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和於術數”與《黃帝內經》養生的三個層面

“和於術數”與《黃帝內經》養生的三個層面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真人、至人、聖人、賢人4個養生境界的描述,也體現出前述的養生三層面。

“和於術數”與《黃帝內經》養生的三個層面

《素問·上古天真論》談及養生之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其中“和於術數”一語,後世多以養生之術釋之。如馬蒔注:“調人事之術數。術數,所該甚廣,如呼吸按?及《四氣調神論》養生、養長、養收、養藏之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七損八益,《靈樞·本神》長生久視,本篇下文飲食起居之類。”

張介賓注:“修身養性之法。”故2012 年版《內經選讀》《內經講義》均以養生之術釋之,此為對“術數”解釋的主流。此外,漆浩、柴中元認為術數指房中術,高光震認為指五行生剋的演變,翟福興等認為指運用陰陽五行、河洛數理、易學象數、五運六氣等規律探討人與自然關係,推測疾病發生流行規律,並採取預防保健措施及各種養生保健之術。雖然各家所注均似有理,然而考鏡源流,“術數”一詞在漢代本有專指。福興且《漢書·藝文志》中養生術、房中術等歸於“神仙”、“房中”門,與“醫經”同屬“方技”類,皆不屬於術數,不可以“術數”名之。而高光震、翟福興等解釋亦非漢代“術數”本義。故筆者考察《內經》原文,結合相關出土文獻,不揣鄙陋,再作剖析如下。

1 “術數”的語義分析

術,《説文》: “邑中道也。”引申為技藝。《後漢書·伏湛傳》: “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李賢注:“術,謂醫方卜筮。”在《內經》中,“術”字單用意為醫術技藝,與其他字合用組成複詞,如“經術”、“道術”之類,亦是技術之意。

數,《説文》曰: “計也。”引申為數目、道數、技藝、頻繁、多次、疾速等。《漢書·律曆志上》説:“數,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順性命之理也。”所以數可以引申為理數、命運等義。如《老子·五》“多言數窮”,河上公注: “數,理數也。”《文選·江淹·雜體詩》“治亂惟冥數。”張銑注: “治亂之道,冥昧亦有定數。”在《內經》中“數”字單用,既指數目也有技術、頻繁等義,如“以月死生為數”、“繆刺之數”、“善行而數變”等。“數”與其他字合用組成複詞,多引申作數目、理數、命運,如“痏數”、“禁數”、“天數”之類。“術”與“數”在《內經》中均無“養生之術”的解釋。

“術”、“數”連用為“術數”者,在《內經》中僅《素問·上古天真論》1 例。此“術數”當為一專有名詞,不當“術”、“數”分釋。從篇文來看,“和於術數”與“法於陰陽”並列,均為動賓結構,“術數”與“陰陽”作為同一位置的賓語,其詞性應當一致。“陰陽”在此顯然不當理解為並列賓語“陰”與“陽”,而當理解為一個並列複合詞; 同理,“術數”也應當認為是一個並列複合詞。“術數”作為並列複合詞,在《辭源》中有兩義: 一是指權術,尤指治國之術,如《韓非子·奸劫弒臣》:“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譭譽進退羣臣者,人主非有術數以御之也,非參驗以審之也。”二指用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來推斷人事吉凶,如占候、卜筮、星命等。《內經》中“術數”之義應當與後者相關。

《漢書·藝文志》載《七略》中有“數術略”,與“方技略”並列,其中列術數有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形法六類並雲:“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李零指出“所謂‘數術’,也叫‘術數’。”並在《中國方術正考》中考證其義: “‘數術’一詞大概與‘象數’的概念有關。‘象’是形於外者,指表象或象徵; ‘數’是涵於內者,指數理關係和邏輯關係。它既包括研究實際天象歷數的天文歷算之學,也包括用各種神祕方法因象求義、見數推理的占卜之術。”然而,這些術數之學在漢代即已“雖有其書而無其人”。

時至今日,《漢志》所載術數類著作僅存《山海經》,其餘悉皆亡佚。這可能也是後世不能正確理解“術數”一詞的原因所在。隨着近年來考古的發展,大批戰國秦漢文獻出土,其中存有大量術數類書籍,涉及術數略中的所有門類,為我們重新認識秦漢之際術數之學提供了許多寶貴資料。考察這些出土術數書籍,其中不少內容涉及醫療疾病。如《日書》為古代關於擇日之術的實用類書籍,類似今日的黃曆,其以擇吉避兇、保護生命為目的,因此往往含有預測發病和預後的內容。李零就認為“數術”是研究天道的'學問,“方技”是研究生命的學問,“後者是被視作前者的複製,而前者的創生據説又是根據了某種自然而然、無以名之也無法探索的終極原理,這就是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秦漢之際,術數之學已經滲透於諸子學説中,如《墨子·迎敵祠》《韓非子》都含有術數的內容。《內經》中不乏術數的內容,如《靈樞·歲露論》記載了正月旦佔八方來風以觀來年病疫情況的內容,屬於術數中的風角之術,《靈樞·九宮八風》記載了用太一九宮式盤式佔的方法,亦屬術數內容。由此看來,“術數”在秦漢時期是一門很流行的學問。然而,由於漢代術數之書的大量亡佚以及相關學問的發展分化,術數之學所含的內容隨着時代變遷而產生了一些變化。劉樂賢曾經比較過《四庫全書總目》與《漢志》中的術數類書目,認為二者存在較大的差異。秦漢時期的“術數”當是指運用《漢志》中術數類書籍所言的諸種方法來記錄、預測自然與人事變化的一套技術和觀念,其內容龐雜,涉及天文、曆法、算術、地理學、氣象學等,比《辭源》所言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來推斷人事吉凶”和翟福興所言要複雜得多。

2 “和於術數”與養生的三個層面

“和”,《説文》曰:“相應也”,唱和之義。”“和於術數”就是以術數相和應,其所應的是陰陽,是道。篇文從“道”説起,“道”是養生應遵循的最高層面法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句式相同,結構一致,是並列的內容,同屬於養生的中間層面法則。“陰陽”是“道”的體現,法則陰陽以守道,在《漢志》中陰陽的內容大多包涵於術數之中。“術數”是依“道”之理,運用陰陽之説預測未來,指導生活。術數研究天地之道,人和之就是效法了陰陽,遵循了天道。所以這一層面溝通天人,是養生法則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養生法則的最底層,屬於具體的養生方法。調節食飲、起居、作勞是基於“道”,按照陰陽的規律,遵循術數所言,產生的具體養生行為。後文剖析“今時之人”半百而衰的原因: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恰與此三條養生方法相對,卻未見有關術數、陰陽、道的內容,進一步説明“和於術數”與“知道”、“法於陰陽”一樣,都不是具體的養生方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討論的養生內容包涵了三方面: 一是求長壽,即前文所討論的“知道者”的作為; 二是求健康不生病; 三是求老而能生育。在後二者中亦見術數的應用。如求健康,原文僅是列出了基本原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恬憺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虛邪賊風是發病的外因,精神真氣是發病的內因,其中虛邪賊風就屬於術數的內容。《靈樞·九宮八風》稱之為虛風。八方之虛風、實風,由太一九宮佔盤判定,太一居於汁蟄、天溜等不同宮時,風從相對方位來為虛風,從所居方位來為實風。由於太一冬至四十六日居於汁蟄之宮,第四十七日移居於天溜之宮,如是一年分居於八宮,這樣一年就分為八節,每節各有其實風、虛風,所以當按時節避虛風,即“避之有時”。這屬於術數中的風角之術和式佔之術。在求老而能生育中,女子以七七、男子以八八為週期,七與八本身就有着術數的意味。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真人、至人、聖人、賢人4個養生境界的描述,也體現出前述的養生三層面。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其道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故掌握了道、陰陽、精氣、神、形5 個方面的養生之術。至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是養生的第二個境界,其掌握了陰陽、術數、精、神、形5 個方面的養生之術,故其德全,也屬於得道者,故亦歸於真人。其中,“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有着對應關係。“調於四時”就需要了解四時的節氣變化,這與《漢志》術數類中歷譜類內容密切相關。聖人,“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是養生的第三個境界,其遵循天道,掌握了術數、神、形的養生方法。其中,“處天地之和”是與天地陰陽相諧; “從八風之理”是佔八風、知吉凶、趨吉避凶,都屬於術數的內容。賢人,“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是養生的第4 個境界。賢人所為的事,基本上就是《漢志》術數類中的天文、歷譜、五行、形法等內容。從養生所追求的這4 個境界來看,境界越高,與道和陰陽的契合就越深,精神肉體各個層面與道的契合就越密切,而掌握術數則是成為“知道者”的最基本要求。為中事實上的主導者。注重發揮媒體正面引導作用,避免使用傾向性輿論綁架醫患雙方、激化醫患矛盾,對於“無為而治”的實施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過度醫療和不必要醫療及其導致的醫患關係惡化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中國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報告》顯示,2002年到2012 年全國醫療糾紛案件在10 年間增長了10 倍。同時,我國醫療資源總量的20% ~ 30%用在過度使用藥品和無實際意義的醫療服務上,且普遍存在着終末期患者“人生最後一年甚至一個月花掉一生80%醫藥費”的狀況,這種浪費與我國衞生資源的匱乏極不相稱。無疑,在“無為而治”思想指導下避免過度醫療和不必要醫療是改善醫患關係、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怎樣根據中醫學的特點,繼續從道家等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完善中醫學的理論及實踐,推進現代醫學在新時代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值得深入研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wlwy8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