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推薦】《馬説》教案3篇

【推薦】《馬説》教案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馬説》教案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馬説》教案3篇

《馬説》教案 篇1

《馬説》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議論文。全文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論點,從而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怨憤。請仔細品味——

1.本文篇幅較短,反覆誦讀,理解文意。

2.學習並積累重點詞語。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説”這種古代文體的相關知識。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裏。

韓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難,因而寫了《馬説》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裏的《雜説》,《雜説》共四篇,題目是後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體解讀

開門見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

強調了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着重描寫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運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問句,譴責了那些昏庸的“食馬者”由於無知而埋沒千里馬的罪過。這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極大憤慨。

揭露了“食馬者”的愚蠢無知。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二、問題研討

1.仔細閲讀本文之後,你認為作者的看法全是對的嗎?有沒有不足之處?請加以説明。

作者的看法並不是都對,它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如“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就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歧視。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作者還是把認識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託在封建統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斥責那些不識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論斷。

3.本文的寓意是什麼?

本文託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三、名句鑑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作者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表達了對人君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現實的痛惜,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同時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

四、靚點點擊

1.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通篇沒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們能夠從流暢、精練的語言中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文章的邏輯性強,內涵深刻豐富。

2.排比反覆句式的運用,使語言酣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識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表現。)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餵養。)

③其真無馬邪?(“邪”通“耶”,呢,嗎。)

《馬説》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2.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1.教師範讀。

2.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4.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5.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馬説》教學設計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4.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悦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馬説》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要求】

1、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註釋,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於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重點】

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1、難句譯註

⑴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世:世上、世間。

然後:這以後。

世上有了伯樂,這以後 (才)有千里馬。

⑵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裏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

安:怎麼,哪裏。

也:語氣助詞,用於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這樣的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因為吃不飽,力氣就不充足,(因而)出眾的本領也就不能顯露出來。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跑)尚且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馬説》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分析: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課時安排】

第1課時: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第2、3課時:翻譯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介紹作者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説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五、通讀課文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討論:

⑴ 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明確:比喻人才。

⑵ 伯樂指的是什麼?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⑶ 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六、學習課文

1、學習課文第1段

⑴ 朗讀課文第1段。

⑵ 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相馬 祗 駢死 槽櫪

⑶ 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於相馬的相字怎麼解釋?

明確:

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劣。

駢,並。駢死,並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着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繫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境,即養馬的處所。

介詞於,都可作在字講。

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⑷ 學生逐句讀、譯。

⑸ 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連詞然後,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後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後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並非奴隸,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稱,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説: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識的養馬人手裏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裏,可見由於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2、學習課文第2段:

⑴ 朗讀第2段。

⑵ 正音、析義 (或辨形):

外見xiàn(同現。)

是:此,這。

且:副詞,猶尚且。

安:疑問副詞,怎麼。

⑶ 逐句讀、譯。

⑷ 教師歸納、講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説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由於沒有識馬的人,只由餵馬的將它一般地餵養,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而字是連詞,表示順接,聯繫不知和食 (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裏而一般地餵它。也字表陳述語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且欲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説明,於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幹裏馬無法日行千里。

⑸ 齊讀第2段。

3、學習課文第3段:

⑴ 朗讀第3段。

⑵ 學生讀、譯第3段。

⑶ 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問:這裏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明確: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 (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執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着它 (千里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里馬。

其其:道,那:難道真的是沒有千里馬嗎?那是真正不識得千里馬呀!第一個其同豈,第二個其作那講。末一個也字,表感歎語氣。

全段綜述不識馬者的表現,活畫出不識馬者昏庸無知而又妄言天下無馬的醜態,歸結到要害是不知馬。呼應了前文,證明了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伯樂。

第3段大意: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⑷ 齊讀第3段。

4、歸納課文:

中心思想:本文圍繞着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教育?

明確:閲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5、歸納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説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説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於沒有千里馬。再以餵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後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説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覆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6、課堂練習:

教師領讀全文。

分別指名學生逐段試背課文。

七、教學小結

八、佈置作業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標籤: 教案 馬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j8ye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