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精華】核舟記教案4篇

【精華】核舟記教案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核舟記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核舟記教案4篇

核舟記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二、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的一、二是教學重點。圍繞怎樣的中心來進行説明,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二、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並記憶。

(本課文教學可細可粗,可深可淺。請根據不同對象斟酌處理。)

三、教學時數:三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歎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佈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並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為文章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敍文,為什麼?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閲讀面、閲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於文言

文的閲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雲”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雲”;另外,斷句跟句法關係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後,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閲讀習慣等有關。閲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並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閲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範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五、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種記敍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並熟讀之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藉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應當在本課時最後提出,容同學課後查閲有關文章資料,並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説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遊記類性質的記敍;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説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緻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説明性語言,採用多種科學的説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於記敍文和説明文的區別,簡述如下:

記敍文是以寫人敍事為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敍文的基本特點是敍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敍述性,就是用敍述的方法介紹和説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説明文是一種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瞭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係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性。説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內容的知識性;(二)材料的科學性;(三)語言的通俗性;(四)表達方式的解説性;(五)結構的條理性;(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覆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上述問題,必須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討論,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後。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為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後再討論,才不會流於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説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説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説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麼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後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説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説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麼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説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為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貽餘核舟一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説明,作者怎樣説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説明的是船的正面,後者説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麼?

主要説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許”與“潭中魚可百許頭”的比較。

“相望”的意譯:“相對而設”。

“糝”的音、形、義及詞性。

(3)這一節文字在説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説明了什麼內容?

應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4)除説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説明內容?

有。開頭一句總體説明了核舟的長度與高度。

(5)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説明中強調窗户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麼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説明核心。

(6)領會蘇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可為下文有關蘇拭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覆閲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誦情況。

《核舟記》 《核舟記》

二、請學生譯解幾個句子

1.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2.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3.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分析討論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鬢者如有所語其兩膝相比者絕類矯首昂視不屬(與“絡繹相屬”和“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比較)數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

3.討論(1):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説明了什麼?

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説説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説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2)作者在説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鬢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説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説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説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劃,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説明“珠可歷歷數也”。

(4)齊讀這段文字,理清説明、描述的順序,爭取背誦這段文字。

這段文字,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討論第四段。

1.討論下列短語的譯法。

橫卧一揖椎鬢仰面視端容寂

2.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閲一手卷。(5)橫卧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3.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説明效果?

擬人:船尾橫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鬢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同時,分辨清楚“若嘯呼狀”和“若聽雜聲然”這兩句的非比喻性。兩句雖帶了比喻詞“若”,但這是表現觀賞者的心理感覺用以表達不確指意義的.動詞。這個詞後面所帶的非名詞(本可作喻體)是一個具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又是被描摹對象可能發生的動作,並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動作拿來作比較。由此看來,這兩句不能認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種種修辭,正是為了使抽象的説明更為具體逼真,更便於表現其雕刻技藝的精妙絕倫。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緊相照應,充分體現了語言周密。

4.這一段文字説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呢?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説“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説,從“居右者”説到“居左者”。

總分佈局法是説明文結構安排的常用技法。總説是概要,可使談者先入為主;分説則可以詳覽,獲得條分縷析的效果。

5.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為什麼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悦、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於無楫,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這樣寫,是為使船尾之境與船頭之情遙相呼應,實現對船首氛圍的烘托或者溝通,從而共同成就“大蘇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寫船的正面,作者先説船艙,再説船頭和船尾,這是一種結構順序的安排,你認為可不可以先從船首説起再説船艙,最後説明船尾情況呢?兩種順序安排,哪一種為上?為什麼?

改用從頭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統,從説明的客觀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卻不如原文順序為佳。

綜合文中第二、三、四段,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生動極了。作者是這樣來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動環境或背景,船艙的描述是交待環境,幽雅恬靜,玲瓏剔透;而窗上刻字則暗示活動的背景,正當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的江上風月。當然,這裏十六字的雕刻足見雕刻家的結構藝術,小小一舟自不可移來江上風月,而文字則可打破時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藝術空間,也更成功地衝破了數百年的時限。

在此場景下安排神情各異卻志趣相投的一羣人物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與景、景與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稱獲得妙絕的和諧。

五、背誦這三段文字,體味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這段文字中哪些説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如“細若蚊足,鈎畫了了”

寫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為什麼只用這麼一小段文字?

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觀意圖決定的。更體現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説明技巧。

既然如此,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為這是對前文説明的必要的補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備。有關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間主體部分的板書:

説明:板書以作法的角度來認識課文,而正因為作者寫作技法的高超,化靜為動,化抽象的説明為生動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藝獲得最佳的展示。真個是舟以文顯,文以舟名。

八、由學生歸納本篇説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

1.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2.敍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九、佈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翻譯一至四例。

核舟記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 認識我過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藝,增進對我過古代文化的瞭解,增強民族自豪感。

2、 學習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説明事物的寫法。

3、 瞭解課文所採用的説明順序是空間順序。

二、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F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 正音:罔 貽 黍 糝 褶 篆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學習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起(1)翻譯(朗讀句子—逐字解釋—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2)概括第一部分的內容明確: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藝,並點明核舟的主題。

4、 學習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譯(方法同上)(2)思考:這4個自然段分別介紹了船的哪些部分,這是按照什麼順序來説明的?明確:空間順序:船艙——船頭——船尾——船背(3)細讀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與事物有何特點,找出依據加以説明。例如:“佛印絕類彌勒……神情與蘇、黃不屬”這句對人物的神態和外貌的描寫,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可見,雕刻者技藝的精湛。例如:“珠可歷歷數也”説明雕刻的東西精巧細緻。

5、 小結:作者對人物姿態、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説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藝,與開頭“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相照應。

6、情境表演 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演魯直、蘇東坡、佛印,並讓“觀眾”點評。

7、 學習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總結(1)翻譯(2)思考:課文最後一節是怎樣對雕刻家的技藝進行讚美的? 明確:通過把核舟之小與所刻內容之豐富作對比,來表現雕刻者技藝的。

8、 全文總結

9、 作業佈置

(1)詞語積累

(2)選擇核舟的某一部分畫出來,體味文章語言準確的特點。

核舟記教案 篇3

一、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核舟記 第一課時。

2.熟讀、背誦、翻譯課文。

3.瞭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掌握本文的結構,理清説明的順序及方法。

難點:體會雕刻者精巧的構思。

解決辦法:

1.做好課前預習,在知識結構中疏理以前學過的文言文知識,精心設計複習題,做到温故知新。

2.認真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文言文重在朗讀,在朗讀中領悟內容。

3.課上採用講解、提問、啟發、誘導等方式,使學生能明白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課堂表演。

2.朗讀、背誦比賽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工藝美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説聞名遐邇的中國畫,也不説琳琅滿目的景泰藍和絢麗多彩的蘇杭刺繡。單説那雕塑一項,就有玲瓏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細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態別緻的泥塑,這些巧奪天工的傑作,蜚聲中外,深受人們喜愛。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一篇介紹工藝小品的文章——《核舟記》(板書課題)

(一)明確目標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註釋細讀課文。並隨時記下難懂的問題,等下節課解決。

(二)整體感知

《核舟記》是一篇説明性質的文言文,它以簡練的文筆,運用總分結合,依次説明的方法(總—分—總)介紹了明代雕刻家王叔遠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別介紹了王叔遠的雕刻技藝,核舟的內外結構、人物、文字、圖章等,條理清楚,層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複習提問。

以前我們學習很多説明文,像《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食物從何處來》等,也瞭解了一些説明文知識,下面我們看一下幻燈片,回顧説明文知識。

(1)説明是對事物的___________或對事理進行解釋介紹闡述的一種表達方式,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如果説,記敍文是以情感人,議論文是以理服人,那麼説明文則是__________,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核舟記 第一課時》。

(3)説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還要運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説明文的語言要求___________。

(5)表達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種,説明文以__________為主。

答案:略。

2,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中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疏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左右。

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3.教師範讀課文,然後正音及解決疑難詞句。(可以聽錄音)

(1)正音:

洢(yī)罔(wǎng)貽(yí)黍(shǔ)軒(xuān)

箬(ruò)糝(sǎn)髯((rán)褶(zhé)彌(mǐ)

矯(jiǎo)屬(shǔ)詘(qū)髻(jì)壬(rén)

虞(yú)了(liǎo)篆(zhuàn)

(2)釋詞:

奇巧:手特別巧。器皿:器具。貽:贈。泛:泛舟。黍:黃米。徑寸:長一寸。罔不:無不。有奇:還有零。可:大約。許:上下。軒:高起。敞:開敞。相望:相對。糝:塗。峨冠:高高的帽子。髯:兩腮的鬍鬚。手卷:橫幅的書畫卷子。卷端:畫幅的右端。卷末:指畫幅的左端。相比:靠近。絕類:極像。矯:舉。屬:相類似。詘:屈,彎曲。歷歷:清清楚楚。楫:船槳。視端容寂:眼睛正注視着,神色平靜。夷:平。叔遠甫:字叔遠。了了:清清楚楚。丹:紅。曾:尚。盈:滿。修狹:長而窄。

(3)重點句子: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着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長着濃密鬍鬚的是蘇東坡。

③其人視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爐子,神色平靜。

④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靈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結成小組,互相討論。

4.理清説明的內容及順序。

明確:本文結構屬於總—分—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説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説明對象:核舟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大概的瞭解。初步領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組成。同學們都積極動口、動手、動腦,自行解決了不少問題,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找一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如數詞的使用,實詞中個別詞的變化等等。

(五)佈置作業

1.本文開頭一段稱讚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這一段對全文有什麼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細,作者是怎樣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傳神,你最欣賞哪些地方?

核舟記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魏學洢的《核舟記》是一篇公認的傳統教學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雋深的文藝小品,生動表現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讚美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2.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結構模式,突出重點。

3描寫入微,語言精練簡潔,富於想象神韻畢具。

學情分析

優勢:學生通過預習瞭解了本文內容,對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現出人物、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宮殿、器物等各種造型興趣極大。

弱勢:初讀文章感覺描述範圍極廣、內容較多,與材料的體積很小產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重點討論描寫“大蘇泛赤壁”的段落。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入微的描述説明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積累文言詞句;

2、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

難點: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朗讀第一、三部分

2、揣摩文意,回答問題

二、整體感知,研讀第二部分(2—5)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説明,作者怎樣説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①這一段的內容是什麼?

②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麼?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3)研讀第三段。

討論:①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着重説明什麼?

②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麼?

③作者在説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④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説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4)研讀第四段。

①這一段文字説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

②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③小結: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④研讀第五段,設計問題如下。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説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麼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c.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三、課堂小結:這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和舟情景。

四、再讀文章細品韻境。

五、佈置作業:課後第三題。

標籤: 精華 核舟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xpwm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