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九年級上冊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九年級上冊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九年級上冊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説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敍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裏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説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讀這小説後,你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2)層次分析(第一課時)

難點:(1)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2)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稱呼是如何變化的?(第一課時)

4、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是一個鎮級學校,它地處邊遠山區,大部分學生都見識少,思維的理解能力較差,對於一些較深層次的東西,他們是比較難理解的,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教學方法

點、線、面教學和啟發式

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的切入點,以點畫出一條或兩條反映課文內容或主題的亮線,圍繞其主線深入分析全篇課文,這樣便於激發學生興趣,便於教學有序生動,也容易達到教學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先找出切入課文的“點”——課文對於勒稱呼的詞語,然後畫線——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稱呼,畫出一條小説構思的情節線;這其間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在如何變化?畫出一條人物情感變化線。再以“線”及全篇——小説是從人物的哪些語言、動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態度變化的,這樣便於深刻理解小説隱含的主題思想。

6、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7、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段時間,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聽嗎?(生答“想”,放歌曲)歌聽完了,可一個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卻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不由得產生憐憫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灣,流浪的心多麼渴望這個港灣的慰藉啊!可有這樣一個浪子,在外流浪多年,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還罵他,什麼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故事?(生答“想”)這個故事説它遠,它發生在遙遠的19世紀的歐洲,説它近,它就在我們眼前,請大家打開課本92頁,這個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2)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徵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後,他到了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後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説,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説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3)課文分析

A、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後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傢伙、老流氓、賊、流氓。

B、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説前前後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於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後小結。因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願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C、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層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贊

第三部分:(20—47)見

第四部分:(48—49)躲

(5)佈置作業

一、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麼盼于勒?

二、小説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躲開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麼?

三、這篇小説揭示了什麼主題思想?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許多作品流傳甚廣,尤其是短篇小説,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説巨匠。長篇小説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説有《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寫於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當時的法國資產階級不僅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鋭激烈,而且也和小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鋭激烈起來。小資產階級貧困破產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着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本篇小説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出來的。

三、理解詞義

1、拮据:手頭緊,經濟狀況不好。

2、與日俱增: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3、十拿九穩:形容很有把握。

4、襤褸:形容衣服破爛。

5、文雅:(言談、舉止)温和有禮,不粗俗。

6、煞白: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7、張皇:驚慌,慌張。

8、狼狽: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

9、詫異:覺得十分奇怪、十分驚訝。

10、鄭重其事:形容對待事情非常嚴肅認真。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④):故事開端,寫菲利普盼望于勒歸來。第二部分(5—19):故事的發展,插敍舊事,採用對比手法,概括介紹了于勒去美洲前後貧富不同的情況及菲利普夫婦相應的不同的態度和看法。第三部分(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面對已淪落為窮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婦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第四部分(49段):故事的結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

1、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父親這句永不變更的話有什麼作用?這個句子在小説中多處出現,這是作者在極力渲染菲利普夫婦盼望于勒歸來的一個細節,真是望眼欲穿,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相見。這永不變更的話一方面給讀者留下了懸念,一方面為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2、文章中關於于勒去美洲前後的情況,是運用什麼敍述順序交代的?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插敍作用分析法。插敍。介紹于勒的經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3、“信”在小説起什麼作用?這兩封信,神奇地改變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的印象。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還給別人看,這封信還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兒的婚事,使情節得以進一步發展。圍繞着這兩封信,更好地表現了菲利普夫婦自私、虛榮、惟利是圖的`性格特徵,揭示了整個社會的風氣,二姐夫的求婚就是例子。所以,“信”是作品情節發展的催化劑,它對刻畫人物、表現主題都有重要的作用。

4、第20自然段中,“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這裏的自然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自然環境描寫作用分析法。這句話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明瞭景色的明麗,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驕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給他們帶回來一大筆錢,他們可以很體面地生活了。為下文他們遇到于勒後情緒的變化作鋪墊。

5、文中描寫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一細節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細節描寫作用分析法。這處細節描寫極為形象地描寫了兩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這種文雅的吃法打動了愛慕虛榮的菲利普,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動邀請妻子、女兒吃牡蠣,直至於勒的出場做了鋪墊。

6、“啊!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分析此處省略號的作用。

此處菲利普神態異常,多處省略號可以看出他説話語無倫次,生動地體現了他內心的極度恐慌。虛榮、勢利、自私的個性躍然紙上。

7、 “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三種稱呼有什麼深刻含義?

“我”默唸的話語中“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從人物關係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親的弟弟”,意思沒有什麼不同,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語意上的重複,但是,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後寫“我的親叔叔”,其中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於貧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飽含諷刺意味。

8、作者在小説結尾處,安排了一個“十個銅子”小費的細節,這是多餘的嗎?

小説寫若瑟夫付完牡蠣錢,按情節的發展可以結束了,但作者安排了若瑟夫給十個銅子小費的細節,讓小説中的幾個主要人物來一次集中表演。于勒接過錢,趕緊道謝,並尊稱自己的侄兒為“年輕的先生”,表現了他的社會地位低下,生活艱辛。

9 “在我們面前,天邊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此處的“紫色的陰影”有什麼深刻含義?這段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紫色的陰影”語意雙關,既實指哲爾賽島,也象徵蒙在菲利普夫婦心頭的陰影。此處的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六、課文主題

這篇小説通過展示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特點,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已近尾聲,我請學生歸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點。學生A説:“菲利普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到上流社會。”學生B説:“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是個精細、刻薄、潑辣的女人。”學生C説説:“菲利普夫婦雖然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但他們的靈魂卻已經被金錢腐蝕了。”學生D説:“于勒是一個身世浮沉的,染上社會的惡習慣而最終‘咎由自取’的人。”

學生的分析正合教參,看來,前面的引導、討論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準備總結,一個不太響亮的聲音傳來:“我認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寫菲利普夫婦的無情正是為了引發我們的反思:反思我們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新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學生E,一個平時不愛發言卻喜歡發表不同見解的女生。今天,她的問題讓大家一驚,然而我又看到許多學生眼睛裏因為這一問題而散發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經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開?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我原先沒有準備到這個問題,會不會把握不住?這個問題較複雜,能不能駕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個“火花”來之不易,不能輕易否決,放過它,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教學機遇,否決她,更會打擊她的積極性。既然已經出現了,不如乘機引導,説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

於是,我趁機引導全體同學圍繞于勒有沒有閃光點展開討論:“他是不是就是一個一無是處,令人討厭的傢伙?”

問題提出後,全班議論紛紛,我也不時“挑撥”、引導,現將學生的討論歸納如下:

一、于勒並不是那麼的無情,他到美洲之後,經濟上略有好轉就寫信回來,表示願意賠償哥嫂的損失,表達他對哥嫂的懷念之情。

二、他破產之後,又給哥嫂寫信。這封信雖然簡短,但是細心體會,實際上是挺感人的。他隱瞞了自己破產的事實,不想讓哥嫂當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還希望賺了錢之後,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和哥嫂“一切快樂的過日子”。可見他的內心深處充滿着對親情的渴望。

三、後來,于勒過着窮愁潦倒的生活,卻沒有回到哥嫂身邊來,不願意成為他們生活的負擔,這與“我的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四、我們無法嘲笑于勒,是那個經濟的世界和金錢的關係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劇的深淵,使他失去了親人的愛和關心。我們無法啊嘲笑于勒,我們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靈魂深處的真誠的愛心。

所以,于勒不該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價值甚至大於菲利普夫婦。

憑心而論,我被學生感動了,於是,我説:“馬克思曾説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温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在那裏,金錢主宰了人民的心靈和生活。它使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使骨肉分道揚鑣。讓我們從於勒的身上,從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點,讓我們把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陶行知説“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本節語文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設計的課堂,課堂上學生們一個個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我在課後不由得對我周圍的老師説:“這些學生讓我崇拜!”作為一名教師,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的教學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葉瀾老師倡導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也是這種境界。

那麼,如何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點燃學生的餓思維火花,學生的這些思維的“火”與“光”來自何處?我想:應該從疑問處來。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於質疑,朱熹説:“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寧鴻彬老師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正是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對教學參考資料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對所謂的“定論”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們停留在前人的見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懷疑,不想超越,學習還有什麼意義?其次,面對語文課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更多地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説説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就自然地引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和敢於表達自己不同見解的勇氣。從而使學生的生活體驗、獨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節課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閲讀體驗,激發了學生敢於説“不”的勇氣,才讓學生的思維火花絢麗開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vkj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