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竇娥冤(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竇娥冤(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樑萬年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

2、通過竇娥冤這一冤案,認識元代社會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認識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鋭。認識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從文學鑑賞的角度理解關漢卿設計三樁誓願應驗的用意。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介紹關漢卿: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説他:“生而凋攪,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藴籍風流,為一時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説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蕭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 關於元雜劇: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於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説明情節,介紹人物。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淨、醜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醜: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説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後順序都有慣例規定。元雜劇的唱詞按一定宮凋寫成。共分五個宮(五個全音階):正宮、中呂宮、南昌宮、仙呂宮、黃鐘宮,分別個當於現在的C、D、E、G、A五個樂調(譜號);曲牌,相當於現在的調號和板號(如二黃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簡譜中的曲譜和節拍。元雜劇中一折限於一調一韻。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範或叫“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見科”“把盞科”“做掩淚科”“內作起風科”等。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説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敍;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敍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説明這一點。

此外,每本雜劇結尾處有兩句或四句詩句,用以概括全劇思想,提出本劇劇名。例如,“秉鑑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是戲的全名,“竇娥冤”則是簡名。

二、研讀課文

1、 在課文中共出現多少曲牌?都屬什麼宮調?

明確:共出現10個曲牌,都屬於正宮調。

2、根據10個曲牌和故事情節,把課文分成若干層次。

明確:10個曲牌有3個層次。使劇情有張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絃,催人淚下。

第一層是[端正好][滾繡球]兩個曲牌,大意是竇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層是[倘秀才]至[鮑老兒]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告別婆婆。

第三層是[耍孩兒]至[煞尾]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發下三大誓願。

分析第一層:

齊讀第一層兩支曲子。

提問:竇娥為什麼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確:竇娥訴説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地驚天”。又因為竇娥的衝突對象隱於幕後,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對象。由於內心的悲憤難以控制,便構成了對天地的怨恨與控訴。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識裏,是被看作能夠主宰世間萬物包括人的命運的最神聖的東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於竇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對人間的邪惡殘暴竟無動於衷,所以竇娥唱出“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詞時,便自然得到了人們的共鳴。

[滾繡球]

明確: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一普通女子,竇娥對神明的天地本應深信不移,可是殘酷的社會現實使她對天地鬼神由信賴而懷疑,由懷疑又轉為憤怒的控訴:“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樣,竇娥通過自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含冤難辯的悲慘經歷,認識到了善良的人的貧窮命短,罪惡的人富貴延壽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她的覺醒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作為封建社會一個弱女子的竇娥,認識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又能怎麼樣?她除了對天地日月鬼神進行憤怒的控訴以外,只能是“落得兩淚漣漣”。

分析第二層

提問:從“左側右偏”“前合後偃”兩句可見竇娥在赴刑場途中所受的苦難,可她為什麼還要提出堅決走後街,舍近而求遠呢?

明確: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她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順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還是迎面趕來了。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竇娥對婆婆的一段説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裏是那樣的貼切,表現得是那麼自然、生動。在戲劇衝突的程度上,由急轉緩,由怯轉傷,抒情氣氛加濃,竇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見竇娥對婆婆的孝順,但像這樣一個完美的善良的婦女,竟然慘遭如此的冤屈,被誣陷為殺人兇手,足見當時的統治是何等的腐敗,社會是何等的黑暗。這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還為悲劇的產生蓄足了勢,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會的作用。

閲讀[快活三][鮑老兒]。

提問:這兩支曲子是竇娥臨刑前對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現主題方面起什麼作用呢?

明確:使人們對竇娥的悲慘遭遇更加同情。她勸婆婆不要過分悲傷,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們對不公正的社會產生憤恨之情,戲劇的審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分析第三層

分析竇娥臨刑時發出的三樁誓願,説明她所希望的是什麼。

明確:第一個誓願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個誓願是六月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應;第三個誓願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申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

她的三樁誓願與第一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麼關係呢?是否矛盾呢?

明確: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嚴厲指斥和要感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可見,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家的歷史和階級的侷限,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天斥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願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於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地動容來昭雪竇娥的冤案。

竇娥的三樁誓願明明是幻想,卻偏偏寫成現實,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寫成合理的,這説明了什麼?

明確:這説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訴冤屈以外,沒有別的辦法,作者採用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一是表明社會的腐敗黑暗,二是刻畫竇娥強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達人民要懲治邪惡的願望。

“煞”就是結尾的曲牌,為什麼關漢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個曲牌呢?

明確:説明蓄積在竇娥胸中的怒火再也無法控制,猶如地下巖漿,衝向決口。也説明劇作家意猶未盡,他要把竇娥的無辜受害,要把人們對竇娥的同情,要把人們對統治者的憤恨表現得痛痛快快,淋漓盡致。於是在結尾處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頂峯。

《竇娥冤》中有兩句唱詞,兩個牌文本不同,試分析其優劣。

《古名家雜劇》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難為地;天也,我今日負屈銜冤哀告天。

《元曲選》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詞用的是陳述語氣,不如那質問語氣強烈;第二句《古》本為哀告祈求,而《元》本則是對天的指責和否定。比較而言,《元》本突出了竇娥不屈服於惡勢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豐富和深化。

補充材料

“萇弘化碧”“六月飛雪”“東海孝婦”典故的出處:

1、“萇弘化碧”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沉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2、“六月飛雪”出自《太平御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為之下霜。

3、“東海孝婦”出自《漢書於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後,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於公以為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於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於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

東海孝婦逆來順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劇:

關漢卿《救風塵》、王實甫《西廂記》、白樸《牆頭馬上》、康進之《李逵負荊》、鄭廷玉《看錢奴》、施君美《連閨記》、康海《中山狼》、吳炳《綠牡丹》、高濂《玉簪記》、李漁《風箏誤》

十大古典悲劇:

馬致遠《漢宮秋》、紀君祥《趙氏孤兒》、高則誠《琵琶記》、馮夢龍《精忠旗》、孟稱舜《嬌紅記》、李 玉《精忠譜》、洪 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方成培《雷峯塔》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wxw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