,我時不時給學生加10分,就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回答問題情況給自己加分,這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還讓小組對小組的發言作評價,這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最後再由大家給得分高的小組作出評價。

不足之處:

1、應培養學生使用計算器與估算結合的'意識。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在使用計算器時一不小心就會按錯鍵,輸入錯誤數據,導致結果有誤;或者,按健順序搞錯,也發生錯誤。在計算前應該培養學生先估算結果大約是多少,然後再計算,以提高使用計算器的正確率.這一點,我在上課時沒有很好地做到,以後要特別注意。

2、課前準備應做得充分。由於計算器非常普遍,學校又沒有統一購買,儘管我一再強調要帶哪一種,學生帶來的計算器各式各樣,有的是普通計算器,有的是科學計算器,計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關健的是計算位數不一致,這就帶來課上計算時的不統一,給上課帶來很多的不便,有待以後更好地解決。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2

一、成功之處:

1、合理利用教材,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用計算器計算”是國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這段教材的編寫,與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非常合拍,給老師的教學定位、教學創造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具體説有如下幾點特點:一是遵循知識建構的規律,拾級而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這裏找到學習的起點;二是內容鮮活,與生活實際結合得很緊;三是數學味很濃,習題中編排了許多數學本身內在的東西;四是定位巧妙,圍繞普通型計算器展開,較之科學型計算器,它為教學留有更為廣闊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間。因此教學時,我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充分地把握教材所帶來的便利,巧妙整合,並以此為出發點,把教材的“教育形態”轉變為“學術形態”。

2、密切聯繫計算器與生活的聯繫。

計算器對學生來説是比較熟悉的,大部分學生也使用過。因此在課的開始,讓學生交流生活中見到的使用計算器的場景,體會計算器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並利用學生已有的認識和操作經驗,相互交流、指名介紹來初步認識計算器的基本構造和基本功能。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在生生互動中很快地達成了本環節的教學目標。

3、巧妙設計題組,讓學生感受計算的多樣化。

由於書本上安排的練習都是單一的計算題,形式比較枯燥。我在教學時對練習題的呈現略作修改,在學生掌握了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後,隨即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旨在鞏固計算技能,拓展視野,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練習的設計從激發學生練習興趣的程度上來説也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比賽、現實問題的研究、與計算器比賽”三次極具誘惑力和挑戰性的練習,在給學生帶來練習快樂和滿足的同時,知識技能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很好地達成了“三維目標”。

4、重視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

“嘗試操作”讓學生思考使用計算器要注意的地方;“用計算器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只有同級運算的兩步算式怎樣用計算器計算比較快;“與計算器比賽”讓學生正確看待計算器;“利用計算器探索規律”讓學生感悟計算器的.侷限性和“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

二、不足之處:

1、“用計算器解決問題”這個環節中第二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只有同級運算的題目可以用連續按鍵的方法直接得到結果。如果能再安排幾道兩步、三步同級運算加以鞏固,學生對於這方面的操作會更熟練。

三道題目是同時出示的,由於學生之間的差異,完成時間也相差很多。可以改為逐個出示,教師要注意氣氛的渲染,開展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讀題以後,規定同時開始按計算器。因此在今後教學中,對於呈現形式、具體操作方面要精心設計,注意提高實效。

2、“與計算器比賽”這個環節設計的題組,如果能增添一個估算題,那樣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更完善了。

3、“利用計算器探索規律”時在讓學生説規律的時候,有的學生説的不夠到位,不夠完整,教師不應該代替學生揭示規律,而應該通過指名説、互相説,互相補充。訓練學生完整地表達意思、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完成了這題目以後可以提問:如果是8個7乘8個7,你打算怎樣計算出結果?讓學生的思維在運用中得到提升。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3

本課時主要引導學生藉助計算器探索積和商的一些變化規律,以及運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乘、除法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因此,重點放在對規律的探索方面,本節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教學時留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髮現探索規律,並且通過小組交流彙報。老師啟發誘導,孩子們發現規律,小結規律後,再通過練一練來驗證發現的規律,這樣就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

2、應用規律的過程中,學生必然要經歷大量的計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數目的計算。為了使學生擺脱這些繁雜的計算,讓學生的思維集中於探索和發現規律上,教材也明確要求學生使用計算器來進行這些計算。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探索數學規律的過程與方法,教學過程更多地側重於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這是計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學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計算器是用來幫助學生能較快較準地計算出大數目計算題的結果,在此基礎上發現各種規律。所以我認為計算器只是本節課的一種輔助工具,而非本課所學規律的重點。我們不要把計算器神奇化,使得學生過分相信、依賴於計算器計算,影響學生對數感的`培養。

3、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

總之,本節教學,體現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4

本課時主要引導學生藉助計算器探索積的一些變化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以及運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乘、除法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因此,重點應放在對規律的探索方面,教學完本單元內容,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教學時要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髮現探索規律,並且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上課時有些思維敏捷的`孩子會一下子發現規律,並脱口而出,於是,我就讓這個學生來説説是怎麼想的,給還處於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結規律後,再通過學生自己寫算式來驗證發現的規律,這樣就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當然,對那些“聰明”孩子的上課習慣還是要加強培養。

2、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在家裏算一算例題,找找規律,這樣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上課,提高課堂效率,也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時間發現規律。

3、克服思維惰性,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發現和總結出規律後,就可以進行簡便計算,一些較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為了避免犯錯,會迴避用規律來進行計算,而是採用比較繁瑣的列豎式。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課堂上對規律的感知還不夠,要適當的給這部分孩子增加練習量,進一步感受規律,提高規律掌握的熟練度。另一種是,怕粗心犯錯,對於這部分孩子則可讓他們算完後,進行估算,這樣有利於他們養成自覺檢查的好習慣,通過估算也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感。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5

教材教學內容應與生活時代緊密聯繫,以動手配置一台電腦活動為主線,教學中體現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發展觀和知識觀,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本節教學,不宜採用抽象的術語,應以感性認識為主,採用體驗學習、模擬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任務驅動等多種方法,通過實物接觸、教學課件等直觀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計算機。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體會,教師若能選擇好時機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的興趣就會提高,因為包含着未知因素的新問題能刺激學生的認知衝突,能在學生中引起認識上的爭論,促使學生進一步探究,使其產生一種內在的求知慾。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有目的地巧設問題,形成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造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緊張”,這是發展學生興趣,加強學生思維的訓練的一個好方法。在本節教學中,我利用猜謎遊戲,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了學生主動去學習信息技術的習慣。

二、師生討論、講授新知

小組討論進行學習活動,精彩,妙不可言,學生形成了互助、互勉、互愛、互尊的良好人際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本人認為組織小組活動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倡導教學民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夥伴、促進者等多種角色,而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學生之間建立了良性的競爭與相互的人際關係。儘量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心理氣氛,充分理解、信任每個學生,尊重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獨立個性,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條件,提供成功創造的機會,引導他們對自己和他人做出合理評價。

2、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活動主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要設計好哪些內容需要小組活動,什麼時候進行小組活動。

三、課堂實踐、設計虛擬購機方案

本課以學生為中心,並設計虛擬購機方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過實踐操作設計,體驗了成功,同時更大膽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本節課後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不足之處

這堂課還存在不足的地方——沒有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也是信息技術學科普遍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學生自學知識所用時間長短不一,他們的這種差異是由主客觀原因造成的。在今後的備課環節,我將多多注意分層次教學有關的研究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是信息技術課追求一種境界,我們的學生如果信息技術每天都在進步,那將是最美好的事情。老師要能在課堂的全程為學生營造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悦、進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想投入、能融入課堂的學習,朝“我自信,我參與,我快樂,我成長”的方向發展。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6

本學期我們在開學的時候就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做了本學期的教本研討,對各班的教學內容以書本為主做了些調整。數學對於學生來説本就是枯燥乏味,再加上計算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所以我們班的學生在計算上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根據這種情況,在各位老師的研討下,本期我們班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兩大塊一是計算器教學(10以內的加減);二是元的認識。

在進行了計算器的認識及基礎教學後,就進入了計算器的應用,利用計算器計算10以內的加法。本堂課在常規教學後,我就板書了“3+2=()”。首先我要求學生跟老師一起讀題。然後我點名B類學生讀題,同時要求c類學生跟讀題。最後教師用計算器演示“3+2=()”的計算過程,並要求學生跟着老師一步一步的用計算器計算。在這裏我着重強調了在用計算器計算時

①在計算器上按下“Ac”符號(即歸零);

②在計算器上按下數字3

③按下數學符號“+”;

④按下數字2;

⑤按下“=”於是結果就出來啦。這樣的教學後,我就再板書“3+1=()”讓學生嘗試自己用計算器計算。老師巡迴指導。這樣一遍後。我又詳細的講解計算過程,同時演示,要求學生跟着老師一步一步的練習。接下來在讓學生自己練習。

本以為學生在計算器上能找到數字(1-9)及數學符號後就能順理成章的完成10以內的加法。當放手嘗試讓學生自己完成練習的時候,按下符號“Ac”歸零學生都能記住,可計算過程就開始亂了。有的'學生沒有按下“+”就按下“=”了;有的學生只管不停的按數字;有的學生只是側耳傾聽計算器的音樂了。整個感覺就亂了。一堂課下來只有A類學生中有兩個學生完全掌握了用計算器計算10以內的加法,其他學生都停留在按數字或數學符號上了。且在這個過程中指令的聽從也顯得比較差了。

針對本堂課,我個人認為計算器的應用教學應該循序漸進。在學習計算器的應用之前,學生應該可以進行配對、具有手眼協調能力、擁有即時記憶的能力。除此之外:

①學生一定能認讀和書寫數字1-10;

②學生能在計算器上找到並按下數字和數學符號,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習慣聽從老師的指令來操作。所以這是一個慢節奏的過程,一定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讓學生很熟練,不關注計算器的音樂而是習慣聽從教師的指令進行操作了,接下來才能下一個計算過程;

③就是用計算器進行操作計算了。前面兩點沒有做好,沒有達到很熟練的程度,那麼第三個環節“計算”就沒辦法完成了。

所以我覺得自己有點急於想讓學生學會計算器應用了,而忽略了在使用計算器時應具備的一些能力。使得課堂只是針對了A類學生和少部分B類學生。而其他學生沒法融入自己的課堂,而只是沉醉於計算器的音樂了。

我們通常會説“孩子,你慢慢來。”這句話必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老師和家長先慢下來,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有餘地和時間慢慢地進步。他們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7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敢問。根據低年級學生都對小動物比較喜歡的特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情感線:幫小猴找規律引出的一系列問題。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

教學設計教學層次清晰,注意合理地處理“教”與“學”的關係,採取層層推進的辦法。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規律

三、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幾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

總之,在這三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8

學習完大數的認識後,學習了《從算籌到計算器》。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對計算工具的發展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體會到人們為了方便計算在計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我在教學時嘗試以計算工具的文化發展史為紐帶,營造了一種數學文化的氛圍,並讓學生在文化的演繹過程中充分的體驗、感悟、思考、創造,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本節課首先通過一段動畫向學生展示我們古人的記數方法,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介紹算籌時讓學生經歷猜一猜、動手比劃比劃等過程,讓學生了解算籌記數的.方法。鼓勵學生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介紹算盤時,我先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加以鞏固和練習。從形式上看,由學生去講解,使學生倍感親切,氣氛也很活躍;學生聽得相當認真。最後介紹了算盤的一些口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帶有藝術性的算盤,讓學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創造性。

本節課整體感覺比較順暢,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並引導下學習。當然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介紹算盤的過程中,強調“定位點”的時候,當學生還有些混淆時,還需進一步解釋。加強對數學史的學習。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9

一、學生主體,從學生實際出發。

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在設計教案之前,我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學生都會使用計算器。有的是家長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計算器按按就會了,所以用計算器計算對學生來説並不難。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在本節課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介紹計算器的按鍵及功能,教師作補充的環節,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價值與應用上。

二、聯繫實際,密切計算器與生活的聯繫。

計算器給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具體計算問題帶來了方便,使用計算器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在課的開始,讓學生交流生活中見到的使用計算器的.場景,體會計算器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並利用學生已有的認識和操作經驗,相互交流、指名介紹來初步認識計算器的基本構造和基本功能。由於書本上安排的練習都是單一的計算題,形式比較枯燥。我設計了幾道與生活密切聯繫的題目,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用計算器計算,同時滲透了節約用電、用水、用紙的思想教育。

三、巧妙安排,體驗計算器的優劣。

計算器,這一計算工具,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不足,如何讓學生體會用計算器的優劣,我設計了兩組競賽題目,全班分為兩組,一組用計算器計算,一組不用計算器計算。一組是數目較大的計算,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用計算器計算的小組獲勝,從而體會到計算器的長處:計算快、算得準。第二組是一些數目較小,有一定運算規律的計算,口算就能解決的計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計算數目較小,或有一定規律的計算,應該用口算。從而避免盲目用計算器的問題,為今後合理選擇計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鋪墊。

四、精心設計,人腦與計算器大戰

計算器學生用後,會有強烈的感受:它很聰明,自己很多算不對,或者不會算的題目它都會算,它比我們人腦都聰明。怎樣糾正學生這一錯誤的想法。我是這樣設計的:先出示11111111111111,這道題計算器算不出來,然後我又出示了這樣幾題:先用計算器算出前四題的得數,再直接完成後三題。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 學生找出規律,自然就解決了111111111111111這道題,最後我讓學生談體會,學生深刻感受到人腦比計算器更勝一籌。

五、實踐操作,深思不足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對學生的實際考慮不周到。學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用計算器完成一系列的操作,速度較慢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教學內容中的用計算器探索規律和人腦比計算器更勝一籌,可以合併於最後一題,在最後一題中充分體現,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完成了教學任務,一舉兩得。 2.過分追求完美。由於對學生使用計算器的速度考慮不周到,故就不能將整個過程實施,由於是競賽,我想完全實施,想追求完美,實際效果不理想,感覺前鬆後緊,過程不流暢。其實在後面練習的環節,每一部分停止都可以。 3.有些環節處理不實。本節課有些環節的處理還不到位,沒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空,讓學生去交流、去討論。如讓學生交流計算器按鍵的功能上,在學生介紹的環節上,教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在其餘學生補充時,沒有儘可能多地讓學生去介紹、去試一試。

《用計算器計算》的教學反思 10

《認識計算器》一課是一年級學生學習電腦的入門課。在這之前,學生不知道什麼是顯示器,什麼叫主機……可以説這一節課的能否上好關係到以後學生對電腦是否感興趣,是否願意學。所以説,怎樣把這節課上好,我費了很多心思。

我想一年級的孩子一定願意聽故事,要通過一個故事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我給同學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樂樂小朋友告訴我她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座宮殿門前,她剛要進去,門口把守的士兵對她説:“小朋友,這裏是電腦王國,我們規定凡是來這裏的人,必須認識我們電腦家族當中的主要成員,還要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樂樂小朋友遇到了困難,她向同學們求助。這時我就問同學們願不願意幫助樂樂小朋友?要想幫助她,必須先和電腦家族當中的主要成員交上朋友。

引發了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在新授當中,我做了多媒體教學課件,介紹了顯示器、主機、鍵盤、鼠標、音箱、打印機這些電腦主要組成部位的作用和特點。讓學生聽完自己總結。在課件當中,我採用圖像、聲音相結合的方式。在圖像上,用到了卡通圖像,學生在看到這些圖像時,都瞪大了眼睛,非常好奇;但在聽到了以兒童化、第一人稱配音的聲音時,又都聽得非常認真。總結時,學生們都爭先恐後,説得非常好。學生每總結出一個,我都貼一個板書,結合一年級學生認字不全的特點,在每個板書上都加了拼音。

學生總結完以後,我做小結。然後告訴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電腦家族當中的'主要成員了,現在我們可以幫助樂樂小朋友了。這一部分還是在課件中完成,樂樂小朋友從“智慧門”進入到電腦王國中,她每遊玩一個地方都要回答一個問題,採取搶答的方式。通過搶答,看看誰是最樂於助人的小朋友。這樣一來,不僅鞏固了剛學過的知識,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

當樂樂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已全部答對了這些問題時,電腦王國獎勵給樂樂一些電腦部件,這時樂樂又問同學們了:“我怎麼把它們組合成一台電腦啊?”我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也組合一台電腦啊?”讓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看看哪個小組組合得最快。這不僅能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最後,我問同學們,我們能用這台電腦幹什麼。讓大家進行小組計論。這是結合實際生活,鍛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這節結束了。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開闊了眼界,鍛鍊了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動手能力。這節課充分考慮到了一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力求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創設的情境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引導,體現了新課改思想。

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完以後總結,教師小結時,可以讓學生看看身邊的計算機每個組成部分都是什麼樣的。在課件中,介紹的不全,如鍵盤有白色的,還有彩色的;主機箱有立式的,還有卧式的;鼠標有三鍵式的,還有兩鍵式的……這些教師在小結時,應該加以補充。否則學生可能以為這些部件就像課件中所看到的這樣,沒有其他的樣子了。

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避免出現這些情況,把課改的精神吃透,貫徹到教學當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374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