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小學科學的教案模板

小學科學的教案模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的教案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的教案模板

小學科學的教案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觀察給根分類;

●能利用已有的知識設計一個證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實驗;

●會通過實驗觀察莖的運輸功能。

知識與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據形狀可以分成兩大類:直根和鬚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營養;

●認識形態各異的莖,知道莖的作用是運輸養料和水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培養學生愛護植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教師敍述: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繼續走進植物的一生這一單元。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莖。

二、動手實踐,探究根源。

(一)通過觀察、比較、描述、繪畫及分類活動認識直根和鬚根,並瞭解根的作用。

1、學生觀察實物,發現特點。

①教師出示菠菜與葱的實物讓學生初步認識植物的根。

②讓學生觀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發現他們的不同點。

2、學生暢談觀察結果。

學生觀察完兩種植物,將自己發現的根的不同形態描述出來。

3、教師適時小結。

教師適時點撥、畫圖,並得出結論,建立概念:像菠菜這樣的根,有一條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側根的稱為直根;而像葱這種植物有許多粗細相似的根,就稱為鬚根。根按形態有直根和鬚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態給植物分類。

①學生小組合作,給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態分類。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薺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彙報交流。

小組派一名代表帶着實物到前面給大家説説他們的分類情況。

(學生會説出:我們將香菜、薺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為一類,他們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為一類,他們都是須根。)

5、引導學生認識根的作用。

(學生説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將養料傳給植物的葉子;根可以讓植物長大。)

⑤教師小結: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將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時根又從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分和養料。(板書: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養料)

(二)通過觀察、比較、實驗認識莖的不同形態,瞭解莖的作用。

1、認識莖的不同形態。

①【提供莖的不同形態的畫面(竹子、牽牛花、絲瓜、西瓜)】

過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美麗的畫面,瞭解莖的不同形態。

②學生結合畫面自由説説它們分別是什麼植物的莖。

③學生仔細觀察植物莖的不同形態,小組內討論並試着給它們分別取名字。

④交流彙報。

教師用簡筆畫表示出各種不同形態的莖,並引導學生了解這四種地上莖的名字。

⑤教師小結:

這就是植物的莖按照生長狀態分成的四種類型:直立莖、纏繞莖、攀援莖和匍匐莖。

3、通過實驗瞭解莖的作用。

①瞭解實驗內容,猜測實驗結果。

過渡:剛才老師要求每組同學將竹子的莖插入裝有紅水的燒瓶中,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們發現了什麼?還可以猜測一下,竹子的莖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學生説出:竹子的莖可能會變紅;竹子莖的內部可能會有紅水;竹子的莖和葉可能會被紅水染紅。)

②實驗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將竹子的莖縱切或斜切;小組內要分好工;操作時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細觀察;做好實驗記錄和發言的準備。)

B學生動手操作,完成記錄表格,教師巡視指導。

(重點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小學科學的教案2

第一單元

1.1科學是……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並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提出關於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 學生活動。

(2) 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組。

(學生自由結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學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彙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生彙報方案)

(三)觀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後,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1、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後,請同學們努力蒐集有關資料,繼續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2、學生準備。

1. 2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閲讀P5的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黴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故事。

2.將愛迪生髮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遊戲比較,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後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並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裏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麼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彙報交流;

(4)得出結論。科學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麼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説一説科學是什麼?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後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後P74頁的表格裏。提出後最好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附板書:

2.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第二單元 2.2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

(2)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觀察、調查的結果。

(3)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和要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對有生命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2)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3)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準備調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獲得關於生物的親身感受是本課重點。討論這些物體為什麼是有生命的是本課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今天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去校園裏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2、室外活動: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注)放手讓自己去尋找,不要有引導,讓學生憑自己已有經驗去感知“有生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周圍的世界,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二、記錄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尋找到有生命的物體了嗎?

2、小組討論,交流。

小學科學的教案3

一、課題名稱:魚兒的奧祕

二、課型、課時

1.課型:實驗課

2.課時:1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研究,知道魚類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針對猜想制定並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善於發現、樂於提問的科學態度及友好 對待研究對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小組自行設計研究計劃,討論活動規則,組織探究實驗,並 從中歸納魚類的共同特徵;

2.教學難點: 小組自行設計研究計劃,商議活動規則,在交流中指出不足, 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五、教學用具

水槽、鯽魚、金魚、錦鯉、橡膠手套、食用色素、濕毛巾、蓋水槽的布、漁

網、滴瓶、繃帶、皮筋、夾板、紗布套、課件

六、教學方法

談話法、探究法、討論法、歸納法等

七、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觀察魚。 展示魚的圖片或黑板畫。

問題:你認識哪些魚?這些魚都有什麼共同之處?

(一)交流觀察發現,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魚是我們熟悉的動物朋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魚兒的奧祕! 你發現三種魚有哪些相同之處? 從魚的外表看,有哪些與其他動物有明顯不同的特點? 你在觀察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小組同學間進行交流。)我們來把大家提出的問題梳理一下。(學生總結回答,教師將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1.魚鰭

你們認為魚鰭是起什麼作用的? 怎樣才能讓魚鰭不動呢? 怎樣證明魚鰭與魚的遊動有關?

(提示:當有人骨折時,醫生希望受傷的.部位不要動,以便儘快康復,會怎 麼做?)

2.魚鰓 魚的嘴和鰓一張一合是在做什麼?

如果是呼吸就應該有進有出,就像我們人呼吸一樣,那麼魚吸進的水會從哪 裏排出來呢?

怎樣做才能清楚地看到水是從鰓裏排出來的?

3.魚的顏色 魚是什麼顏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樣嗎? 魚兒身體顏色不同有什麼作用?

你在游泳時向水面望去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生成問題,併合理猜想,滲透“觀察到的現象要通過實驗 進行驗證”的科學理念,培養學生從觀察到的現象中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 題的能力。

(二)計劃與組織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現在請每個小組確定一個感興趣的研究問題,並寫下你

們對這個問題的猜想。

1.課件出示制訂研究計劃的步驟:

(1)明確成員分工;

(2)選擇研究材料;

(3)商議研究過程;

(4)提出注意事項。

使學生能根據所研究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制訂研究計劃。

2.交流各研究主題的設計方案。

現在,請各組成員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主題。針對這個小組的研究計劃,誰來説説你的看法?(在交流研究計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不足,提出 有建設性的建議。)現在請把研究方案再補充、完善一下,之後請材料員拿着你們的計劃到材料 區領取材料。

(三)觀察實驗,自主探究,蒐集事實

1.學生到研究區分組研究,教師適時指導,並關注各組進度;

2.回到研討區,記錄發現與結論。

(四)表達與交流

不同的小組派出代表,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吧。 你們的研究主題是……

你們的猜想是…… 你們使用的方法是……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與你們的猜想一致嗎?

(師隨即板書相關結論)

(五)介紹魚類的繁殖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對魚兒的生存都至關重要,不過魚 兒要一代一代地活下去,還需要不斷的繁殖。

魚兒是怎樣繁殖的呢?播放多媒體錄像,瞭解魚的產卵過程。

(六)概括和總結魚的共同特徵

今天我們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了許多魚兒的奧祕:身體表面有起保護作用的鱗;魚兒不斷地張嘴是為了配合鰓進行呼吸;魚用鰭和尾運動。這些特徵都 是為了適應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因為魚兒要終生生活在水中。

八、課後反思

生命科學領域的課比較難上,有關動物的課更是如此。許多難以控制的不確定因素使得這一領域的課很少成為公開課的選題。探究中要進行實驗,這難免要 打擾魚兒的正常生活,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傷害,怎樣才能在“探究與保護”找到 一個平衡點呢?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小學科學的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蒐集、整理有關細菌和病毒的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細菌和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細菌的特點。

2、能説出細菌和病毒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卡片(每組4個)、報紙(每組2張)、資料(每人一份、書每組一本)。

2、學生準備:蒐集有關細菌的資料,填寫問題卡。

教學重點:細菌和病毒的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繁殖速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形成問題

簡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玩出了名堂)

師:虎克的這種執着、創新、求實、求真的態度就是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他發現的“小居民”叫做細菌,細菌究竟是什麼樣的?它有什麼特點?大小、形狀、繁殖方式是怎樣的?同學們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細菌和病毒》。

二、閲讀資料,認識細菌

1.檢查資料,準備閲讀。

師:老師給同學們佈置了課前作業,蒐集有關細菌的資料。同學們都蒐集到了嗎?今天的課堂就同學們展示的平台,請把課前蒐集的資料拿出來,同老師給你們準備的資料放在一起。這節課我們通過閲讀這些資料,獲取關於細菌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從資料中找出有關“細菌的大小”、“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生活”、“細菌的繁殖”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講述要求。

(1)篩選從資料中找出與問題有關的章節和篇目;

(2)瀏覽快速的瀏覽找出與問題有關的段落;

(3)勾畫勾畫出段落中與問題有關的中心詞句;

(4)解釋用勾畫的中心詞句,試着解釋問題,如果能夠解釋清楚,就進入下一環節,如果不能解釋就返回到開始,重新篩選資料。

(5)整理將閲讀到的有關詞句、數據、圖片等進行分類記錄在卡片上;

(6)交流將自己蒐集到的資料與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

比一比,哪個組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的信息最多,最準確。

3.分組閲讀,整理資料。

4.分析綜合,形成知識。

(1)彙報交流,初步認識。

1)細菌的大小。

2)細菌的形態。

3)細菌的生活。

4)細菌的繁殖。

採用一名學生彙報完畢,其他學生補充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並板書。

(2)播放課件,加深認識。

師:細菌到底有多小?細菌的三種形態分別是什麼模樣?細菌如何生活?細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請帶着問題觀看課件。

指導學生閲讀課件內容,加深對細菌的特點的認識。

1)細菌的大小——用頭髮絲與細菌進行比較。

2)細菌的形態——各種菌圖及細菌的鞭毛。

3)細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細菌的繁殖——用連續對摺報紙的方法模擬細菌的繁殖,讓學生知道計算方法,並想象出細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識。

學生説説自己對細菌的哪一個特點感受最深,具體説一説。

小結:通過大家彙報的這些信息,我們知道了細菌極其微小,有三種形態,這是細菌的外形特點;細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極快,這是細菌的生命特點。

三、分析比較,認識病毒

師:常常與細菌結伴的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什麼區別呢?老師請同學們閲讀資料,看完以後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它們的區別。播放課件。

學生彙報。

教師歸納:病毒比細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裏。

四、知識拓展,深化認識

師: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細菌與動植物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和人類、動植物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它們也是生物界的成員,屬於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請同學們閲讀課件內容,説一説細菌病毒與人有怎樣的關係。

1.細菌和病毒對人、動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課件,學生閲讀課件內容,彙報。

2.細菌和病毒的益處。

師:其實,危害人類健康的細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細菌或病毒對人類無害,有些細菌或病毒對人類是有益的。

請同學們看圖片(腐爛的蘋果與動物的屍體),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沒有了細菌和病毒,會變成什麼樣子?

學生回答。

師:細菌能分解腐爛的動植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成員,除此之外還有那些益處呢?請同學繼續閲讀。

播放課件,閲讀細菌和病毒的益處,彙報。

五、運用知識,實踐創新

(一)佈置作業一,豐富細菌和病毒知識。

根據細菌和病毒的特點以及細菌病毒的危害和益處,説説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講究個人衞生。

(二)佈置作業二,設計“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1.蒐集有關“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條件”。

2.展開自己的奇思妙想,設計“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v8g0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