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嘗試生物學科探究性教學設計

嘗試生物學科探究性教學設計

嘗試生物學科探究性教學設計

嘗試生物學科探究性教學設計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創新意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的活動過程。而以能力立意,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在生物學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落實探究性學習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1.在實驗中落實探究性學習

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事物或驗證某一理論的一種常用科學方法,而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能使學生樹立實事求是、認真嚴肅的科學態度。新課程不同模塊中都倡導探究性學習方法

例如,在進行“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的前一天,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理論知識討論該實驗中應如何注意材料的選擇和處理。學生各抒己見,經過討論,歸納出了以下幾個要點: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糖類和脂肪從植物中獲得實驗材料比較容易,而蛋白質在動植物中都有比較容易獲得的材料。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糖類或脂肪或蛋白質的植物材料很多,但並不是每一種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還原糖鑑定”實驗中,有一些單子葉植物的葉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於鑑定時的顏色反應起着掩蓋作用,會導致實驗現象的不明顯,所以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片作實驗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含糖較高的生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或梨的果實;③注意實驗前材料的處理:蘋果和梨在實驗前應該洗淨、去皮,保證研磨比較充分;鑑定脂肪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而且應注意浸泡的時間,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時間過短,則不容易切成片;同樣鑑定蛋白質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這樣容易研磨成漿。如果用雞蛋卵白的話,應該進行稀釋。

除讓學生學會選擇和處理實驗材料外,還要學會去分析討論實驗結果。如“你的預測與實驗結果是否一致?”、“通過實驗對我們選擇食物有什麼啟發?”等等。這樣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與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識,獲得了學問;認識到學習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而且通過實驗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問題中重視探究性學習

愛因斯坦曾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也説過:要教學生“學問”,必須首先從教學生學會“發問”開始,沒有自己的問題,就永遠沒有發展和前途,因為“問題”能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從而產生認知衝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所以“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化的源頭,是主動學習的基礎。基於這些原因,鼓勵學生在預習新課、學習新課,課外閲讀和實驗觀察等環節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發現問題、多提出問題、多思考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學生逐漸從沒有問“問題”的習慣中走出來,慢慢地能夠發現一些問題,每學習一個新知識,他們都能提出很多問題。

如在“生物的新陳代謝”中,有學生問:“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同時儲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機物生成無機物,同時釋放能量。它們是兩個正好相反的過程。”對這個問題,我不是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啟發引導學生從兩者發生的條件、場所、能量的轉變、儲存或釋放的途徑等方面展開討論。最後共同歸納出:光合作用發生的前提是葉綠體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見的太陽光,需要葉綠體中有關的酶進行催化,只能發生在綠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發生的前提是需要細胞質基質或線粒體中有關的酶進行催化,可以發生在所有生物體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有機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動直接利用,只有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將能量釋放出來後轉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體生命活動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並不是兩個完全相反的過程,不能把兩者看成簡單的逆轉。

在“生殖和發育”中,學生也提出了很多問題:雙胞胎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有的雙胞胎是同一性別的,而有的卻是龍鳳胎?等等。對於這些問題,學生有能力當堂解決的,教師就不能自己一個勁地“竹筒倒豆子”,這樣會使學生產生思維上的惰性,而是應該鼓勵他們進行討論,各抒己見,集眾家之所長,從而獲得問題的答案;不能當堂解決的,則提供給他們一些相關的資料,讓他們通過閲讀,相互討論,從資料中找到答案,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了結論,會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學生進入一個“主動學習→產生疑問→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環中。

當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可能比較膚淺,甚至異想天開。但是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定要認真對待,要肯定學生的每一個“問題”,絕對不能嘲笑,杜絕從語言或行動上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能使學生“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因為學生的“問匣子”一旦打開,所展現出來的強烈的求知慾以及對學習的興趣有時是教師所無法預料和無法估計的。

3.在調查中體現探究性學習

生物科學是21世紀的領先學科之一,在學習生物學課本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一些當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對於生物科學技術的信息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進行羅列、介紹,必然是空洞無味的,也就激發不了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而新課程教材中的一些欄目就是為進行探究提供資料。如把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作為一個主題,讓學生收集信息:教師首先強調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學生便開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圖書館、報刊雜誌、互聯網等途徑進行信息的收集。應該説,學生收集到的信息內容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寫出報告:教師提供給學生有關寫報告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作者姓名、文章標題、出版物的名稱、出版時間和頁碼、作者的寫作意圖,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實,你對這篇文章有什麼看法或見解等等。學生在閲讀了相關文章後,經過討論、分析,寫出了自己的觀點,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報告的交流和評價:報告完成後,利用一定的時間讓報告人進行陳述,而其他同學可以進行提問,由報告人進行答辯;在報告的交流和評價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氣氛非常活躍。

實際上,每一個學生的報告就是一個小小的信息庫,學生在調查中獲得了對學科新知識的瞭解與掌握,加深了對新問題的認識。在相互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補”、資源的“共享”。通過調查,學生不僅增加了信息量、拓寬了知識面,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更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總之,隨着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無疑是信息時代對學校教育要求的體現,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所以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學生只有注重實踐並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構建起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體系,併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步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m7e9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