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有關力的教案範文6篇

有關力的教案範文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力的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力的教案範文6篇

力的教案 篇1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理解調節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係,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形狀、體積相同的鐵塊、木塊各一個,捲成一團的廢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個,自制潛水艇模型,潛水艇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演示:先讓學生注意鐵塊、木塊體積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後把鐵塊、木塊一同浸沒水中,同時放手,讓學生觀察。

依次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1.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各受到什麼力的作用?為什麼一個浮起,一個沉下?

2.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為什麼?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為什麼?

3.木塊、鐵塊的體積相等,為什麼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導學生認識是因為密度不相等)

小結:像鐵塊、木塊這些實心的物體,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們浸沒在水裏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體的密度跟水一樣,它將怎樣呢?

二、講新課

將橡皮泥、廢牙膏(鋁的)分別放在2個玻璃水槽旁。

教師講:橡皮泥、鋁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學生分別做這2個實驗,並讓他們每個人試着説明自己採用的辦法為什麼能達到要求。然後,教師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結。)

小結:密度比水大的物質,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這時,這個物體受到的重力雖然沒變,但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邊講邊板書:

三、浮力的應用

1.採用“空心”的辦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師講:密度小於水的物質,像木材,做成獨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運送更多的人和貨物。密度大於水的物質,像橡皮泥、鋁,做成空心,也能調節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關係,使它下沉、懸浮或漂浮。現在看看技術上怎樣利用這個道理。先看看輪船。

問:輪船是鋼鐵做的。鋼鐵的密度比水大還是比水小?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小結邊板書。)

2.浮力的利用

(1)輪船 用空心辦法,增大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

問:如果一隻輪船,它本身和裝的貨物總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開的水重多少牛?它排開的水的質量是多少噸?(簡單交代什麼叫排水量)

討論:這隻船如果從河水駛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變不變?它排開的水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為什麼?

(2)潛水艇

演示:潛水艇掛圖,潛水艇模型。(邊講解邊板書)

用改變水艙中水量的辦法,使潛水艇受到的重力大於、等於或小於受到的浮力來實現下潛、懸浮、上浮。

(3)氣球和氣艇(讓學生看課文而後問學生)

問:氣球、氣艇採用了什麼辦法使它能夠受到空氣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用充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氫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麼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麼辦法?

三、小結(略)

四、佈置作業(略)

力的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並能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2.知道浮力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分析,瞭解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上的。

2.通過收集、交流關於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的浮沉情況決定於 和 ;

如果物體上浮,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如果物體下沉,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如果物體漂浮或懸浮,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麼?把一根木頭挖成空心,做成獨木舟後,其重力怎麼變化?它可載貨物的多少怎麼變化?

我們知道,鋼的密度遠大於水的密度,而鋼板製成的輪船卻能漂浮在水面上,輪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開水的體積 , 浮力 從而達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輪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它的重力變不變?它受到的浮力變大、變小還是不變?它排開的液體的質量變不變?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

3、浸沒在液體中的潛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內有兩個水艙隨時的充水或排水,這樣就改變了潛水艇的重力,從而能上浮、下沉或懸浮。氣球與飛艇用 於空氣密度的氫氣或氦氣充入氣球和飛艇中,通過改變氣球和氣囊 從而改變浮力的大小,實現升降的。

二、課內探究:

(一)引入新課:

視頻展示:萬噸巨輪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嗎?

實驗感知:實心的鐵塊,放到水面上後,它將怎樣?

設疑:用鋼鐵鑄造的萬噸巨輪能夠浮於水面,而小鐵塊卻會沉入水底?物體的浮與沉決定於什麼呢?

(二)新課學習

討論自學中的疑問,針對回答點撥。

1、漂浮、懸浮和下沉

演示實驗:將三個乒乓球浸沒水中(一個充滿沙;一箇中空;一個有部分沙,用蠟封住),鬆手後出現什麼現象?分析討論。

問: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 )它們的施力物體是誰?( )

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由它們共同決定。

(1)當F浮=G 時,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

(2)當F浮>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

(3)當F浮<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

問:沉的物體最終處於什麼狀態?為什麼?

問:那麼上浮的物體最終處於什麼狀態?受到 力的作用。

點撥1:懸浮的物體完全進入液體中,可以靜止在液體內部任一地方,其體積 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而漂浮則是物體靜止在液體表面上,其體積 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點撥2:

技術上為了實現浮沉總是設法改變重力與浮力的“力量對比”,來達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變,可改變自身的重力,實現沉浮;若保持重力不變,可改變排開液體(氣體)的體積來實現沉浮.

點撥3:

,所以物體的浮沉條件還可以寫成:

當液>物時,物體上浮;

當液=物時,物體懸浮在液體中;

當液<物時,物體下沉;

3、應用

點撥4:

(1)輪船:輪船從河裏到海里,兩次都是 狀態,它受到的浮力都等於它的自重,它兩次受到的浮力 ,由於海水的密度大於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開海水體積 於它排開河水的體積,輪船要 一些.

(2)潛水艇:浸沒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氣球可以靠改變浮力或氣體密度來實現升降.

(4) 密度計 用來測定液體密度的儀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計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計露出液麪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撈沉船時,是靠改變 來使沉船上升的。

(三)課堂練習: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

(四)自我小結:

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_______________;你還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檢測:

1、當一艘輪船從東海駛入長江時,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於”、“小於”或“等於”),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將(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為20N 的物體,將其浸沒在水中時,它排開的水重為10N,此時它受到的浮力為______N,鬆手後物體將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懸浮”)。 3、體積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靜止後,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懸浮於水中,丙球漂浮於水面上,則它們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們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將一木塊分別浮在甲、乙兩種不同的液體中,木塊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麪,如果甲液體的密度大於乙液體的密度,則()

A、木塊在甲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塊在乙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塊在甲液體中露出液麪的體積較大D、木塊在乙液體中露出液麪的體積較大

5、綠豆湯可以消暑解毒,張亮在煮綠豆湯前,將綠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發現成熟飽滿的綠豆甲沉入水底,乾癟、蟲蛀的綠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關於其所受的浮力與重力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於重力,乙受的浮力大於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於重力,乙受的浮力等於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於重力,乙受的浮力等於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於重力,乙受的浮力小於重力

力的教案 篇3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儀、交互式動畫

--示例

(一)新課引入

上一節我們學過了同一條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但是物體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兩個人在打夯時,他們用來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麼,兩個互成角度的力又該如何合成求它們的合力呢?

(二)新課教學

1.演示實驗

參照課本中的演示實驗中的第一步,請兩位同學分別用彈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繩拉長到某一長度,記錄兩個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操作,教師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圖示)

再用一個彈簧秤代替剛才的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繩,即用一個力F代替F1和F2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記錄彈簧秤的讀數和拉力的方向.

(教師演示並畫圖)

2.分析實驗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約多大?

(2)合力F和兩個力F1和F2比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還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識點的教學可使用交互式動畫輔助教學.

以F1和F2的力的圖示為一組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變兩個力的夾角重做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用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來表示它們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儀將交互式動畫投影到屏幕上,找幾名學生親自拖動鼠標,改變兩個力的夾角,觀察它們的合力大小如何變化,合力與分力的夾角如何變化?

最後教師在學生觀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兩個力互成角度時,它們的合力小於這兩個力之和,大於這兩個力之差;兩個力的夾角減小時,合力增大;夾角增大時,合力減小.當兩個力的夾角減小到時,合力就等於兩個力之和.當兩個力的夾角增大到時,合力就等於兩個力之差.因此可以説,我們在上節所學的在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是這裏所學知識的特殊情況.

(三)總結

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則等.

第六節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一

力的教案 篇4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通過作圖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合力與分力的關係。

2、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請一位同學提起重為200N的一桶水,請分析該同學施加的提水的力為多大?然後請兩同學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幾個力?從效果上看跟剛才用一個力提一樣嗎?

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體會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是説明幾個力與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舉例:用兩條細繩吊着日光燈、很多隻狗拉着雪撬前進。

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體會一個力可以與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啟發引導同學找出這些例子的共性,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進行新課

一、共點力的概念:

1、什麼樣的力是共點力?

2、你認為在掌握共點力的概念時應注意些什麼問題?

3、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出示圖片:大吊車吊起物體;人擔水;舉重;比薩斜塔等。吊車吊起物體時鈎子受的力為共點力嗎?人擔水時擔子受到的力為共點力嗎?舉重運動員舉起的重物受到的力為共點力嗎?比薩斜塔受幾個力作用?它們是共點力嗎?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共點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們着重研究兩個共點力的合成(已知二個分力求合力)

A、兩分力同向

合力為兩分力之和,方向與兩分力同向。引導學生理解。

B.兩分力反向

合力為兩分力之差,方向與兩分力反向。引導學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兩分力求合力

演示實驗:先告訴學生有關的器材,以及實驗的目的,提出如下問題:在這個實驗中合力與分力等效的標誌是什麼?(橡皮條的伸長量相等)然後教師操作,下面的學生觀察。在實驗結果的處理時,引導學生先做出各力的圖示,討論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係。

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最後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邊形定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內容

強調:兩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是兩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點)

例題:力F1=45N,方問水平向右。F2=60 N,方向豎直向上。求這兩個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圖法解:

①選擇標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兩個力的圖示。

③作出和兩個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線,完成平行四邊形。

④連接兩力之間的對角線,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對角線的'長度。

⑥通過比例關係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與分力之間的夾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與45 N力的夾角是53°。

注意事項:

1.實線、虛線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點

3.同一圖,合力與分力用同一標度畫出

4.力的圖示箭頭不能忘。

小結並板書:

一、幾個概念:

1、合力、分力定義: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麼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叫這個力的分力。

2、共點力 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兩個或更多個力的作用,有些情況下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個點上,或者雖然不是作用於同一個點上,但是他們的延長線交於一點,這樣的一組力叫做共點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義: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兩分力的合力

A、兩分力同向:合力為兩分力之和,方向與兩分力同向。

B.兩分力反向:合力為兩分力之差,方向與兩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兩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內容:以表示兩個分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個平行四邊形中表示兩分力的線段所夾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後感:

這一章教材通過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大量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理解並掌握力的向量性和解決向量問題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運算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初學者很難跨越的一個台階,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自然、暢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時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力的教案 篇5

一、故事引題

師:今天我想給小朋友們講一故事,不知你們是否喜歡?

生:喜歡。

師:什麼故事呢?就是關於韓國三星集團創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沒有講故事之前,我想問問小朋友,你們是否見過賣報紙,想一想他們是怎樣賣報的?誰能來學學賣報的過程?你們會唱賣報歌嗎?

生1:生表演。

生2:唱賣報歌。

師:你們想知道李秉哲是怎麼賣報紙的嗎?

(生驚訝,李秉哲也賣過報紙?)

(師開始講述這個故事)

兩個小報童在車站賣報。一個報童賣報沒有什麼與眾不同,賣出一份報紙,收回一份報款,賣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個報童的賣報的方式卻大不一樣,他不停地把手中的報紙一一往候車乘客的手中塞,而並不急於收受報款,等手上報紙沒了,他再一一回收報款。同樣是在車站賣報度日,不同的賣報方式似乎決定了兩位報童的不同的命運。這後一個報童不僅在車站贏得了更大一塊“蛋糕”——成為國際知名大企業的老總,他就是韓國三星集團的創始人李秉哲。

師:從這一故事中,你們發現到什麼?

(生回答,師暫時不做評價)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章與這個小故事很相似,(師大聲説)蘋果裏的五角星(板書課題)

[李秉哲的這一故事是很感人的,也是孩子們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而李秉哲的這種賣法,中國近百年的賣報史中還沒有發現,雖然沒有必要學習李秉哲的這種方法,但孩子們完全能夠理解李秉哲從小就善於動腦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這種特殊的賣報的方法),這也許是這一課應該讓每個孩子懂得的。從課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故事把全體學生吸引過來了,所有的學生都有一種驚訝,從他們的目光中可以感覺他們感觸到了李秉哲賣報的聰明智慧。這是筆者在這篇課文教學過程中為孩子們敲的第一次鑼聲]

二、初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閲讀課文,可以大聲讀,可以小聲讀,可以默讀……讀完幾遍後,感覺自己沒有閲讀障礙了,再試試提出一些問題。

(生自由閲讀課文)

師:請説出你們還不能理解的問題

生1:一般人為什麼不攔腰切蘋果?

生2:我想知道這個五角星最早是由誰發現的?

生3: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生4:我不理解“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這句話,特別是魅力一詞的解釋。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生5: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為什麼説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創造力?

……

[沒有孩子們自由的讀,就沒有孩子獨立的獲取。通過學生自由式的多讀課文,其實是老師對學生的相信。許多老師這一步驟教學是不放手讓孩子自由讀的,不給學生十多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如此閲讀,語文教學的意義也不大,這是筆者實踐得出的。而在一些公開課上,這一時間多是被許多閲讀花樣佔據,的確看得出十分熱鬧,其實好多學生,特別那些特困生是難以受益的。所以,筆者堅持放手讓每個孩子自由讀,而我也利用這一時間重點地指導那些特困生。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我們可以讀出孩子們已經理解了什麼,還有哪些需要幫助,還有哪些獲得能夠共享……]

三、動手操作,練説解讀

師:請同學們拿出蘋果,四人一組練習切。請同學們不要一齊切,最好先切一個,觀察觀察再切第二個,再觀察再切第三個、第四個……

(生練切)

師:請彙報自己切的情況。

生1:我第一次攔腰切沒有切出(該生舉起第一次所切的蘋果),因為切的偏頂了。

生2:我第一次攔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該生舉起所切的蘋果),因為位置也不好。

生3:我是兩次才切出來的。

……

師: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蘋果,繪製一張圖譜,説明什麼是攔腰切?怎樣才能切出蘋果。

[通過學生的親身實驗,他們明白了“攔腰切”的腰應該指的是什麼地方。許多學生第一次切,是找不準腰的,所以我讓他們小組一個一個切,觀察後再切。筆者對此做過多次嘗試與測量,最好是在蘋果高的黃金分割點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而讓學生繪製圖譜也有利於學生從動手實踐的角度深刻理解這種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與一般的切法形成對比。讓孩子動手繪製也是給學生敲的第二聲鑼]

師:怎麼理解“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

(多媒體出示第5自然段,並且引導學生多讀)

師:請用課文的話説説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全體學生進入思考狀態,因為魅力這個詞不好解釋,而本課學習,如果每個孩子不能真實的理解這個詞,孩子也很難理解本文作者告訴學生們的創造力。所以在這點教學上,我沒有忙着讓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們反覆讀課文,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當然也允許學生藉助有關手段來理解這個詞

生1:辭典中説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結合課文與辭典中的解釋,感覺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攔腰切蘋果發現到五角星,是許多人沒有發現的,所以特別吸引人。在第5段中“這個祕密不知從什麼地方傳到那男孩的幼兒園,然後又由他傳給我,現在我又傳給你們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從“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這句話中,可以讀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創造力。

生3:讀完這篇文章我知道,那種從頂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沒有魅力的,是不要傳的,而因為攔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攔腰切又能發現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師4:我反覆讀了第1、2、3自然段,從鄰居家的小男孩“顯示顯示他學會的新本領”,並且還要切親自切蘋果來顯示,可以看出蘋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經感染了這個小男孩。

師5:從第4、5自然段中作者發自內心的話,可以讀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現在我又傳給你們大家”。

師:聽了你們的説法,看得出你們已經解決了許多問題。怎麼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請同學們自讀第四自然段,我想你們一定能夠自己理解。

(生讀自悟)

[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我沒有讓任何一個同學來説自己的理解,因為我想讓孩子有一份屬於自己理解的祕密。其實也不是什麼祕密,因為孩子們閲讀幾遍後不需要老師的講解都能理解作者所寫的這句話,這也就是“恍然大悟”]

四、讓每個研究起來

師:我想請同學們用研究的方法來解決“這個五角星最早是由誰發現的?一般人為什麼不攔腰切蘋果?”兩個問題。

力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舉例説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與實際的聯繫,瞭解摩擦現象存在普遍性,並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能力和猜想假設能力.

(2)通過實驗設計與操作,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3)通過對摩擦現象、因素猜想、方案設計等的討論,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摩擦現象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通過體會本節內容中探究的各個環節,培養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麼有關,猜想過程與設計方案過程

教學難點 掌握控制變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測量

儀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塊;木塊、木板、彈簧測力計、毛巾、小鐵塊、厚海綿、圓鉛筆(多組)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討論彙報,實踐活動,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2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一、滑動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3)物體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可畫在物體重心上.

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各種猜想:

(2)制定計劃與實驗表格:

(3)數據分析:

(4)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現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後慢慢停下來,騎自行車不蹬後滑行一段停下來.

(或者演示:一木塊從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後停下.)

師:為什麼最終都停了下來?

(2)佈置小活動.

(3)師: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4)師:滑動摩擦力是物體受到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那麼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有什麼規律嗎?

(5)師:你是否感受過滑動摩擦的存在?(鼓勵各種想法)

(6)展示圖片:看似光滑的金屬表面,用顯微鏡看時的模樣.

(7)對滑動摩擦力這個力我們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點,現在你還想知道什麼? 觀看視頻,思考現象共同點和原因.

生:由於有摩擦.

小活動:用橡皮擦去書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並體會其中的力,感覺阻礙作用.

知道滑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力概念.體會“相對滑動”情景.

生:與運動(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時褲子會磨破;摔跤時皮被蹭破;……

生:簡單瞭解滑動摩擦產生原因.

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2.設置實踐小活動,進行猜想

(1)佈置小活動.

(2)師:請大家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係,儘量説出你的猜想依據.(鼓勵學生的各種猜想,發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給予表揚;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猜想,比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種猜想和猜想依據.(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確但依據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結論後再解釋探討.)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動,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動,用腳在地上蹭動,輕輕的試試,再用力試試,體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生: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關,地面越光滑拖物體越容易.

生:與壓力有關,因為物體越重越難拖.

生:與接觸面的材料情況有關,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難溜起來.

生: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因為接觸面越大,受到阻礙的面就越大.

生: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滑動摩擦是相對運動引起的,應該和速度有關.滑滑梯時滑得越快屁股越熱.……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1)演示:滑動摩擦力如何測量.

師: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着木塊勻速滑動,指針不要顫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強調要“勻速”,可不作解釋,但要留給學生這樣一個疑問,使他們清楚有這樣的要求.)

(2)師:請各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分別來驗證各個猜想.要求至少對兩種猜想進行方案設計.(或者直接與學生説明首先對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這兩因素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後再研究其它因素.)

參加一些小組的討論,指導學生研究各個猜想因素與摩擦力的關係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它因素不變,否則不能確定摩擦力的變化是由哪個因素引起的.指出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常用的“控制變量法”.

(3)請各小組彙報設計方案.

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各個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時注意滲透“控制變量法”.最後交流制定出研究各個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實驗表格,舉例如下:

實驗 操作(簡單表述) 滑動摩擦力大小

1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2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加上重物後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3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海綿上勻速運動

4 木塊平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橫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5 木塊以較慢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以較快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來反映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組討論,包括器材和實驗步驟,並且對實驗的可行性進行考慮.

生:研究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壓力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塊上加一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材料性質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積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橫放(或豎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運動速度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慢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快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4.進行實驗,記錄收集數據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討論,修正自己的探究計劃後進行實驗,並作好記錄. 進行實驗,如實記錄收集數據.

5.分析交流,得出結論

師:請各小組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論,描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關係如何?

(給學生解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但我們不作深入研究,只作為了解層面,一般不用考慮).

分析所得數據,把結論表述出來.

進行小組彙報,交流得出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

6.總結與評估

師: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發現?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還會和其它的因素有關?對我們所得的結論你還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嗎? 能激發興趣,對自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或其他學生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更深入思考.

7.設計實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

(1)演示實驗:筷子提米

(2)師:其實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動摩擦外,還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保持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靜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飲料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叫滾動摩擦,比如旱冰鞋與地面間的摩擦.你能舉出生活中這兩種摩擦的現象嗎?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瞭解靜摩擦和滾動摩擦概念,進行舉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沒動時,與地面有靜摩擦;人走路時靠的是鞋與地面的靜摩擦;司機轉動方向盤時手與方向盤間有靜摩擦;各種繩結.……

生:帶輪子的行李箱拖動時與地面間有滾動摩擦;用圓珠筆寫字時筆尖的滾珠發生滾動,筆與紙間有滾動摩擦.……

8.實例説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視頻:磁懸浮列車.

播放氣墊船圖片

(2)佈置小活動,要求學生找出幾根圓鉛筆.

總結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可以減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圖片,請大家説出圖中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圖片有:有花紋的鞋底;用力剎車;光滑平整的雪橇;給車輪的軸加潤滑油;軸承中的滾珠.

(4)總結:增大有益摩擦的辦法有: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壓力.

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有: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壓力;給接觸面處加潤滑油;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摩擦面脱離接觸. 思考設計意圖,知道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動,體會受到的阻礙;在手掌下墊上幾根圓鉛筆再在桌面上移動,體會體會受到的阻礙.對比發現,摩擦力變小了.

生:鞋底的花紋是為了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與地面的有益摩擦;剎車時通過增加剎車皮和輪間的壓力來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加潤滑油來減小軸間的有害摩擦;軸承用滾珠是利用滾動摩擦來減小有害摩擦.

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課後作業 相應練習冊;小論文: 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教學反饋 (1)學生對一些摩擦現象雖然較熟悉,但有時意識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學一開始意識不到摩擦的重要意義.

(2)科學探究中猜想階段發現憑學生的感覺不合理的猜想還是較多的.

(3)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勻速時讀數容易把握不準.

(4)對於摩擦的一些現象和運用學生興趣很大.

備註 根據教學情況可把這些內容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探究滑動摩擦力和什麼因素有關,第二課時接着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以及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辦法.

説明:需要視頻目錄:(1)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後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3)騎自行車不蹬後滑行一段後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jlm92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