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精選6篇)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精選6篇)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精選6篇)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1

龍抬頭相關傳説

傳説一:

傳説堯王的父親帝嚳(帝俊)共有四個王妃:姜嫄(jiāng yuán)、簡狄(jiǎn dí)、慶都、常儀。本來常儀的地位最低,可自從生了兒子,眾人就另眼相看了。慶都一直為沒有兒子煩惱。有人告訴她,神母廟求子很靈驗,只要真心實意,沒有不成的。慶都照女巫説的,在元宵節的晚飯後,去廟裏擺上供品,然後恭恭敬敬地磕了仨頭,雙手合十,祈求神靈賜子。話分兩頭説。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天上有條赤龍,看見人間的悽慘境況,產生了憐憫之心,私下裏下了一場雨。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龍壓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為赤龍求情,玉皇大帝發話説:“除非金豆子開花。”到了二月二這天,不知從哪裏來了個老媽媽,一個勁地喊:“賣金豆子!”人們很納悶,買回家一看,是些黃豆。這些黃豆放在鍋裏一炒,噼裏啪啦地開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條赤龍放了出來,貶下凡間。慶都從神母廟求子後,就天天盼着好消息。一天夜裏,她夢見一條赤龍追隨,從此,就懷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電閃雷鳴,後又豔陽高照。院子裏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勛,就是後來的堯王。放勛聰明伶俐,從小就惹人喜愛,長大當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每逢過年的時候,集上賣的木版年畫,“皇帝爺爺使金牛”,就是由此而來。對於堯王出世大家都是眾説紛紜,後世編一段:金豆開花赤龍遂抬頭 二月初二堯王喜出世。

傳説二:

傳説龍抬頭節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時期,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據説,這便是龍抬頭節的由來。

傳説三:

在我國北方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説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説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裏來玉米種子?)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户户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2

二月二龍抬頭來源

“龍抬頭”的説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座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是指蒼龍七宿羣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蒼龍七宿的出沒週期與一年農時週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高懸於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則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古人把仲春時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嶄露頭角稱為“見龍在田”(即為“龍抬頭”),仲夏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稱為“飛龍在天”;此外還有“亢龍有悔”、“羣龍無首”等,分別對應各時節天象。龍抬頭在農耕文化中標示陽氣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了。龍抬頭時節,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春雷始鳴。元時期將陰曆“二月二”稱為龍抬頭,從節氣上説,“二月初二”正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龍抬頭開運法

一、踏青:龍抬頭之際,正處春旺之時。踏青可以改換自己的心境與運勢,解胸中積鬱,給人帶來好運與吉祥。

二、穿紅:國人喜紅,吉祥旺運,有驅逐邪惡的功效。龍抬頭穿紅,寓意整年都好運吉祥,無病無災。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3

龍抬頭禁忌

1、不動針線,不用剪刀

穿到龍頭。婦女們在二月初二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傳説這一天龍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牀前,一定要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牀後還要打着燈籠照房樑,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樑,蠍子娛鬆無處藏”。

2、照房樑

婦女起牀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牀後還要打着燈籠照房樑,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

3、忌洗衣

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

4、女子結婚後,切忌勿在孃家過二月二

按照舊社會的風俗,剛新婚的小媳婦年前年後都必須在婆家伺候公婆與丈夫,到了正月十六以後的日子可以暫時回孃家住,當作是休息日,但只能住到正月底,過了正月必須回家。因為二月二以後就是民間的春耕了,還得下地幹活。

5、婦女不得在孃家分娩

婦女生小孩肯定是要見血的,產後還會有一些惡露排出體外,在過去被看成是非常污穢的事。女人回孃家生小孩等於把“黴運”帶回家,而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是等於把好運帶回家的,與之相沖,所以婦女不得在孃家分娩。

6、忌説“吃醋”,改叫“用忌諱”

在我國中原諸省的方言中,因為“吃醋”都被看作是“妒忌”層面的含義,到了二月二因為本身這個節日就是喜慶的,所以當時人怕小心眼兒影響吉利,於是就把“忌諱”叫做“醋”,而用忌諱就是吃醋的意思。

7、二月二這天不吃麪條

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諱吃麪條,説是吃麪條就是吃龍鬚,惹了龍王,當年會鬧澇災。不能喝粥、吃米飯,人們認為粥是龍血,米飯是龍子。不能紡花,因為“二月二紡花,胭了龍毛龍抓”。龍抓就是雷電擊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傷了龍皮。武城一帶忌太陽沒升起前出屋門,否則會“踢囤尖”,砸了一年豐收的希望。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4

龍抬頭習俗

1、剃龍頭

“二月二”這天民間一直有“理髮去舊”的説法。為孩子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有民諺為證:“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2、吃出好運

為納吉,龍抬頭這天的食物也與龍有關。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

吃豬頭肉稱“ 挑龍頭 ”

吃麪條是“ 扶龍鬚 ”

吃水餃叫吃“ 龍耳 ”

吃米飯是吃“ 龍子 ”

春餅又稱“ 龍鱗餅 ”

3、引錢龍

龍司水,水潤而生財。所以便有了"引錢龍"的習俗。例如有的.在水壺裏放置幾枚硬幣,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動的河或湖泊打一壺水,一路細灑着回到家,將壺裏的水和硬幣倒入屯水的缸裏,意為龍循水跡引而至家。

4、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認為土地公管理着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二月二”這天奉祀土地神。

5、放龍燈

黃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裏或灣裏點燃,為龍照路。藉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願。

6、圍糧倉

農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牀,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7、採龍氣

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卯月的第一個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此為一吉。

8、起龍船

古時,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龍抬頭時節我國部分地區會有“起龍船”的活動,請龍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9、使耕牛

“龍抬頭”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户使耕牛”。農時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着一年的大豐收。

10、開筆寫字

相傳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為孩子正衣冠、點硃砂啟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願孩子長大斷文識字。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啟蒙教育形式。

11、敲龍頭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樑,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着:”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擊房樑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樑,以驚走蛇、蠍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樑相同。

12、薰蟲

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羽蟲指鳥類,介蟲指帶甲殼類,鱗蟲指有鱗之魚和帶翅昆蟲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進入農曆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薰香,希望憑藉煙氣驅走毒蟲。

13、其它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説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5

二月二吃食有這些

(一)豬頭肉

做法:

1、豬頭肉切成均勻的薄片。

2、青蒜切段,紅椒切絲。

3、鍋中熱油,煸香姜蒜。

4、倒入豬頭肉。

5、翻炒至豬頭肉變軟並出油。

6、加入青蒜和紅椒

7、調入1/4茶勺的鹽,和少許料酒,翻炒均勻即可。

(二)炒黃豆

做法:

1、準備適量黃豆。

2、把黃豆洗一下,撈出來晾乾。

3、幹鍋(不用放油)炒豆,小火不停的翻炒。

4、炒到黃豆發黃黃,皮裂開盛出備用。

5、在炒鍋內倒入清水和適量白糖,中小火一個方向不停攪拌至糖漿全部冒出粘稠的大泡泡。

6、轉小火,倒入剛才炒好的黃豆拌勻。

7、取適量澱粉均勻的撒在裹滿糖漿的黃豆上。

8、小火翻炒片刻,關火,再翻拌均勻即可。

(三)炸油糕

做法:

1、提前一天就用高壓鍋壓軟紅豆,然後用勺子細細碾碎,又配上紅糖拌勻,將餡料做好。

2、將江米麪放入很少量的水,用手耐心迅速的搓成均勻濕潤的小顆粒。

3、將蒸鍋置於火上,放好篦子和屜布,蓋上鍋蓋,看到有熱氣冒出,均勻撒上一薄層剛才搓好的江米麪,然後蓋上鍋蓋,再看到有熱氣冒出,繼續在上面撒,知道把所有的面都蒸透,蒸熟。(注:撒面一定要均勻。)

4、將蒸好的江米麪趁熱放入容器中,馬上開始揉搓光滑。

5、在揉好的麪糰上稍微灑些油,然後趁熱揪成大小均勻的小團。

6、放入餡料製成餡餅狀。

7、油熱後就炸透炸鼓就可以出鍋了。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和風俗6

二月二各地活動

1、山東

撒灰引龍、打灰囤:

我國山東部分地區農村,這一天有“撒灰引龍”、“打灰囤”的習俗。這一天,天還矇矇亮的時候,家家户户就開始撒灰了,用簸箕盛着草木灰,沿着自家房子外圍牆根密密的撒一圈,因為這條灰線又細又長,形似傳説中的龍,所以這個舉動也被叫做“撒灰引龍”,寓意把象徵吉祥的龍請到家裏。除此之外,家家户户還會在門前、場院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放上五穀、硬幣。代表着糧食屯、錢屯,有的囤外再畫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一邊用灰畫圈還一面嘴裏唸叨着:“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滿、小囤漾”,希望來年家裏糧食豐收,財源滾滾。

實際上,撒灰除了象徵意義,在實際中也是有用的,在農村,舊式的農家房屋為土木建築,房舍牆體或由土墼壘砌,寒冬裏,牆縫、炕縫自然成了蠍子、蚰蜒、“草鞋底”等毒蟲蟄伏之處。驚蟄以後,這些毒蟲伺機出動,危害人身。二月二當天,村民便在炕牆下面及房屋牆根底下撒上點草木灰,也有薰蟲辟邪的作用。臨沂一些地方這一天舉辦土地會,農户湊錢為土地爺過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以求土地爺保佑有個好收成。

剃龍頭:

二月初二,民間最大的習俗是“剃龍頭”,不管是老人小孩,剪髮、修容,讓自己煥然一新,預示着可以求得一年的好運。從一大早開始,一些理髮店裏就人來人往,顧客迎門,理髮師們都忙得不亦樂乎。許多人之所以選在這天剪髮,是因為民間有習俗,正月剃頭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髮,然後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髮去舊”。

吃豆子、攤煎餅,舞龍燈:

二月二這天,山東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炒黃豆、炒豆萁,也都有攤煎餅的習俗。祈求今年五穀豐登,有個好收成。不少地方還有舞龍燈等活動,為的就是祈福送福。

2、北京

吃春餅: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麪餅,又稱薄餅。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麪條、水餃等。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吃春餅。

吃“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喜歡在農曆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嚐。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照房樑、驅蟲:

在北京民間有民諺説“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着蠟燭,照着房樑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抬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二月二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樑頭、牆壁、門户、牀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

3、晉西北

在晉西北地區,人們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説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另一習俗是驅毒活動。俗話説:“驚蟄過,百蟲蘇。”《陽城縣誌》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闢蟲毒。”

4、陝西

陝西西安地區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裏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麪,然後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5、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裏的水井裏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裏會有龍蛋,挑回家裏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邯鄲:吃“龍鬚麪”;“龍耳”、“龍角”(餃子);“龍子”(米飯);“龍拿珠”(混沌面);“食龍頭”(豬頭)。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麪、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

石家莊:吃麻花,豬頭肉,餃子。那邊是要吃那種面片,石家莊人叫鹹食,混着雞蛋和麪粉香味的面片香;也有叫菜餅子的,就是把在地窖裏藏了一冬天的蘿蔔挖出來,切成絲和麪和到一起,烙出來的餅,沾着蒜泥和醋,很多人吃不習慣,不過這麼多年的風俗沿襲下來,而且還一直能傳承下去。

承德:早起煎餅早起煎餅午餃子煎肉片煎魚:二月二炸魚煎肉,這叫“薰蟲兒”。因為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用這香味薰醒傳説中的龍鎮住毒蟲,吃豬頭肉。

滄州:吃龍拿珠,就是麪條和餃子一起下鍋煮,煮熟了再吃。吃餃子就是龍耳朵的意思或麪條就是龍鬚子意思。吃龍鱗餅。

6、沿海

奉祀土地公:

南方”二月二“主要以祭社(土地神)習俗為主,祭龍習俗主要在龍昇天的仲夏端午。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為主的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土地公”、”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社日節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28]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並隨着華人的遷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分祭豬肉:

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在龍抬頭這天也會上演。《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

開筆禮: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在傳統習俗裏,為取龍抬頭之吉兆。兒童在二月二這天,會舉行“開筆禮”,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人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祝願每一個孩子長大後斷文識字。

起龍船:

在龍抬頭這天,廣東一些地方有“起龍船”的活動,眾人跳入水中“起龍船”,請龍出水、清洗龍船、試扒龍船。人們選擇這天作為傳統“起龍船”的日子,是為了顯示百姓對龍舟的尊重,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敬龍神:

在過去,潮州有“迎青龍”之俗,是以青色蛇為青龍,用彩車、彩隊扛了遊巡,這是敬祭龍神的遺風。

剪龍頭:

一直流傳着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髮,謂之“剪龍頭”,據説在這一天理髮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炮會:

二月二土地神誕辰,在廣東部分地區,當地男女老少會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

龍食:

由於人們對龍的崇拜,龍抬頭這天人們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所以龍抬頭風味食物大都以“龍”來命名。麪條稱作“龍鬚麪”、麪餅稱作“龍鱗餅”……,人們希望以此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7、其它地區

浙南:泗溪二月二廟會,地處浙江南部的泰順縣泗溪鎮是著名的廊橋之鄉,世界最美廊橋“姊妹橋”的所在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在泗溪鎮白粉牆村有着近三百年曆史的二月二祈福廟會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白粉牆村都要在本村的“陳十四娘娘”廟舉行二月二廟會(祈福活動)。該習俗興起於清朝雍正年間,俗稱“做福”或“福酒”,從清代至民國“二月二”廟會活動發展到鼎盛,前往參加“福宴”的人羣除本境鄉民,更多的來客都是從十鄉八里之外慕名面來,可謂盛況空前。廟會活動內容精彩,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娘娘踩街”、“福宴”和浙南木偶戲。

唐山遷安:遷安地區的風俗是登山。

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麪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山東日照濰坊地區農村會用草木灰在地上畫穀倉糧倉,在倉內撒上五穀,祈禱新一年穀糧滿倉。並在這一天炒糖豆,(白糖、冰糖和花生一起炒)吃糖豆。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食“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牀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牀後還要打着燈籠照房樑,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山東菏澤民間習俗是二月二這天炒鹽水黃豆,讓黃豆開花。

福建莆田:莆田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打牙祭,大聚餐”之俗。農曆二月初二,俗稱“二月二”,莆仙人稱二月二為“頭牙”,而且與臘月十六的“尾牙”同等重視。按地方方言,“做牙”也叫“打牙祭”。所謂“打牙祭”,在《現代漢語詞典》註解説:“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後來泛指偶而吃一頓豐盛的飯。”然而,在莆仙,整個正月裏鬧元宵,都有“豐盛的菜餚”,算不上是“做牙”“打牙祭”。到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頭一次,所以稱為“頭牙”。“頭牙”這一天,按傳統慣例,各行業、商店鋪、包括各户主,一到黃昏前後時段,置辦果品酒餚等,點香燭、燒“貢銀”、放鞭炮等。城裏的把供案擺在自家店門前,鄉村的到田頭、社廟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然後,以祭神福餘,邀請僱傭夥友工匠們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着被“解僱”。莆仙村民凡有僱傭木工、泥工等工匠做工的人家,户主須於二月初二晚上辦酒席請工匠“做頭牙”。

福建福清:江陰鎮的南曹村二月初二日報恩寺桃溪境迎春神遊甚為壯觀,人們裝扮成狀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隊、旱船、蚌女、十番、舞龍、舞獅參遊人數眾多。春和景明,大地綠遍,到郊外走走,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村民們以淳樸的情懷用古老傳統的方式迎接着新一年的平安與豐收,祈盼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繁榮昌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nwmkn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