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與朱元思書(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備課組 初二 學科 語文 執筆 範國偉

與朱元思書(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課題 與朱元思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

方面 1.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感知文章大意。 

2. 品讀賞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情感

態度

方面 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能力

方面 深入文章意境,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結構美,獲得美的享受。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難點: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結構美

策略與方法:朗讀、背誦;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1、板書:吳均的《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裏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後:這首小詩寫了什麼?寫得怎麼樣? 

(明確:這是描寫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詩, 寥寥幾筆,借黃昏安寧靜謐景色,展現了山居的清幽環境與隱逸的情趣。清人沈德潛稱讚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這首詩有畫一樣的意境美而且構思巧,想象奇特,語言清新易懂。)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二、賞讀課文  

一讀:明確讀音和句讀

欣賞: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導引:瞭解學生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二讀:關鍵詞語釋義並譯句

朗讀:出聲自由朗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註釋和《詞語手冊》,是否都能解釋?有什麼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四人小組討論,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組長記錄疑難,交給老師;教師把疑難放在全班討論  

涉及重點詞句,板書

字詞:任意東西、許、獨絕、甚、若奔、皆、上、指、千百成峯、千轉不窮、無絕、忘反、猶、見(xiàn)日

句子:(翻譯)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淨,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湧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彷彿爭着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讀:理清課文結構---結構美

朗讀:採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

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徵?為什麼?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徵?為什麼?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説,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着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順水推舟,明確--  

   總   分  異水

奇山 

四讀:研讀課文,體會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寫“異水”。作者是如何抓住“異”來寫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 “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 “游魚”寫江水之淨。然後以比喻誇張的手法,寫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 作者是如何抓住“奇”來寫山的? 

提示: 

(1)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彷彿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彷彿要掙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峯”,層巒迭嶂。      

(2)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你聽到的是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 

(3)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陰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景--異水:“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動靜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結合

奇山:形奇 (高山寒樹,軒藐成峯)              視覺

      聲奇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聽覺

色奇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視覺

 

五讀:悉心體味,明辨課文的主旨 ----志趣美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請反覆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言。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

3.“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峯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迴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裏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於他出身於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板書: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機動:關於吳均的生平介紹: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總之,從生平可見: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六讀:體會語言特色----語言美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駢散結合整齊簡練等特點)  

機動:補充駢文知識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教師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脱的畫意。當我們手捧書卷,領略這些美文的時候,我們彷彿置身於山水之間,眼觀自然之象,耳聽天籟之音,身感物外之趣,雜念頓然消逝,心靈得以淨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國的青山綠水,飽覽大自然的旖旎風光。

作業安排  

--全文朗讀、背誦默寫  

--以《給朱元思的一封信》為題,用現代書信的格式重寫課文。

--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景--異水:“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動靜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結合

奇山:形奇 (高山寒樹,軒藐成峯)              視覺

      聲奇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聽覺

色奇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視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清高隱逸(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my7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