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感悟

內經感悟

《內經》堪稱中國“第一養生寶典”,是一本講述生命智慧的經典著作。下面是內經感悟,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內經感悟

經曰: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這一節,分兩段,一為黃帝問,一為岐伯答。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説明天地之陰陽與人之三陰三陽相應的原因與道理,並舉例説明陰陽衍化之道、之作用和及於人身上同樣適用的道理。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這一段是黃帝問。這一段的意思很明顯,即為黃帝問道:“我聽説天為陽,地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一年十二個大小月三百六十天,人也應該與之相應,而人卻有三陰三陽,不應天地之陰陽,這是什麼緣故啊?”這一段可以拎出來解釋的就是“三陰三陽”。什麼是人之三陰三陽?即為,人之手足三陽經與三陰經也,分別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與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人有這三陰三陽,而天地只有天為陽、地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這其間似乎並不相照應,這是為什麼呢?下邊,就是歧伯的解答。

歧伯的解答,分三層意思:其一是説明陰陽衍化;其二是舉例具體來解説陰陽衍化及其作用影響;其三是陰陽衍化的道理,同樣可以適用於人身之陰陽。所謂陰陽衍化,即陰陽可以無限地分化,即陰陽之中還可以再分陰陽。下面,我們具體來解讀一下:

一,“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這一層是説陰陽可以無限分化,即離;也可以歸一,即合。其中的要領,即一也。這個“一”,就是陰陽離合。陰陽可以無限分離,也可總歸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於陰陽。這一句扣題。“陰陽者,數之可十”這是為什麼?因為,據河圖知,天數五,一、三、五、七、九;地數五,二、四、六、八、十。天為陽,地為陰,陰陽數是十。“推之”者,展開它,即拆分它、分化它,可以為百、為千、為萬、為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然而,其要領,其旨用只有一,便是陰陽離合。陰陽是可以分分合合的。怎麼樣離合呢?下邊,歧伯便舉例來具體説明之:

二,“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這一層是舉例來説明陰陽衍化之道及其作用與影響。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天為陽,雨出陽氣,雨下灌;地為陰,陰出雲氣,雲升騰;雲雨相搏,陰陽合,萬物生。

“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沒有長出地面的,在地之下,地之下為陰處,地也為陰,所以叫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已長出地面的,即在地上,上為陽,地為陰,所以叫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予”,給予、施予;“正”,正氣、精氣。“為”,做為;“主”,即神。這一句的意思是説,天陽給它精氣,地陰給它神。一個生物有了精神,才有生命的跡象。沒精沒神的,這個生物就打蔫了,人也就病懨懨的了。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一年分為四季,冬春為陰,冬為陰中之陰,春為陰中之陽;夏秋為陽,夏天為陽中之陽,秋天為陽中之陰,所以才有了生長收藏。生長收藏,分別相應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陰。

“失常則天地四塞。”

“常”者,規律也,道也。萬事萬物都是遵循着這樣一個規律生生滅滅的。“失”者,丟失,言外之意就是不遵循規律,不守道,那麼就陰陽氣亂氣結,天昏地暗,閉塞不通了。風調雨順的日子,就是陰陽守常的;災難性天氣,即為陰陽失常了。比如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就是失常天氣,其原因便是陰陽悖亂運行無序了。

三,“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這一句是説,這陰陽衍化,甚至變化的規律,也同樣適應於人身,所以也是同樣有規律可以考察的。此句中,第一個“數”,是指規律講;第二個“數”,當考察講。總之,是教我們要知天地之道,以糾人身之病。

拓展閲讀:《黃帝內經》的源與流

春秋以前,巫醫一體,春秋之時,二者漸分,《左傳》載醫緩、醫和入晉視疾,已闢鬼神之説。《論語·子路》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説明春秋時南方地區巫醫尚未區別。到戰國時,學術昌明,巫醫基本分離。蓋社會愈演進,對各領域的專業要求愈高,巫之業越分越細,且越剝越少,到秦漢時,惟剩祝禱舞雩之責而已。

《周禮》相傳為周公所作,學者一般認為是戰國之書,《周禮》中,醫師、食醫、疾醫、瘍醫之職已屬天官,卜師、筮人、大祝、男巫之員並歸春官。區分明顯。秦漢設九卿,以太常總領宗廟禮儀祭祀之事,其屬官——太宰掌祭祀供牲,太樂掌祭祀演樂,太史掌天時星曆,太卜掌卜筮,太祝掌祝文,太醫掌醫藥。這些事宜在上古都是巫的職責,而此時,廟堂之上巫已無立足之地,只在江湖山野尚存身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倉公所謂六不治,直言:“信巫不信醫,不治。”可見,巫與醫已徹底分道揚鑣。

《黃帝內經》既然為戰國後期在齊國成書,那之後的流傳又如何呢?秦始皇攻滅六國,六國珍玩圖籍悉入咸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又下令焚書,儒士學者抱簡冊遠遁,以避秦火,詩書史錄,賴之保存。然而始皇焚書,“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黃帝內經》應該得以流傳。秦末戰亂,官方圖書零散,無人顧及。

漢初,天下大定,典籍間出。漢武帝有感於“書缺簡脱,禮崩樂壞”,於是廣開獻書之路,大量文獻典籍被徵集到長安,充實祕府。之後宣帝、元帝、成帝仿效,皇家所收書籍,漸積如山。漢成帝時,開始對藏書進行全面整理,於是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劉向總其成。校書工作持續十九年之久,劉向將已校之書編了目錄,方面檢索,這就是《別錄》,呈給皇帝御覽。劉向死後書仍未整理完畢,漢哀帝命其子劉歆繼承父業,繼續校書,終於完成。劉歆在《別錄》基礎上編成《七略》,當時整理的所有書籍,其名稱、卷數都羅列其中,可惜這本書已失傳,幸好《漢書·藝文志》將其主要內容都保存了下來。

《七略》將天下圖書分為七類,其中“方技略”又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個子目,共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醫經”有:

《黃帝內經》十八卷 《黃帝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 《扁鵲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白氏外經》三十六卷

標籤: 感悟 內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lqxo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