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時事論據 >

高考可為與有為議論文論據素材

高考可為與有為議論文論據素材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可為與有為議論文論據素材,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考可為與有為議論文論據素材

高考可為與有為議論文論據素材 篇1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來自冰心老人的一句家訓。“有為”即追求生命意義,是為了等待發揮作用的機會,而有所作為;“有不為”即對不符合正義道德的事堅決不做。

大道之行也,君子敢為人先。劉和珍就是一個有為的青年。她看見國人的現狀,徒步請願,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喚醒庸人。事後,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寫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劉和珍君敢為人先,至今被我們紀念。

大道之行也,君子也有不為。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被世人稱讚。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説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歎了口氣説:“我可不願為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作揖。”説着,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幹了。陶淵明不堪政治上的腐敗骯髒,毅然棄官歸隱。故君子也有所不為。

林語堂是個很有骨氣很有節操的人。他心胸坦蕩,敢講真話,從不巴結權貴,始終不做官,只要是他看不慣的,看不順眼的,他都敢批敢寫。因此,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有不為齋”。林語堂的生活態度是以“有為”為中心,但往往也有“不為”的事。正如蔣介石要給他安排一個考試院副院長的位置,但是林語堂堅決不受,表示回到台灣之後,不問政治,只想要編好《當代漢英辭典》。孔子認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探索究竟是可為重要,還是有為重要,比可為和有為本身,更重要。

秦二世賜死扶蘇和蒙恬,不分忠奸,最終將秦帝國親手毀在了自己的手裏;反觀唐太宗李世民,在登上權力巔峯後,沒有對自己過去的仇敵魏徵下手,創造了貞觀之治,開啟了唐朝的盛世,隨後在武則天政啟開元,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的多次努力下,終於將唐朝推上了比肩漢朝的盛世,成為農業文明的巔峯,使國富民強,萬國來朝。試問,如果不是李世民選擇了可為,放下了怨恨,唐朝要進入盛世,即使不説是不可能,是不是也要經歷一番波折呢?

高考可為與有為議論文論據素材 篇2

常心待取捨。孟子中的《魚我所欲也》也曾提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與得同之,正是因為舍,才有了得。不因為得失,而改變自己內心的操守。

文壇中的“巨人”——魯迅,他年輕時,喜歡醫學,想從治病救人喚醒沉睡的中國。可他發現,醫只能醫身,並不醫心。他捨棄了,捨棄了他六年鑽研並深愛的醫學,棄醫從文,用筆桿子成為他攻擊敵人的最好利器,用文字彈起中國人的'氣魄。他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取捨,舍小我換大我,正因為有舍才有得。

在古代,金溪民方仲永,十二三歲令作詩,傳聞秀才觀之。可他的父親貪圖享樂,開始帶方仲永到處拜訪富貴人家,不對他的才華進行拓展延伸。久而久之,才華盡失,最終“泯然眾人矣。”他的父親,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久利益,在適當的時候不忍痛割愛,長久的落魄將會圍繞你。在取捨之間的抉擇,結果如何,全憑你個人的意志。

人們會面臨許多誘惑,你也許會被誘惑所吸引,但最終堅守下來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華為公司曾在有起色之時,美國公司曾要鉅款收購華為公司,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堅定自己的初心,絕不輕易賣掉自己的心血。最後,華為公司不也成了眾所周知的大公司嗎守得住初心,學會取捨,成功才會向你招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shishilunju/v3ql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