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佛理禪趣之壇經兩則》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學案設計)

《佛理禪趣之壇經兩則》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學案設計)

 

《佛理禪趣之壇經兩則》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學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瞭解《壇經》的語言特色,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批判地繼承佛教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人生的啟示意義。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關於禪宗

禪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續印度佛教已有的某個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經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經,標榜自己獨特的修持方式。

它是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它公開宣稱以六祖慧能的言教為經,並以開壇立宗的形式命之為《壇經》。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創作的、被公開而持久地稱為“經”的佛教著作。

禪宗自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始於靈山會上,如來拈花示眾,眾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葉“破頰微笑”,由此付法。

迦葉也成為所謂的印度禪宗初祖。祕密相傳27代之後,傳至菩提達摩手中。達摩於南朝梁武帝統治時來到中國傳法,稱為中國禪宗初祖。

其後,達摩傳慧可,又傳僧璨,傳道信,傳弘忍,傳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為禪宗六祖,與其同門神秀分為南北二宗。“安史之亂”後,慧能的弟子神會北上洛陽弘法,聲勢大振,北宗一系逐漸淡出,南宗一派則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2.關於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為禪宗第六祖。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一天,他在集市賣柴,聽見有人誦佛經典籍《金剛經》,頗有感悟,便立志尋師學佛。他告別老母親,投靠到弘忍門下。

弘忍問他:“你是何人,來此見我欲求何事?”

慧能答道:“弟子嶺南人,今遠道求見,無他也,乃求成佛之理。”

弘忍訓斥道:“你為嶺南窮鄉僻壤的蠻人,有何資格成佛?”

慧能從容回答:“人有南方北方之別,而佛性則不分南北;我雖嶺南蠻人,同你尊貴的法師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別?”

弘忍聽了十分震驚,未料這位鄉下人對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領悟,於是留他下來當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們召到面前,當眾宣佈讓每人寫一首偈,説明自己對佛理的認識。誰能真正領悟佛理真諦,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誰,並讓他做第六代祖。

當時弘忍門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聲顯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寫在南廊壁間。偈中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慧能聽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體悟“空性”,於是唸了一首偈,由他人代為寫在牆壁上。偈子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此偈剛寫完,很多和尚都圍過來觀看,都很驚訝,議論説:“奇怪啊!想不到像他這樣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

弘忍見眾人如此驚怪,恐怕有人從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意説:“亦未見本性啊!”

夜晚三更時候,慧能悄悄來到弘忍處。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圍住,為慧能解説《金剛經》,弘忍看到他已經真正領悟,便把禪法和衣缽祕授給慧能,説:“你為第六代祖。”還囑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隱居,待弘忍死後再繼承與發展禪宗的事業。 

此後,慧能一直堅守師囑,混於眾人,不露聲色。16年後,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隱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髮出家,成為禪宗的首領,在曹溪寶林寺講法二十餘年,影響遍及海內。

 二、合作探究

1.研讀《慧能受法》   

參考譯文:五祖弘忍和尚夜裏到了三更天的時候,把慧能召喚到佛堂裏,為他解説《金剛經》。慧能一經傳授,頓時就領悟了佛法。當天夜裏接受訓導,別人都不知道。於是弘忍和尚就把頓悟的法門和本門的信物袈裟傳給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師了,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傳下去;本門修行要‘以心傳心’,應當引導弟子自己領悟。”弘忍又説:“慧能!自古傳授法器,都是很危險的事情,就像生命懸在髮絲上一樣!如果你在這裏停留,有人就會害你,你應該即刻就離開這裏。”

2.《慧能受法》內容分析

這段文字説的是慧能受衣法時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誨。

慧能所作的偈,顯示出他對於佛理的精湛領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師的欣賞。

弘忍大師想把衣缽傳授給慧能,又怕別人害他,所以選擇在三更時分,把慧能喚到佛堂中,祕授《金剛經》。

慧能天資聰穎,再加上名師的教誨,他頓時就領悟了。

於是,弘忍把衣法傳給了慧能,並作了訓誨。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傳法給慧能,宣佈他為自己的傳人,以自己的袈裟作為信物,將佛法一代一代發揚光大,二是傳授本門的“獨門祕笈”,即“以心傳心”,不依賴文字的傳道方式和通過引導使學禪者自己頓悟的修行方法。

法傳完以後,弘忍説,自古以來,傳授衣法常常引起禪門內部的傾軋,受衣法的人,往往氣如懸絲。並告誡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離開此地。這表現了他的謹慎。

3.研讀《南能北秀》

參考譯文:世人都流傳着“南能北秀”的説法,卻未能知道根本的緣由。神秀禪師,在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擔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師,在邵州城東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屬一個宗派,因為傳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為什麼又有漸悟和頓悟的區別?佛法只有一種,人領悟佛法有慢有快,領悟慢的,就採用漸悟的方法,領悟快的,就採用頓悟的方法。佛法本身沒有頓和漸的區別,但是因為人的根器有遲鈍和敏捷的區別,所以才有了漸、頓之稱。

4.《南能北秀》內容分析

弘忍定居於黃梅雙峯山中,門下人才很多。

慧能繼承了他的衣缽,先在南方隱居,後到曹溪的寶林寺弘法;

神秀雖然沒能繼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當的造詣,弘忍死後,為武則天所召,傳教於北方的當陽縣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稱為“南能北秀”。

這種劃分的依據,一是地域上的不同,

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剛經》而強調頓悟,認為應該單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則信奉《楞嚴經》,強調漸悟,認為要達到覺悟,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像掃除灰塵一樣,慢慢地掃除心靈上的種種障礙。

課文對這種認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雖然南北地域不同,實際上他們的師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傳的禪法,在對於人的心性的認識上,他們是一致的,即都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變的真性,而眾生因迷妄顛倒不能覺悟。而從悟道方式上看,雖然側重點不同,卻是互為補充的。

課文説,“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這“法即一種”所説的“法”,就是眾生本具有的自性清淨心。因為眾生的清靜佛性一向為迷妄所覆蓋,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顯露出來。但是由於人的領悟能力有遲有疾,領悟力差的可以通過漸修使其慢慢領悟,而領悟力強的則可以引導其瞬間領悟,也就説要因材施法。

實際上,法本身並沒有頓漸之分,因為人的覺悟都是剎那之間的事情,只是因為人的根器利鈍不同,覺悟之前的過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5.問題探究

(1)《壇經》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壇經》作為慧能傳教説法的記錄,語言上有兩個特點:

一是語言質樸簡潔,不尚浮華。

禪宗講究“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因此並不在遣詞造句上下功夫,多用當時口語,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種雅俗之間的文字風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對弘忍和尚講解《金剛經》,一筆帶過,就直接寫出結果“慧能一聞,言下大悟”。

一方面説明慧能對於佛法的悟性之高,

另一方面語言簡潔有力,符合禪宗“當令自悟”的傳法宗旨。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一句,運用整齊的文言,又夾雜白話成分(比如“一種”這種數量詞組,在文言中是不多見的),質樸簡潔,對“何以漸頓”的問題作了辯證的分析。

二是善於運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傳法,氣如懸絲”一句,用氣息懸在絲線上比喻危險的境地,非常形象。

(2)漢語中有很多成語來自佛典,請在辭書中查找下列成語的出處和本義。

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經》和《長阿含經》。“世界”,本是一個佛教名詞,指的是無窮無盡的時間(世)和廣袤無垠的空間(界)。佛教認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周圍分佈着廣闊的大海。大海中分佈着四大部洲,它們分別有兩個“中洲(大島)”,統稱為“八中洲”。在大海的外面,則環繞着九座山,每座山也為大海所環繞。這些統稱為“九山八海”,它們被同一日月所照,構成了一個“小世界”。佛教把“小世界”的1 000倍叫做“小千世界”;把“小千世界”的1 000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1 000倍則叫做“大千世界”。

天女散花:《維摩詰經》記載,天女受如來佛的派遣,前去檢驗諸菩薩和弟子們的道行,將滿籃鮮花自空中傾下,落向正在參禪的眾人身上。道行夠的就會從身上墜落,唯有道行不夠的才會附着在身上不下墜。

水漲船高:出自《五燈會元》:“十五日前,水漲船高。”禪宗認為,“煩惱是功德之體”,煩惱越多,心的覺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會隨之升高一樣。這是個帶有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水漲船高”最初就是用來説明這個道理。

本來面目:出自《壇經》。原指內心純真的自性,後來用來表示事物原來的樣子。

頭頭是道:這是一個禪宗用語,表示“道”無所不在。語出《續傳燈錄》:“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

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經》:“自作業時應自受。”指的是:自己造下的業因,應該由自己承擔後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門文字禪》:“古蓋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雲門,其自欺欺人之狀,不窮而自露。”意思是,從前有個違犯了佛法的人,卻自以為能夠承繼雲門大師的衣缽,他那種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的樣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經全部顯示出來了。

同牀異夢:出自《古尊宿語錄》:“同牀共被,夢各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卻各有各的打算。

閉門造車:出自《祖堂集》:“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意思是,雖然關起門來造車,但是由於按照統一的規格製作,使用時自然和道路上的車轍相合;由於義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會和古代的聖賢相應。

皆大歡喜:出自《金剛經》結尾:“聞佛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意思是聽佛講完了這部佛經後,大家都非常高興,誠心實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導,並照着去做。還有些經書,如《維摩詰經》《法華經》《圓覺經》等也都有相同或類似的結尾。

拖泥帶水:出自《五燈會元》:“獅子翻身,拖泥帶水。”這是禪宗僧人常用的一個譬喻,表示法力強大。

神通廣大:佛教宣稱,釋迦牟尼具有神祕莫測、無所不能的力量,這種力量叫做“神通力”。“神通廣大”用來形容佛的法力廣大無邊。

引火燒身: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稱,羅漢成佛的時候,處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燒身”。

鸚鵡學舌:出自《景德傳燈錄》。本義是説,佛經傳達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誦讀經文,就像鸚鵡學人説話一樣。

解鈴還須繫鈴人:出自《指月錄》。比喻誰弄出來的事情,誰惹出來的麻煩,仍須由誰解決。

三、整合評價

《壇經》的基本義理:“無念”中以“諸法無我”最為重要,因為這是人生得以解脱的最重要的法門。

世界上的那些芸芸眾生因為不懂“無我”原理,執著地在“我”字上下功夫,所以這樣一來,名利、寵辱、貧富、得失,便就無不成為繩索韁鎖,把個自我捆縛得嚴嚴實實,沒有一絲靈性。 

《壇經》的歷史與現實影響:從《壇經》中體現出來的思想看,禪宗在擺脱外來宗教束縛同時,還與中國傳統思想結成聯盟。

禪宗的佛性論不僅與儒家的忠教論接近,而且還竭力與莊子的虛靜思想,玄學的得意忘言理論以及曠達放浪、蔑視禮法的風尚相調和,它體現的是獨特的民族性格。

四、拓展延伸

課外閲讀《慧能從弘忍受衣法》

 

肖遙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4ygm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