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註釋完整版(精選6篇)

《金剛經》註釋完整版(精選6篇)

《金剛經》詮釋的是中觀應成派的觀點,有了這個基礎,大圓滿、大手印的境界也就很容易得到了。下面是《金剛經》註釋完整版,歡迎參考。

《金剛經》註釋完整版 篇1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我聽佛是這樣説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衞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裏。那時,世尊到吃飯時身着法衣,捧着食缽,進入舍衞國都城化緣。在城內乞食,化緣完後,回到住處。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完腳,鋪好座墊就開始打坐。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這時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眾比丘中離座站起來,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對佛説:“舉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薩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説怎樣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擾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問得好!須菩提,就像你所説的,佛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現在你認真聽着,我來告訴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應該像這樣守護心念,像這樣排除邪念干擾。”須菩提説:“我正在認真聽着,世尊,我很願意聽您再講下去。”

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佛告訴須菩提:“諸位菩薩,大菩薩,應該像這樣排除邪念的干擾。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濕之處腐爛而生的,其他物質幻化而成的,有形的,無形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沒排除雜念的,排除了雜念的,我都使他們滅度而入無餘涅槃的境界。雖然我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實質上眾生沒有被我滅度。”“這是什麼緣故呢?”“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有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長生不老者相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再説,須菩提,菩薩修行佛法,應該是無所執著,無所佈施。也就是説佈施而離開佈施相,不要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摸、意識的佈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佈施,不要執著於表相的佈施。”“這是什麼緣故?”“如果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佈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意下覺得如何?單是東方的虛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來嗎?”“不可思量,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虛空廣闊,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不可思量,世尊。”“須菩提,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佈施,他的福德也像這樣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來修行。”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憑佛的身相來見如來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來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説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虛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種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見到如來的法身了。”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對佛説:“世尊,如眾生聽到佛剛才所講的道理,那他們還能信佛嗎?”佛告訴須菩提説:“不要這樣説。我寂滅後,過五百年將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對我剛才説的道理能理解,他們會認為此理真實可信。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是從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來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從無數個佛那兒來修行種善根,他們聞説我剛才所講的道理,將在一念之間產生空靈潔淨的信念來。須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見,這些眾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為什麼呢?”“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他們心中沒有佛法的表相,也沒有非佛法的表相,沒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麼原因呢?”“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狀,那就會執著於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長壽者的相狀;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狀,也就會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相狀。”“這又是為什麼呢?”“如果心中有沒有佛法的表相,就會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壽者。因此,我們既不應該執迷於佛法的表相,也不執迷於沒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為這個原因,我常説你們這些比丘,應知道我所説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過河上岸後就不用惦記它了。對佛法尚且都該這樣不要執著,何況對於非佛法呢!”

第七品無得無説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我已修得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而成佛了嗎?我説過法嗎?”須菩提説:“如按我對佛所説意思的理解,本來就沒有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沒有給我們講過什麼固定的法。”“為何這樣説呢?”“您所説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所有的聖賢都認為沒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別的法。”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將三個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此人所獲的福德是否很多?”須菩提回答道:“相當多,世尊。”“原因何在?”“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佈施,並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説那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非福德性。如還有人能理解我説的《金剛經》,用心修持,甚至反覆唸誦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説法,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超過佈施七寶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從我所講的經中產生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初果須陀洹的聖人能認為自己已修得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説:“不能的,世尊。”“為什麼?”“因為須陀洹這個果位叫入流,然而卻無所入,他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這是一個須陀洹的名字,而沒有須陀洹的實體。”“須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嗎?”須菩提説:“不可以,世尊。”“為什麼?”“斯陀含具名為‘一往來’,然而實無往來,因此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須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念頭:我已獲得阿那含的正果而達到無來的境界嗎?”須菩提答道:“不能,世尊。”“為什麼?”“阿那含雖然名為不來,説是不需輪迴,而實際上佛法無來無不來,因此阿那含只是有個無來的空名。”“須菩提,我再問你,阿羅漢能認為自己已經修行到達不再生死輪迴這種境界嗎?”須菩提説:“不能這樣認為,世尊。”“為什麼呢?”“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法是永恆不變的,因此阿羅漢也只是個名稱。世尊,阿羅漢認為自己已修成了阿羅漢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您曾説我已達到沒有勝負心、鬥爭心的境界,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羅漢。世尊,我倘若有這種心念:“我已修到了無爭的阿羅漢境界。”您就不會説我已是達到一切無爭境界的人了,因為我實際上什麼也沒修,只是得了個須菩提,是無爭之人的名義而已。”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佛對須菩提説:“你想想,我當初在然燈佛那裏,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沒有?”“沒有,您在然燈佛處並未修得什麼佛法。”“須菩提,我再問你,菩薩用其功德來莊嚴佛土嗎?”“沒有,世尊。”“為什麼呢?”“説是莊嚴佛土,就是不莊嚴,是叫做莊嚴。”“因此,須菩提,各位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修得清淨心,不應當固持聲、色、香、味、觸、法而生成心念。應該無所執著而生成空靈潔淨的心念。須菩提,比方説有個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想想,這身體高大不高大?”須菩提答道:“很大,世尊。”“為什麼這樣説呢?”“佛説的非身就是法身,沒有邊際,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就如恆河中有無數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條恆河。你想想,恆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來多不多?”須菩提説:“很多,世尊。”“只算恆河,尚且多得無法計算,更何況河中的沙粒呢!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滿你所住的像恆河沙粒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説:“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這部《金剛經》裏,不要説講全部經文,甚至只領受執持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解説,這樣所獲的福德,就比用那麼多的七寶來佈施所獲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説:“須菩提,如人們隨時隨地解説這部《金剛經》,甚而至於僅只唸誦四句偈語等,應當知道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羅,都應當像供養佛塔廟宇一樣供養這個地方。何況有人能誦讀並領受修持這部經!須菩提,應當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見的佛法。如果有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貴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此時,須菩提問佛道:“世尊,應當叫這部經一個什麼名字呢?我們這些人該如何供奉、修持此經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叫《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憑這個名字,你們都應供奉、修持。”“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須菩提,佛説的般若波羅蜜,要按真諦來講,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只是個假名而已。須菩提,我再問你,我講過法沒有?”須菩提對佛説:“世尊,如來沒有説。”“須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多還是不多?”須菩提道:“很多,世尊。”“須菩提,各種微塵,我説不是微塵,只是假借個名稱;我説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個名叫世界。須菩提,你再想想,你能憑藉佛的三十二相來認識佛的本性嗎?”“不能,世尊。我不能憑佛的三十二相來認識佛的本性。”“為什麼呢?”“因為您説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恆河沙粒那樣多的身體、生命來佈施,又另有一人堅持修這部《金剛經》,甚至只念四句偈語之類,給別人講解經文,那麼他的福報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還要多。”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這時,須菩提聽佛解説《金剛經》,深深解悟了佛法的義理和境界,淚流滿面十分悲傷地對佛説:“真是難得的經文啊!世尊,您解説像這樣深刻的經文,我自從修得慧眼以來,從來沒有聽説過如此經文。世尊,如再有人能聽到這經文,信仰此經並帶着潔淨的心念,就能認識本相,(因此)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見的功德。世尊,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説它只是取名為本相。世尊,我現在有機會聽這部經典的講義,由信仰佛法,到解悟義理,再修行,最後印證得果也就不困難了。如有來世,五百年後,有眾生聽説此經,也會信仰、解悟、修持、得果,這人也就成為第一、罕見的。”

“什麼道理呢?”“因為此人已沒有了自我的.相狀,沒有了他人的相狀,沒有了眾生的相狀,沒有了長壽者的相狀。”“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相就是非相、他人相、眾生相、長壽者相,就是非相。”“那又怎麼説呢?”“脱離了所有的相,就叫做佛。”佛告訴須菩提:“是這樣,是這樣!如再有人聽説此經,不驚奇,不恐怖,不害怕,應知此人,是相當稀罕的人。”“為什麼呢?”“須菩提,您説第一波羅蜜,就是非第一波羅蜜,只是名為第一波羅蜜。須菩提,那忍辱波羅蜜,佛説也就是非忍辱波羅蜜,只是名為忍辱波羅蜜。”“原因何在?”“須菩提,比如當初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事,就是因為我當時已沒有了我相,沒有了他人相,沒有了眾生相和長壽者相。”“這又怎麼説呢?”

“我當時被歌利王一節節肢解時,倘若有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長生不老者的相狀,那就必定會生憤恨之情。須菩提,再回想過去,在五百年前我當忍辱仙人時,那時,我就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此,須菩提,菩薩應脱離所有的相,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大智慧,不應執著於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應生成無所掛念的心念。如心中惦念着什麼,就為沒有守護好心念。因此佛説菩薩心中不應該執著於表相的佈施。須菩提,菩薩為有利於一切眾生而不那樣佈施。佛説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眾生也即非眾生。須菩提,我是説真話的人,説實話的人,愛打比方的人,不説謊話的人,不説怪話的人。須菩提,佛所得之法,是無實也無虛之法。須菩提,倘若菩薩心中執著於佛法而來佈施,就好比一個人走進了黑暗之處,就什麼也看不見。倘若菩薩的心中不執著於佛法而來佈施,就好比人有眼睛,明明亮亮像太陽朗照,能看清一切。須菩提,未來之時,若有善男善女,能受持、誦讀這部經,他就將是佛。我就能憑佛的智慧,完全瞭解此人的修行,完全能看到他將來一定會修得無邊無量的功德。”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假如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女,在早晨用恆河沙這麼多的身命來作佈施,中午又用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性命來作佈施,下午也一樣,像這樣用百千萬億劫那樣長的時間,用身命來作佈施;如還有一人,聽見《金剛經》完全信奉不懷疑,那他的福德就超過前面那個佈施的人。何況此人還抄寫、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説經文。須菩提,概括地説,這部經有不可思議、不可估量、無邊無際的功德。我是為立志修成大乘的人説這部經的。倘若有人能受持誦讀此經,或對人講説,我便能以天眼悉知此人、悉見此人能修成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像這樣的人,就可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大智慧。”

“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假設是喜歡小乘法之人,他執著於自我之心、他人之心、眾人之心、壽者之心,那他就不能聽受、誦讀、為人解説此經。須菩提,無論在什麼地方,假如有這部經,那麼一切的天人、阿修羅全都應當供養此經。應該知道此處即是佛塔,都應該畢恭畢敬,環繞它頂禮膜拜,用種種香、種種花散在這個地方。”

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

“再説,須菩提,若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善女,能夠受持誦讀此經,如還被別人輕視作賤,這就是由於前世做下了罪業,應該現世遭受惡報。因為現世被人輕視作賤,那麼前世的罪業就抵消了,就可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須菩提,我回憶過去也曾受過無數的劫,在然燈佛之前,我得逢過無數的佛,我全都恭敬地奉養,侍候,沒有空過一佛。如果再有人在後世能夠受持、誦讀此經,所得功德,和我在前於三大阿僧祇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那麼多的佛的功德相比,還不及我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億分之一,甚至都不能用數字來譬喻。須菩提,倘若善男善女在後世能受持、讀誦此經,那他的功德,如我説出有多大。也許有人聽了,會心意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應當知道此《金剛經》的義理是不可思議的,受持、誦讀此經所得的善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此時,須菩提又問佛:“世尊,如有善男善女要想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那麼他們應該如何守住自己的心念?如何遠離諸相的干擾而降伏其心呢”佛告訴須菩提:“善男善女發願欲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他應當生這種菩薩心:要滅度一切眾生,即度脱一切眾生,令其共成佛道。度完眾生後,又認識實際上無一眾生是自己滅度的。”

“為什麼要這樣呢?”“須菩提,如菩薩心中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薩。”

“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本來就沒有什麼佛法能啟發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須菩提,你意下如何?我在然燈佛處,我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嗎?”“沒有,世尊。按照我意來解釋佛所説的道理,佛在然燈佛處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須菩提,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什麼佛法能使人開啟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大門。須菩提,倘若我有得此法,那麼佛就不會授記我,對我説:我寂滅後你將成為佛,佛號為釋迦牟尼。”

“這是什麼緣故呢?”“如來二字,就是一切諸法都無法可得的意思。假如有人説,如來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須菩提,其實沒有什麼法能使佛開啟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門。須菩提,我所修成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其中其實既無實又無虛。所以我才説,一切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我説一切法也即是非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須菩提,就好比説人的身材高大。”須菩提説:“世尊,您説人的身材高大,就是非高大,是叫做大身。”“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如果菩薩這樣説:我應當滅度無量眾生,那他也就不是菩薩了。”

“為什麼呢?”“須菩提,你要記住:實無有法,名為菩薩。因此佛説一切法都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須菩提,倘若菩薩説這樣的話:我應當莊嚴佛土,那他也就不叫菩薩。”

“這又為什麼呢?”“我説莊嚴佛土,也就是非莊嚴,只是叫做莊嚴。須菩提,如菩薩能徹底解悟無自我相狀的佛法,那我才稱其為真菩薩。”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你想想,佛有肉眼嗎?”“是的,世尊,佛有肉眼。”

“須菩提,你想想,佛有天眼嗎?”“是的,世尊,佛有天眼。”

“須菩提,你想想,佛有慧眼嗎?”“是的,世尊,佛有慧眼。”

“須菩提,你想想,佛有法眼嗎?”“是的,世尊,佛有法眼。”

“須菩提,你想想,恆河中有許多沙粒,那我説這些沙粒是沙粒嗎?”“是的,世尊,你説的是沙粒。”

“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像恆河中的很多沙粒一樣,大千世界中有像恆河沙粒那樣多的恆河,如有像這多恆河中所有沙粒那樣多的佛世界,你認為這佛世界是多還是不多?”“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這麼多佛土中所有眾生的各種心念,我都知道。”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所説的各種心念,都是非心念,只不過叫做心念。”

“那您又是如何知道的呢?”“須菩提,過去了的心念已過去了,現在的又過去了,未來的還未來,也不可得。”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我問你,倘若有人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那麼此人因為佈施的因緣所修得的福德多不多?”“是很多,世尊。此人因佈施的因緣所得的福德是很多。”“須菩提,假如福德有一個實體的話,如來便不可以説福德多了。因它沒有實體,無可形容,如來才説他獲得的福德多。”

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可以憑佛的圓滿肉身來見到佛嗎?”“不可以,世尊。不能以有相來見到如來。”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説的肉身,若依真諦來説即是非肉身,只是叫其肉身。”

“須菩提,你再想想,如來可憑各種完美的身相來認識嗎?”“不可以,世尊。如來不應當憑各種完美身相來認識。”

“什麼緣故?”“您所説的各種完美身相,即非具有各種完美身相,只不過是一個假名而已。”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

“須菩提,你不要以為佛有這樣的念頭:我應當有所説法。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那為什麼呢?”“如有人説佛有所説法,那他就是在誹謗佛,就是不能理解佛法的緣故。須菩提,所謂説法,其實無法可説,只是説他在説法。”

這時,長老慧命須菩提問佛道:“世尊,可有這樣的眾生,在您寂滅後,聽見此經,他還生不生信心呢?”佛説:“須菩提,那些眾生,並非真正的眾生,也非非眾生。”“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所謂眾生,他之所以成為眾生,也就是因為他們是非眾生,只是叫他們為眾生。”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問佛説:“世尊,佛所得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也就是什麼也沒得到嗎?”佛回答道:“正是這樣,正是這樣!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所得,(須菩提)一點法都沒得到,只是説我成就了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

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

“再説,須菩提,佛法講平等,沒有高下之分,因此稱其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念,來修持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們説的善法,也即非善法,只是稱其為善法。”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須彌山王這麼多的七寶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做佈施。如有人對這部經,甚而至於只對四句偈説等,堅持接受,修持誦讀,給他人講解,那麼前面作佈施之人的福德,趕不上他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以至無法用數字來表達。”

第二十五品化天所化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你們這些人不要説佛有這樣的心念:我應當滅度眾生。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實際上並沒有眾生需要佛來滅度的。如説有,那麼佛就有了自我、他人、眾生、長壽者的相狀。須菩提,佛説有我,即非有我,然而凡夫俗子卻以為確實有我。須菩提,凡人,就是佛所説的非凡人,只不過名叫凡人。”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能憑佛的三十二身相來認識佛的本性嗎?”須菩提答:“是的,是的,能夠憑佛的三十二身相來認識佛。”佛説:“須菩提,如果憑佛的三十二身相就能認識佛的本性,那麼轉輪聖王也就是佛了。”須菩提對佛説道:“世尊,按我對您所説的意思來理解,不應該通過三十二相來認識佛。”此時,釋迦牟尼佛説了四句偈語:

“若是以色來見我,以聲音來求我,那些人是走了邪道,所以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你如有這樣的念頭:佛不是因為具有圓滿身相的緣故,而修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念頭:如來不是因具備了完美身相的緣故而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須菩提,如你有此心念: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認為一切法都是空的,那麼須菩提,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

“那又為什麼呢?”“因為生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人,是不能保持空的相狀的。”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假如菩薩用裝滿恆河的沙粒那麼多的世界七寶用來佈施;假如又有人懂得一切法都是無自我相狀的,而得以生成無生法忍的境界。那麼後者所得的功德要比前者的多。”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諸位菩薩都不接受福德。”須菩提對佛説:“世尊,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徳就是要無形相,不執著,當然不應貪戀福德,所以説菩薩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假如有人説如來是時來時去,似坐似卧,那麼此人肯定沒有理解我所説的佛法的義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沒從哪個地方來,也沒有到哪裏去,所以名為如來。”

第三十品一會理相分

“須菩提,假如有善男善女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你想一想,這麼多的微塵,難道還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説:“很多,世尊。”

“什麼原因?”“如果真有那麼多微塵,佛就不會説微塵多了。”

“那是什麼道理呢?”“佛説微塵多,就是非微塵多,只是叫做微塵多,世尊。”“所以我説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非世界,是稱做世界。”

“這是為什麼呢?”“如果真有世界的話,那麼世界就不過是一個物質的集合體。我説的一個物質集合體,也即一個非物質集合體,只是叫做一個物質集合體。須菩提,所謂一個物質集合體的意思,是無法用言語理解的,可是凡人卻硬要執著地去認識研究這個物質集合體。”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假如有人説佛説過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那麼你想一想,此人理解了我所説的佛的義理了沒有?”“沒有,世尊。此人沒有理解佛所説的義理。”

“為什麼呢?”“因為世尊您所説的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也即非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所以叫做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須菩提,想要生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人,對一切佛法,都應當如此去認識,去理解,即不執著於佛法的相狀。須菩提,我所講的佛法相狀,也即非佛法相狀,只是稱做佛法相狀。”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假如有人拿能裝滿無數的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佈施;假如有善男善女生成菩提心,對這部經,甚而至於只對其中的四句偈語等,受持、讀誦、給人演説,後者所得的福德勝過前者。怎麼説給他人演説呢?即要不執著於這部經的相狀,就是觀照般若。”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切有為法像什麼呢?如夢幻泡影,又如那露水亦如雷電,應作這樣看。”

釋迦牟尼佛到此説完了這部《金剛經》。長老須菩提、比丘、比丘尼和所有的優婆塞、優婆夷以及世上所有的天人、阿修羅,聽罷此經,全都非常高興,並且從此信仰、受持、遵守、修行這部經。

《金剛經》註釋完整版 篇2

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種好相而觀見如來嗎?須菩提説:可以,可以,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種好相而觀見如來。佛説:須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種好相而觀見如來,轉輪聖王也具有三十二種好相,他也就是如來了。須菩提對佛説:世尊,就我瞭解佛所説的義趣,如果不見諸相非相,不應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種好相而觀見如來。這時,世尊就用偈語説: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註釋

①觀:佛教術語,通過觀察虛妄的表相世界,而達到佛教空諦的智慧。

②轉輪聖王:據説是剎帝利種姓,即位時東方忽現金輪,憑這金輪降伏四方,所以叫轉輪王。

③偈:梵語意譯,又譯頌,四句整齊韻語,用以表達一種對佛法的理解、讚頌。

賞析

“法身非相”——不要拜偶像,即使對佛也是如此。這一段通過佛和須菩提的對話,説明不應該執著於“相”的佛家根本道理,即使是佛的三十二種相,也不應該執著,所以標目説“法身非相”,即佛的“法身”不是以“相”來體現的,還是強調萬法皆空的真諦。所以最後佛的偈語説不能以“色”見我,也不能以“音聲”求我,那是“行邪道”,並不能真正認識我。第五品等前文中須菩提説不能以身相見如來,這裏卻又説能夠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好像須菩提的覺悟降低了,似有文本悖謬。所以南懷瑾解釋説:“這個問題佛已經提出來好幾次了。須菩提被佛這麼一問,又昏起頭來了,我們如果把佛經當作教育法研究,你看這一位大老師大教授,當時的教育法真夠厲害,須菩提明明答對,佛又東教西教,須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錯了。他本來答錯的,佛東教西教,他的答案又變對了,此所謂佛的弟子都叫聲聞眾,跟着佛的聲音受佛的教化。”

《金剛經》註釋完整版 篇3

譯文

須菩提,如果菩薩以充滿恆河沙那樣多的七寶世界來佈施。又如果有人,知道一切法都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的話,就得以安忍於無上正等正覺心,這位菩薩勝過前位菩薩所得的功德,須菩提,因為菩薩不受福德的緣故。須菩提對佛説:世尊,菩薩不受福德,這話怎麼説?須菩提,菩薩所作的福德,不以為真實有,不貪戀執著,所以説不受福德。

註釋

①忍: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嗔心,安住於道理而不動心。即忍受不順利境遇而以佛法超脱。

②貪著:貪婪執著。

賞析

即使為了佛法,也不要以貪受福德為目的,因為那就違背了佛法真諦。“不受不貪”,因為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空諦,福德的心念也要空,當然對一切福德都不應該有接受貪著之心。前人解釋説:“不貪世間福德,果報謂之不受。又云:菩薩所作福德不為自己,止欲利益眾生,此是無所住心,即無貪著,故云不受福德。”

《金剛經》註釋完整版 篇4

譯文

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以為如來説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實無有法得無上正等正覺,如來就不辛勤修行,不斷除種種欲貪,不修梵行,不修福德智能,不具足種種莊嚴相,而得以成就不生不滅的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不要這樣想:以為佛得無上正等正覺為無所得,是夢幻中的事,實際上沒有任何所得,如來不修習一切善法,不證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不具足種種莊嚴相莊嚴佛土,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原來沒有我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法要也是非法,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行為就放蕩不拘,染着五欲美其名任運自在,撥無因果,説任何什麼都是斷滅的。你千萬不要這樣想。為什麼呢?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如同捉米入鍋煮飯,逐漸有飯香溢出來,終將煮成飯,用以供養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一切眾生,滿足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菩薩願。如來説實無有法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實無有法救度一切眾生;實無有法得無上正等正覺;所得無上正等正覺乃至無有少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畢竟空,無上正等正覺無實無虛,這是在闡述眾生與諸佛不二的清淨心,本來無相無不相,如如不動,隨順眾生的業力去發現。

眾生迷失在好利、好淫、好吃、好名、好睡、好痴中,昧卻本來如如不動的自心,於是錯謬地以為肉身是己身,妄想心是己心,或以為靈魂是己心,或以為唯識是心源,或以為是神是上帝所塑造,或以為自然生或以為因緣生,種種顛倒,受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有智能的人發覺病苦,想要離苦得樂,但找不到病源,無法對症下藥,好比要吃飯的人找不到白米下鍋煮飯,如來告訴我們病因,是染着貪嗔痴,昧卻無上正等正覺心,若要對症下藥,得把自心找出來,若要煮飯得用白米,捉錯沙子,歷經終生也煮不出飯來,不找到無上正等正覺心,累世累劫也都無法出離生老病死苦。以妄想心當做自心來辛勤苦修,白忙辛苦所以才説諸法斷滅相,如果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才知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無上正等正覺心無實無虛,自然不辭辛苦從修梵行入手,才知道如來是真語者是實語者,無上正等正覺心無實無虛,自然不辭辛苦從修梵行入手,斷除一分煩惱便增長一分菩提,便救度一分眾生,斷盡種種欲貪煩惱,大行菩薩行,完成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悲願。

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有三個步驟:第一步要了知世間苦,不錯謬地以苦為樂,於是誠懇發願要找到迷失的自心;第二步因為你發願要找到自心,如同發心要買白米的人,當你在商店看到白米時,自然就把白米買回來了,當你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時,自然認得,從此深信無我我所;不再執持邪知邪見不守外道種種禁戒,對佛法誠信不疑,漸漸斷除種種欲貪,如鳥飛空如魚得水;第三步是身心自在嚐到法味,自然普願一切眾生同沾法喜,滿足度化眾生之菩提願。

註釋

①具足:具備滿足。

賞析

“無斷無滅”——説空又要超越空,對空也不能執著。這一段對話是承接上一段對話的,佛進一步強調對“空”本身也不能執著,所以告誡須菩提也不要説“諸法斷滅”這種把“空”絕對化的話,這就是標目所謂“無斷無滅”。前人這樣解釋:“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須菩提落斷滅見,是故令離兩邊。”當然也有的版本中第一句話中沒有“不”字,那這段話就成這樣:“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表面上看似乎更容易理解。

《金剛經》註釋完整版 篇5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譯文

於是佛告訴須菩提:“大菩薩應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心,如卵生的鳥蟲,如胎生的人獸,如濕生的水中動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類欲界眾生,愛慾心深重;如有情界天眾生雖然已經沒有愛慾心,但是還有色相,如無情界天眾生不但沒有情慾,並且已經空無色身;如有想天眾生唯存一念;如無想天眾生連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動;如非有想非無想天眾生心境寂然不動,而又不像木石那麼無知;等等。他們都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們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滅除妄心。像這樣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然而實際上,妄心虛幻有,眾生也是虛幻有,本來不生不滅,不待降伏,也不待滅度,沒有任何眾生得以滅度。你知道為什麼嗎?須菩提,凡是可以證“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樂,讓自身意識到“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感受痛苦、快樂。

其他如救濟窮困、慈心不殺、發菩提心等都足以證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滅境界、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我”所要證取的。如果菩薩有妄心待降伏,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待滅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夠領悟道理,能夠取捨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領悟了煩惱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動物只有一點點領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薩心存少悟,以為所悟為實有,雖然不取我相,卻有人相。凡是可以證取的境界和能夠領悟道理證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還有分別一切境界和眾生的“覺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覺知,不論入地獄、上天堂、做牲畜、做鬼、做菩薩、做佛,都念念相隨,有很多修行人證到這一靈明覺知,以為悟道了,當知這是眾生相。如果菩薩以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覺知,就是有眾生相。顯現這一覺知的,有人稱之為本體、上帝、天主,有人稱之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來藏,等等,如果菩薩以為我相、人相、眾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滅體正好落在壽者相,這是根本大無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壽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樂,然後想要離苦得樂。那麼,他就還沒有如實領悟如來所護念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他就不叫做菩薩,還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註釋

①摩訶(hē)薩:即摩訶薩堙,摩訶,就是大,前人曰:“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舊譯大心、大眾生,新譯大有情,就是菩薩的另一種尊稱。

②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佛教認為眾生的各種形態和境界。

③涅槃(niè pán):梵語,也譯作泥洹、泥畔等,意為滅度、寂滅、不生、安樂、清淨、解脱、圓寂等,總之是指達到了佛的無念想、無煩惱境界。

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在佛教中叫“我人四相”,指還沒有悟道成佛的各種執著。

賞析

“大乘上宗”就是提綱挈領的意思。“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懂了這一句,就全懂了。這也就是“萬法皆空”,或者説“大度無度”,達到了標題所謂的“大乘上宗”。

《金剛經》註釋完整版 篇6

譯文

這時,長老須菩提領悟如來不時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現的佛法。在大眾中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對佛説:稀有,世尊!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願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辛勤修行,增長智能,發現瞭如來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何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説:“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説,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現在仔細聽,當為你説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現瞭如來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同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那樣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同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那樣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們很希望聽佛詳細地説明。”

註釋

①長老須菩提:須菩提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善現、善吉、空生等,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婆羅門種姓,能深入理解佛法的空義,被稱為“解空第一”。

②偏袒右肩:印度僧侶披袈裟時偏袒右肩,形成習慣,後世有許多解説,其實可能與印度的氣候較熱有關。

③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這也是佛教的規矩威儀。

④白佛言:對佛説,白就是説話,白是南北朝時的説法,即道白。

⑤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這是對佛的讚美。傳説佛誕生時就説:“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⑥如來:與佛、世尊等一樣,是稱呼佛的一種名號,佛共有十種名號。這裏指釋迦牟尼。

⑦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最高的智慧覺悟。

⑧住:停住,守護,即後文所謂的“降伏其心”。

賞析

本章是講述善現(須菩提)向佛請教的事情。這一段的“關鍵詞”是“善護念”。一念之間,等於一呼一吸的時間,佛教認為這麼短的時間內人就會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佛要大家修行,根本就是要“善護念”,也就是要讓這些煩惱“住”,要“降伏其心”。此即善現(須菩提)向佛“啟請”之所得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ej2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