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吆喝》導學案及答案

《吆喝》導學案及答案

《吆喝》導學案及答案

《吆喝》導學案及答案

篇一:《吆喝》導學案(附答案)

《吆喝》

【學習目標】

1.學習概括文章內容要點;學習本文結構安排上的獨到之處;品味京味語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過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讀,體味京味語言的魅力;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感受民俗文化特色,體會作者的感情。

3.培養學生髮現生活之美的能力,學會體味生活中藴含的濃郁的情趣。

【學習重難點】

1.作者有關吆喝的介紹。

2.本文結構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3.品味京味語言特色。

4.體會作者感情。

【知識鏈接】

一、廣告,可以説是現代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幾乎每天都接觸到廣告,這一切都源於高速發達的信息技術。那麼,在信息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廣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樣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傳的口頭廣告,其中之一就是賣貨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廣告的一種重要形式,又是我們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吆喝到底具有怎樣的一番韻味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蕭乾的《吆喝》,聽聽那五花八門的吆喝聲吧。

二、簡介作者

蕭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蕭炳乾,北京人,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先後主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報·文藝》兼旅行記者。1939至1942年,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兼《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2至1944年為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系研究生。1944年後任《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兼戰地記者。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譯文》編委,1985年1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89年4月任館長。他是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翻譯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屆常委,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為美國伊斯塔德“國際文學獎”第十屆評獎會評審委員。

蕭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國在歐洲唯一的戰地記者。1995年中國作家協會授予他“抗戰勝利者作家紀念牌”。1990年,80高齡的蕭乾和夫人文潔若着手翻譯了英國著名意識流小説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預習案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1)給加點字注音。

囿(yòu) 鈸(bó) 招徠 (lái) 鐵鉉(xuàn) ....

餑薺(bí qí) 秫秸稈(shú) ...

(2)學生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

招徠:招攬。 隨機應變:跟着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付。

合轍押韻:這裏指押韻。 油嘴滑舌:形容説話油滑。

囿於:侷限於;拘泥於。 隔閡: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離。

吹噓:誇大地或無中生有地説自己或別人的優點;誇張地宣揚。

吆喝:大聲喊叫(多指叫賣東西、趕牲口、呼喚等)。

二、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在老北京,各種各樣的吆喝聲隨處可聞,五花八門,但作者介紹起來卻有條有理,絲毫不亂。作者介紹這些吆喝時遵循了什麼樣的思路呢?快速閲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起總領作用的段落。

學生速讀課文回答:第四段。

作者在介紹各種吆喝時是按什麼思路來寫的?

“從早到晚”“一年四季”

探究案

探究學習,瞭解各種“吆喝”

1.朗讀課文5-10段,畫出“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作者都介紹了哪些“吆喝”?

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依次介紹了以下吆喝:“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夜晚的吆喝有:買餛飩的,賣硬麪餑餑的,夜晚不都是賣吃食的還有唱話匣子的,敲小鈸的盲人,乞丐。

按“一年四季”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於耳的吆喝聲。這裏有春天賣金魚的,賣蝌蚪的;夏天,賣雪花酪的;秋天,賣秋海棠,賣柿子的;冬天,賣冰糖葫蘆和烤白薯的。

2.在這五花八門的吆喝中,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哪幾種吆喝?你能根據作者的描寫試着吆喝幾聲麼?

作者印象深刻的幾種吆喝是:賣餛飩的吆喝,喜歡賣硬麪餑餑的吆喝,聲音厚實,用詞樸素。還有乞丐淒厲的吆喝聲,賣柿子的繁簡不同的吆喝聲。

3.為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將自己的理解批註在書上。

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麪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餘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麼。因為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然能夠體味到此起彼伏“沒個停”的叫賣聲。因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舉這種種叫賣聲幾乎沒有可能。於是,作者只有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後四段對種種吆喝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這實際上就是對材料的加工剪裁的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的事物?本文為我們做出了示範。

4、這五花八門的吆喝聲,到底起什麼作用呢?請從書中畫出作者對其作用評價的句子

第11段“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所以也得變着法兒吸引顧客。”

5、為了吸引顧客,叫賣者在吆喝時都採用了什麼方法?哪些方式呢?速讀課文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主要從吆喝的內容,聲調的變化,吆喝的韻律節奏三個方面來吸引顧客。

①吆喝的內容。為了吸引顧客,在吆喝的內容上主要採用誇張手法,如秫秸稈製成的玩具“小玩藝兒賽活的”;吆喝製作過程,如近似燒賣的吃食;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的白薯。”生動簡潔;靠戲劇性吸引人,如賣山裏紅“就剩兩掛了。”

②聲調的變化。聲音有細而高的,有的低而深沉,也有忽高忽低的。“我”曾經被賣蕎麥皮的叫嚇爬下。

③特別出色的是合轍押韻的吆喝。這裏需要叫學生站起來表演一下這種叫賣聲,具體感受吆喝的韻律節奏。

檢測案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

①招徠(lái ) ②囿於(yòu ) ③隔閡(hé ) ④鈸(bō ) ....

⑤鐵鉉(xuàn ) ⑥餑餑(bō ) ⑦秫秸(shú jiē ) ⑧荸薺(bí qí ) .......

2.以下成語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C )

A.隨機應變 不拘一格 寸步難行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C.入木三分 孤方自賞 油嘴滑舌 D.耳聞目睹 見多識廣 拾金不昧

3.一小吃店打出廣告:“好吃,告訴大家;不好吃,告訴我們。”但由於廣告內容不夠自信,效益並不好。後經人指點,將廣告內容稍作變動,便顧客盈門。請問,是怎樣改動的?

好吃,告訴我們;不好吃,告訴大家。

二、閲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後問題。

(一)

①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所以也得變着法兒吸引顧客。比如賣一種用秫秸稈製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藝兒賽活的。”有的吆喝告訴你製作的過程,如城廂裏常賣的一種近似燒賣的吃食,就介紹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也有簡單些的,如“滷煮喂,炸豆腐喲”。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兒的白薯”或“蘿蔔賽過梨”。“葫蘆兒——冰塔兒”既簡潔又生動,兩個字就把葫蘆(不管是山楂、荸薺還是山藥豆的)形容得晶瑩可人。賣山裏紅(山楂)的靠戲劇性來吸引人,“就剩兩掛啦”,其實,他身上掛滿了那用繩串起的紫紅色果子。

②有的小販吆喝起來聲音細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也許由於小時人家告訴我賣荷葉糕的是“拍花子的”(拐賣兒童的),我特別害怕。他先尖聲尖氣地喊一聲“一包糖來”,然後放低至少八度,來一氣“荷葉糕”。這麼叫法的還有個賣蕎麥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後“喲”了一聲,把我嚇了個馬趴。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

1.概括這兩段的主要內容。

①叫賣有不同的內容。②叫賣有不同的聲調。

2.第①段中介紹了哪幾種叫賣的方法? 第②段中寫了幾種吆喝的聲調?

叫賣的方法:①吆喝製作的過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戲劇性吆喝。

叫賣的聲調:①聲音細而高;②聲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

3.為什麼“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會嚇了個馬趴?這一定是誇張嗎?

寫實的成分多,當有人在背後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可能會“嚇了個馬趴”,當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幽默風趣。

4.文中的吆喝聲都帶有濃郁的北京特色。

5.體會一下,作者介紹這些吆喝聲時,流露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充滿了懷念之情。

6.在你的家鄉,你聽到過哪些吆喝?請寫下一兩種。

提示:注意要有地方特色。

(二)

小販(節選)

孫 犁

我們的村子是個小村,只有100來户人家。一年之內,春夏秋冬,也總有一些小販,進村來做買賣。早晨是賣青菜的,賣豆腐的,賣饅頭的;晚上是賣杆雜麪的,賣牛肉包子的。閒時是打鐵的,補禍的,鋸碗的,甩綢緞的。年節時是耍猴,唱十不閒、獨角戲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內,還能給村民帶來音樂欣賞。我記得有一個胖胖的身穿長袍算卦的瞎子,一進村就把竹杖夾在腋下,吹起引人入勝的笛子來。他自己也處在一種忘我的情態裏,即使沒有人招攬他做生意,他也心滿意足,毫無遺憾,一直吹到街的那頭,消失到田野裏去。

這些小販進村來賣針線的,能和婦女打交道,賣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規規矩矩,語言和氣,不管生意多少,買賣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進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輕人調皮,年老的就告誡説,小本買賣,不容易,不要那樣。

我在保定上中學時,學校門口附近有個攤販。他高個子,黑臉膛,沉靜和氣,從不大聲説話,稱呼我們為先生。在馬路旁,搭了一間小棚,又用秫秸紙牆隔開,外面賣花生糖果,燒餅豬肉。紙牆上開一個小口,賣餛飩。當爐的是他的老婆,年紀不大,長得十分俊俏,從來不説話,也沒有一點聲響。只是聽男人説一聲,她就從小窗口送出一碗餛飩來。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賒賬,我只是從小窗口偶爾看見過她的容顏。

學校限制學生吃零食,但他們的生意很好,我上學六年,他們一直在那裏。聽人説,他們是因為桃色事件從山東老家逃到這裏來的。夜晚,他們就睡在那間小小的棚子裏,靠做這個小買賣,維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經受風吹雨打,夜晚,他們做的是什麼樣的夢?我有時想寫一篇小説,又覺得沒有意思。寫成了,還不是一篇新的文君當爐的故事?

不過,我確是常常想,她們為什麼能那樣和氣生財,那樣招人喜愛,那樣看重自己的職業,也使得別人看重自己。他們不是本小利薄嗎?不是早出晚歸嗎?勞累一年,才僅僅能養家餬口嗎?

1.找出第1段中起總括作用的句子。

一年之內,春夏秋冬,也總有一些小販,進村來做買賣。

2.文章結尾畫線的句子是三個反問句,把它們改成陳述句。説説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他們本小利薄,早出晚歸,勞累一年,才僅僅能養家餬口。 反問語氣更能表現出小販們的生活艱難。

3.本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麼?

家鄉小販和氣待人,看重自己的職業,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對小販的讚美和同情之情。

篇二:(吆喝)導學案(含答案)

吆喝

,質樸簡單但趣味良

多。曲折的衚衕、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傳的老字

號……這就是北京。有人説在北京住上一輩子,也讀

不完它的歷史;也有人説,只要在京城衚衕遛上一圈,

就等於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館。北京的特色就倆字——

京味兒,可北京的風情講起來,那是三天三夜也講不

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張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

能説,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老北京最有特色的聲音——

構。

2.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3.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

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

部分,我們每天都接觸着廣告,這一切都源於高速發展

的信息技術。那麼,在信息技術還很不發達的年代,

廣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樣的呢?(學生猜測)對,那就是

“口頭廣告”,通俗地説,就是——吆喝。現在賣東

西的吆喝聲已越來越少,但人們不會忘記看舊中國的

電影街市中那商販的叫賣聲,如今這些聲音已淹沒在

都市的喧囂中,今天讓我們隨蕭乾的筆,一起去舊北京

城的大街小巷,聽聽那悠揚的叫賣聲吧!(板書文題、

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1)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並注音。

囿.(yòu) 鈸.(bó) 招徠.

(lái) 鐵鉉.(xuàn) 餑薺..(bí qí) 秫.秸稈(shú) (2)學生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 招徠:招攬。 隨機應變:跟着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付。 合轍押韻:這裏指押韻。 油嘴滑舌:形容説話油滑。 囿於:侷限於;拘泥於。 隔閡: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離。 吹噓:誇大地或無中生有地説自己或別人的優點;誇張地宣揚。 吆喝:大聲喊叫(多指叫賣東西、趕牲口、呼喚等)。

2.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原名蕭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記者、翻譯家。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曾任《大公報》編輯、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6年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文藝報》副總編輯、中央文史館館長。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點撥】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總寫舊北京城街頭商販為招徠顧客而發出的種種音響。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體從兩個方面入手寫“吆喝”: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 2.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麼?他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 【交流點撥】在作者看來,北京小販貨郎的叫賣聲簡直就是一種“戲劇性”的藝術。作者介紹了從白天的叫賣聲到夜晚的叫賣聲,從賣吃食的、放留聲機的,到乞討的,還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賣聲等等,從中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懷想。 (二)文本探究 1.老北京各種各樣的吆喝聲隨處可聞,五花八門,作者介紹這些吆喝時遵循了什麼樣的順序(或思路)呢? 【交流點撥】先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介紹: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順序介紹:春、夏、秋、冬。 2.找出文中的過渡句並賞析。 【交流點撥】(1)“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此句在上下文中銜接自然,體現了作者嫻熟的寫作技巧。

(2)“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們面前展銷。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這句話也是一句過渡句,用淺顯的比喻把街頭吆喝聲之多巧妙地寫了出來,又順其自然地引出晚上的吆喝聲。 3.早、晚、四季各寫了哪些吆喝?重點寫的是什麼? 【交流點撥】早晨:大米粥、油炸果的、賣青菜、賣花兒的、賣日用百貨和修理各種傢俱的。 重點是寫晚上:賣餛飩的、賣硬麪餑餑的、唱話匣子的(沒吆喝)、算卦的、乞丐。 四季:蛤蟆骨朵兒、雪花酪、秋海棠、柿子、糖葫蘆、

烤白薯??

4.吆喝的具體方法有哪些?音韻節奏有什麼特點?請舉例説明。

【交流點撥】方法: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蘆兒——冰塔兒

誇張手法:小玩藝兒賽活的 具有戲劇性:就剩兩掛啦

告訴製作過程: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

音韻節奏:有的細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有的忽高忽低,如賣荷葉糕的,“先尖聲尖氣地喊一聲‘一包糖來’,然後放低至少八度,來一氣‘荷葉糕’”。還有賣蕎麥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後‘喲’了一聲,把我嚇了個馬趴,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

合轍押韻的:如“有個賣蘿蔔的這麼吆喝:‘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蔔一個大”。還有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編起快板:‘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東屋裏瞧(那麼)西屋裏看,沒有餑餑賞碗飯”。 5.這些吆喝,吆喝出了老北京人什麼樣的精神和生活狀態?

【交流點撥】吆喝出了老北京人的幽默、智慧、情趣,還有他們的喜怒哀樂、人生百態,是老北京人過去生活的縮影,更是一道靚麗的傳統文化風景。

6.請讀最後一段,看看作者除了表達對老北京吆喝的愉悦與懷念之外,還有什麼感觸? 【交流點撥】“還剩”二字,説明很多的吆喝已在現代都市的滾滾紅塵中淹沒,只剩下一種吆喝還在孤獨地迴響,表現作者對逝去的叫賣藝術(以及與它相關的生活)的無限惋惜與深沉的隱痛。“可見這種帶戲劇性的叫賣藝術並沒失傳”一句,只不過是故作輕鬆或是安慰語罷了。 (三)語言賞析

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體會其中的意味。 【交流點撥】

有個賣蘿蔔的這麼吆喝:“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蔔一個大。”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編起快板:“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東屋裏瞧(那麼)西屋裏看,沒有餑餑賞碗飯。” (1)運用輕聲:吆喝

(2)有兒化音:詞兒、皮兒、餡兒 (3)方言詞語:餑餑、蛤蟆骨朵兒

2.品味本文語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交流點撥】①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

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再現了街頭的熱鬧。 ②“算靈卦!”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 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理。

③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裏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裏變成青蛙!

風趣的言語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頑皮和幼稚。 (四)課堂小結

作者在對老北京街頭吆喝聲的娓娓介紹中,包含着懷念之情,包含着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對這些口頭文化遺產的逐漸消失而感到有一點點地惋惜。

四、板書設計

吆喝

從早到晚:早晚 濃郁的地方特色語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言:輕聲兒化方言

吆喝的內容 聲調 →情感:追憶往昔生活。 音韻節奏

五、拓展延伸

1.請模仿課文中的叫賣聲,從中體驗吆喝的民俗內涵。 【交流點撥】要珍惜日漸稀少的傳統文化,留着一些傳統文化也就留着一些民族的記憶。不要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無根的存在,孤懸在沒有記憶的現在。珍惜傳統就是珍惜我們自己。

要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一個不會在平凡生活中發現情趣的人,他的生活將會變成一種漫長的苦役。我們要用智慧的熱情去拯救生活的蒼白。 2.這篇文章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帶來什麼啟示? 【交流點撥】吆喝其實是一種廣告,隨着時代的發展,這類廣告在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應該注意搶救。你不妨把家鄉的吆喝,或者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記錄下來,為搶救和保護工作做點貢獻。

篇三:吆喝導學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舊北京有關吆喝的民俗知識,學習民俗類散文的語言和寫法。

2、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揣摩語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教學重難點: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

一、導入新課:

如果時光倒流幾十年,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

聲。如今,這些清脆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

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

二、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蕭乾(1910~1999)原名蕭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記者、翻譯家。早

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曾任《大公報》編輯、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大公報》駐英特派員。

1946年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文藝報》副總編輯、

中央文史館館長。代表作: 長篇小説《夢之谷》、譯著《好兵帥克》。晚年曾將《尤利西斯》

翻譯出來,成為對中國讀者的一大貢獻。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C

吆.喝 ( ) 招徠.( ) 鐵鉉.( ) 行.當( ) 囿於 ( ) 隔閡( ) 鈸 ( ) 秫秸( )( ) .....

三、合作探究。

1、圍繞北京吆喝聲作者介紹了哪些方面內容?C

作者介紹了北京的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

音韻節奏等。

2、作者在寫吆喝聲時為什麼摻雜進一些自己的經歷?他對老北京吆喝聲懷

有怎樣的感情?B

作者在對老北京街頭吆喝聲的娓娓介紹中包含着深厚的喜愛和懷念之情,也

包含着對老北京民俗風情和對無憂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對這些口頭文

化遺產的逐漸消失而感到惋惜。

3、老北京各種各樣的吆喝聲隨處可聞,五花八門,作者介紹這些吆喝時遵

循了什麼樣的順序(或思路)呢?B

先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介紹: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順序介紹:春、夏、秋、冬

整體上是按時間順序

4、文章開頭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A

採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將舊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販為招

徠顧客而做出的種種音響分作兩種:“器樂”和“聲樂”,然後重點寫“聲

樂”—各種小販那醉人的叫賣

5、找出文章中的兩處過渡句並賞析:A

1、“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

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

此句在上下文中銜接自然,體現了作者嫻熟的寫作技巧

2、“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

你門前展銷。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vzog2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