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與朱元思書》教師説課稿

《與朱元思書》教師説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與朱元思書》教師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與朱元思書》教師説課稿

《與朱元思書》教師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與朱元思書》是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本單元都為古詩文。在學習本課時,要注意在大致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瞭解古人寫景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語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描繪的寫作手法。

2、能力目標:瞭解文中寫景時的、虛實結合,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拓展學生寫作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這不是一般的書信,而是一篇寫景小品文。文章所表現出的作者高雅的志趣和高潔的情懷。

三、學情分析

對於有一點文學基礎的八年級的學生來説,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詞彙的積累,再加上本篇文章內容簡短,意思明瞭,所以在文章的理解層面上沒有多大難度,難度在於理解文中所呈現的作者的高雅志趣和高潔情懷。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描繪的寫作手法。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背誦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五、教學難點

瞭解文中寫景時的虛實結合,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拓展學生寫作思維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本課內容豐富且需要背誦全篇,需2—3個課時才能完成。

第一課時(40分鐘)

第一步:(5—10分鐘)

介紹作者生平簡介以及此文的寫作背景。

第二步:(10—15分鐘)

教師範讀,學生注意文中詞語的讀音,句子的停頓。由學生單個練習朗讀,糾正其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全班起讀。

第三步:(10—15分鐘)

對文中作者所用到的駢句的文學常識進行介紹,在學生腦海中以勾勒出一幅“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自然美景來,體會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初步進行背誦。

第二課時(40分鐘)

第一步:(10—15分鐘)

對文體的討論,教師把文中較難理解的詞語進行註釋:(一)通假字;(二)一詞多義;(三)古今異義。學生結合補充註釋和文中註釋,可自行對文章進行現代文翻譯。

第二步:(10—15分鐘)

經過上面對文章的處理,學生可以瞭解古人寫景的藝術,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描繪的寫作手法。那麼,在此基礎上,就由學生按照腦中勾勒的風景畫,想象自己就是作者,來背誦課文。

第三步:(5—10分鐘)

通過對全文的熟練把握,讓學生了解作者通過對山光水色的描述,給讀者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同時也表現出作者沉湎與山水的生活情趣。

七、總結昇華,佈置作業

(一)學生總結:説説自己的收穫。

(二)教師總結:提出要求,佈置作業。

《與朱元思書》教師説課稿2

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設計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大綱中有文言文背誦推薦篇目20篇。《與朱元思書》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單元提示中要求“熟讀並背誦課文,讀出一點語氣來”。《與朱元思書》是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的吳均寫給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選文層次清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自富陽到桐廬間的山光水色,描繪了祖國南方秀麗江山的奇異景象,使人讀後確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時,文中也表現出作者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從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駢文,文筆精美,自然流暢,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聲律和諧,具有一種音樂美。根據以上內容和要求,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感知理解課文內容;2、熟讀背誦全文;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為了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的放矢,首先採用“目標導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是居於支配地位的,教和學的活動首先要確定好準確適度的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課題後,即出示教學目標,在其引導下,分步實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學生積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課時內力求達到背誦,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而誦讀能力的訓練又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透徹,朗讀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字詞句熟悉,朗讀時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在誦讀中熟悉、理解、品味、鑑賞、記憶、積累。多媒體的運用,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目標。在教學中,課題、作者、教學目標、讀文後字音詞義的檢測都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和結構,插入了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讀文思考、標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圈點批註的學習習慣;為了解決重難點,選取了大量的圖片並進行了超級鏈接,使畫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幫助學生記憶,這樣,運用圖片、文字、聲音等多種形式,從多個方面調動了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夠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替代或補充傳統的教學設備(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問題、板書或提示內容,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由學過的寫景文引起學生的回憶,導入新課。明確指出本文又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畫面,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學習的期待。

第二步,初讀感知課文。本文是一篇自讀篇目,文下的註釋比較詳細,因此沒有必要對課文進行詳細的講解,先讓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要求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結合文下的字、詞、句釋義理解課文,讀後對重點字音和詞義進行檢測,因為有了檢測,學生的自讀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誦讀課文。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指名試讀,在肯定學生收穫的前提下,教師指導並進行範讀,明確讀此類寫景抒情的文章語調一定要舒緩,注意每一小節間的停頓,在每種景物出現後留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後學生再讀課文並結合屏幕提示的問題思考、標劃。

第四步,討論交流問題答案,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邊回答,教師邊出示相關內容,文中寫了哪些景物,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一系列的問題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決,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也隨着清晰地展示了出來,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把握。這為學生背誦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五步,結合一幅幅優美的圖片,分散難點,引導學生分步記憶文章內容,如,在引導背誦第一節時,選擇了一幅山水畫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來游去,學生結合畫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飽覽“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同時,引導學生髮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畫卷。然後,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為學生描繪這一幅幅畫卷,學生對文中的語句相應地進行朗讀、記憶。

第六步,結合圖片的綜合展示,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達成目標。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樂聲中,為學生展示美麗的風景圖片,幫助他們達到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完美境界,以達到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標。

本課時的設計,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讀、討論、交流,多媒體的輔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與朱元思書》教師説課稿3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與朱元思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進行説課。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該單元所選文章均為寫景抒情的散文,感受我國山水之美,激發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本文是作者寫給好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文章既描寫了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名逐利之輩的藐視之情,藴含了對好友的規勸。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八年級的學生處於半成熟半幼稚的階段,他們好奇心重,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探索慾望。在文言文的閲讀上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基於此,按照新課標對教學目標的三大維度的倡導,我結合本文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達到誦讀成誦。 感知、理解課文內容、並將重點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積累文言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精讀文章寫景部分,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理解作者避世退隱的理想,感受與好友的友情。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精讀文章精彩的寫景部分,學會文章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難點則是感受自然山水之美,體會作者退隱避世、寄情山水的理想。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教學過程,無論是教還是學,方法得當,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秉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教育理念,具體採用朗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進行教學。

愛因斯坦説:“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麼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我們常説,興趣是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樂學”、“善學”。我會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課前預習法

首先,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疏文意,解決文章生字詞,掃除閲讀障礙,能流利正確的朗讀課文,並背誦。

2、體驗感悟法

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文中山水之美,理解作者避世退隱、寄情山水之情,啟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接下來,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是導入環節。這一環節我將採用圖片導入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播放一組祖國山水圖片,讓學生欣賞感受祖國山水的美好。再播放富春江上的美景,以此引入課文,“歷史變遷,那麼一千多年前的 富春江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跟着吳均一起遊覽富。春江之美吧”,導入本文,並解題“與”是“書”,朱元思是作者的好友,書是寫信的意思。並藉此讓學生將課前蒐集的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進行分享和交流,全班合作瞭解作者生平、課文寫作背景,為後面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應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本環節通過圖片形象直觀的展示祖國山河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嚮往之情,讓學生儘快的進入到課堂學習氛圍。

接着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檢查課前預習情況,重點解決文章的生字詞,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彙。然後,讓學生集體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在朗讀時注意語速、停頓、重音、節奏。在學生朗讀以後,播放朗讀示範音,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之後,再次朗讀課文,體驗效果,教師鼓勵學生,作必要的點評。

其次,由於課前我已經讓學生自疏文意,但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有些疑難問題難以解決。此時,我讓學生前後桌合作討論,解決疑難。小組討論後讓學生逐段翻譯,採用生生互評、教師點撥的方式將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掉。如“風煙俱淨”的“淨”不是乾淨,而是消散。乘此讓學生積累相關的文言詞彙。教師對一些文言現象進行重點指導,如通假字反——返。古今異義詞——評,詞類活用——東西等。新課標指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足”。基於此,我設計了以上環節,並且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此環節佔用時間不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n2e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