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教案範文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教案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教案範文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領會“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道理;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人生態度。瞭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教學重點: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難點:

在實踐中如何做到換位思考;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一、導入新課:

我們都注意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總是不喜歡呆在商場裏.這常常讓大人們感到不能理解。為什麼商場裏琳琅滿目的商品和豐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釋。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卻輕而易舉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你蹲下來,處在和小孩子同樣的高度環視四周的景象,結果看到的都是大人們的腿。以上這個看似簡單的事例實際上藴藏着並不簡單的道理:換位思考。

二、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板書)

活動:外號

目的:使學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要求:閲讀材料,結合學校和班級情況,説説“起外號”的現象。討論

○1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強加於人嗎?為什麼?

○2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強加於人嗎?為什麼?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質是什麼?

教師小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質所在。

閲讀P105頁“相關連接”中的故事: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試着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學生髮言,教師小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在謀求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發展。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不能忽視別人的存在,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也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三、理解之上 善待他人(板書)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大到國家、單位,小到家庭、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樣。下面介紹一個個人之間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鮑之交”故事:

閲讀後思考一個問題:你希望擁有像鮑叔牙這樣的朋友?為什麼?(因為人總難免犯錯誤,這是總希望得到朋友的諒解。)

引導學生對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不體諒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樣的結果?讓部分學生談談體會,全班交流。

情境體驗:懂得體諒!

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探討:站在失主的立場上,你認為最體諒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麼?

教師小結: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繫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是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的實質是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懷,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8頁的填空。

課堂小結:只有理解他人,才能與人為善。如果我們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更談不上奉獻愛心。請同學們增加了解,增進理解,少點誤解,多點諒解,多一點友善。多一份愛心。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教案2

知識目標:

領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瞭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懂得對人要善良,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應施加於人;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能力目標:

學會換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態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教學難點:

在實際交往中落實“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情景活動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號

(活動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通過活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深刻道理。)

1、給同學起外號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班級裏有這種現象嗎?

2、自己不喜歡的事能強加於人嗎?為什麼?

3、自己喜歡的事就一定能強加於人嗎?為什麼?

(二)授新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思考的方法之一)

《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要善解人意,對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態度。採取什麼方式對待他人,先要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對方,是否願意受到這種對待。如果我們不願意,那麼我們就不能以此對待別人。

情景活動二:出示事例,讓學生討論:

下面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樣想?怎樣做?(三個事例)討論後教師分別出示三個“温馨提醒”。

結論: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質所在。如果我們時時處處都能夠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我們就能融洽、友善地與人相處。

(2)將心比心,寬以待人(換位思考的方法之二)

情景活動三:講故事(馬和驢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説:在謀求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生存與發展。

結論: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別人的好與壞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別人的不幸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相反,在幫助別人、善待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3)設身處地,善解人意(換位思考的方法之三)

情景活動四:就“車上的和車下的”、“管鮑之交”談談自己的看法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讓學生體會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就是社會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管仲與鮑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寬容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人難免犯錯,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以寬容的心去面對,去諒解對方,或許會意外地收穫一份真摯的友誼。因為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與諒解,而諒解更是一種愛護,一種寬容。

師生進一步討論: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諒解的?如果不是,那麼什麼事情是不可諒解的?一般説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和大到辱沒人格的錯誤,都是可以諒解的。

情景活動五:在辨別中學會選擇(設置三個情景,學生分析交流)

(4)換位思考的要求: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繫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

(5)換位思考的實質: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注,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6)換位思考拓展運用——態度換位

變“挑剔”為“欣賞”;變“計較”為“寬容”;即: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換位思考的方法之四)

(三)小結新課:

總結本課知識結構並分析換位思考與與人為善的關係。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領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2、瞭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3、懂得對人要善良,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應施加於人。

4、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過程與方法:

課前教師可以安排幾個學生排練小品,佈置學生在課外通過各種方式(上網、看書、詢問長輩等)收集與人為善、理解和寬容他人的事例,為開展課堂教學做準備。課堂上,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創設活動情境,如表演小品、講述故事、開展小組辯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在體驗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着想的處世之道,並且把這種感受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態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教學難點:從情感體驗上,啟發學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他人的感受,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內化。

教學方法

本課內容的教學,主要採取學生探究、教師點撥的互動教學模式。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本課內容涉及的題材,要讓學生廣泛收集;課內教學突出學生的活動、體驗和反思。課外要求學生身體力行。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小品表演、相關事例和故事。

教師準備:小品或遊戲的道具;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設計各種方法,導入新課。

1、 建議一:創設情境,小品導入。(小品可以是書上的《取綽號》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師自編的,如《一支筆的“風波”》

2、 建議二:列舉事例導入。可以是教師列舉生活實例,也可以讓學生説説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然後引導他們正確規因,提出課題: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3、 建議三:啟發導入。由教師講述《電梯裏的鏡子》的故事,啟發學生,引出課題。

根據主客觀條件,教師可以選擇自己得心應手的方法導入新課,這樣,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變,使教學更加貼近教師的實際,有利於教師發揮個人的教學特長,體現教師教學風格和特色。

活動一:七嘴八舌

出示事例,讓學生討論:下面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樣想?怎樣做?(三個事例)討論後教師分別出示三個“温馨提醒”,然後請學生結合學校中的情況説明“起外號”的現象;結合各自的情況談“被捉弄”的經歷及自己的體驗。

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可以深刻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通過學生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親身感受,用事實説明對待他人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着想。

活動二: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母親的“管教”》。之後讓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

情景劇形式活潑,具有直觀性的.特點,易被學生接受,使學生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去,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懂得什麼是換位思考,如何進行換位思考,給學生以開闊的視野。

活動三:故事續演

教師提供故事開始:李靜和劉曉慧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練字、畫畫。有一次李靜不小心,把劉曉慧的參展畫給弄髒了。然後讓學生自願組合,續演故事結局,並説明選擇理由。

“故事續演”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且故事結局的不確定性可以給學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間和發揮空間。

通過學生的情景表演和分析選擇這個故事結局的理由,啟發學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他人的感受,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內化。

活動四:火眼金睛

要求學生擦亮自己的眼睛,用一種接納、寬容和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同學身上的閃光點。

以“欣賞”為題材的活動可以使學生明白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應多持欣賞的態度,多一份欣賞,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愛心。在活動中,要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懂得如何欣賞他人。這也是與人為善的更高要求。

活動五:現學現用

教師出示案例,讓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然後教師小結。

案例分析,可以考察學生學習的收穫,也可以給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意識。

活動六:書上得來

交流並學習名人名言,體會其中的含義。

以名人名言來勉力學生,使課堂所講的道理更加深刻,易於學生接受和感悟。

活動七:身體力行

教師佈置選擇性作業:

1、把今天學習的心得體會,講給父母聽。

2、主動做一件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3、與班上對自己有意見的同學交心,徵求他們對自己的意見,並談出自己對他們的看法,主動消除誤會。

佈置彈性作業,可以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可以實現教師的分層次教學。

活動八:詩情畫意

教師出示短詩,與學生共勉。

詩歌藝術于思想品德的課堂,可以增加教學的形式美,同時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新課小結

在《愛的奉獻》的歌聲中教師做小結,音量由小到大,最後大家齊聲高歌。

教師用富有號召力和感染力的語言做新課小結,用音樂渲染教學氣氛,結束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vjr2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