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天狗》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天狗》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學習要點

1. 結合五四運動對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響,深入理解本詩的思想內容。

2. 認識天狗形象的象徵寓意。

3. 具體分析本詩的浪漫主義風格特色。

作品背景

《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發表於1920年2月7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

1919年,五四運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嶄新的氣象、勃勃的生機。舊道德、舊禮教、專制政治與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擊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與一切進步要求則得到熱烈的崇尚與讚揚。倡導科學與民主,爭取獨立與自由,張揚個性意識,追求個性解放,要求改造舊的社會、建設新社會,成為時代的強音。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雖身處異國他鄉,卻時刻關注着祖國的命運。五四運動的消息,給詩人精神上以極大的鼓舞,詩人內心那積蓄己久的愛國熱情,那壓抑多時的爭取個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強烈慾望,如火山爆發般迅速沸騰、燃燒起來。於是,“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〇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個詩的創作爆發期”(《創造十年》)。《鳳凰涅槃》、《爐中煤》、《地球,我的母親》、《晨安》、《匪徒頌》等一批激情澎湃、個性鮮明、高揚着時代旋律的詩歌,都是在這一特定歷史階段誕生的。《天狗》也正是其中的一篇優秀代表作。

天狗,本是民間傳説中的事物,古人常常將月蝕現象稱作“天狗吃月亮”。詩人在他的一篇小説《月蝕》中,就曾經寫到過他的家鄉四川鄉下在月蝕時擊鐘鳴鼓趕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風俗:

“小時候每逢遇着日月蝕,真好像遇着什麼災難的一樣。全村的寺院都要擊鐘鳴鼓,大人們也叫我們在家中打板壁作聲響。在冥冥之中有一條天狗,想把日月吃了,擊鐘鳴鼓便是想駭去那條天狗,把日月救出。這是我們四川鄉下的俗傳,也怕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傳説。小時讀的書上,據我所能記憶的説:《周禮》《地官》《鼓人》救日月則詔王鼓,春官太僕也贊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庭氏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穀梁傳》上也説是天子救日陳五兵五鼓,諸侯三兵三鼓,大夫擊門,士擊柝。這可見救日月蝕的風俗自古已然。北歐人也有和這絕相類似的神話,他們説: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Hati),一名馬納瓜母(Managarm),黑蹄食日,馬納瓜母食月,民間作聲鼓譟,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思想內容

本詩主要通過天狗形象的塑造,抒發了詩人否定舊的社會現實、擺脱舊的思想束縛、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強烈願望,集中體現出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時代精神。

藝術特色

本詩在藝術上,充分體現出郭沫若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特色。

1. 比喻新穎生動。天狗本來只存在於民俗傳説中,而詩人卻將其拿來作為崇尚歌頌的偶像。詩中的天狗形象,成為舊的時代、舊的傳統、舊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徵,成為吐故納新、具有無限能量的個性解放與新的世界、新的社會、新的未來創造者的象徵。這一比喻手法的運用,既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強烈願望,又在詩歌意象上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詩人將“我”比作是“X光線的光”、“如電氣一樣地飛跑”等,也都體現着當時崇尚科學的時代特點。

2. 想象大膽奇特。天狗的形象在傳説中帶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詩中則具化成為有着無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的個性“我”的形象。他一會兒把月來吞了、把日來吞了、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一會兒成為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一會兒又飛奔、狂叫、燃燒,而且在神經上飛跑、在脊髓上飛跑、在腦筋上飛跑,這都表現了詩人想象的大膽奇特。

3. 感情奔放激越。詩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來寫,詩人以天狗自喻,通過天狗氣吞宇宙的非凡之勢來抒發內心豪情。詩歌自始至終貫穿着強烈的感情,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

4. 講究韻律和節奏感。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也極有特點,詩人多采用簡短的句式,並將其與疊句、排比等手法結合起來,造成一種強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節奏和摧枯拉朽般逼人的氣勢。此外,詩的語言自由而又大致押韻,可以看出詩人對韻律感的重視。

標籤: 天狗 教案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kqjq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