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雨霖鈴》教與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雨霖鈴》教與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雨霖鈴》教與學設計

《雨霖鈴》教與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六中 鮑先學

[教學目標]

通過《雨霖鈴》這一首詞,使學生初步掌握古典詩詞的閲讀鑑賞方法,學會讀詞,學會品味詞的意境,從而提高賞讀古典詩詞的能力。

[學習目標]

1、感知詞的聲韻特點;

2、品味詞的意象意境。

[教學設想]

本課為宋詞鑑賞課。教材在編排課文時,十分注重文學鑑賞能力的培養,而在詩詞鑑賞的相關要求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品味詩詞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基於教材的這一要求,本課將教學重點放在感知詞的聲韻美和品味詞的意境美上。

聲韻美是宋詞的顯著特點之一,本課擬從把握詞的韻腳、節奏、樂句等基礎知識出發,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詞的聲韻特點。

意境,是合景與情而言的,從意境出發,是鑑賞宋詞的有效途徑。由於學生在此前兩單元的學習中已初步瞭解了“意象”的概念,所以本課擬從意象出發,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詞的意境。

 [教與學的主要方法]

無論是詞的聲韻美還是意境美,都需要學生用心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本課的學習方法側重在學生的“品”上,讓學生在聽、説、讀、寫等活動中深入地品味詞的聲韻美和意境美。

1、誦讀法  擬採用自讀、齊讀、範讀、配樂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知詞的聲韻美和意境美。

2、想像法  學生通過想象深入領會詞的畫面美、語言美、情感美,從而品味詞的意境美。

3、點撥法  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領會詞的聲韻和意境。

[教具準備] 課件一組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生活動1]齊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學生活動2]

學生1(起立回答,以下同。):寫的是離別。

學生2(借班上課,所以只用數字代替學生,以下同。):我覺得是送別吧。

 

 

 

[學生活動3](一學生大聲讀,其他學生默讀)柳永……

教師:剛才這位同學讀得很好。

大家注意這個字的讀音:耆(qí)卿。

 

 

[學生默讀]

①、感知詞的聲韻特點;

②、品味詞的意象意境。

 

 

[學生筆記]

學生可以參考單元提示理解聲韻和意境的知識。

 

 

[學生活動4]齊讀,整體感知詞的聲韻特點。

[教師]注意“更那堪”中的“那”

讀“nǎ”,不讀“nà”。

 

課堂學生活動實錄

 

 [教與學師生互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孔子説:“不言《詩》,無以言。”現在我們就來讀兩首大家熟悉的唐詩,思考一下兩首詩的主題:(課件)

我起個頭:“渭城朝雨……”

[學生活動1]齊讀:“渭城朝雨……”

[學生活動2] 思考討論:這兩首詩表現的主題是什麼呢?

[回答要點]送別、離別等。

[教師引導]這兩首詩寫的是朋友別,朋友別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表現主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詞,這首詞表現的是戀人間的離別,這就是柳永的千古絕唱《雨霖鈴》。

二、簡介作者

[教師引導]:我們先來了解一點有關柳永的文學常識:(課件)請一位同學來大聲地為大家朗讀一遍。

[學生活動3](一學生大聲讀,其他學生默讀)柳永,字耆卿,初名三變。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進士。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者,也是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作者。他的詞,音律諧婉,通俗淺近,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詞的發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評]:這位同學讀得很好。

三、簡介學習目標

1、學習目標

[教師引導]:這堂課我們的主要學習目標是:(課件)

①、感知詞的聲韻特點;

②、品味詞的意象意境。

2、[點]:什麼是聲韻?什麼是意境?

[撥]:詞的聲韻是指詞的韻腳、節奏、樂句、平仄等音樂手段;意境簡而言之就是景與情融合而成的境界。

四、朗讀,整體感知

1、初讀,整體感知詞的聲韻特點;

[教師引導]我們一起來讀這首詞。

[學生活動4]齊讀,整體感知詞的聲韻特點。

 

 

 

 

[學生活動5]再讀,力求品味詞

的聲韻特點。

 

 

 

[學生活動6](聽讀、評點)

學生1:有一點哀傷、幽怨的情感。

學生2:很淒涼。

學生3:老師讀出了一種依依不捨的纏綿的情感來了,但是我覺得還不是很濃。

[教師](向學生3)你是説依

依不捨的情感還不夠濃,是

嗎?

學生3:是的。

[教師]很好!我們已經感受到

這首詞的濃烈的依依不捨的

情感了。纏綿的感情最好是來

點音樂。我們也來配樂讀一遍

如何?(播放音樂)請注意讀

出離別時的憂傷惆悵的感情。

 

 

[學生活動7]

學生1讀詞句,其他學生思考.

學生2:有寒蟬、長亭、驟雨等。寒蟬的特徵是悽切,長亭的特徵是晚、驟雨的特徵是初歇。(有學生竊竊私語)

學生3:我認為寒蟬的特徵是叫聲悽切,長亭的特徵是傍晚時分一個離別的場所,驟雨的特徵是初歇,剛停下來。

[教師]:那為什麼要強調這個“初歇”呢?

學生3:雨一停就不得不上路

了呀!(師生笑)

 

[評]大家讀得很好。不過讀詞一定要注意詞的韻律和節奏,怎樣劃分這首詞的韻律和節奏呢?請大家來看課件。(課件)

2、再讀,細心品味詞的聲韻特點;

[教師引導]:請大家根據這首詞的韻律和節奏再來讀這首詞: 

[學生活動5]再讀,力求品味詞的聲韻特點。          

 

[評]我感到剛才同學們朗讀時已經注意到了詞的韻律和節奏,有點抑揚頓挫的感覺了;不過我還是覺得我們同學朗讀時少了點什麼。少了點什麼呢?--感情,少了詞中所表達的戀人離別的憂傷惆悵的情感。下面我請大家聽我範讀一遍,注意我在情感上的把握。

3、聽讀,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範讀);

[學生活動6](聽讀、評點)(學生要能評點出憂傷、哀怨、惆悵、依依不捨等即可予以肯定。)

4、配樂讀,進一步領會詞的情感(播放音樂)。

[教師引導]大家評點得很有水平。我們也來配樂讀一遍如何?請注意讀出離別時的憂傷惆悵的感情。

[學生活動]配樂讀,力求讀出離別時的憂傷惆悵的感情。

五、品味意象意境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通過反覆的朗讀,初步感知了這首詞的感情基調。那麼,這首詞的離別之情是怎樣一步步表現出來的呢?讓我們來細心品味詞句,領會詞中的情感。

[一] 詞句賞析:

1、“寒蟬”三句 (課件) 

[教師引導]: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讀詞的前三句,請其他同學找出這三句中富有特徵的自然景物的意象。

[學生活動7]思考討論:這三句中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哪些特徵?

[回答要點]:寒蟬、長亭、驟雨等。“寒”指明季節,又給人淒涼感,它的叫聲“悽切”,為離別奠定了基調。“長亭”是離別的場所,傍晚點明時間。“驟雨”剛停,蘭舟催發,營造了一種依依不捨的氛圍。

 

 

 [學生活動8]

學生1:淒涼。

學生2:基調十分悲痛。

教師:悲痛,恰當嗎?

學生2:是悲涼,十分悲涼。

 

[學生活動9]寫:學生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書面表述,教師巡視並個別指導。

[學生活動10]交流:

學生1:(讀)兩人手拉着手,淚眼對着淚眼,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不知從何處説起。(教師插話:不錯,不錯;還有嗎?)

學生2:此時無聲勝有聲!(師生一起鼓掌。)

 

 

 

 

[學生活動11] 口頭描述:

學生1:走了一程又一程,滿眼望去,盡是暮靄殘照,煙波茫茫,無邊無際的楚地,正是我將去漂泊的地方!(教師插話:來點掌聲!來點掌聲!還有更好的嗎?)

學生2: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見無期。楚地廣闊,可哪裏是我棲身的地方?想到這裏,我淚眼朦朧,再也分不清煙波暮藹了!(師生齊鼓掌。)

[學生活動12] 思考並討論:

學生1:離別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覺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學生活動13] 思考並討論:

學生2:這不簡單,下文不是説了“楊柳岸,曉風殘月”了嗎?

 

 

[學生活動8]思考討論:這些意象營造了一個怎樣的離別氛圍?

[學生討論後明確]:(參考)營造了一個淒涼悲苦的離別氛圍,為全詞奠定了感情基調。

2、“執手”二句 (課件)

[教師引導]:我們來看這兩句。這兩句敍述了一人怎樣的離別過程?請大家聯繫上下詞句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過程在紙上描述出來。

[學生活動9]寫:(學生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書面表述,教師巡視並個別指導。)

[學生活動10]交流:(一位同學把自己描述的內容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作簡要點評,可補充。例如:兩人手拉着手,淚眼對着淚眼,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不知從何處説起。)

 

[提出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離別情景呢?

[回答要點]依依不捨(或難分難捨等)

3、“念去去”二句  (課件)

[教師引導]兩人手拉着手,淚眼對着淚眼,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處説起。詞人此時此刻心中在想什麼呢?請充分運用想象,用口頭語言説説這兩句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浸藴了怎樣的感情?

[學生活動11] 口頭描述:(學生充分運用想像,在頭腦中再現詞句描繪的情景,並口頭進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學描述得不夠充分,可以讓別的同學作補充。)

 

 

 

 

4、“今宵”二句  (課件)

[教師引導]: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煙波,暮藹沉沉,詞人設臣明朝酒醒後是多麼淒涼的情景啊!

[學生活動12] 思考並討論:為什麼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學生活動13] 思考並討論:酒醒何處,這“何處”二字詞人有沒有具體指出是在何處?

[討論並明確]:離別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覺沉醉,而醒來卻不知身處何處,見到的只是江南處處可見的楊柳曉風殘月圖。

學生3:不對,“楊柳岸,曉風殘月”並沒有具體指出在哪裏,這只不過是江南常見的情景罷了。(很多學生點頭。)

[學生活動14] 思考並討論:

學生1:中國人總是喜歡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徵,比如,圓月象徵團圓,而殘月相對而言就是離別了。

學生2:花好月圓是良辰美景,殘月,給人多少缺憾,多少心傷。(教師插話:説得好!那曉風呢?)曉風,恐怕是有點涼意吧?又是深秋季節的。

學生3:清秋的早晨,風給人陣陣涼意,讓人倍感淒涼冷落,這也是借景抒情。

 (學生大都點頭表示認可。)

 

[學生活動15]引申思考討論:

學生4:這我知道,“柳”乃“挽留”的“留”字諧音,古人送別時有折柳相送的習俗,表示挽留。(教師插話:説得好!能舉例嗎?)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

學生5:還有“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教師插話:這是唐朝戴叔倫的詩句,知識面很寬呀!)

學生6: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教師插話:這不是寫離別的。)

 

 

 

 

[學生活動16]

默讀全詞,總結全詞的內容和結構。

 

 

 

 

 

 

 

[學生活動14] 思考並討論:為什麼詞人醒後見到的月是殘月,風是曉風?

[點撥啟發討論]:花好月圓是良辰美景,殘月,給人多少缺憾,多少心傷。清秋的早晨,風給人陣陣涼意,讓人倍感淒涼冷落。

 

 

 

 

 

 

 

 

[學生活動15] 引申思考並討論:“楊柳”這個意象在古詩詞中與離別有什麼關係?

[點撥啟發討論]:“柳”乃“挽留”的“留”字諧音,然而,楊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的幸福甜蜜?

[結]:“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組意象,  抓住了離別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點,生動地表現了詞人別後孤獨寂寞的心境,景與情交融在一起。

 

 

 

 

 

 

[二]品味意境

1、[小結]:我們來回顧一下全詞的內容。全詞從離別前的氛圍入手,營造了淒涼悲苦的離別氛圍,然後通過對離別情景的描述,敍述了離別時難分難捨的過程;詞的下片,詞人通過想象,設想了孤清寂寞的別後景象。全詞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板書]:

離別前:淒涼悲苦的離別氛圍

離別時:難捨難分的離別過程

離別後:孤清冷落的別後情景

[學生活動17]

看課件,思考並提問。

學生1:“狀”是什麼意思?

教師:“狀”是此處是描寫的意思。對這兩段話能理解嗎?

學生1:能。

學生2:按夏敬觀的觀點,柳永

詞“造句不事雕琢”好像不太

吻合這首詞的特點,我覺得

這首還是有雕琢痕跡的。比

如:“執手相看淚眼”這一句。

學生3:我倒覺得這一句很

口語化,沒有雕琢痕跡。

教師:説得很好。

 

[學生活動18]

學生4:這句話很好理解。

通過這幾位詞評家的評述,

我對《雨霖鈴》的意境有了

更加深入的理解。

 

[學生活動19]口頭描述

學生1、我寫的可不一定好

啊!(師生笑。)一個深秋的

傍晚,一場大雨剛剛停歇。

我跟你坐在這長亭裏,已經

整整一個下午了,可我還是

有千言萬語沒有説完。這時

候,討厭的船伕又在催我上

路了。一想到此去千山萬水,

與你相思兩地無法相見,我

哪還有什麼心思喝這餞行

酒!啊,現在我還與你手拉

着手,淚眼看着淚眼,可明

天酒醒之後呢?恐怕只有一

輪殘月,一縷涼風與我作伴

了。這以後一年裏,一切對

我來説是多麼淡然寡味!什

麼良辰美景,什麼燈紅酒綠,

 

 

2、名家評點                                

[教師引導]:其實,柳永的詞不僅是《雨霖鈴》情景交融,真切動人,他的大部分詞都有此特點,請看詞評家對柳詞的評點:

(1)馮煦、夏敬觀等詞評家對柳詞的評述。(課件)

“耆卿詞,(能)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馮煦《宋元六十一家詞例言》

“耆卿詞,善層層鋪敍,情景交融;寫景無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敍事多平鋪直敍。”             --夏敬觀《手評樂章集》

[學生活動17](理解思考這些評述,不懂之處提出詢問。)

[再引]:柳詞符合意境優美的要求嗎?我們來看著名詞評家王國維先生對意境的表述:

(2)王國維對意境的表述:(課件)

王國維説:“何以謂之意境?曰:寫情則必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口出是也。”

            --《宋元戲曲史》

[學生活動18](理解思考,並與本課內容結合起來探討。)

3、意境描述

[教師引導]:下面請同學們參照王國維先生對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雨霖鈴》這首詞的意境。(課件--組合)

[學生活動19]口頭描述(學生在理解了詞的內容和情感之後,運用聯想的手段,將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詞的意境中去,加入自己的情感體驗,描述別離時的情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親身經歷,也可以有自己的發揮。有點新意應給予充分的鼓勵。)

[教師示範]:大家説得挺不錯,我自己也寫了一段描述這首詞意境的文字,現在我把它讀出來,以供同學們參考:

都門外,長亭旁,清秋冷落,離別難。

不忍聽,舟子聲聲催,秋風陣陣涼,寒蟬悽切斷人腸。千言萬語,化作淚水淌。

不忍看,千里夕陽,暮藹鎖楚江;望前程,路茫茫,蘭舟一葉,四方飄蕩。

不忍想,今宵與你別,明朝在何方?楊柳江岸處處是,物是人非倍淒涼。曉風殘月我相伴,良辰美景無人賞。

忍不住一聲歎: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別後身孤單,前途兩茫茫。

對我來説都已不復存在!沒

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將最

沒有滋味!(師生鼓掌。)

學生2:(略)

 

 

 

[學生活動20]背誦

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流暢背誦。

 

 

[學生活動21]

學生1:兩首詞的主題同中有異,前者表現的是戀人離別的情感,後者表現的是夫妻重逢和離  別的思緒。

學生2:這首中的意象有:纖

雲,飛星,銀漢,金風,玉露

等。

學生3:這首詞意境上纏綿、

誠摯而又曠達。而《雨霖鈴》

的意境顯得纏綿而執着。

 

 

 

 

 

 

 

 

[學生鼓掌]

 

 

 

[三]嘗試背誦

[教師引導]這首詞意境哀婉,真切動人。請同學們一起來嘗試背誦這首詞,在背誦中深入領會詞的意境。           

 

[學生活動20]背誦(個別學生背誦不熟練,可以看一下課本。)

 

六、擴展訓練:

[教師引導]:(課件回到“學習目標”)通過本課學習,我們初步感知了詞的聲韻美和意境美,不知同學們掌握的情況如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本上的另一首詞《鵲橋仙》:(課件)

朗讀《鵲橋仙》一詞,並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請找出這首詞的韻腳,並嘗試劃分詞的朗讀節奏。

2、比較《雨霖鈴》一詞,説説兩首詞的主題有何異同。

1、這首詞中有哪些特徵鮮明的意象?説説這首詞的意境特點。

[學生活動21]思考、討論、回答

七、課外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本69至71頁的詩詞,注意這些詩詞的聲韻。

2、體會《江城子》、《聲聲慢》等詞的意境。

八、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詞,聲韻諧婉,意境優美,是我國抒情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讓我們今後多去讀一些 

詞,多去品味詞的意境美,增強美的感悟力吧! 

下課!

 

        教後反思

    長期以來,古典詩詞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很多教師都知道詩詞教學離不開讀,也離不開講,但是如何來讀,如何來講呢?讓學生反覆地讀上幾遍,教師再把詩詞的意境分析一下,讓學生記錄下來,這種詩詞教學方法顯然是枯燥無味的。應該説,古典詩詞教學中的讀與講與現代作品教學中的讀與講是不同的,甚至與古代散文作品教學中的讀與講也相去甚遠。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教學體會:一首古典詩歌,讀也已成誦了,講也把該講的內容講透了,但從學生的課後反饋來看,他們也只是把這首古典詩歌當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學習任務來完成,並沒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韻,它的美,它的千百年來噲炙人口的奧妙所在,更沒有從這一首古典詩歌出發,去愛古典詩詞這一民族文學的瑰寶,因而,我總覺得這種古典詩詞的教學方法是不成功的。經過教學實踐的摸索,我認識到古典詩詞教學的難點不在於“讀”與“講”,而在於“品”,也就是讓學生充當課堂教學的主體,自己來品讀古典詩詞的意韻,自己來品味古典詩詞的美。這樣,以“品”為中心,讓“讀”和“講”為“品”服務,成為我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我上的《雨霖鈴》這一課較好地體現了我在這一領域的摸索成果。設計這堂課,我首先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設計的第一位,所有的讀、講、練都是圍繞着學生的“學”而展開的,而這種“學”,又主要體現在一個“品”字上。全課主要設計成三個大的板塊:第一板塊,在反覆的讀中品味詞的意韻,從而獲得整體感知;第二板塊,細緻深入地感知詞句,通過對詞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讀詞的動人意境;第三板塊,由《雨霖鈴》這一首詞拓展到古典詩詞的鑑賞方法上,引導學生由“這一個”學會“許多個”,提高課外詩詞閲讀的興趣和能力。在整個設計中,學生活動是課堂學習的中心,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聽、説、讀、寫等訓練語文能力的活動均有合理恰當的安排,並且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靈活運用。

本課是為馬鞍山市高二新教材培訓活動設計的,在省示範高中馬鞍山二中上了一次示範公開課,後又作為馬鞍山六中教學開放周的公開課重上了一次。這堂課從設計上看,最突出的優點是學生有大量的活動空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能較為充分地品味古典詩詞的意藴,較為深入地理解詞的意象意境,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因而課堂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從兩次教學實踐來看,我感覺到這堂課的教與學設計意圖得到了較為成功的體現,師生互動充分,課堂氣氛活躍,無論是重點中學(二中)的學生還是普通中學(六中)的學生都普遍感到學到了不少東西,聽課的專家和老師也給了很高的評價。我自己從這兩次上課實踐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首先是對課堂學習的主體有了深切的認識。以往也常聽到“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樣的理論,自己在論文、發言中也常這麼説,但都只是鸚鵡學舌。而通過這堂課的教學,使我很切實地感受到,只有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的主體,他們的學習潛能才能調動起來。另一個收穫就是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有了提高,尤其是在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時,我鍛鍊了靈活處理課堂學習內容的應變能力。比如説,在學生通過書面描繪詞的意境這一教學環節上,二中的學生大都能夠把自己品味到的詞的意境美用優美的語言生動地表達出來,課堂進程十分流暢;而六中的學生雖然心中有許多感觸,卻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表達,一位學生提出要用説來替代寫,我臨時調整了教學進程,給了他充分的口頭表達時間,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我也深深地感到,課堂教學是一門沒有止境的藝術,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實踐,以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不斷地提高。

 

 

授課時間:2001年10月11日

授課班級:馬鞍山二中高205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m8z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