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教學設計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教學設計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教學設計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教學設計

原理:澱粉遇碘後,形成藍色的複合物。澱粉酶可以可以使澱粉水解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後,不形成藍色的複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澱粉酶溶液,新鮮肝臟研磨液,可溶性澱粉溶液,過氧化氫溶液等。

2、步驟:

(1)探究温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温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在温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中 高中生物,三支試管的條件,除温度外均相同。3號試管處在60℃的温度條件下,酶活性最大,試管中的澱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後不會變藍。2號試管的温度條件是100℃, 這樣高温度條件下,澱粉酶已失去活性,1號試管的温度條件是O℃,低温抑制澱粉酶的活性。所以2號和1號試管中的澱粉都沒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後都會變藍,此實驗可以證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温度條件,温度過高和過低都將影響酶的活性。

(2)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2號試管內加入了鹽酸,溶液的pH較低,3號試管內加入了氫氧化鈉,溶液的pH較高,在過低或過高pH環境中,過氧化氫酶失去活性,不能使過氧化氫分解,沒有氧氣產生而1號試管沒有加入酸或鹼,溶液近似中性,過氧化氫酶將過氧化氫分解成水和氧氣,使木條復燃。

實驗2

實驗現象記錄如下:1號試管有磚紅色沉澱生成,2號試管無磚紅色沉澱生成,3號試管無磚紅色沉澱生成。

2號試管內加入了鹽酸,溶液的pH較低,3號試管內加入了氫氧化鈉,溶液的pH較高,在這樣的pH環境中,澱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澱粉分解,所以試管中加人斐林試劑後並無磚紅色沉澱生成。1號試管內沒有加入酸或鹼,溶液近似中性,這樣的pH適於澱粉酶發揮催化作用,所以澱粉被分解並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以上實驗可以證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響酶的活性

例、①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足夠,其它條件固定的條件下,反應系統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質及其它不利於酶發揮作用的因素時,酶促反應的速度與酶濃度成正比,如下圖①所示。

②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濃度較低時,反應速度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加快,反應速度與底物濃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濃度較高時,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度也隨之加快,但不顯著;當底物濃度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反應速度就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底物濃度,反應也幾乎不再改變。如下圖②所示。

③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每一種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範圍內才表現活性,超過這個範圍酶就會失去活性。其特點如下圖③中曲線變化所示。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定PH時活力最大,這個pH稱為這種酶的最適pH。

④温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酶促反應在一定温度範圍內反應速度隨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當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時,酶促反應速度不僅不再加快反而隨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定温度時活力最大,這個温度稱為這種酶的最適温度,如下圖④所示。

高考狀元筆記:生物課堂“三記三不記”

羅遠航(清華經濟管理學院 貴州省理科)

對於的記筆記,是有效的。在學中,主要有閲讀筆記、聽講筆記和觀察筆記三種。 (1)閲讀筆記要想使學到的東西長期儲存、隨時提取、應用自如,就要在讀書時,隨時作讀書筆記。閲讀筆記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抄寫筆記,又分為全抄和摘抄,做這種筆記應注意抄後校對,避免漏誤,然後標明出處,以備日後查考。②卡片筆記,卡片內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應具有類別、編號、出處、著者姓名,正文等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張卡片寫一個內容,並及時進行分類歸檔或裝訂成冊。③批語筆記,即在書頁空白處隨手記下對原文的個人意見和心得體會等。④符號筆記,即在原文之間標註符號以對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號有黑點、圓圈、直線、曲線、雙線、虛線、箭頭、方框、三角、驚歎號、問號等。作符號筆記應注意兩點:一是符號意義必須明確,並且要貫徹始終;二是符號不能過多過密,否則重點難以突出。⑤概要筆記,即對某本書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寫出其重點內容。(2)聽講筆記:的筆記,做這種筆記的突出矛盾是記的速度趕不上講的速度,為此要做到“三記三不記”即重點問題、疑難之處,書上沒有的記;次要問題、易懂之點、書上有的不記。另外要學會總結:對比觀察有利於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如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時,就要先異中求同:它們都有雙層膜,都含有基粒、基質、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後再同中求異:線粒體的內膜摺疊成崎,葉綠體的內膜不向內摺疊;線粒體有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且酶分佈在內膜、基粒、基質中;而葉綠體內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而酶分佈在基粒層和基質中;葉綠體中有葉綠素,而線粒體中沒有 高一。在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對於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後從範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例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等等。

安徽理科狀元張晨光的戰略

我認為學習關鍵就是掌握正確。就我的體會有這麼幾點:一要認真學習,二要善於歸納總結,三要勇於創新。認真學習,主要是指課堂上講課時要高度集中,要絕對100%掌握課堂上所講授的,並認真做好課堂筆記,我的課堂筆記是的“雙欄筆記”,筆記的每頁分為左右兩欄,右欄記錄的是講授的課堂內容,標註重點,左欄記錄的是及時的自我領悟及易錯易混的提醒等,比如,生物學概念、原理等等。在保證課堂 45分鐘效果的同時更要學會自學,每天要根據自身情況抽出時間,有針對性的自學,主要為課前的和課後鞏固加深。善於歸納總結,從大的方面,要及時總結自己的,每過一段時間都要冷靜思考,認真地找出自身還存在哪些不足,並及時改進提高。以具體細節上,要認真找出自身短缺處,並採取實效的方法及時改進,我的經驗做法就是自己總結歸納整理出三個“寶典”。寶典一:易錯題集錦。就是平時注意歸類整理,把一些自己學習、中易錯題集中到一起,仔細分析好錯因,記錄好題目正誤的兩種做法,特別注意將錯因相同、相似的錯題認真分析。寶典二:好題索引。將平時學習中,遇的好題(對自己啟發比較大,可能性很大的題目)集中歸納整理,並用單獨的本子標明頁碼、題號,以備查用和學習。寶典三:分析彙總。我把生物學分為10專題,進行分類歸納總結。每一次都是對自身所學一次檢驗,因此我平時就養成總結每次考試得失的好習慣,考得好主要得益什麼原因,考得不好失利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並歸納整理各個專題之中,用時隨時可以找到,方便快捷,也節約時間。通過每總結一次,就能更提步。勇於創新。勇於創新可以説是我的主要特點,解題時不能拘泥於老師講的老方法,有時要勇於突破常規,轉換視角解析。這種另闢蹊徑逼近目標的方式和做法,可能一時得不到老師的認可,也可能會造成平時考試一些不必要的失分,但卻能提高我的品質和鑽研求證。要找出適合自身的思想方法,特別要注意將思想滲透到解題過程中,從多解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怎樣才能有效的學好高中生物呢?

1.首先用觀察方法

觀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學習方法。觀察方法主要包括順序觀察、對比觀察、動態觀察和邊思考邊觀察。有一下幾種觀察方法供大家參考

(1)對比觀察 對比觀察有利於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如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時,就要先異中求同:它們都有雙層膜,都含有基粒、基質、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後再同中求異:線粒體的內膜摺疊成崎,葉綠體的內膜不向內摺疊;線粒體有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且酶分佈在內膜、基粒、基質中;而葉綠體內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而酶分佈在基粒層和基質中;葉綠體中有葉綠素,而線粒體中沒有。

(2)順序觀察 順序觀察包括兩層意思。從觀察方式上來説,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最後用顯微鏡。用顯微鏡觀察也是先低倍,後高倍。例如,對植物根尖的觀察,就是先用肉眼觀察幼根,根據顏色和透明程度區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後再用放大鏡觀察報尖的根毛,最後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認識根尖各區的細胞特點。從觀察方位上來説,一般採取先整體後局部,從外到內,從左到右等順序。例如對一朵花的觀察,就要先從整體上觀察花形、花色,然後從外到內依次觀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3)邊思考邊觀察 觀察是思維的基礎,思維可促進觀察的深入,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帶着問題觀察,邊思考、邊觀察。

(4)動態觀察 對生物生活習性、生長過程、生殖發育的觀察都屬於動態觀察。動態觀察的關鍵是把握觀察對象的發展變化。例如觀察根的生長,在幼根上等距畫墨線後的繼續培養過程中,重點就是觀察各條墨線間距離的變化,從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長的結論。

高中生物學習方法及技巧

有兩個,一是歸納,二是做題。

首先講講歸納,這是我個人最推崇的方法。因為我這一年花在比賽上的時間很多,沒有嚴格地按照的進度很系統的,但歸納幫助我將系統的整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我的生物歸納包括基本知識的歸納、習題歸納和特殊知識點歸納。

基本知識的歸納就是把書本上的所有知識點有條理的羅列出來,解釋各個術語的含義,列出它包含的的種類或分支的方向,並清晰地標明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種知識歸納能幫助你準確的理解並牢固的掌握課本的知識。做這個歸納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參考一些參考書上的歸納,像優化設計上的歸納就很不錯,大家可以以之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體的東西,尤其是書上的例子補充進去。我的時候做了全部自己寫的那種歸納,上高三不久,就在優化設計上對它給出的框架做了補充。

做這種歸納的最重要意義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你讀透課本。這種基本知識歸納只不過是把書上的要點和例子抄在一起,但這個過程你要翻書,幾本書一起翻,就可以對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表述做比較,這可以幫助你更透徹的瞭解這個知識點;而想做一個比較完整、美觀的知識歸納,就必須知道什麼知識點放什麼位置,這就要弄清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係,這個過程又幫助你更好的掌握這些知識點,理清思路。最後再抄寫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識歸納最大的用處是在做的過程中幫助你熟悉課本、掌握知識點,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後看。課本是最最最根本的 高三,大家一定要三本課本讀的滾瓜爛熟。

習題歸納就是把做過的錯題、好題、經典的題目歸在一起,然後寫出每道題目的關鍵,如某個知識點或某種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錯題則寫出出錯的原因,尤其是要寫明是哪個知識點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時間比較充裕,可以把題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覺得自己沒那麼多時間,可以在那道題目旁邊做個記號,並寫上我剛剛提到的“題目的關鍵”。前認真察看就可以了。

在做好了以上兩種歸納的基礎之上,便做着兩種歸納的歸納,也就是特殊知識點的歸納,把基本知識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難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識點或例子另外抄寫來,還有把習題歸納中常錯的、易錯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識點也一起抄下來,這樣就組成了特殊知識點歸納。平時在聽完課,做完習題後應該着重做基本知識點歸納和習題歸納,而在準備考試的時候,應該先看一邊書本,再看一遍知識歸納,一邊看一邊把重點要點寫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識歸納,最後就只看這本特殊知識歸納。如果時間允許,邊看邊把記不住的打上記號,到了最後的最後就只看有記號的。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知識點過一遍了。懂的看一眼就行了,因為這些知識本來就爛熟於心了;而不太有把握的,經過這樣抄一遍,看幾遍也都攻下來了,所以上考場的時候就可以信心百倍了。我前兩個星期就是先花了一個星期把書本從頭到尾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做了特殊知識歸納,然後接下來那個星期就看特殊知識點歸納和習題歸納(我是看卷子的)。

“生物科學與社會”模塊的解讀

“生物科學與社會” 是高中生物學課程的3個選修模塊之一,該模塊圍繞生物科學技術在工業、農業、醫療保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較全面地介紹了生物科技在社會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適於繼續學習人文和社會科學類專業及直接就業的學生學習。

1 學生學習本模塊的目的意義

迅速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已被廣泛地運用於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而且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意識。生物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物質生產的效率。例如,糧食新品種的發現和培育,使糧食產量顯著增長。再如,由於病毒學、細菌學和酶學取得了決定性的進步,生物工藝學出現了飛躍,可以利用培養細菌、酵母和細胞,控制其新陳代謝和生物合成能力,從而合成特定的物質,使得藥物、食品等的生產方式發生巨大改變,效率極大提高。但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產生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等問題,人類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甚至還會帶來人際關係的淡漠,倫理道德水準的下降等負面作用。因此,人們不再盲目地崇拜科學技術,不再相信科學技術的進步能自動地解決我們所面臨的一切問題,而是認為科學技術深刻影響着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要受到社會、文化和經濟等因素的制約與影響,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動態的互動關係。

作為提高公民生物科學素養為目的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認為應當幫助學生理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在為他們將來成人生活和工作的準備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生物學教育應當強調對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全面瞭解,這不僅包含理解生物科學思想,發展科學探究能力,還包括理解生物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的貢獻以及社會對生物科學和技術發展造成的影響,乃至認識生物科學教育對個人的價值。

設置本模塊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較全面地瞭解生物科學和技術應用的現狀以及發展前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和技術;幫助學生體會到生物科學與人類社會、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並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形成正確的認識。惟有如此,才能夠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利益問題,以及意識到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應對社會承擔的責任;才能幫助學生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事件和問題時,能運用生物學相關的原理和科學方法做出判斷和決策。

2 本模塊內容要求的闡述

本模塊下設4個主題,分別是“生物科學與農業”、“生物科學與工業”、“生物科學與健康”和“生物科學與環境保護”。每個主題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各個主題的要求如下。

2.1“生物科學與農業”主題

農業是人類最早從事的一種勞動。縱觀歷史,在初始階段,人類主要是通過遊獵和採集野果,在自然界中尋找動物和植物作為食物。經過幾千年的狩獵和採集後,人類學會了種植植物和圈養動物,以提供穩定的食物和供養更多的人口。同時,逐漸形成了耕作、灌溉、施肥等促使作物生長的作物栽培技術,以及捕獲、馴化、育種和飼養等動物養殖技術。隨着時間的推移,圍繞着如何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方面發展出越來越先進的技術。通過本主題的學習,我們希望學生能理解:人類通過繁殖控制、現代生物技術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治、動物疫病控制等技術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由於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們又不斷地探索和採用與環境更為和諧的農業生產技術──綠色農業;設施農業是多種技術的集約使用,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標準》認為,認識和理解生物科學和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對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不僅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農產品,還使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迅速減少,並改變着社會的分工和人們的生活。

《標準》建議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地的調查、討論和參觀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如通過調查當地一種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幫助學生理解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原理和技術;通過參觀設施農業,認識生產流程的設計過程,瞭解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並關注農業生產效率提高所造成的影響。

2.2“生物科學與工業”主題

生物科學和技術在工業方面的應用早期主要集中在釀造工業,旨在利用微生物發酵獲得食品和原料等產品。隨着大規模純菌培養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抗生素工業的帶動下,發酵工業和酶製劑工業大量湧現,發酵技術和酶技術被廣泛用於食品、醫藥、化工、製革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使得人類能將一種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體內,改變生命的形式,產生了現代生物技術,並在醫藥、化工、材料採礦、能源等工業得到廣泛的利用,推動一系列新產業羣的發展。另外,生物科學和技術在仿生工業方面也獲得極大的成功。設立本主題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理解:人類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各種食品,並發展出大規模生產的技術;酶具有高效的催化能力和高度專一性,經過固定化等技術處理,酶在工業生產中已得到廣泛利用;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利用工程菌發酵能生產多種人用蛋白質藥物和疫苗。

由於學生可能對生物科學和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比較陌生,因此,《標準》建議教師應結合生活中使用到的生物科學和技術產品進行教學,以多種方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引導學生關注相關技術在本地工業中的利用。

2.3“生物科學與健康”主題

生物科學和技術在人類保健和健康事業中有着最直接的利用,迅速發展的生物科學和技術使得在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等方面不斷髮展出新的技術和手段。考慮到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有關疾病預防方面的內容已經有相當的瞭解,為此,着重介紹生物科學和技術在疾病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一些應用。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希望學生能理解:避孕的原理和方法;基因診斷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它能提供與疾病有關的基因以及這些基因預示可能存在的危險等方面豐富的信息;隨着對免疫系統認識的.深入人體組織和器官的移植變得越來越普遍,不為免疫系統排斥的新型耐用材料也不斷地被開發出來;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生殖技術解決了不孕問題,但也引起倫理上的討論;基因治療能改進許多疾病的治療途徑,並處在不斷地發展成熟之中;由於自然選擇的原因,濫用抗生素會導致細菌抗藥性的增強。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習情景,組織學生開展相關問題的深入討論;應利用多種媒體,向學生呈現豐富的信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在人類保健和健康事業中的作用,以及倫理和道德等社會因素對生物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制約,為學生理解和在未來參與社會決策奠定基礎。

2.4“生物科學與環境保護”主題

環境保護是生物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考慮到學生對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具有相當的認識,在本主題中,從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應用出發,着重探討個人行為和社會生產活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希望學生能理解:生物性污染的類型及危害;生物淨化的原理及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應用;要維持一個生態系統的穩定,需要輸人能量、礦物和水,要為合成新產品(如樹木、花草和穀物)提供足夠的能量,還要使舊的殘餘物(如落葉和生活垃圾)充分地再循環,當輸人的資源不充分或人類的行為和技術破壞了這種平衡,生態和環境就會失去平衡,造成循環終止、浪費和土地沙漠化等後果,因此要認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消費行為,並關注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標準》希望教師更多地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或典型的案例出發,引導學生從相關的生物學原理出發,深入思考個人行為和社會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思考生物科學和技術在生態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以及技術的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後果,探討人類社會如何與自然環境更為和諧地發展。

3 模塊的主要特點

3.1 突出生物技術教育

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兩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生物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生物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生物技術的突破為生物科學提供新的問題和研究手段,推動生物科學迅猛發展。因此,生物技術應當成為生物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並在課程中佔據一定的位置。為此,本模塊着重選擇了在農業、工業、健康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生物技術,如“現代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生物工程技術藥物和疫苗的生產原理”、“器官移植”、“生物淨化的原理和方法”等等,目的旨在拓寬學生生物技術視野,增強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3.2 強調人文精神培養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充分顯現出來,如環境危機、生態災難、人口問題、戰爭等等。這些社會問題和人的危機,使人們對僅通過科學和技術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想法產生了懷疑。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歸根結蒂是社會價值的缺失和偏頗所致。這主要是因為同科學技術的驚人發展相比,人類總是顯得在道德上、認識上的準備不足,即人類還不知道應當如何支配自己,並且還不知道應當盡多麼重大的社會責任的時候,卻已經被賦予更多的支配大自然的力量了。因此,生物學教育不僅要強調掌握科學知識和方法,還要關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間的關係,參與社會價值觀的調適,以促進大眾對科學的理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價值觀。為此,本模塊十分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如關注“綠色食品的生產”、“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有利於環境的消費行為”、“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等等,以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併為學生理解和在未來參與社會決策奠定基礎。

3.3 具有可選擇性

為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要,高中生物學課程力求成為多樣化和選擇性的課程,本模塊在兩個層面上實現課程的選擇性。首先,模塊中的每一內容標準都不是一個知識點,而是涵蓋面較廣的內容主題,如“關注動物疫病的控制”、“簡述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等。這種提綱挈領式的內容標準為教材編寫和教師教學都留出極大的空間。教材編寫者或教師都可以根據內容標準,選擇不同的素材或安排不同的教學活動來實現標準的要求。這將有利於教材的多樣化和教師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其次,在本模塊的內容要求上留出了選擇空間。例如,在完成必需的36學時前提下,城市學生可以不選或少選“生物科學與農業”這個主題的內容,農村學生可以不選或少選“生物科學與工業”這個主題的內容。這同樣為教材編寫提供了空間,也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學校、學生的需求。

4 教學策略、教學活動的建議

《標準》建議教師應將學生的有效學習作為所有教學工作的中心 高中化學,充分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幫助學生以個人經驗為基礎建構知識,形成觀念。同時還應進行個別化、個性化的教學,認同學生間的差異性。

4.1 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創設有效學習情景

在教學過程中,《標準》希望教師應注意改變以往從概念到概念、從技術到技術的灌輸方式,採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實例出發,注意把一些生物科學和技術問題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了解生物科學和技術與社會生活、生產等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經濟效益觀念,這有利於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和學以致用。

4.2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形成深刻理解

同時,《標準》建議教師還應把學生視作開展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如引導學生開展“調查當地主要農作物一種病蟲害的防止措施和效果”、“討論生殖技術的倫理問題”、“模擬對某個環境事件或資源利用計劃作出決策”等相關的調查、討論和探究活動,並要求學生在問題及議題的研究學習上能共同合作。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有關概念,豐富學生對生物科學技術的感性認識,還能使學生學會通過現象分析事物本質的方法,認識生物科學技術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社會責任感,併為學生參與有關的社會決策奠定基礎。

4.3 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和工具,積極評價學生的進步

在本模塊的教學中,《標準》希望教師能運用多種教學評價的方式和工具評價學生的學業成就,應特別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在選擇評價方式和設計評價工具時,應注重學生應用科學概念及過程來解釋個人及社會問題的意願和能力,關注學生理性思考和決策能力的形成。

新高三生物指導:新課與舊知並舉

根據近三年的教學實際,我們已形成了一套較為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即把全年的教學時段劃分為三段:第一階段,選修本的新課,在其中穿插必修本的相關章節的;第二階段,必修本和選修本的第一輪全面,按章節順序進行;第三階段,必修本和選修本的第二輪 高中學習方法,按專題分類進行。下面我談談在第一階段的中同學們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新課學習時做好

選修本的編排是分專題進行的,不像必修本的各章節之間有着內在的聯繫,所以系統性不明顯。但其每一章都可在必修本中找到相關聯的點,它是對必修本的延伸和拓展。同學們做好預習工作,一方面可以瞭解該章節的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以及與必修本相關點的聯繫,另一方面可以對必修本進行復習。例如:第一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免疫,涉及到必修本第一章“蛋白質的功能”、第三章“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第四章“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等內容,如能在預習新課時複習這些內容,對新課的學習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採取多種方式強化對概念的識記、理解和應用

在生物學的各種題型中,都貫穿着對概念的考查,包括對單個概念的理解、應用,對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理解及應用等。這就要求同學們做到認真聽講、細緻讀書、仔細做題、及時反饋。因為學習主要是由知識的輸入、貯存與輸出三個過程組成的。知識輸入包括、閲讀和理解,知識的貯存靠實現,知識的輸出是指知識的再現和運用。平時的習題訓練和就是知識輸出的體現,要提高成績,必須加強、閲讀、理解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採取適合自己的,以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切記要重質不重量,不必強求書讀了多少遍,題做了多少本,關鍵在於通過這些形式,達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關注生物科學技術的新進展

選修本中有許多與生物科學技術新進展相關的內容,比如:生物固氮、雜交水稻、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質工程、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核移植技術、發酵工程等,這體現了生物教學不是囿於教材與大綱,而是與社會、生產、生活相聯繫的特點。同學們對這些知識要加強關注,從中找出相關生物學原理,這樣既拓寬了知識面,又能夠對知識應用的情況加以檢驗。

高三生物複習方法及思考

在全面推進素質的今天,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3+X”形式中無論“X”是文理小綜合還是文理大綜合或是單獨150分,都離不開以立意這一主題。為此思路應堅持以説明和大綱的要求為出發點,根據高考中題目的立意和表達形式的新變化,加以認真,重視培養的為的目標。

1、注重基礎的梳理,形成網絡

基礎知識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源泉。生物複習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整理和歸類,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便於學生理解性和回顧。以利於學生系統地獲得知識,並形成聯繫的觀點,活躍。

2、注重圖表圖解表述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在複習時按照專題對圖表圖解進行復習,加強對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的培養。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圖解、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圖解等。

複習應加強對學生認識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圖表圖解------基礎知識之間的思維轉換模式,促使學生思維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分析圖表、圖解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能力、推理能力、表達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往往會轉化為學生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對圖表、圖解問題的分析能力的培養,但是往往學生對此類題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較差,從圖、表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對題目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等不良的審題習慣,對此教學中可以用順向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的導向來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審題並形成思維遷移能力。

3、貼近生活,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方式

選擇貼近書本知識更貼近生活的問題,儘量避免純知識性題目的立意。這樣有利於將知識活化,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逾越思維障礙更好的接受知識,否則無法解決高考綜合能力問題。

當前的生物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老觀念、老,應該以發展人的品質和為目標,應該將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問題融入生物教學中,以增強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發展。教學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能以扼殺學生的能力來換取有限的教學成果,應充分利用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生產和生活中發掘生物學知識來開拓學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高三生物教學中引導學生髮現生命現象、生命規律並用生物學知識來解釋。

4、突出比較法的運用,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

選擇運用比較法,把課本中相關的知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有利於學生將知識系統化,並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如,通過對知識的比較幫助學生對教材中有聯繫的前後知識加以比較,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因此,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前後知識的聯繫,學生的知識基礎,等,指導學生進行比較法的學習。例如,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比較、植物吸水和吸收礦質元素離子的比較、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的比較、育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的比較等,這樣易於理解和掌握知識,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

5、強化材料題的複習,利於學生良好思維的形成。

教學中我們沒有忽視給材料題、給信息題的複習,精心選題目,加強學生的閲讀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始終要求學生必須細心閲讀給出的材料,圍繞問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和解決問題,這種複習充分體現了認知規律,利於學生積極思維。這種創設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題,打破了只重視知識定論、死記硬背的教學格局,改變了傳統的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視能力培養的教學。

備課時常提醒自己:課堂教學必須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帶着學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帶着教材走向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主導和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可以避免學生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學生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在教師的啟發下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邏輯性、批判性。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時,設置問題梯度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更利於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6、提高實驗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複習教學中不斷總結近年高考的實驗設計題,認為實驗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複習時加強了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要求的專題研究,要求學生學會根據給出的條件,自己設計實驗合理科學的步驟。如,給一定濃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請設計一個質壁分離自動復原的實驗。要求學生在獲得相應實驗能力基礎上來科學地設計實驗步驟,以求得對實驗原理、步驟、結果嚴密的結論。這樣的專題複習,更具有開放性,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更大的空間,讓學生順着題意發揮思維想象,進而得出相應的答案。符合創新思維的要求和學生思維活動、認知水平,更有利學生個性的發展。

教學中,應善於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質疑思維不斷深入,形成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靈活性,並指導學生對語言組織的邏輯性、科學性和嚴密性的培養。課堂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實驗教學,教師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從演示實驗、教師指導下的驗證性實驗過渡到學生的自主性實驗,高三,進一步給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和材料的設計型實驗;從教師指導下的實驗現象觀察、學會分析和解釋現象,過渡到自己發現問題、討論並解決問題。在實驗中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為學生創造一個展示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進而為學生形成創新思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長期的灌輸式教學,使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養成了等、靠、背的“惡習”,學習往往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視問題的方方面面。

標籤: 探究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e74g09.html
專題