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蜀道難》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蜀道難》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陝西省佛坪縣中學    王寶傑

《蜀道難》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過程與方法:

4、把握詩歌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和想象誇張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瞭解李白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3、4。

教學方法:誦讀法、啟發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及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在我國的盛唐時期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他是誰?(明確:李白)李白在文學上取得了後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詩聖”杜甫對他極為傾服,稱他的詩--(看學生反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哪些作品?(學生回答後)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難》。(課件顯示課題)

二、解題及寫作背景。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業經濟極為發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意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變亂的可能。詩中強調“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説:“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孟 《本事詩高逸》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往訪,見《蜀道難》:‘稱歡者數四,號為謫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另外,此詩曾收入殷璠所選《河嶽英靈集》,其書據近人岑仲勉考證,編於天寶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難》是安史之亂前的作品,大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

三、回顧李白生平和作品特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隋時因罪徙西域。他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約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之青蓮鄉。李白自青年時,即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均及賀知章推薦,曾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之亂髮生,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牽累,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歿當塗。李白性格豪邁,嚮往於建立功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為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為繼屈原之後,出現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杜甫曾説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歌,現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四、課文感知。

1.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名家朗讀,輔以豪放曲風的音樂,配以相應的雄奇壯麗的蜀中風光畫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審美情境。

2.學生自讀。

3.提問:根據課前預習和剛才對課文的誦讀感知,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思考,達到對課文的初步把握)明確:此詩奔放豪邁,充滿了慨歎之意。

五、學生活動:根據課文註釋和下列補充,疏通文意。

1.正音:

噫籲   鳧  猱  捫  膺  巉  嵬

2.關鍵字詞:

噫籲 :感歎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蹟,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着飛過去。巔,頂峯。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迴、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誌的最高峯。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逆折,迴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歎: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裏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衝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裏作動詞,衝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諮嗟:諮嗟,歎息。

六、朗讀課文,深入體會。

第二課時

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蜀道難》的文意,這節課我們在此基礎上來具體分析這篇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一、分析體讀第一段:

1.詞義點撥:

①危:高。②於:比。③何:多麼。④當:擋。⑤鈎連:溝通相連。⑥回:使動用法,使……迴轉;迴旋。⑦度:越過。

詩歌的語言受押韻及平仄限制,詞序有所顛倒,讓學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顛倒的,應如何順句。

2.段落解讀:

(1)“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顯示了感歎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敍述調讀。“蠶叢”四句説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説“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歎。”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敍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3、學生探究。

(1)引用“五丁開山”的神話有何作用?

明確:引用此神話表現了人與自然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開山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2)“上有六龍回日……以手撫膺坐長歎”這幾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作者充分運用了點面結合、以虛襯實以及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詩人想像的豐富和奇特。

1)點面結合:“上有”四句寫的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寫的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

2)以虛襯實:“六龍回日”的傳説、黃鶴、猿猱都是虛寫,以此來襯托實寫--蜀道的高危。

3)誇張:“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等。

二、分析體讀第二段:

1.詞語點撥:

①但:只。②從:跟隨。③凋:使動用法,使……凋謝。④去:離。⑤盈:滿。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擬聲詞。

2.段落解讀:

(1)“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説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幹裏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2)“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説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説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歎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3、學生探究:

(1)“問君西遊何時還?”中的“君”指的是誰?

明確:“君”可能是虛擬的,借用“君”--一個虛擬的人--説話的方式可以層層深入地展開內容,突出地表明詩人的主要意圖。

(2)這一段中哪句話起到了鈎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起到了這一作用。這一句説明蜀道是“畏途”,無論是上文的淒涼,還是下文的險惡,都是遊人難以承受的--“凋朱顏”。

(3)這一段運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明確:“但見”四句運用細節描寫,借景抒情,渲染了蒼涼悽清的氣氛。“連峯”四句運用誇張的手法,由靜到動進行描寫,渲染了驚險的氣氛,營造出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藝術效果。是對蜀道之難的描寫,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三、分析體讀第三段:

1、詞語點撥:

①夫:人。②當:擋。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見義。⑤雖:雖然。⑥長:深深。

2、段落解讀:

(1)“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户,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説語氣讀最後兩句。

(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二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歎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3、學生探究:

(1)“不如早還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問君西遊何時還?”

(2)文章最後一句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説的劍閣的險要和蜀中的戰禍之烈,又與開頭、句中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歎,將“蜀道之難”的內容概括無餘。

四、再次朗讀全文。

五、分析詩歌藝術特色:

1.善用反覆: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覆)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每一次出現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見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歎不足而至於再,再歎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巧妙至極。

同時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貫穿全篇,充分顯示了全詩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歎有三:一歎蜀道之高,二歎蜀道之險,三歎戰禍之烈。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誇張到極至的技巧:

(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誇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悽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祕的傳説: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説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祕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六、分析文章的主旨與情感:

1、本詩的寓意是什麼?

明確: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説:“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胡震亨《李詩通》中説“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言“險”即所以申“戒”,“險”、“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詩中要旨。

2、上節課我們已經對本文的主旨句進行了研究,那麼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本詩襲用樂府舊題,藉助豐富的想像,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之情,揭示出當時太平景象後潛在的危機,透露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王寶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koj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