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促織》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促織》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促織》教案

教學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創作構思:借前朝“治世”時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義的幻想、虛構,來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現實。

二、掌握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起伏,跌宕有姿的特點。

三、學習本文人物心理描寫細膩傳神,不但切合人物的處境符合情節發展邏輯,而且用語極有分寸的寫法。

四、掌握本課的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學習文言句子的正確意譯。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的創作構思。

2.掌握本文的情節特點。

3.理解故事喜劇結尾的意義。

4.理解篇末評論的作用。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提供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要點:瞭解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一、檢查預習,指導常用詞解析和課文朗讀、概述。(控制在20分鐘內)

具體進程是:先佈置幾個學生解答常用詞解析題,佈置完後指名學生朗讀,然後回過頭來訂正常用詞解析的正誤,最後進行概述指導。每一步都注重知識拓展和方法指導。

常用詞解析情況的檢查和點撥:

指名四個學生按“思考和練習”第六題四組例句板書“歲”、“顧”、“報”、“令”的常用義。

參考答案:

“歲”:A年;B每年;C年齡;D年。“顧”:A但、但是;B回頭;C顧念、顧惜;D回頭。“報”;A報告、告知;B報復;C報答;D報仇。“令”:A命令;B時令;C美好的;D命令。

點撥:上述常用詞,均不止題中那幾種意義。如“令”,就還有“一縣長官名稱”一義。特別是“顧”,意義用法複雜,除題中三種外,就還有:“看”(“顧野有麥場”);“回頭看”(“贏得倉皇北顧”);“探問、拜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反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與“視”,“玩”合用,有“仔細端詳”意,如:“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訂鬼》)

出示幻燈片,指四個學生快速解析:

參考答案:

A舊時縣的別稱;B古代與都城對稱的縣鎮,一説指未築城牆的縣城。

參考答案:A敗退;B無、沒有;C不;D浪費;E倒下、披靡

參考答案:A放進;B接納、收留;C交納;D採納

參考答案:

A回過來;B再;C又;D恢復;E回答、回覆;F同“覆”,覆蓋。

點撥:要特別注意“復”與“再”的區別。在古代,説“復”,着眼在重複;説“再”着眼在次數。如“再拜”,拜了兩次”;“三年再會”,三年內兩次會面,不是三年後再會面。

朗讀情況的檢查和點撥:

指名三個學生依次朗讀第1段、第6段、第8段。

讀前點撥: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讀要讀得舒緩、從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詞語稍為拓展開,如:“市中-遊俠兒-得佳者-籠養之”,中間橫線表示略帶拖音,並讀出抑揚頓挫來。二是每讀一段,教師先三言兩語提示一下該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節。

讀後點撥:一是糾正讀音,特別是容易誤讀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與“披”通假,讀“披”;“搶呼欲絕”的“搶”,讀qiāng;“亦厚齎成”的“齎”,讀jī,不要讀成“賚”(lài),等等。二是重提讀得舒緩,從容,有抑揚頓挫的要求。

口頭概述的檢查與點撥:

指名一成績中上而又口齒清晰的學生在5分鐘內概述完課文內容。

點撥:概述前指出只簡述故事梗概,不細敍具體細節,所謂梗概,包括故事發生的背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概述時如有錯誤、缺漏,及時指出。概述後,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學生注意。

關於作者和《聊齋志異》:

教師:為了深入研讀課文,有必要先講點有關作者和《聊齋志異》的知識。

作者蒲松齡生於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動時間是在康熙年間。他本是一個有多方面文學才華的人,詩、文、俚曲都有作品傳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卻很不幸運,連個舉人都沒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師。

為什麼叫《聊齋志異》?”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誌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異事。為什麼要寫這樣的奇聞異事?因為通過這些離奇虛幻的故事,便於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便於讚美青年男女衝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也便於抒發作者自己的滿腔“孤憤”。至於藝術特色,則誠如魯迅先生説的:“用傳奇之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傳奇,指唐代傳奇小説)它代表了我國文言短篇小説的最高成就。

《聊齋志異》中的作品,我們初中時讀過一篇《狼》,但它並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現在要研讀的《促織》,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説中是很罕見的。《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於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

二課堂討論,理清全文結構,全文可分為六個部分。

2.分析課文內容:

(1)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9段,再對照朗讀第1段。讀後提問:“每責一頭,輒盡數家家產。”造成這各後果的罪魁禍首是誰?請從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證據。

討論。明確:造成這種後果的罪魁,是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第1段提出“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説明禍患起宮廷,統治者為滿足宮中享樂而“歲徵民間”,末段尖鋭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由於最高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貪官對上的阿諛奉承,“科斂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貼婦賣兒”、傾家蕩產的悲慘命運。

(2)既然如此,為什麼作者給故事安排一個喜劇的結局?要從課文中找出佐證的句子説明所以。

討論。明確:

①這個結局是虛幻的,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其一,從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實告訴讀者:成名因無法納貢而“憂悶欲死”,繼又“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甚至“轉側牀頭,唯思自盡”;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嚇得投井自盡,成名夫婦“搶呼欲絕”,“茅舍無煙,相對默然”,這正是統治者為一小蟲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作者寫此虛幻的事實,其意圖在於證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蟲去讓皇帝玩賞,這正是鞭笞皇帝視命如玩小蟲。這個“結局”非但沒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強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講,成名“因禍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結尾明明指出“獨是”以促織富,“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這有力地説明,百姓的生死禍福,竟系之於區區小蟲,封建統治的腐敗已到何種程度!

③“喜劇”的結局,實際上是嘲諷了一出醜劇,請看“成名裘馬揚揚”,連“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澤”,這豈不荒唐可笑!

綜上所述,本文結尾以及異史氏的評論,是在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和當時政治的腐敗黑暗。有人把異史氏的一段評論説為“以因果報應來規勸人,無異是愚民,無異是助紂為虐”。這種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

 

標籤: 促織 教學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4p3m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