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精華】《核舟記》教案三篇

【精華】《核舟記》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核舟記》教案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核舟記》教案三篇

《核舟記》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練習誦讀,培養語感。

2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3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讀準句讀。

2掌握以下詞語:為、貽、屬、詘、衡、簡、奇、泛、許、比、罔不。

3瞭解總一分一總的説明順序,以及第5段的內部順序。

教學設想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解説:語感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鑑於初中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很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就可以了。)

2.點撥法。

(解説: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在必要時做些點撥與引導。)

3.評點法。

(解説:應當注意的是,使用這種方法要做到收放適度,收而不放,流於死;放而不收,流於亂。)

4.研究法。

(解説: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種態度。)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請同學們準備好一張白紙、一支鉛筆、一把直尺。畫一個長為29釐米、寬為2釐米的長方形。

畫好以後請在長方形內再畫一個橢圓,然後可以把這個橢圓看作一隻船,請你在船頭畫3個人,船尾畫2個人,船頭的3個人中,中間的一個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學説地方太小,畫不上。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卻知道一個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間安排這麼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個人的神態都表現得栩栩如生。同學們相信嗎?如果不相信,就讓我們共同學習明人魏學洢的《核舟記》。學習以後,你自然會找到答案。

(解説: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裏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研習課文

三.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要求做到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解説:文言文教學,誦讀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誦讀應分層次,一是準確,二是流暢。)

(2)詞語積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

(解説:文言實詞與應調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分類整理,一是便於記憶掌握,二是便於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3)學生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

(解説: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及時反饋、迅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對教學做出相應調整是非常必要的。)

(4)課堂練習。

①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a.嘗貽餘核舟一b.蓋大蘇泛赤壁雲C.高可二黍許d.雕欄相望焉e.神情與蘇、黃不屬F其船背稍夷g.虞山王毅叔遠甫刻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b.詘右臂支船C.左手倚一衡木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③説出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及用法。

a.為為官室、器皿、人物中軒敞者為艙通計一舟,為人五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許珠可粒粒數也(解説: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詞語。實施這一環節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分成兩大姐,分別整理,嘗試命題,然後進行比賽,寓學於樂,增強識記效果。)(5)課文總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為文章的第一部分,簡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時代、姓名、精湛技藝,並道出核舟的來歷。第2~5段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別説明核舟的大小,船艙的佈局,船頭3人的姿態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第6段為文章的第三部分,總計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數目,以對雕刻者技術的讚歎收束全文。(解説:便於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為下面的品味等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2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第二課時

一、檢查朝進

二、具體研習

三.研習第3段。

(1)船頭3人中,為何先交代蘇東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從佛印説起?

(解説:由此問,引出關於説明順序的話題,進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説明順序。)

(2)何以看出船頭3人中間坐的便是蘇東坡?

(解説:這一問目的有二,一是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件雕刻品的主題是蘇武遊赤壁,從而進一步理解這件雕刻品的文化內涵;二是弓l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比如從“山高月小”等引文,從人物身份等等來考慮。總之,是想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意。)(3)共闖手卷表現出怎樣的情調?

(解説:這一問題是想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抓住人物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態;也可以讓學生作簡單表演,創設情境,體會當時3人的心情。)2討論本文的中心。

明確:細緻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説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讚美他的高超技藝,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解説:這一討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題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與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題區分開來。)三、欣賞品味

1.品味王叔遠精妙的構思。

(l)照應。既開小窗,便可“啟窗而觀”;既掛念珠,便可“歷歷數也”。

(2)暗示。對聯,增,《核舟記》.設計.-教學教案

《核舟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瞭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説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户、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後具體加以説明,在具體説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後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佔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後歸納小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各自閲讀課文。

要求:

1、藉助註釋、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麼。

3、閲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雲”,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餘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説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核舟記》教案七》,來自網!

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説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閲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瞭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緻。先分説後總説。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於。“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着;“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後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後省略“於”。“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麼。船頭坐着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閲”。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脱塵的神態,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着,“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閲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鍾情詩畫,篤於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脱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傑,一為超塵脱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於。“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着,拉着;“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着。“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卧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着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

《核舟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説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這是一篇實物説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後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製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閲讀,便於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製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後,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文章除了説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閲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並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遊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後,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鑑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yī)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設計(二)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並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閲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麼?”“核舟上有什麼?”“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麼?”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製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製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後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製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複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説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説,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後(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説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後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後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説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説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課時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緻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課文哪些地方説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説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閲一手卷”可知船行並不快;第二,從“舟尾橫卧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緻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藉助作者細緻的觀察。 看來,寫好説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緻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範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脱不羣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脱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閒適心情,二人共閲一手卷,顯得那麼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緻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閒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悦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説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説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説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台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餘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説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説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A.嘗貽餘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於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為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閲一手卷

(2)舟尾橫卧一楫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隻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麼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着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兩邊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户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着花紋的欄杆正好相對,把窗户關上以後,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 D.平

E.挑選 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着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1)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於: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後,現代文的數詞習慣於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於定語後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後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麼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着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杆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塗染上色的。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總説: 奇巧

分説: 船尾---------船頂

總結: 通計 照應開頭

第三課時

活動與探究

一、語文實踐活動設計

請同學依據課文內容提示,用橡皮泥試着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二、口語表達活動設計

按空間順序口頭介紹一件你所喜歡的工藝品。

(注意:讓學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言稿。口頭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説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餘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四、開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鳳寫的一篇文章,與《核舟記》有許多相似之處,試作比較閲讀,想一想兩文有什麼異同。

核工記

[清]宋起鳳

參考答案:

兩文非常相似,皆以物為説明對象,又兼有人事。兩文都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主體部分採用空間順序介紹雕刻品,先整體後局部。兩文都有觀察細緻、説明生動的特點,在客觀描述中不乏作者豐富的想像。

不同之處在於:説明對象有別,一為核舟,突出“蘇軾泛舟赤壁”的主題;一為桃墜,突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r4n3l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