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棗兒》教案(精選5篇)

《棗兒》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棗兒》教案(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棗兒》教案(精選5篇)

《棗兒》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劇情,瞭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瞭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徵手法。

能力目標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徵意義,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

瞭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徵手法。

3.領悟劇本所藴含的象徵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數不清的棗兒,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邊卻只是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裏只回蕩着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為什麼這飽含着爹孃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大的兒孫?這棗兒啊。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餘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範,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迴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多媒體顯示:

關於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

2.老人對男孩的態度如何?

3.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關於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關於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麼看?

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關於棗兒

6.棗兒在劇中起什麼作用?

7.關於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兩次,這樣寫,有什麼特殊的表達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記錄發言要點,並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其餘小組成員可補充,也可點評。活動成果展示

關於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棗兒小時候的事: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只顧摘棗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偷棗而長出小棗樹的事、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嚇跑鬼子、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談話中“沉思”“心事重重”“閃着淚花”,流露出老人對兒子的思念,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對故土的熱愛之情,有一種濃濃的失落感。

2.老人請男孩吃棗,老人讓男孩騎跨在自己肩上摘棗,老人給男孩講故事,老人與男孩拉勾發誓,老人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裏,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都表現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表現出了一種不是祖孫而如同祖孫般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親情。

3.劇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老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為過來人,他懷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關於男孩

4.劇中的男孩想把棗子留給父親吃,喜歡吃巧克力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他躡手躡腳撿棗子,把棗子藏在紅肚兜上的衣袋裏,温順地挽扶老人,認真聽老人講故事,和老人拉勾發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

關於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於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於城裏,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關於棗棗兒

6.全劇以“棗兒”為標題,並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老人的經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着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

7.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以這首童謠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並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用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後換為前台,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迴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台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徵意味。

(1)並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捨不了的鄉情。

(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迴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代生活的象徵。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於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後是平靜,躁動之後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捲着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們總有迴歸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棗兒的象徵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採用了象徵手法,“棗兒”象徵着什麼?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言。

生1:棗兒象徵着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着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棗兒象徵着故鄉。老人喜歡懷舊,表現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

生3: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徵、精神家園的象徵。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着嚴重的考驗。

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徵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藴。請大家談談對作品主題的認識。

生1: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

生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温暖親情和心靈溝通。

生3: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

生4: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迫尋。

生5: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師總結:優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課堂小結

《棗兒》是香甜的棗兒,也是苦澀的棗兒。那一聲聲蒼涼的、稚嫩的呼喊.發自內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噴湧。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孃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繫和生命依託,正是這呼喊健全着他們神經。仁滿着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我們相信,爹孃享用那移栽他鄉的奇異的甜果果時,會品出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孫回鄉品嚐爹孃留給自己的棗兒時,仍會由衷地讚歎“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六、佈置作業

1.劇中,爺爺要求男孩“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來”;後來爺爺見男孩不高興了,又説“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2.自選角度,針對《棗兒》寫一篇戲劇短評。

《棗兒》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本文的故事情節。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現的主題。

3、引導學生理解劇本的象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

2、合作探究法,問答法,點撥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文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和老一輩人的濃厚鄉情,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温暖親情和心靈溝通。學習本文時應注意體會。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1、重點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劇本的象徵意義。

2、難點劇本思想內容的雙重性、雙向性和多樣性。

3、教學突破在揣摩故事情節、人物語言的基礎上把握人物形象,進而理解其象徵意義;在理解象徵意義的基礎上掌握劇本的思想內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學生齊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顧《背影》,感受親情,導入新課。

2、棗兒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有特殊意義,一顆小小的棗兒,凝聚着濃濃的親情。今天,我們一起品讀曾獲“中國曹禺戲劇一等獎”的話劇小品《棗兒》,嚐嚐它的味道是香甜,還是苦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字詞,課文內容)。

2、要求學生用“這篇課文通過的故事,表現了”的句式概括課文。

明確:這篇課文通過描寫老人和小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三、精讀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1、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總共幾次回憶起自己的兒子棗兒?

(2)老人堆男孩是一種什麼態度,這説明了什麼?

討論、明確:老人對男孩是非常疼愛的,表現了一種不是祖孫卻如同祖孫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從側面表達了對自己兒子的親情。

2、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

老人:老一輩農民。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關愛青年人;念舊而不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

3、棗兒在劇中的作用

全劇以“棗兒”為標題,並以“棗兒”貫穿全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但更主要的是傳統生活的象徵,是精神家園的象徵。借棗兒來寫親情,又借親情來反映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全劇的結構與內容都與“棗兒”密切相關。

四、總結全文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劇中對未出場人物,沒有譴責,其意重在表現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親情的迴歸和心靈的溝通。

《棗兒》教案3

【教學目標】

1、對棗兒這一具體事物及劇中情節,語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徵意義。

2、體會有象徵意味的台詞

3、理解劇中人物的親情,思考現代人的生活追求。

【重點】

揣摩情節、語言。

【難點】

理解劇中象徵意義。

【教具】

背景圖片。

【師生互動設計】

1、通過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指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完成新課。

3、通過學生討論,完成課堂小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現實社會中,人們邁步奔小康,在農村不少家庭主要勞動力湧入城市生活,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同時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現象,留守家園的老人和孩子,在無盡的思念中生活,他們怎樣寄託這種思念呢?讓我們一同走進戲劇小品《棗兒》。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戲劇的矛盾所在,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2、悟:

⑴説一説你感知了哪些內容?

明確:

內容:在鄉間一棵掛滿了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一個撿棗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談,吐露了老人對兒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兒子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迴歸故鄉,反映社會變遷。

⑵劇本的結構必須遵循空間和時間高度集中的原則,本文把時空集中在什麼地方?棗兒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紅棗兒樹下,老人思念親人的.場景交待,棗樹為背景,棗兒是全劇的標題,並以棗兒貫徹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瞭解全劇的背景,棗兒在全劇中的作用)

⑶老人有幾次回憶起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什麼態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度反映出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作者借棗兒表達什麼思想?

明確:

①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摘棗兒競尿了老人一脖子;兒子在棗兒樹下尿尿。

②老人十分疼愛男孩;

③老人思念兒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對兒子的愛。

④作者是借棗兒傳達親情,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傳統生活和精神家園的象徵。

(把握劇情,理解課文的象徵手法,以及所表達思想感情。)

⑷劇中人物各是什麼樣的人?塑造這些人物運用的是什麼方法?

明確:

老人、孩子的語言動作表現其形象,反映社會變化。

老人:老一輩農民滿懷親情,富有愛心,念舊而傳統,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農村)思念親人,好奇懂事、純真可愛。

(把握人物形象,學習塑造人物的方法)

⑸棗兒富有一定象徵意義,其實劇中的不少台詞也富有象徵意味,找一找,仔細體會(引導學生思考,理解象徵意義,有理性的分析,要緊扣文章內容揣摩情節和語言)

3、賞:你喜歡這篇戲劇小品的哪些內容?説明理由(深入理解作品,深入品味作品)

三、質疑

本文中你還有沒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共同探究。(解決尚存疑難)

四、小結

小組討論,總結本文學習

五、課賞反饋

1、棗兒有什麼意義?

2、本文涉及哪些情感?

3、本文開頭結尾使用了同一首童謠有什麼作用?

4、聯繫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小孩孤獨的現象,瞭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瞭解本節學習效果,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人老人和兒童。)

《棗兒》教案4

【課型】

略讀課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瞭解劇情,瞭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⑵瞭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徵手法。

2、過程和方法:

⑴引導學生掌握劇本欣賞的方法。

⑵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想象在劇本欣賞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學重點】

1、理解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徵手法。

【教學難點】

領悟劇本所藴含的象徵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教學方法】

1、表演法。

2、討論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歌曲磁帶,小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請同學們欣賞後説説人們為什麼喜歡這首歌?

2、“每逢佳節倍思親”,《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們的心聲,新春佳節,閤家歡樂,團團圓圓是最讓人快樂的事。可是,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這不,《棗兒》中的老人正在向我們傾訴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棗兒》。

二、學生初讀課文,想想劇本主要講了一些什麼內容明確: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迴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三、學生表演,深入理解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四、深層探究,突破重難點:探究棗兒的象徵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採用了象徵手法,“棗兒”象徵着什麼?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

劇本的主題是多樣的,允許學生有獨特的理解。

教師小結:

優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瞭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點什麼?

學生暢談見聞、感受。

六、教師贈言

走出家門,創出輝煌;思念父母,享受親情。

七、同學們,面對孤獨的老人,我們會説出什麼話?(常回家看看),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八、作業:練習冊,課後習題二

《棗兒》教案5

【教學過程】

一、感知

1、自讀課文、瞭解內容、熟悉小品劇情:

(學生讀課文、用概括性文字梳理劇情。)

2、師組織交流活動:學生們表達見解

即:全劇用象徵手法、圍繞“棗兒”展開情節、描述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

二、解讀

1、分組表演劇中劇情:

⑴理清情節順序: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活動。

⑵揣摩個性化的戲劇語言,把握人物內心情感:

師講解:如:寫老人“威嚴地”“命令”“驀然温和”“清清嗓子”“楞住”“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裏”等等都是傳神地寫出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以及她在與男孩交流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⑴學生分組準備(人物、道具、台詞。)

⑵學生分組表演各自的情節。

2、教師組織課堂評議活動:同學們對各組表演表達見解。

三、品析

1、怎樣認識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用體現人物性格精神的詞概括)

明確:老人最有普遍意義的老一代長者的形象:滿懷心情、富有愛心、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男孩測量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好奇而懂事、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

2、“棗兒”在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自己的話題,全劇的結構與內容都與“棗兒”密切相關.

3、怎樣理解劇中的象徵手法?

明確:全劇運用了象徵的藝術手法.“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是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

四、體悟

出示話題:聯繫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想想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五、課堂交流

、師生評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0227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