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中國小説欣賞》 説課(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中國小説欣賞》 説課(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中國小説欣賞”作為選修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與我們在初中、高中階段的中國小説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深刻理解了這個不同,我們才能把握本門課的性質、特點,設計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才能將選修與必修兩類課程銜接起來。 

-、教材的主要特徵 

(一)閲讀為主 

這是本門課的主要特點,包含多重要素。 

1.重視閲讀。 

閲讀是上好、學好本門課的基礎。閲讀是源,沒有閲讀,本門課就是無源之水。既然名為“小説欣賞”,那麼欣賞的客體對象就是小説,作為欣賞主體的讀者,就要盡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體對象,也就是要根據教學目標,多多閲讀。欣賞需要深入、拓展,沒有一定量的閲讀,就談不上欣賞。 

2.建構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 

讓學生從閲讀中瞭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汲取人生有益的教誨。 

3.培養學生閲讀興趣。 

現在學生的閲讀狀況令人擔憂,課業繁重,沒有時間讀書;電子遊戲、非文字的漫畫等的吸引,也使學生遠離閲讀活動。長此下去,閲讀不僅在時間上成了空白,在意識與興趣上也成了空白。選修本門課,不僅在於讓學生了解中國小説,讓學生修到一定的學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和積極的閲讀意識。讓他們讀書、愛讀書、讀好書,這也是本門課的責任所在。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現代文閲讀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語段壓縮 

王大績講文言文閲讀 王大績講詩歌鑑賞 王大績講句式仿用 

 

4.強調閲讀快感。 

一味強調閲讀,並不是本門課的宗旨和方法,我們要讓學生在精神的愉悦中進行閲讀,讓他們在閲讀中收穫快樂。牛不喝水強按頭是不行的,電子遊戲、漫畫等,雖然老師家長百般禁止,可是學生仍不屈不撓、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關鍵就是有快感。怎樣使學生在小説閲讀中體會到快感,體會到精神的享受,不僅靠教材,也要靠教師的引導。 

5.注重具體閲讀。 

本門課可以説因文解義,本身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框架。無論是單元説明,還是“賞析”“思考”“鏈接”,都指向具體作品的解讀。本門課最大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中國小説,而不是給他們一個小説史的概念,或是一個小説理論的闡釋。我們反覆強調這一點,也希望老師在教學中,理解和把握這一特點,和教材達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6.與必修閲讀的區別。 

本門課雖然有選文,但是不同於必修課中的精讀。閲讀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某種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開闊視野,鼓勵他們全方位、大容量地閲讀。當然,這裏所説的“開闊視野”,是需要契合學生的閲讀趣味的,是要他們在閲讀中體會到快樂的,而不是以某種既定的模式或目標,限制甚至強迫學生進行某類的閲讀活動。限制性甚至強制性的閲讀,是有悖本門課的宗旨和特點的。 

7.目標是有創意地閲讀。 

首先要讓學生在閲讀中有收穫,有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及其閲讀成果,並且加以鼓勵,當然一定的引導也是必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也是要給予重視和體現的。其次是讓學生能夠使自己的閲讀上一個新的台階,這是指量和質兩方面。當然,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可能達不到量的目標,那就多在質上下功夫。 

(二)大致瞭解 

本門課重在閲讀,重在培養學生閲讀的意識,重在讓學生在閲讀中體會精神的快樂,這決定了它不是某類嚴密體系的集大成者,也不是某種認知規律或知識總結的載體,它是一個自由的、散漫的結構或曰範圍,讓學生在其中大致瞭解中國小説。因此,本門課的框架(如果非要説“框架”的話),有以下幾個特點。 

1.歸納。 

説“框架”,並不符合本門課的宗旨。框架是人為的一種構建。作為讀物的小説,本身就有很強的趣味性,不待老師講授,學生都可自行閲讀。非要給一個“框架”,既限制了教材,也束縛了老師與學生。因此,本門課對所謂“框架”的理解,就是如何把學生(包括教師)在以往的課內學習和課外閲讀中所獲得的不同程度的感受稍稍歸攏,形成某種比較系統的印象。其意義在於,對於很多學生來説,中學畢業後,很可能就此告別語文課程,或走上社會,或轉而專攻理工醫農等專門學科。在此之前,瞭解一下中國小説的大致特徵以及發展脈絡,以備日後自修之用,不無好處。因此,本門課只是對中國小説已經發生的現象或曰存在進行某種形式的歸納。教師在教學時,不必像必修課那樣,追求某種嚴密的體系。 

2.類型。 

既然是對中國小説存在的歸納,就需要有某種形式上的分類。這樣的分類可以是歷時的,也可以是共時的。前者呈現史的形態,如按時期劃分;而後者呈現主題、流派和類型的形態。本門課不追求體系的嚴密,因此在歷時與共時之間不做嚴格的取捨。按照寬泛的題材或主題類型進行劃分,建構教材的結構。嚴格説起來,本教材的類型定義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説“寬泛”,為的是避免定義上無謂的爭論,因為本門課的宗旨,在於讓學生大致瞭解中國小説,引導他們閲讀中國小説,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我們前四個單元的主題為歷史與英雄(歷史小説和英雄小説)、談神説鬼寄幽懷(神怪小説)、人情與世態(社會世俗小説)、從士林到官場(知識分子與官僚小説),雖然呈現的僅是中國古代小説,好像是歷時的,但並不是説,中國現當代就沒有此類型的小説,如劉震雲的“官人”小説系列,就和“從士林到官場”中所言及的官僚小説有血緣關係。反之,我們後五個單元都是現當代小説,但並不等於説,此種主題類型不存在於古代小説中。 

“寬泛”的、“漏洞百出”的這樣一個主題或題材類型的劃分,對本門課的宗旨及其具體實現是適合的,是符合“課情”的,因此,不必探討這樣劃分的絕對合理性和嚴密性了。 

3.並不是史。 

九個單元的內容,雖然前古後今,但並不是縱向的排列,並沒有時間的順序。這一點要注意,不要為頭一眼的印象所矇蔽。對此,有以下幾點説明。 

①本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小説的“大致模樣”,不是“中國小説簡史”。雖然前古後今,但並不是小説歷史發展的真正形態。所以當代的《長恨歌》在第六單元,而現代的《子夜》在第八單元。 

②雖然單元説明表現此類型小説發展的脈絡,但只是隱約呈現,並不做為歷史線索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是為學生閲讀方便,為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而設計的。 

③經典性與可讀性的平衡,始終是本門課考慮的首要因素。因此,就類型來講,教材主要提供最能代表此類型的小説,而不是看它在小説發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像《世説新語》、唐傳奇等我們都沒有選入。 

4.不是為了對比。 

①每個單元選兩篇小説,並不是為了橫向的對比。 

②這兩篇小説,其實是“寬泛”的類型劃分中的“子類型”,當然,這也是一個不嚴密的説法。我們更看重的是它的經典性。比如第五單元中的《家》和《白鹿原》,雖然同是講家族歷史,但是我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其文體本身,關注對小説的閲讀,而不是它們的可比性。當然,做進一步的探討,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並不否定。如第六單元《呼蘭河傳》和《長恨歌》,更是特色各異,還是多在文本的解讀上下功夫,更能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對比的題目也許較大較重,只能作為某種深層次的嘗試。 

5.有知識,但不講體系。 

我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已學過不少小説,也瞭解了小説主題、三要素等基本知識。必修課中有關小説的知識,可以説是成體系的。但這不等於説,在本門課中,我們就要沿襲必修的知識體系。在具體的內容中,教材包含了以前的相關知識,更多的是為了教學的方便,而不是刻意建構體系。所以,在教學時,還是要以閲讀為主,知識只是滲透其中。作為學生閲讀小説已有的積累與儲備,直接運用於閲讀中即可。如《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人物刻畫,可以運用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賞析,但重點不是系統地知識學習。在教學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欣賞曹操這個人物,而不是利用曹操這個人物學習賞析人物的知識。 

6.以點帶面。 

每個單元,我們只選取了兩部小説,在此類型小説中,它們是經典的。但並不等於説,除此之外的小説不值得我們去閲讀、去賞析。希望教師在教學時,以點帶面,以這兩部小説的閲讀,帶動對此類型的小説的瞭解,引導學生進一步閲讀此類小説,進一步探討此類小説。如鄉土小説,我們可以閲讀魯迅為代表的現代鄉土小説,也可以閲讀當代作家個性迥異的鄉土小説如劉紹棠的小説等。還可以視野放寬些,比如莫言以家鄉山東高密為題材的小説,也可以歸到鄉土小説的行列。這樣的閲讀面就寬泛得多了。 

7.銜接。 

作為選修課,本書要與現行的高中語文課本相銜接。 

①學生無論是在課本和課外讀本中,還是在自由閲讀中,已經讀過不少中國小説。選修本門課,除了本教材所選的小説外,也要把已有的閲讀積累納入“中國小説”的整體“框架”下,認真閲讀、品味、思考這些作品。 

②學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經學習過許多小説,其中很多是名家名篇,因此本門課不再重複過去學過的內容,儘量給學生全新的內容,以便調動和激發他們的閲讀積極性。如魯迅的小説十分精彩,可語文課本多有選錄,這裏就不再選了,但是並不等於説,在閲讀擴展中也不選擇魯迅的小説。 

③選文基本上是長篇小説的片段。在初中、高中的語文課本和自讀課本中,也有過這些長篇小説的片段,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家》《呼蘭河傳》等。這些教學資源和閲讀經驗不要浪費,應該積極利用、溝通、銜接起來。 

④學過的初中、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小説,短篇小説居多,即使是中長篇小説節選,在內容上基本可以單獨成故事。這樣有利於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教學。而本教材,基本上是中長篇節選,而且故事、人物往往要靠全書的背景來支撐,才能更好地理解,如《長恨歌》中那些悠閒的人們,必須補充時代背景,才能讓學生明白人物生活的實質;而《紅旗譜》所選的片段只是小説的開始,如火如荼的社會生活畫卷才剛剛揭開一角。這樣的安排更多的是為了閲讀的需要,而不是知識體系的建構。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內涵是有區別的,但也是有聯繫和銜接的,沒有必修課的知識體系的建構,也就沒有選修閲讀活動的基礎。 

二、使用説明 

(一)關於知識背景 

1.本教材不講授小説理論,也不印證在初中和高中學到的小説知識;對於類型劃分的理論依據也不涉及。 

2.不反對老師結合小説知識進行小説欣賞教學;相對於本門課,相對於這一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小説知識並不限於傳統的小説理論如主題及小説三要素等,應該引進現代小説理論。現代小説理論不僅有創見,即使對傳統小説理論也有新的發展。對於教師來説,要在小説理論方面更新知識積累,提高欣賞水平,可以參閲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組編的《語文教師發展叢書小説欣賞》。 

(二)關於單元説明 

單元説明包含兩方面內容: 

1.這一類型小説的特點; 

2.這一類型小説的發展脈絡。 

教學時,也要以這兩點為中心,引導學生閲讀,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關於課文説明 

介紹小説的主旨和形式特點。對小説主旨的理解,可能與我們以前所見的理解不同,如《西遊記》“修心”之説。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材的解讀,因為篇幅所限,可能解説不很詳盡,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解讀,查找資料,補充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解讀進行教學。當然,教材給了老師解讀的自由與空間,也需要老師同樣給學生解讀的自由與空間。 

(四)關於“賞析” 

1.“賞析”重在分析選文中的人物、情節或敍述方法,如《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如《小二黑結婚》中的故事情節;或短篇小説的主題,如《香玉》《玉六郎》。 

2.“賞析”僅僅對選文而言,只是切入小説的一個特定的角度。要引導學生閲讀全書,深入拓展,還需要結合單元説明的大背景介紹。 

3.“賞析”文字比較簡略,只是就某一個方面生髮,教師可以補充、擴展、深入,鼓勵學生自己研討。 

(五)關於“思考” 

1.“思考”是對選文的分析研讀。 

2.“思考”不僅立足於選文,還要放眼全書。 

3.要銜接高中必修教材,運用已經積累的相關知識,着重對人物、情節和語言進行分析。 

(六)關於“擴展” 

1.共有三次“擴展”,所謂“擴展”,其實質是閲讀綜合性活動。 

2.綜合性學習在初中和高中都進行過多次,其理念、性質和活動方式大家都比較熟悉。這裏強調的是,這是圍繞小説閲讀進行的綜合性學習,由小説的閲讀生髮、擴展而來的。如第一單元“歷史與英雄”後的“擴展”,以小説閲讀為基礎,由三國英雄、梁山好漢引入,鼓勵學生“為英雄演繹一個更好的版本”,是閲讀的深化與綿延;又如第五單元的“家庭的記憶”後的“擴展”,雖然是由對家族的“聽”“訪”“敍”等實踐活動進行,但是最後轉到“完成了這些實踐,再回來閲讀有關家族的小説”上來,落實到“你是不是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理解呢?”這一終極目標上來。 

(七)關於延伸與拓展 

1.延伸閲讀。 

①教材因篇幅所限,除兩篇短篇小説外,基本是中長篇的節選,要鼓勵學生在課本的基礎上,閲讀全書,以便全面、完整地理解課文內容。 

②根據單元説明,擴大視野,根據自己的興趣,閲讀同類型的作品。如“烽火歲月”單元,除了所選的兩部小説外,可以鼓勵學生閲讀相關的革命戰爭經典,如《林海雪原》《紅日》等。當然不僅限於教材中所列出的篇目,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開列出一份閲讀清單。 

2.拓展鏈接。 

“鏈接”的專著和文章,是讓學生在有興趣和餘力的基礎上,自己進行探究性學習。老師可以適當指導,主要以自學為主。並沒有特定的要求。 

 

戴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0q84o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