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挑山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挑山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挑山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挑山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標,腳踏實地,一個勁往前走的精神。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能用心悦誠服、意味深長等詞語造句

3、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學重、難點:理解挑山工説的話的深刻含義,能從中受到啟迪。

教具準備:

1、寫有生字新詞和挑山工説的一段話的小黑板。

2、一把摺尺,一張燈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此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講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

整體入手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挑山工》一文。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同學們已預習了課文內容,誰來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主要講了作者登泰山時,看到挑山工登山時走的路程比遊人長,但速度並不比遊人慢而產生了疑問,後來,通過一個挑山工幾次超過他的事實,以及與挑山工的對話,解開了不解之謎,並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

二、講讀課文

(一)自由小聲朗讀課文,找出寫挑山工登山的特點的段落,寫作者的親身經歷的段落,寫作者受到啟發後的段落,並註上符號。然後討論。

(二)講讀第一自然段。

1、齊讀第一句,討論:作者用這一句開頭能起什麼作用?為什麼起到了開門見山的作用?(一開頭就觸及題目,不繞彎子。)

2、指讀第二句,討論:

①第二句寫了什麼?(挑山工挑重物的樣子)

②扁擔是光溜溜的,繩子是垂下的,這説明了什麼?(説明扁擔擔的時間久,磨光滑了。因擔的物品重,沉甸甸的,故繩子垂下。)你從挑山工的扁擔是光溜溜的聯想到了什麼?(有經驗)

③究竟挑山工登山有什麼經驗(特點),課文是從哪些地方來寫的?請默看第一自然段的後面部分,用筆註上符號。(先寫登山的姿勢,再寫登山的路線)。他們登山的這種姿勢起到什麼作用?(保持身體平衡)他們的路線是摺尺形的--破折號是表示什麼?(表示註釋)。摺尺是什麼?(實物演示)他們摺尺形路線是怎樣的?(齊讀)指名在黑板上畫出來。從遊人登山直上直下,挑山工登山的摺尺形路線,你看出什麼?(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約比遊人多一倍。)既然走摺尺形路線,會使路程加長,為什麼挑山工還要走這種路線呢?(使東西不碰台階,省些力氣,對膝頭有好處。)

(三)講讀第二自然段。

1、是什麼現象使作者感到很奇怪?為什麼感到奇怪?(默讀第二自然段,劃出有關語句,然後用自己的話説)

2、騰雲駕霧是什麼意思?(原指傳説中利用法術乘着雲霧飛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那樣騰雲駕霧,是感歎挑山工登山之快,對挑山工的領先感到吃驚,不可理解。)

(四)講讀第三至六自然段(文章的重點部分)

過渡語:為什麼挑山工走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而速度並不比遊人慢?作者的這個不解之謎是怎麼得到解決的?下面,我們就着重學習討論這個問題。指名讀第三至六自然段,大家思考兩個題:這部分主要講了什麼?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請説明理由。(證實速度果然不比遊人慢。按事情發展經過寫。因為寫了作者在山下、回馬嶺、五鬆亭、極頂四個地方與挑山工相遇的情況,證實挑山工登山的速度果然不比遊人慢。人物、地點、事情都交代得很清楚,説明的道理使人心服。)討論第一節課同學們在質疑問難時提出的有關這部分課文的問題,學生已懂得的問題就不再討論,重點討論學生提出的兩個難度大點的問題:

1、挑山工挑的東西多,走的路程又長,為什麼比遊人還先登上極頂呢?他們是不是有近道?(讀課文中寫遊人和挑山工登山時對比的語句。無近道。)邊講邊出示字幕幻燈片:遊人挑山工東看西看踩不實不行玩玩鬧鬧停停走走更不行總停下來一個勁兒往前走

2、作者為什麼感到挑山工的説的話似乎包藴着意味深長的哲理?(告訴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第一,要弄明白意味深長和哲理的意思;第二,再弄懂挑山工説的這段話的意思;第三,弄清這段話的含義。這樣,就可理解作者認為挑山工説的話是哲理的原因了。)意味深長?(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尋味,值得很好地體會。)哲理?(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有深刻意義的話。)這段話的含義:看準目標,堅持不懈,就能達到目的;放鬆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3、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約比遊人多一倍,往往反而先登上極頂這件事説明一個什麼道理呢?(即挑山工説的這段話的含義)提出小黑板,讀一讀。

(五)講讀最後一自然段。

齊讀(以讀代講)

計論:1、作者需要的僅僅是這幅畫嗎?(不僅僅是畫,而是畫中挑山工那種認準目標,不斷登攀的精神來激勵自己勇往直前。)

三、挑山工負重堅持不懈地登山的形象對你有什麼啟發呢?請回家後寫出心得體會。(課堂有時間可先説一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o02jp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