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 >

2017年高考作文指導:新材料的審題技巧

2017年高考作文指導:新材料的審題技巧

新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所區別,提供的材料將更為廣闊,便於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給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材料的審題技巧,歡迎大家借鑑!
 

2017年高考作文指導:新材料的審題技巧

【新材料的審題技巧】

一、提煉中心法

這是寫材料作文最為常見且最為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寫材料作文時,如果能準確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並以其作為文章的主旨,一定會使所寫文章既切題又有深度。所以,寫材料作文時應儘量採用這種方法來立意。

【材料】一次,蓋達爾旅行時,有一個小學生認出了他,搶着替他提皮箱。小學生見皮箱十分破舊,便説:“先生是大名鼎鼎的蓋達爾,為什麼用的皮箱卻是隨隨便便的呢?太不協調了。”“不協調嗎?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卻是隨隨便便的,那豈不是更糟?”蓋達爾笑着説。

小學生看着蓋達爾笑了。

【分析】分析這則材料,我們可以提煉出這樣的中心意思:這則材料通過寫大名鼎鼎的蓋達爾和小學生關於皮箱破舊的對話,表達了身外之物可以隨隨便便,但做人卻不能隨隨便便的道理。據此,學生可以提煉出如下兩種觀點:(1)做人不應該隨隨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徒有虛名。

二、抓關鍵句法

關鍵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關鍵性語句可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關鍵句常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

【材料】一隻蚌跟它附近的另一隻蚌説:“我身體裏有個極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圓圓的,我遭難了。”另一隻蚌懷着驕傲自滿的情緒答道:“我讚美上天,也讚美大海,我身體裏毫無痛苦,我裏裏外外都是健康的。”這時,有一隻螃蟹經過,聽到了兩隻蚌的談話。它對那隻裏裏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説:“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鄰居所承受的痛苦卻是一顆異常美麗的珍珠。”

【分析】通過分析這則材料,學生會發現這則材料中的關鍵句就是螃蟹所説的話——“你的鄰居所承受的痛苦卻是一顆異常美麗的珍珠”。據此,學生可以立意為——成功必須經過艱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與創造過程的艱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男孩,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麼意思呢?”院長交給他一塊石頭,説:“明天,你拿這塊石頭去賣,但不是真賣,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晚上,院長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去叫賣。在黃金市場,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

最後,院長叫男孩到寶石市場去賣這塊石頭,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漲了十倍,甚至被傳揚成“稀世之寶”。

院長對男孩説:“生命的價值也就像這塊石頭一樣,一塊很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

【分析】很多同學以“珍惜”為話題,寫“珍惜友誼”、寫“珍惜時間”、“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學習機會”等,都未免偏頗。只要我們再全面深入地進行分析,就會明白這則材料的主旨才是話題——“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材料對“珍惜”有了更具體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關係的聯繫形式存在的。寫材料作文,審題時如果能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個六歲的孩子,放學回家後,拿起刀子就要切蘋果。只見他讓蘋果橫躺下,一邊是花蒂,一邊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間。剛要切,爸爸趕忙喊到:“切錯了!切錯!”話音剛落,蘋果早已被切開,兒子拿起一半給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顆五角星!”只見蘋果的橫斷面上,由果核的輪廓組成了規則的五角星。

【分析】為什麼會出現五角星圖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規而橫切蘋果。可引申出結論:創造性思維能獲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個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裏拉個不停。家人不堪這種“鋸牀腿”的干擾,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饒。小女孩一氣之下跑到一處幽靜的樹林,獨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聽到一個老婦人的讚許聲:“拉得真不錯!”老人繼而説:“我的耳朵聾了,什麼也聽不見,只是感覺你拉得不錯!”於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來樹林裏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會連聲讚許:“謝謝,拉得真不錯!”終於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發現,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鋸牀腿”了,便驚奇地問她有什麼名師指點。這時,小女孩才知道,樹林中的那位老婦人竟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她的耳朵也從未聾過。

【分析】讚美的力量

四、由物及人法

寫材料作文時,有寓意的材料或敍述“物”的材料,需要學生採用“由物及人”的橫向聯想法進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從而提煉出寫作的觀點。

【材料】據《深圳風采週刊》報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鎮發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貓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時指出:當代城市中的貓,處於一種惡性循環中,一方面是因為貓已普遍家養,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為生;另一方面是因為貓無法從老鼠體內獲取一種名為牛磺酸的物質——這種物質能提高貓的夜視能力,於是現在家養的貓幾乎喪失了夜視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差,因此老鼠咬死貓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類似的材料時,學生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一切非人的東西都要聯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敍述對象是小貓,立意時學生可以把小貓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飼養小貓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並由“小貓被老鼠活活咬死”聯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於父母溺愛、家庭生活條件優裕等,逐漸喪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從而提煉出這樣的立意——只有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風雨中經受磨鍊,才能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

五、分析關係法

【材料】一位大學生,在校花銷吃緊,寫信向在鄉下種地的父親要錢。信只有三個字——“爸:錢。兒”這封三字信傳開以後,人們議論紛紛。請以這位大學生同學的身份就此給他寫一封信。

【分析】這則材料的中心內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其正常關係是骨肉關係、親情關係,可是在兒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錢”連接關係外,再也沒有其他,甚或一兩句問候語。説明兒子與父親是一種不正常的關係,究其原因是兒子缺乏禮貌,缺乏孝心,缺乏對在鄉下日夜操勞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學同學的身份給他寫信就要勸導、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從此入手,就會在“花銷緊”要節約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

六、明確褒貶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藴含着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審題時學生必須充分捕捉這些語言信息,細緻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漢市的珞珈山,是武漢大學的所在地。山上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園。每年的櫻花時節,遊人如織。總見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櫻花叢中攝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漢留學的韓國青年見此大為不解,她對她的導師説:“他們為什麼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從沒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櫻花照像。”她的導師苦笑了一下,無言以對。

【分析】這則材料從導師的“苦笑”“無言以對”來看,表現了導師對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滿和鄙視。導師的心聲體現了命題者的意圖,也體現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評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國青年,批評他們崇洋媚外,民族尊嚴淪落,國家觀念淡薄。這則材料所涉及的對象有四個:一是遊人,二是中國青年,三是韓國青年,四是導師。這四個對象表現為材料的四個角度。而最能表現題旨和意圖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個角度中,假如從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閉的表現,由此而論證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就必須解放思想。這個文意,雖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題旨和命題者的意圖。所以,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角度與題旨的關係。如果一味求新,“反彈琵琶”,只會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個麪包師長期從他的鄰居——一個農民那兒購買黃油。有一天,他竟然發現黃油的分量不足。以後,他定期稱量,每回都是這樣。於是,麪包師把農民告到了法官那裏。農民在法官面前辯解説:“麪包師向我購買黃油的同時,我也一直從他那裏購買同樣重量的麪包,並且以他的麪包作為稱黃油的砝碼。如果我的砝碼不準,那不是我的過錯,而是他的過錯。”麪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

【分析】這則材料中,有一句話暗示了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它是“麪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啞口無言”是貶義詞,暗示了命題者對面包師的行為持否定態度。據此,學生可以立意為——做人要誠信,如果心懷不軌,居心叵測,自己也必將被背叛和欺騙。

七、多向輻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較散,常常會出現許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對於這樣的材料,審題時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的思維方法圍繞材料展開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於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於乙事物立意,還可以着眼於甲乙兩事物的關係立意;既可以聯繫事物(對象)的正面立意,還可以聯繫其側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數學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第二十四屆國際數學大會開幕式。

在誕生過張衡與祖沖之的華夏古國召開這樣的大會是我們祖國的一大盛事。大會名譽主席——97歲的陳省身教授坐在輪椅上發言時,身邊的國家主席欠身為他調好麥克風。陳省身在發言時含蓄地説:“中國數學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會頒發了數學領域與計算機理論運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獎“菲爾茨獎”與“內萬林獎”。三位獲此獎項的都是“老外”,他們都只有36歲,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這則材料,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法進行立意。(1)從主席欠身為陳省身教授調整麥克風的細節出發立意——我們國家以及國家領導人非常尊重知識和科學,對科學家更是充滿無限敬意。(2)從獲獎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國的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我國還需要再次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3)從三位獲獎者全是36歲的角度立意——我國在科學領域也要“年輕化”。

這樣提煉出多個立意後,學生應該擇優進行寫作。

【材料】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於是有人對他們説:“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這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説:“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國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國人是披髮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麼能不窮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⒈橫向立意: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着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脱離實際。這種立意的好處是能緊扣材料的基本傾向、主要觀點,因而不會出現偏題、走題的現象。

⒉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

因為越人赤腳、披髮,鞋帽就大有市場,就會得出魯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就要求魯人敢於嘗試、敢於冒險、敢於改革。

⒊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聯想,進行恰當的推理、引伸。“虧本生意做不得”,“無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觀點。

⒋類比立意:就是通過聯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由此及彼地聯繫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

辦企業、做生意,要根據當地的生產、消費、風土人情等情況,也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那麼就要求我們考慮動機與效益,又要揚長避短,才能生財有道。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會牽涉許多人和事。因此,審題時學生要明確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並捨棄次要人物或事件,從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審題立意。

【材料】從前,有位年輕的獵手槍法極準,但總捕不到大雁。於是,他去向一位長者求教。長者把他領到一片大雁棲息的蘆葦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隻大雁説:“那隻大雁是放哨的,我們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發現異常情況就會向雁羣報警,所以接近雁羣很困難。但是,我們有辦法,你現在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年輕人照着做了,雁奴發現年輕人後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羣得訊後紛紛出逃,但沒有發現什麼危險。於是,它們又飛回了原地。長者讓年輕人如法炮製了好幾回。終於,有幾隻以為受騙的大雁向雁奴發動了攻擊。如此再三,幾乎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是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泄在了它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現在,你可以逼近雁羣了。”長者提醒道。於是,年輕人大搖大擺地走進蘆葦地。雁奴雖然瞧在眼裏,但它已經懶得再管了。年輕人舉起了槍……

【分析】這則材料中共出現了四個“人物”——年輕人、長者、雁奴和雁羣。審題時,學生可以捨棄年輕人和長者這兩個次要人物,從雁奴和雁羣的關係入手確定如下立意。⑴從雁羣角度立意:不要輕易誤解忠誠的人,因為被誤解的人因此會放棄忠誠。⑵從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誠被誤解後該怎麼辦呢?是堅持到底,還是放棄忠誠,這是對忠誠的真正考驗。

九、求異同法(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材料】一、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當斷臂的維納斯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趨之若鶩的好事之徒。他們提出了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異想。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一種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二、有一次,記者問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從來沒有哭過嗎?”史蒂夫回答説:“是的,我從不掉淚。”記者又對他説:“我認為你倒不如像大多數人一樣,有時不妨也掉掉淚,這樣才能證明你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喜怒哀樂的人,一個感情豐富的男子漢。”

【分析】這兩則材料表面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一分析,學生就會發現,它們在本質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顯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記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這就是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據此學生可以確立這樣的立意:⑴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⑵不可用狹隘的經驗看待世界和生活。

【材料】⑴①馬克思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③列寧17歲就開始革命活動。④毛澤東26歲主編《湘江評論》。⑤徐特立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⑵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則敢於走過去甚少,但若橫木置於地,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②小李第一次演講,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裏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分析】⑴五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並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於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⑵兩則材料,一則是説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説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願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十、尋互補法

【材料】

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當然,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還有很多。此外,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學生在具體的審題立意過程中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方法。

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訓練100題

⒈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70分)

有人曾説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一種是蝸牛。請以這句話所藴涵的哲理為中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脱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提示:“到達金字塔頂”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標實現;老鷹到達頂端,歸功於它有一雙矯健、敏捷的翅膀;蝸牛能到達頂端,則歸功於它的吃苦耐勞和執著精神。

立意提示:⑴持之以恆的努力,能彌補先天的缺陷(着眼於蝸牛)

⑵成功離不開超羣的實力(着眼於老鷹)

⑶如果你缺少優越的條件,你仍有成功的機會,只要你夠勤奮而且有恆心;如果你擁有出眾的天賦,也不排斥仍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氣(着眼於老鷹和蝸牛)

參考標題:①創業中的蝸牛精神(着眼於蝸牛);②凡人想成功,該走蝸牛路(着眼於蝸牛);③是隻蝸牛又何妨(着眼於蝸牛);④用堅持向成功挺進(着眼於蝸牛);⑤成功源於對生命的執著(着眼於蝸牛);⑥執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寶劍(着眼於蝸牛);⑦超羣的實力是成功的保證(着眼於老鷹)

⒉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70分)

一隻蝸牛,很想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開始它想東遊泰山,一直爬到山頂,可一計算,要實現這個計劃,至少需要3000年時間,只好忍痛放棄這個打算。後來它又想南下爬到長江邊上,看一看奔騰的江水,可一計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時間。蝸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暫,不禁十分悲哀,於是什麼也不肯做,最終死在了野草叢中。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脱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主人公蝸牛想幹什麼?它幹了沒有?最終是什麼結果?

沿着材料分析,會明確:蝸牛想幹“驚天動地”的事,可因為兩個目標都太遙遠,使宏偉的計劃流產.放棄了大目標後的蝸牛“十分悲哀,什麼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於草叢.

蝸牛的悲劇原因是什麼?

一是立志不切實際,好高騖遠,一是不肯腳踏實地,從平凡的小事入手來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蝸牛的悲劇對人來説應該吸取那些教訓,有哪些啟迪?這就是確定目標要恰當,勇於拼搏,永不放棄;正視現實,笑對人生;幹大事要從小事做起,人貴有實幹精神.心動不如行動

⒊一棵有毒的樹矗立在路旁。

第一種人大老遠看了,趕緊繞道而行,他們一點也不願接近,生怕不小心會中毒。

第二種人來到樹邊,看見這棵樹,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種人有着不同的心態,願意帶着慈悲的心去思索:這棵樹也有生命,不要輕易地毀掉。於是在樹旁圈上籬笆,註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於第四種人,在看見這棵樹的時候,會説:“喔!一棵有毒的樹,太好了,這正是我要的!”他們開始研究樹的毒性,與其他藥材的成分混合,製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藥。

請根據以上材料,聯繫生活實際,引出一個有意義的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審題立意提示:我們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樹”看作有缺陷、有過錯、對社會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販毒人員和各式各樣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樹”看作精華與糟粕共存的現象尤其是文化現象。怎樣對待這些人與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聯想到我們學過的課文,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共存的現象早就作過精闢的闡述,即存其精華,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話題作文“抓其一點不顧其餘”的原則,我們可以只對其中一點立意。

參考標題:①遠離毒品,小心交友(着眼於第一種人);②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於第二種人);③歸來吧,慈悲之心(着眼於第三種人);④我們要有創新精神(着眼於第四種人);⑤換個角度看問題(着眼於第四種人)⑥成功之道:化腐朽為神奇(着眼於第四種人);⑦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着眼於全部材料);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着眼於全部材料)。

⒋請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廣為人知,郭沫若曾仿擬曹詩寫成《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曹植用“豆與萁”來比喻手足相殘,郭沫若則認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但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於犧牲精神的表現”。

請根據以上材料,聯繫生活實際,引出一個合適的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只要認真閲讀所給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語句進行分析,就能化難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詩》“廣為人知”,便點出了是一種傳統的認識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詩》“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語句,則運用了逆向思維,説明看問題應從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會不同。這樣一分析,就不難確定出所給材料的主要意思:1、對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也會不同。3、不能用傳統的眼光看待問題等等。

⒌閲讀下面一則寓言,按要求作文。

一個賣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樹下打盹,醒來一看,身邊的草帽不見了,抬頭一看,樹上的猴子都頂着一隻草帽。他想,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就把自己頭上的草帽摘下來往地上一扔,猴子見了也把頭上的草帽摘下來往地上一扔,他揀起草帽高高興興回家了,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兒子和孫子。很多年後,孫子繼承了家業。有一天也跟爺爺一樣在大樹下睡着了,草帽同樣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爺爺講的故事,就把頭上的草帽摘下來往地上一扔,結果樹上的猴子不但沒跟着做,反而衝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納悶,猴王出來了,説:“還跟我們玩這個,你以為就你有爺爺嗎?”

請你以上述故事的寓意為中心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本材料可以採用多角度立意法:一是從孫子這個角度,可立意為:“在模仿的基礎上要進行創新” “要批判地繼承” “經驗主義要不得”等;二是從猴子這個角度,可立意為: “吃一塹,長一智” “要進行創新”等;三是把二者結合起來立意,可以從模仿與創新、經驗與創新 、守舊與創新、 繼承與創新等角度立異,論證它們之間的辨證關係,但重在論證要敢於創新.

⒍閲讀下面一組材料,結合實際情況寫一篇文章。

材料一:阿基米德是古希臘數學家、力學家。在他75歲的時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畫的幾何圖形,殘暴的羅馬士兵闖進來,拔出了利劍。阿基米德坦然説:“等一下殺我的頭,給我一會兒工夫,讓我把幾條定理證完,不能給後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羅馬士兵的劍已經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還沒完成——”便離開了人世。

材料二: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經無數次失敗後,終於成功地發明了黃色炸藥。在進行最後一次火藥製作實驗時,火藥爆炸了。他從爆炸的火與硝煙中跑出來,全身多處都流着鮮血,而他卻高興地大呼:“我成功了!”

材料三: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實驗室裏與鐳、釷、鈾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於長期受到放射性物質的照射,居里夫人後來患了惡性貧血而死。她所發現的放射性元素鐳,曾用來治療癌症,醫好了許多病人,而她自己卻死在鐳的手中。

提示:三位科學家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研究領域也各自不同,但他們有着相似點:那就是對所從事的科研事業,都具有執着忘我的可貴精神。抓住三則材料的“共性”,進行“求同概括”,便會準確把握材料的中心論點了。

參考命題:可貴的執著精神 成功者的啟示

⒎閲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太陽和風在爭論誰更有威力。風説:“我來證明我比你行。你看到那兒穿大衣的老頭了嗎?我打賭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於是太陽躲到雲後,風就開始吹起來,愈吹愈大,大到成了一場颶風,但是風吹得愈急,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緊。

終於,風放棄了。然後太陽從雲拮走出來,對老人露出了燦爛的微笑。不久,老人開始擦汗,然後脱掉大衣。太陽對風説:“你看,還是温和與友善,比憤怒和暴力有威力。”

【提示】寫作時要注間以下幾點:

第一,準確領會材料精神。不僅要詮釋“友善”的重要性,還要拿它與“憤怒”“暴力”作比較。

第二,可以小處着筆,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可以大處着眼,談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友善相待,不要戰爭,不要恐怖等等

8. 世界球王貝利喜得貴子,有記者賀道:“看他長得多壯實,今後他一定會成為像你一樣了不起的體育明星。”貝利聽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絕不會有我這樣的成就,因為他現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競爭意識,而我小的時候卻是非常貧窮的。”

請你根據這一段材料,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提示:

貧困是一筆財富,之所以説它是財富,是因為越是貧困越激勵人們奮發向上,越是要改變生存環境,自然就產生了“人十之,己百之”的上進心。古代就有“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的説法;孟子曾説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參考論據:

范仲淹兩歲喪父,後隨母親改嫁,幼時讀書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吃到;司馬光也出生寒門;明代大學士宋廉家中一貧如洗;蘇聯作家高爾基曾經是個流浪兒;荷蘭畫家梵高也曾是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濟;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出身於鞋匠家庭;居里夫人剛剛滿十歲就去打工,供姐姐讀書……

參考文題:  《貧困是一筆財富》  《自古雄才多磨難》

9.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譯文: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呀?” 貓頭鷹説:“我準備搬到東邊去。” 斑鳩問:“為什麼呢?” 貓頭鷹説:“村裏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 斑鳩説:“你改變叫聲,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裏人照樣討厭你。”

(結果)梟搬到東邊村裏人照樣討厭 (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立意:與其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治標不如治本、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當的方法、贏得社會認同,在於完善自己。

10.一個人有一張出色的由黑檀木製成的弓。他用這張弓射的又遠又準,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細觀察它時,説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觀毫不出色,真可惜!——不過這是可以補救的!”他思忖:“我去請最優秀的藝術家在弓上雕一些圖畫。”於是他請藝術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獵圖。

“還有什麼比一幅行獵圖更適合這張弓的呢!”這個人充滿了喜悦,“你正應配有這種裝飾,我親愛的弓!”説着,他就試了試;他拉緊了弓,弓卻斷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了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脱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弓為什麼會斷?原因在於獵人完全根據個人喜好、過分看中了弓的外表。

參考立意:①人們往往憑自己的主觀好惡來判斷或行動,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②重外表而輕內在,將會貽害無窮;③任何事物都會有殘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11.半個多世紀前,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並常用來教育學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兩塊麪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這句話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説的。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嗎?當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綠與鵝黃時,你會有一種特別愉快、特別舒暢的感覺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脱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中“假使你有兩塊麪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是一個比喻,富有含義。

“麪包”是用來吃的,維持身體的需要。擁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質生活;

“水仙”是用來看的,讓人精神愉悦。擁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①為什麼“用一塊而不是兩塊去換”?這説明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

②吃一塊麪包,用另一塊去換水仙,這説明人在擁有了一定的物質生活後,還要有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滿足了一定的物質生活之後,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結合語段中的問題,我們發現材料還是側重第二層意思—在滿足了一定的物質生活之後,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寫作是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都應落到“麪包”即“物質生活” 、“水仙花”即“精神生活”上。

12.一個趙國人牽了一匹馬到集市上去賣,賣了三天,無人問津。他找到伯樂,要伯樂圍着他的馬轉三圈,然後離開。離開時要三次回頭看馬。如果伯樂這樣做,他付給伯樂一天的工錢。伯樂照着趙國人的話做了,馬很快賣掉了,而且馬價提高了十倍。

文中的人物有賣馬人、伯樂和買馬人(未點明),但主要人物是賣馬人。中心事件是賣馬人請伯樂幫忙,以好價錢賣掉了一匹劣馬。

立意角度:

從賣馬人的角度立意:抨擊不擇手段害人謀利的行為;

從伯樂的角度立意:批評名人為劣質產品作廣告的錯誤行為;

從買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從的後果。

13.豬八戒照鏡子

豬八戒坐在鏡子前照鏡子。鏡子中出現的它,長耳朵,翹鼻子,十分醜陋。它一見就十分惱怒,掄起鐵耙,將鏡子砸得粉碎。可當它再看時,無論大小,每一塊碎片裏都有一個醜陋的它。

這則材料可橫向分解為三個立意角度:豬八戒、鏡子、豬八戒和鏡子。

從豬八戒的角度看,它自己長耳朵、翹鼻子,十分醜陋,卻責怪鏡子,遷怒於鏡子,足見它不能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據此,可立意為: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短處,或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

從鏡子的角度看,儘管豬八戒將它打碎了,但它依然反映八戒的醜陋,並不因為被打碎而作絲毫的改變。依此可立意為:要學習鏡子不畏強暴、堅持真理的精神。

從二者合一的角度看,豬八戒打碎鏡子,可以看成邪惡與暴力向真理挑戰;鏡子碎了仍反映八戒的醜陋,可看作真理是戰勝不了的。所以,其立意可為:邪惡與暴力是戰勝不了真理的。

14.閲讀寓言《虹和橋》,然後按要求作文。

當虹看到弧形的石橋時,對它説:“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長。”石橋回答説:“你那樣美,你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永恆的。”

要求:

1、需以《從虹和橋的對話所想到的》為題,寫議論文。

2、運用總分結構,對比論證方法。

3、800字左右。

提示:

虹和橋各有優點,它們優點是:讚美別人不誇耀自己,表現了可貴的謙虛美德。這可以作為全文的中心論點。根據要求,按照“總分結構”、“對比論證”,可以設以下幾個論段:①謙虛的人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②驕傲的人往往躺在自己的成績簿上沾沾自喜,固步自封。③謙受益,滿招損。舉例時注意有正有反。

15.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與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輕人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去尋找寶物,最終在熱帶雨林找到一種能散放香氣,放在水裏卻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這肯定是寶物,就滿懷信心地把香木運到市場去賣,可是卻無人問津,隔壁的木炭總是很快賣光,開始還能堅信自己的判斷,可是最終改變了想法,把香木燒成木炭,結果很快一搶而空,他很高興,回去告訴他父親。父親卻老淚縱橫。原來,青年燒成木炭的香木,正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樹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塊磨成粉屑,價值就超過了一車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問題,確定標題;不要脱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對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構思立意也是多樣的。下面提供幾種參考構思:

(1)現實生活中,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十分嚴重,往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如果你是一個人才,你就不能被動的去等別人來發現你,而應該主動去實現你的價值,讓自己閃閃發光。

(3)做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墨守成規,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輕人那樣,改變想法,捨得放棄,才能達到“一搶而空”的效果。

(4)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經歷,但往往不能發現並珍惜它,反而對別人的“木炭”羨慕不已,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讓蠅頭小利矇蔽了自己智慧的雙眼。

16.珍 珠

蚌殼裏的夜,有多長 /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擺脱苦悶與憂傷/如果被昔日的淚水淹沒/我的生命不會閃光。

請根據這首詩的含義及給你的啟示,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認真讀詩,我們瞭解到,“如果被昔日的淚水淹沒,我的生命不會閃光”是關鍵句,它告訴我們:生命離不開苦難,只有經歷了痛苦,戰勝磨難,才能鑄就生命的輝煌。

作者的意圖就是要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失敗和打擊時,應該怎麼做呢?如果不能正視磨難,而是整日痛苦不堪,以淚洗面,那麼我們就只能永遠沉淪下去,我們將一事無成,我們的生命就會黯然無光。可見,“珍珠”對應的本體是:成功與磨難,生命與挫折,讓生命在磨難中閃光。

17.有人認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種是走在最後面的人。你同意這種觀點嗎?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

首先明確關鍵字詞:“最前”、“最後”、“痛苦”。

第一,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後的人都是痛苦的。

林則徐“第一個開眼看世界”,屢遭排擠、迫害。哥白尼創立“日心説”,被燒死在羅馬廣場。

第二,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後的人都不痛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kaozuowen/n2gr9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