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總結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總結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總結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總結

篇一:《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生動導入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全詩語言古樸,描繪細微,熱情地讚頌了農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前兩句寫鄉村男女耕織,日夜辛勞,表現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後兩句生動描寫了農村兒童渴望加入到勞動中的情趣場景,流露出對熱愛勞動的村童的讚揚。

這種鄉村題材的古詩,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説,距離是有點遠的。所以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就是拉近學生與古詩描寫的生活場景之間的距離。在導入的部分,通過直觀的圖片,再現鄉村勞動的場面,達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二、夯實基礎 古詩學習最終的教學目標就是積累語言。圍繞着這一個教學目標,我分三步進行,先把古詩讀正確,再讀出古詩的節奏,最後瞭解詩意。課堂中的時間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朗讀訓練,讀出古詩的味道。學生也在反覆的練習中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三、讀寫結合 《四時田園雜興》此首古詩,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多讀後就能夠意會。對古詩表達的情感也可以在多讀,結合意思的理解中水到渠成的理解。如何讓此首古詩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我挖掘了一個讀寫訓練點:想象小孩學大人種瓜的有趣場面,想象小孩會怎麼説,怎麼學,把想到的寫下來。此處練筆,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讓此課的教學有了厚度。

篇二:四時田園雜興教後反思

我校校本課程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藴,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詩境,自己必須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接到上課任務後,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及《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在與備課組的教師討論後,結合五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藉助註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藉助註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並能遷移運用。於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瞭解古詩的大意。然後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幾次試教中,由於學生的預習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經批註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於是學生在自學時已經瞭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後,還是處於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藉助註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經過備課組教師討論後,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學生預習充分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如果學生説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學生基本會説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説,還缺少什麼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麼!讓學生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等説得更加具體,説得流暢。然後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紮實了,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麼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後遷移運用藉助註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絃

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可在試教中發現,學生説來説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於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捉動態的信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後,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 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麼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

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後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學生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己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如,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着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學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

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課堂也時時充滿着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篇三: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四時田園雜興》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首田園詩,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繪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鬧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走進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為體現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本節課讓讀始終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的思想的啟迪。

1、初讀,放手讓學生自由讀。 要讀好一首詩並不容易,因為讀詩與讀文有一定的區別,古詩不但要讀的正確,還要讀出節奏、

感情,讀出詩的韻味來。有讀的不好的地方,適時的加以指導或是範讀。 2、細細品讀,體味詩情。通過品,品出詩的意韻來。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晝和夜説明農民日夜辛勞,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各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各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這些地方我讓學生細細的品,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不但讓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還要領悟它的深層意思,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3、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沒有想像,就沒有詩的意境。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幹些什麼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説些什麼?(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艱辛。而

第三、四句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體會兒童的天真。通過想象詩的意藴豐富起來。4、讀中拓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文的修養。 少年兒童只有通過大量的經典誦讀,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因而學習詩詞不能只僅僅侷限於課文,要一篇帶多篇。由一篇田園詩帶出多篇的田園詩來,由一位田園詩人帶出多個田園詩人來。在學習完《四時田園雜興》時,我找了《四時田園雜興其二》,讓他們體會到語文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再鼓勵學生多收集田園詩來誦讀。目的是培養閲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學習一首古詩,除了會讀還要知道詩的大意,我大膽的打破了一直以來的老師直接給出詩意讓學生讀背的做法,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後給出的註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再和同桌討論交流,而後指名全班交流,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教師只需適當補充一下,這樣,個性化的詩意誕生了,比起抄了背的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此外,我還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中一個就是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在學習中總結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讀、説、悟、背,“讀”詩就要讀出節奏讀出古詩的韻味;“説”就要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説詩的大意;“悟”就要求領悟作者的情感;“背”就在讀説悟的基礎上背誦古詩。這種方法也許它並不能用於每首詩的學習中,但是至少它可以引發學生去思考,應該怎樣去學好一首詩。

以前覺得古詩教學是多麼的難,《四時田園雜興》的教學,讓我明白: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容小覷的,只要肯放手,就會有驚喜。

篇四:《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藴,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詩境,自己必須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開放周我與同學年老師進行深入的故詩教學的研究,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及《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在與備課組的教師討論後,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藉助註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藉助註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四年級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並能遷移運用。於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 手讓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瞭解古詩的大意。然後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節古詩教學中,由於學生的預習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經批註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於是學生在自學時已經瞭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後,還是處於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藉助註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經過備課組教師討論後,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學生預習充分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如果學生説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學生基本會説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説,還缺少什麼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麼!讓學生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等説得更加具體,説得流暢。然後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紮實了,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麼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後遷移運用藉助註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絃

錢正權老師曾説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説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鬚髮揮想象。”於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可在試教中發現,學生説來説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於教師

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捉動態的信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後,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麼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後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學生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己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如,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着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學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課堂也時時充滿着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篇五:古詩《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新課標提出:"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教授本課時,我結合本單元"走進田園"的特點,帶領學生領略古代江南鄉村的美景。在詩歌文字不深奧的前提下,如何領略詩人描繪的意境呢?我採用"以讀代品"的教法,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圍繞讀準確、讀通順,讀懂,再有感情吟誦、背誦,讀出詩的節奏美、語言美、詩境美、詩情美。例如當學生抓住詩眼"遍"、"滿"品味詩句時,就讓學生帶着豐富的想象讀出遼闊的境界!當學生讀懂農民們的緊張忙碌時,我就順勢引導學生逐層遞進的誦讀,想象情景,明白此時農們耕作的心情!正如朱熹説過:"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逐層深入地吟誦,詩歌的意境就躍然於胸。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古詩教學也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詩的國度,潛心學文,會心涵詠,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因而我緊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展開教學,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彷彿看到什麼畫面,再拉近鏡頭、轉化鏡頭,把"綠原、白川、子規、煙雨"的意象巧妙串聯,變抽象為具象,"披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圖畫呈現眼前。"多誦讀、看註釋、抓詩眼、想畫面"的學法指導也在不經意中得以強化,這不正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嗎?緊接着放手讓學生品味三四句,體現學生能力的遷移,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閲讀古詩的能力。這樣,從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藴感悟古詩,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曲曲優美的旋律,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從回味現代迷人的田園風光到欣賞古代鄉村四月,我充分進行資源整合,採用一詩帶多詩,用舊知引新知,適時拓展了相關的綠樹成蔭的詩句、雨景的詩句、田園的詩句,增加了信息量,使課堂更有厚度!學生在詩歌的王國裏縱橫千里,領略詩的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vzzej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