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地勢和地形教案設計及反思

地勢和地形教案設計及反思

八年級上冊《地勢和地形》,這節內容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識和技能較多。遵循探究性、活動性等原則,我用以地理板圖教學為主的探究方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分層設色地圖與地形剖面圖、運用地圖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擁有豐富多樣地形的自豪感。

地勢和地形教案設計及反思

[課前準備]

教師在黑板上繪出中國輪廓略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動手學習描繪中國略圖,培養愛國熱情。

[複習知識]

新知識的學習必須藉助於原有知識或生活經驗進行,有利於尋找探究新知識的依託點和舊知識獲得發展的生長點,搭起一座新舊知識聯繫的思維橋樑;幫助學生澄清是非,辨別異同,儘快理解和掌握問題的實質,提高學習效率。

複習有關舊知識,提出如下問題:

(1)亞洲地形複雜多樣,地勢是中央高四周低。地形與地勢有何區別?

(2)珠穆朗瑪峯是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峯,喜馬拉雅山脈又是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的一部分(繪出略圖)。你怎麼區別山峯、山脈和山系?

(3)在黑板上繪出如東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脈,讓學生判斷其走向。通過探究和討論,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做必要的講解和補充。

[設置問題]

問題越明確越具體越好,有利於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學習“地勢呈階梯狀分佈”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地勢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請繪出略圖説明;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分別位於哪一級階梯上?對照《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説明。

學習“中國陸地上主要山脈”後,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山脈分佈有什麼規律?請用粗線條表示山脈,繪出略圖加以説明;

(2)請用紅筆在自己繪製的山脈分佈圖上勾劃出我國第一級與第二級、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

[合作探究]

分析我國地勢特點,學生通過看書能很快做出答案,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引導學生將《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圖》、《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相結合,分析得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結論。

掌握我國山脈的分佈規律是該節的難點。要求學生繪出山脈分佈略圖困難較大,教師可以和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按不同山脈走向的分佈規律,教師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中國輪廓圖”中繪出,要求學生跟着老師完成,但學生可以不描繪中國輪廓略圖。

接着,要求學生在《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中找出、並在自己繪製的略圖中填出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請三位學生在黑板上完成。這樣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我國各種地形空間分佈及相互關係。

[再設置問題]

為了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變換問題呈現的形式再次設置如下問題:

(1)我國東西走向最北一列山脈、最南一列山脈、跨越我國三級階梯的山脈分別是什麼?

(2)我國第一級與第二級、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的兩列山脈分別是什麼?

(3)我國三級階梯分別以什麼地形為主?

(4)我國第一級階梯上的盆地是什麼?等等。

[評價與反饋]

學生通過討論、看書完成以上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肯定、鼓勵以及評價和指導。如對問題(2)階梯分界線作補充:“崑崙祁連橫斷山,興安太行巫雪山”,幫助學生識記,形成地理事物分佈的空間規律、觀念。

[教學探究]

該節內容需兩個課時完成,以上為第一個課時內容。在下一節課,首先給學生呈現中國地形暗射圖(手繪版圖或用課件展示),要求學生説出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及階梯分界線的名稱,鞏固上一節所學知識;接着,花3-5分鐘時間用課件展示我國各種地形的風景圖片(課後要求學生蒐集有關地形風景圖片並互相交流,加強理解和認識),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興趣;最後,設置問題,要求學生自學,進一步掌握中華五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的特點;同時,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地勢對我國河流、氣候有什麼影響?

(2)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學生通過自學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問題,教師給予評價指導)。這樣,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正確地評價我國自然環境和資源,樹立為祖國經濟發展建設做貢獻的志向。

[教學反思]

運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而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地圖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該節地理版圖教學很好地克服了這個問題,充分顯示了其優越性:

(1)遵循由複雜到簡單認識規律,凸顯和明確了學習目標。(2)節約了資源,提高了效率。教師不必準備太多的教學掛圖進行教學而浪費時間,而多媒體畢竟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又不能佔用太多的時間。

(3)是動態的教學,真正地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動了起來,真正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grkv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