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孔雀東南飛教案範文

孔雀東南飛教案範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雀東南飛教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孔雀東南飛教案範文

孔雀東南飛教案1

[教學目標]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背誦默寫詩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複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教學難點]

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媒體設計]

運用多媒體將故事重現。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

由該課文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導人新課。

二、簡介有關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概念略。舉例:《上邪》《戰城南》

2、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3、“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4、《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敍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敍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台新詠》。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

四、導讀全詩,把握情節和人物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線索,鑑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註解通讀一遍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衝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學後記

第 二 課 時

一、結合課後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託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後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説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敍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於愛情,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既極端的蠻橫無理,又一味的獨斷專行。對焦劉的婚姻強行拆散,對兒子軟硬兼施。(對話鑑賞略)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對話鑑賞略)

三、文章的表現手法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見二)

2、鋪陳排比的手法;

3、起興和尾聲

四、本文出現的“偏義複詞”

便可白公姥:意義偏“姥”

晝夜勤作息:意義偏“作”

我有親父母:意義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義偏“兄”

五、本文出現的古今異義詞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同情)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沒有約束)

本自無教訓:教養(失敗的經驗)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罰)

便可作婚姻:結為親家(結為夫妻)

葉葉相交通:交接(與運輸有關的)

六、歸納“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參見有關資料與練習。

七、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精彩語段;

2、課後練習二三題;

3、《知識與能力訓練》

孔雀東南飛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敍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2、瞭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3、瞭解偏義複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自”、“見”在不同語境裏的用法。

二、教學設想: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詩可從人物命運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

三、教學時數:

2教時

四、課前預習:

1、通讀全詩,利用工具書和註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瞭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

3、找出詩中含有“相”“自”“見”字的句子,解釋這些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一教時:

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入題:

1、勾勒詩歌發展脈絡:《詩經》——楚辭——樂府民歌

2、樂府雙璧:《木蘭辭》《孔雀東南飛》

3、《孔雀東南飛》簡介(見課文)

補充:《玉台新詠》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二、簡述故事情節,分析詩歌結構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詩歌的故事情節。

要點:劉蘭芝的美德,兩情相依的重要情節,蘭芝抗婚,雙雙殉情,化鳥雙飛的願望。

2、詩歌結構:

層次章節標題情節段落

起興首 句託物起興

第一部分“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蘭芝自訴開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聞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發展(一)

第三部分“入門上家堂”—“鬱郁登郡門”蘭芝抗婚發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謂阿女”—“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後一節化鳥雙飛尾聲

三、歸納“相”、“自”、偏義複詞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稱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代“你”)

②及時相遣歸(代“我”)

③還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將(代“她”)

⑤嬉戲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負(代“你”)

⑦不得便相許(代“你”)

⑧登即相許和(代“它”)

⑨躡履相逢迎(代“他”)

⑩悵然遙相望(代“他”)

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

(2)副詞,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見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應

④葉葉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蓋

⑥仰頭相向鳴

⑦黃泉下相見

(3)名詞,命相,相貌。如:

兒已婚薄祿相

(二)偏義復指

①晝夜勤作息

②勤心養公姥

③我有親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釋外,還可作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詩中的“自”字解釋如下:

①我自不驅卿(本)

②本自無教訓(本是)

③自可斷來信(即)

④葳自生光(且,還是)

⑤自名秦羅敷(其)

⑥自名為鴛鴦(其)

⑦好自相扶將(親自)

⑧物物各自異(助詞,無義)

(四)歸納部分古今異義詞的用法

例: 古義 今義

汝豈得自由

雖與府吏要

可憐體無比

適得府君書

卻與小姑別

千萬不復全

好自相扶將

何意出此言

舉手長勞勞

奄奄黃昏後

四、佈置作業:

1、完成《梯度學練》第一課時練習

2、熟讀全詩,並背誦規定片斷

第二課時:

分析人物性格與命運,分析詩歌的賦比興的手法,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這是一首長篇敍事詩,主要塑造了哪兩個人物?(焦仲卿和劉蘭芝)從上文語言和語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樣一個人?(忠於愛情,對幸福生活熱烈追求,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充滿叛逆精神)

劉蘭芝是一個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於愛情的人。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和兇殘,她無所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

劉蘭芝是一個堅強、持重,不為威迫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驅逐她,就主動要求“遣歸”,對仲卿説“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對婆婆説“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亢不卑,很有教養。阿兄逼婚,她説“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劉蘭芝還是個温順善良的婦女。她對仲卿體貼諒解,一方面忠於愛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一方面設身處地,“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焦仲卿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而不敢直接抗爭,只能消極反抗,忍辱負重。他深愛蘭芝,揚言“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無怪乎焦母聽到後“槌牀便大怒”。後來不得不與蘭芝暫別,他又鄭重聲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負”。他還説“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而最後的辭別母親與“自掛東南枝”的行為則表現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個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個極端蠻橫無理的封建家長的典型。對於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愛情毫無同情和認識,獨斷專行。對兒子,她一會兒惡語威脅,一會兒又軟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的醜惡本質。

劉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醜態畢露。他對蘭芝所説話的態度既粗暴訓斥,盛氣凌人,又見利忘義,不顧兄妹親情。其尖酸刻薄,冷醒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的面孔。

(要求學生結合詩歌具體的描寫,從外貌、勤勞、重情、堅強等方面進行分析。)

二、現實主義要求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達到反映生活本質的目的。

我們從焦、劉身上可以看到怎樣的社會現實?(由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制度漸趨嚴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長制成為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裏,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三、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以時間為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矛盾衝突為線索,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以具體問題探討的形式分析)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麼?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參照《豔歌何嘗行》: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將五五,羅列行不齊。忽然卒疲病,不能飛相隨。五里一反顧,六裏一徘徊。)

2、①第2段從13歲説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②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複,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敍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粧”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③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粧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初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3、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係?

明確:這個比喻第一次出自劉蘭芝之口,表示劉蘭芝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變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説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為什麼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並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小結:賦、比、興是樂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它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學習樂府詩時應予以重視。

五、細節鑑賞:理解“黃泉共為友”的含義

1.聯繫上下文,理解“黃泉共為友”的含義。

明確:在揭示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後,焦仲卿明確地表示要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以此來向焦母求情。説明仲卿對愛情的珍惜和忠貞。

2.聯繫全文,理解“黃泉共為友”。

明確:

①向焦母求情時,仲卿表示與蘭芝永不分離的決心:“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

②在焦母的壓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則表示了他堅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變初衷,對幸福生活還存一線希望:“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④在送別蘭芝的途中,仲卿還是信誓旦旦:“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⑤在得知蘭芝改嫁的消息後,一線希望已絕,他毅然表示:“吾獨向黃泉!”

⑥蘭芝已死,活着又有什麼意義?於是他——“自掛東南枝。”

由此可見,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後來的一切活動,都發端於“黃泉共為友”。可以想見當初説這句話時,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愛情破滅,就以死相抗!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為友”。

小結: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對語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就越豐富。那麼,我們對作品閲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相關章節。

2.以“惜別離”為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3llq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