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評課稿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評課稿

詩歌,是低年級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情感豐富等特點。《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提出如下目標:“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該目標從“語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對低年級學生如何學習詩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三方面要求也正與詩歌的三大特點相對應。教學中,如何針對特點採取相應策略,使兒童詩的教學達到目標中提出的要求,是每一個教師必須認真思索的問題。下面以蘇教版教材第三冊兒童詩崔老師所執教的《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的教學為例,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評課稿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二年級上冊第五課這是一首兒童敍事詩。通過記敍我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事,表現了當代少年兒童關愛他人的好思想、好行為,褒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孩子閲讀的材料詩是美的載體,詩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韻節奏的美,創設意境的美,想象新穎獨特的美,抒發感情至真至純的美,兒童詩還有獨特的質樸美。本詩洋溢着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繫不夠普通。教學時要既抓“送蟈蟈”的敍事線,又抓“獻愛心”的情感線,深入理解詩歌的含義,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讀中陶冶美好的心靈。在教學中充分發掘教材的內藴美,引領孩子去品讀,去感受,去體驗。

一、特點一:豐富的情感相應策略:融入這一段情

兒童詩那短短的詩句中,流淌着一條情感的河流。這河流,從詩題處就起“源”,到結句還未斷流。這就使得教師在兒童詩的教學中,從開口説第一句話起,就要用不同的手段,不停地激情、聚情、傳情,帶着學生融入課文,透過一詞一句,理解文字背後藴藏的豐富情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片段一】

師:誰送給盲婆婆的蟈蟈,送給盲婆婆蟈蟈時心情怎樣?自由讀,那些詞説明那位小男孩很高興。

(多媒體出示小男孩圖)

生:樂呵呵喜滋滋

師:還有哪些像這樣ABB形式的表示高興的呢?

生:笑哈哈等。

師:是呀!小男孩很高興的送了一隻蟈蟈給婆婆。

生:(讀)第一小節

【片段二】

師:為什麼要送蟈蟈給盲婆婆?如果你有這樣的蟈蟈捨得送人嗎?

生:交流

師:出示替、您

生:讀第二小節

【解析一】一詞一字總關情

兒童詩的情感,藴藏在文字的背後。學生只有通過與文本對話才能感受、體驗。片段一中的“樂呵呵、喜滋滋”一詞,由於教學時補充了畫面,學生就感受到小男孩的開心,感受到小男孩對盲婆婆的關愛之情;片段二,從小男孩説的“替、您”話語中,更加感受到他對盲婆婆的關心、愛戴,學生惟有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反覆誦讀中,才能有獨特的、豐富的感受。

特點二:悠遠的意境相應策略:巧補那一片“白”

葉聖陶先生説:“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覺親。”兒童詩的創作同樣源於生活,作者在此時被此景所觸發而生的情,融成筆端簡單的幾句詩,其思維的跳躍往往較大,相應的留白較多,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但讀者唯有入其境,才能領其情。這些特點值得教者認真思索,真切把握,否則處理時易陷入蜻蜓點水式的簡單化圈圈之中。加上低年級學生理解時往往只能就字論字,就句讀句,難以從整體加以把握。這就更需要教師善於捕捉詩中空白,作層層鋪展,為學生搭建“入境”的階梯,讓學生一邊走進文本,一邊獲得體驗。但走進文本後,還要跳出文本,進行基於個體體驗基礎上的個性的昇華與張揚,即發學生“自己之聲”。

【片段三】

師:婆婆手捧着蟈蟈,聽着叫聲彷彿看見了什麼?

生:交流

師:還會帶她去哪裏?出示《鄉下孩子》圖(引導想象説話,注意了知識的前後聯繫)

生:回答(體現了孩子們的善良,他們都希望盲婆婆的眼睛能看見)

看得出崔老師對這一片“白”採取了兩種方式來補:

一是學生接受式補白,即畫面的展示及教師的教學語言,學生以聽和看的方式來豐富意像。

二是學生主動式補白,通過學生想想、説説來完成。

這樣,老師與學生一起,在詩的空白處,補進了“畫面、音樂、想象”,補出了情景交融的教學意境,也補出了學生對詩句的不同體驗。

如果説,那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畫面,輔以優美的音樂,是為了使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多樣化、立體化,是為了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貼在一塊,是為了“化我為他”---即“入境”,那麼,接下來“你喜歡這樣的小朋友嗎?以後你會怎麼做?”的教學過程,就是“出境”的過程,就是學生迴歸“自我”的過程,也是學生抒發獨特體驗,展示個性的過程。學生在詩的空白處以想象力為翼,馳騁了一個來回,但絕非“空手而回”:從學生精彩的描述中,我們能感受到童心的真、童心的純;從學生有聲有色的朗讀中,領略到每一個“哈姆雷特”的不同風采。

特點三:凝練的語言相應策略:精練某幾個“點”

1.朗讀點:

詩是美的載體。詩的語言在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韻節奏上的美,創設意境上的美,想象新穎獨特的美,抒發感情至真至純的美,閃爍着哲理光芒的美,還有兒童詩獨特的質樸美和稚拙美,要通過反覆朗讀來體會。本課教學中,讀的訓練歷經如下過程:初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再讀,整體入手,初步感知——三讀,品詞析句,豐富情感——四讀,配樂誦讀,昇華情感。這樣,學生讀詩的過程就成了發現美、捕捉美、展現美、享受美的過程。

2.發展點:

片斷四】

師:出示小練筆:歌聲會——————,看到——-————。

歌聲會——————,聽到——-————。

歌聲會————————————————。

這個教學片段中,指導學生模仿文中的語言進行小詩創作,正是為了滿足學生語言發展的需求。學生在感受兒童詩語言的魅力之後,學會了運用,儘管只是初級模仿階段,但孩子的創造,正是以此為起點的。有了紮實的基礎,才有創造的可能。那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詩,有力地映證了一句話——孩子是天生的詩人。

針對兒童詩特點,崔老師採取不同策略進行教學,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策略並非呈線形分佈,而是相互縱橫交錯,貫穿整堂課。這三種策略同樣適用於其他兒童詩教學。相信只要巧妙利用,教師在執教低年級兒童詩時定能深入淺出、淺入深出,課堂教學定能富有詩情畫意,學生也定能在兒童詩學習過程中,達成課標提出的關於“語言、情感、想象”的目標。

二、一點想法

詞語積累

詩歌講究惜字如金,兒童詩凝練的語言,使得低年級語文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字詞教學好像被架空,似乎找不到一個支點。但低年級語文課的使命,又使得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只“讓學生去感悟那些儘管付出努力都不一定就能悟透的人文性”,更應該“引導學生牢牢抓住幾乎人人經過努力都能把握的語言現象及其規律(即工具性)”。如何保證語言文字的有機訓練,又不生出旁支末節,以保證詩歌學習的連貫性呢?崔老師也在本課教學的導入處打下一個積累點,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我覺得這些詞語還可以經過老師的適當引導變得更有活力。

其實這個片段的詞語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讀準字音,還通過畫面再現,指導學生讀出形、讀出感覺,為後面的句子朗讀打下基礎。之後進行的詞串教學,旨在通過一詞帶多詞的形式,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在這“讀讀、比比、想想、記記”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分清了詞義,積累的過程就不再是簡單、機械的讀讀背背。

問題設計

我想再細緻一點,更有針對性一點,層次再清晰一點就更好了。

標籤: 蟈蟈 評課 婆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e49m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